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中國公共政策評論(第17卷)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3231382
- 條形碼:9787543231382 ; 978-7-5432-3138-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公共政策評論(第17卷)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政治學、中國政治、公共政策、社會政策研究者★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集刊。 ★《中國公共政策評論》主要收集圍繞具體專題寫作的公共政策與公共管理學專業論文以及相關學術會議的參會論文,涵蓋社會政策、社會保障、公共管理理論等多方面議題。
中國公共政策評論(第17卷) 內容簡介
《中國公共政策評論》是中山大學行政管理研究中心社會保障與社會政策研究所、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定期出版的一份專業性學術出版物,旨在推廣政策科學的概念和理論,以關注中國公共與社會問題的解決為依歸,探索中國的公共政策理論和規律,提升公共政策的品質和公共治理的質量。《中國公共政策評論(7卷)》共收錄了十一篇文章,分為四個專欄,研究內容涉及比較社會政策研究的概念化和方法、靠前外養老與兒童服務、社會政策與立法、社會治理等。
中國公共政策評論(第17卷) 目錄
研究綜述
重新發現比較社會政策研究:概念化與方法 蒙克 華冉 汪佩潔
中國農村居家養老研究的議題回顧與未來展望:基于CiteSpace的可視化知識圖譜分析 汪超 羅貽文 唐尚鋒
養老與兒童服務
德國的醫療與護理關系及其對中國醫養結合的啟示 劉濤 解正林 陳仲鈺
需求與資源的“拔河”:中國臺灣地區《長照2.0計劃》資格規則評析與啟示 陳文華 陳琇惠
養老服務勞動力市場政策的國際經驗及其對中國的啟示 李佳 車田天
中國存在虐待兒童嗎?——對專業人士虐兒觀的話語分析 李雋
社會政策與立法
自然災害應對中政府“有限責任”的配置路徑——以國家輔助性理論為契機 楊丹
試論用模塊化設計思維解構和重建大救助體系 ——兼談社會救助立法與精準脫貧之困 劉昂 楊濤 向國春
社會治理
權責匹配視角下的基層公務員工作滿意度研究 黃宸
劃界治理:地方政府如何消解“新土客沖突”:以“D鎮事件”為例 陳曉運
新時代社區治理持續創新研究:基于技術治理視角 李曉燕
中國公共政策評論(第17卷) 節選
重新發現比較社會政策研究:概念化與方法 蒙克 華冉 汪佩潔 一、問題的提出 比較研究在社會政策領域并非晚近現象,當哈羅德·L.韋倫斯基(Harold L. Wilensky)和查爾斯·N.勒博(Charles N. Lebeaux)在1958年出版的《工業社會與社會福利》(Wilensky & Lebeaux,1958)中**次將社會政策按照政策取向分為剩余型(residual)和制度型(institutional)時,比較社會政策領域就開始走向學術共同體(盡管這一時期的共同體只有屈指可數的幾個人)。到了20世紀七八十年代,全球化與工業化進程促進了國家的政策擴散與學習,社會政策的比較研究逐漸開始形成規模(Kaim-Caudle,1973;Wilensky,1975;Kennett,2007;Jones,1985)。然而直到現在,這一研究領域都沒能得到諸多研究者系統的認識,不少綜述類文章在梳理研究脈絡時,依然遵循著“以艾斯平-安德森為里程碑,帶出一系列解釋性研究”的思路。這樣做一方面導致了對社會政策的類型學探討有所欠缺,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對理論概念化的系統總結,不少研究盡管關注的都是社會政策,但由于概念測量的不同,各種研究成果之間難以展開實質性對話(Hudson & Kühner,2010;Kühner,2016;Howlett & Cashore,2009;Green-Pedersen,2004)。此外,既有的綜述類研究在總結核心變量或概念的時候普遍按照變量類別展開敘述,然而這樣做*大的問題就是將比較社會政策的理論、方法與歷史的演變割裂開。