-
>
重慶歷史地圖集
-
>
飛虎隊隊員眼中的中國:昆明 四川 杭州 上海(明信片)
-
>
威尼斯書
-
>
一聽說那島上有貓,我就出發了:日本貓島旅行筆記
-
>
中國分省系列地圖冊:江蘇(2016年全新版)
-
>
生命的邊緣-站在珠穆朗瑪峰之巔
-
>
不一樣的云南
東莞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1003531
- 條形碼:9787571003531 ; 978-7-5710-0353-1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東莞 本書特色
一面是老街古村的古風猶存 一面是車水馬龍的工業傳奇 秀甲嶺南的文川武鄉 改革先行的全國明星 中國國家地理·地道風物探訪東莞 解讀千年莞邑的自然與人文
東莞 內容簡介
東莞的歷史比我們想象的久遠得多。1600多年前,這里是嶺南文化的發源地;180年前,這里是中華民族近代史的開端;40年前,這里是中國制造的重鎮,是改革先行的明星。今天東莞站在了粵港澳大灣區的新經緯線上。愛國愛鄉的精神在這里傳承,多元包容的移民文化在這里成長,這是一個雄心勃勃之城。
東莞 目錄
序言 疾風知莞草,慣看咸淡潮
地
千年莞邑之滄海桑田
咸淡“三洋”水,古今多少事
再造東莞:180年一遇的機遇降臨
道
國家危亡際,書生拔劍南天起
嶺南人才*盛處,翰墨芬芳勝莞香
這是莞人的故事,也是你我的凡常
風
古村落,延續廣府傳統,牽扯代代鄉愁
嶺南水鄉,一幅實用主義的寫意畫
縱橫水繞,村村簫鼓競龍舟
麒麟舞盛世,莞邑滿祥禎
物
中國沉香,東莞制造
莞草:一座城市的草本流年
千角燈:舊時王謝堂前燕
新昌鼓:古老意象下的小眾行當
麻涌香蕉的消失與存在
荔枝,世界全是你清甜的模樣
東莞的浮生六食
東莞 節選
千年莞邑之滄海桑田 撰文/王晶晶 東莞,這座總面積只有北京七分之一的珠三角名城,有著超高的人氣和知名度,卻少有人懂得她真正的魅力。 東莞的“莞”字,許多人難以正確發音為“管”,而會錯讀作“宛”;在歷史課本里,人人讀過“虎門銷煙”,卻很少有人知道虎門就在東莞。 有人說,東莞是個“一夜暴富的城市”。也有人說,東莞“是由工廠和酒店組成的城市”。媒體報道則說“東莞塞車,全球缺貨”,在世界加工領域炙手可熱,讓東莞成為名滿天下的“世界工廠”。 在廣州、深圳、香港等超大城市的包圍中,東莞這個脫穎而出的草根之城,的確容易被人們誤解是靠“偏門”上位,被認為是傳統的荒原、文化的沙漠。為什么人們對東莞的偏見和誤解如此之深?為什么我們只看到東莞的“新潮”,看不到東莞的“底蘊”? 東莞到底從何而來?讓我們把目光投向更久遠的歷史源頭。 東莞地質的形成:江海角力,滄海桑田——我從小島來,帶著烤生蠔 這是一場真正的滄海桑田之變。 1941 年,嶺南近代地理學開山大師吳尚時,在《廣東省之地形》一文中首次使用一個嶄新的地理概念——“珠江三角洲”,并明確了它的范圍:包括以三水至廣州一線向東南延至東莞石龍,面積6000 多平方千米。而這片中國第二大的河口三角洲的形成,卻久遠得多。讓我們把時間回溯到約十萬年前,東莞所在的珠三角地區,還是汪洋彌漫。那時候,天是那樣高,海是那樣闊,如今三角洲上星羅棋布的臺地與山丘,那時只是淺海中大大小小的基巖和島嶼。 嶺南周邊的山地,發育出三條大江,按方位分別名為西江、北江、東江,統稱為珠江水系。三江肆意地奔流,如同嶺南的血脈;五嶺靜謐地屹立,如同嶺南的筋骨。 這片南越之地,關山阻隔,山地、丘陵圍繞,只有南面向海,構成一個馬蹄形的海灣,奔騰入海的珠江水系貫流其間,一路川流不息地裹挾著巨量泥沙,在河口和海灣內旺盛地堆積,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滾滾向前珠江水,滔滔不絕南海潮。在海與陸的交接地帶,珠江和南海開始了此消彼長、你進我退的拉鋸戰:當珠江水量豐沛時,大海就步步后退,而珠江水攜帶來的泥沙,以基巖島嶼為沉積核心淤積擴展,逐漸連接成陸;當珠江水系河流改道或者沙石不足時,大海就會殺將回來,波浪沖刷,水流搬運,把海岸侵蝕后退。 在經歷了三次海侵和三次海退之后,昔日開闊的江面,逐漸收窄成河道,中部平原持續發育。這場海陸之間的角力,主宰的力量來自大自然,可人類很快登上了塑造珠江三角洲的歷史舞臺。 距今5000 年前,*早的東莞“市民”——蠔崗人,在珠江三角洲,開始了他們愜意的原始漁獵生活。 那時候,東莞的核心莞城,只是懸于淺海中的一座小小島嶼,虎門鎮和長安鎮大都在海平面下。這里氣候溫暖濕潤,因為地處咸水、淡水交匯之地,魚蝦貝蟹聚集,退潮后,海灘上隨處可見各種各樣的貝類。東莞的先民們靠撿食這些海洋軟體動物,就可以輕易填飽肚子。 或許,蠔崗人是珠三角“*早的漁民”,而烤生蠔就是5000 年前*流行的“東莞小吃”。蠔崗人吃了蠔肉后,把殼扔掉,久而久之,這些蠔殼堆積起來,形成“蠔崗”。而這些大量散落在土層之下的蠔殼,為日后的考古發現埋下了伏筆。 2003 年,在東莞南城熙熙攘攘的高層公寓小區內,現代考古工作者發掘了新石器時代先民生活過的蠔崗貝丘遺址,并在原址上建立了博物館。考古學家們在遺址中找到了珠江三角洲*早的人類遺骸,用來煮食物的嶺南彩陶器,制作工具的骨器、蚌器,以及大量的蠔殼,還發現了房子、墓葬等生活遺跡。 考古學家麥英豪把蠔崗貝丘人類聚落遺存,譽為“珠江三角洲**村”。遺址所在的位置,距離東莞恢弘現代的行政文化中心廣場不到2 千米。現代都市的繁華圈,與原始聚落的生活圈,竟如此靠近。珠江三角洲的“**代市民”,也曾在這里生息繁衍,做樹皮衣,建房子,挖排水溝,火燒土地來防潮,用一簇簇篝火驅散漫漫長夜。 根據明末清初學者屈大均記載:“古時五嶺以南皆大海……其后漸為洲島,民亦藩焉。”文明之火照亮了東莞前行的道路,從水中誕生的沙田深厚肥沃,人類在此聚居繁衍,圍墾耕種,漸漸把這片曾經的蠻荒之地建設成人類的家園。 同時,古人也有意識地引導環境演變。據《東莞縣志》,自宋代開始,東莞出現修筑堤圍的記載。為“障東江之沖突”“護咸潮之泛侵”,在東江流域的周邊沿岸和入海口,人們修筑了東江堤、西湖堤等圍堤。其中,李巖修筑的東江堤,是當時東江流域*長的江堤。 堤圍的不斷修筑,加速了珠江三角洲河網水系的形成,泥沙在河床和河口迅速沉積,大小沙洲生長出來,并連接成片,促使陸地迅速擴展。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的發展,加上圍墾經驗的積累,促使人們開始更加主動地進行圍墾,珠江三角洲平原面積不斷擴大。 東莞的石龍鎮、石碣鎮、中堂鎮、麻涌鎮、洪梅鎮、道滘鎮等都是沙泥淤生與人工圍堤共同塑造出來的大小沙洲。 *終,自然力量和人類活動共同營造,歷時十萬年,孕育出了山丘羅列、腹地開闊、河渠縱橫、水道如網的珠江三角洲。 東莞的開埠之地:石龍小鎮,依江而生——悠悠東江水,綿綿母親河 1 月下旬。東莞石龍鎮。此時的北京還是隆冬,東莞正午的陽光卻如夏日般熾熱。 這是東莞面積*小的鎮,僅有11.3 平方千米,相當于13 個故宮的大小。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東莞的**間銀行、規模*大的當鋪、歷史*悠久的火車站都開設在這里。 我走在石龍老城區體育館旁的露天沙灘浴場上,腳下的河沙松軟潮濕,鼻息里是大海腥咸的味道。抬眼望去,寬闊的東江蜿蜒而來,水流緩慢慵懶。沿著沙洲的邊緣,東江延伸出來的北干流和南支流突然收窄,如展開的兩條手臂,把石龍的老城區緊緊地擁入懷中。 與我同行的何煥堅先生,是石龍當地的文史學者。他伸出手臂來,分別比劃著分了汊的東江告訴我,這一邊是東江北干流,流向廣州,從番禺匯入獅子洋;另外一條南支流,流到東城后匯入了寒溪河,又分出許多河汊,從虎門鎮流入獅子洋。 從地圖上看,東江恰在這里分流而過,把石龍鎮切分成三個環水的區域:老城區、新城區和西湖區,形成一河三埠。石龍鎮從東江水中生長出來,又因東江水而不斷發展。石龍開埠后,曾是東江上的咽喉之地和水運樞紐,北靠廣州,毗鄰香港,地緣優勢得天獨厚,曾控制著大米和木材的流通,掌握著當時米價行情信息。 “石龍今日市廛開,車馬紛紛涌進來,午后酒闌人盡散,白云依舊鎖蒼苔。”這首文辭不算雅正的竹枝詞,倒是讓我們可以窺見,百年前的這座嶺南水鎮,航運發達,商貿繁盛,財貨云集的風光無限。 此刻,東江深邃無波,孩子們在沙灘上歡笑、嬉戲,帶孩子的老人們聊著家常,遠處一對沿江漫步的情侶相依相偎。陽光投射在東江的水面上,天光和云影在江面上游動,有些晃眼,幾條船在江上慢悠悠地駛過。目力所及,皆是東江岸邊尋常生活的景象。 東江,發源于江西省東南邊陲的崇山峻嶺間。據《東莞縣志》記載,在史前,東江已有古河道;宋代,東江三角洲才初步形成。明代朝廷開發東江三角洲,為防御水患,修筑堤圍,東江三角洲向麻涌、道滘漸漸推進,石龍以上的河道逐漸固定,才使東江分南北兩大支流的格局確定下來。 因水流豐沛、含沙量小,東江對珠江三角洲發育的作用,遠不及西江和北江。但是,作為東莞的母親河,東江水系橫貫東莞全境,孕育著東莞的農耕文明和城鎮興起,滋養著臨水而居、依水而生的東莞人。 根據石龍《水南劉氏族譜》,石龍鎮*早有文獻記載的歷史自南宋末年開始。石龍的興盛在清末民國,而作為珠江三角洲地區重要的行政、經濟、文化中心的古縣城——莞城,歷史更為源遠流長。
東莞 作者簡介
王晶晶(主編) 資深媒體人,多年擔任北京主流媒體主編,新聞大獎獲得者。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姑媽的寶刀
- >
莉莉和章魚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我與地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