事實上,比較社會政策研究的每一次革新,都不應被視為學者們智力游戲的產物。要想理解社會政策和福利體系為何在過去的數十年中不斷改換面貌,應當將其浸入歷史的浪潮中,以它在經驗世界的變化理解它在智識上的更迭,如同柏拉圖形容的銜尾蛇(ο??ροβ??ρο??),以理論之首銜現象之尾,從內部理解其研究脈絡。 秉承著這樣的質疑,本文通過對比較社會政策領域戰后文獻的綜述,厘清描述性和解釋性兩類研究的分野,并系統地勾勒出這兩支傳統各自關注的概念。畢竟,變量問題很多時候“并非簡單的數據問題,而是關系到理論的概念化”(Green-Pedersen 2004)。有了合適的視野之后,研究者們還需要考慮采用什么樣的方式分析所觀察到或間接獲取的材料。由于“是什么”和“為什么”問題的性質不同,因此對于方法的討論依然會區分兩支研究傳統并線進行。如果將本文的分析結果和其他綜述文章相比,就會發現描述性和解釋性兩支研究傳統的確提供了兩套講故事的方式,而本文的一大貢獻就是將其中一個被忽視已久的故事重新帶到研究者面前。需要說明的是,描述性和解釋性研究的概念測量重點不同、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不同,但這并不意味著二者是完全獨立的。事實上在很多研究中,作者都是將福利體制的分類作為鋪墊,進而探討因果關系的解釋。本文之所以將兩種類型的研究并立,意在強調描述性研究同樣重要。同時,關于研究脈絡的敘述方式也會影響學者們對這一領域研究的理解,因而本文的另一大貢獻便是將每一個關鍵的概念化方式與理論嵌入到歷史流變中,從而使研究脈絡因其現實背景而“合情合理”。 對于每一位從事社會政策比較研究的學者來說,都需要將厘清“社會政策”的定義作為研究前的預備活動。因為只有知道社會政策是什么,才能進一步了解我們要比較什么。而它的定義中有兩大要件一直占據著輿論的中心,即“誰提供社會福利”和“社會政策的分配內容是什么”。帶著這兩個要件潛入歷史長河中,我們發現社會政策可以追溯到19世紀下半葉的工業革命國家,當時主要由慈善協會推動民間救濟機構,通過提供物質資源的方式幫助解決工業革命導致的貧困和失業問題(楊團,2000);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為了盡快恢復經濟生產,社會政策成為由國家政府向市民提供服務或物質資源的政策,即所謂的“社會行政”傳統(潘澤泉,2007;王卓祺、雅倫·獲加,1998);20世紀六七十年代之后,由于石油危機引發的“福利國家危機”和全球化加劇的社會不平等,各國政府開始不同程度地降低高成本的社會保護來減輕危機,此時社會政策的提供內容依然是資源型社會服務,但提供主體轉向了市場(潘澤泉,2007);80年代開始,由于社會不平等和社會隔離現象的加劇,社會政策開始關心資源在不同社會群體中的分配(譚兵,2011);90年代,一方面為了進一步打破社會不平等,社會政策內容除了物質性資源之外,還加入了權力、地位等資源,而另一方面社會政策服務的私營化也引發了一些問題,因此之后的社會政策提供主體強調政府、企業、第三部門、個人等共同承擔的福利多元主義(譚兵,2011)。如果站在當下的時點上,那么社會政策的定義可以是“由公共部門(即政府、市場、第三部門等)提供的,旨在維持和促進收入水平,家庭、健康福祉等的政策” (Kennett,2007)。 本文接下來分為四個部分。首先,結合比較社會政策研究的發展歷史,簡要闡述其學科定位和分析單元;其次,說明這一領域的研究類型,區分兩種研究類型并分別闡述其概念化方式;再次,歸納兩種類型下的研究方法;*后,在總結本篇綜述貢獻的基礎上,展望社會政策比較研究的未來方向。
中國公共政策評論(第17卷) 作者簡介
岳經綸,珠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副院長,社會保障與社會政策研究所所長,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基地,中山大學中國公共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山大學流動人口公共衛生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公共政策評論》主編,《公共行政評論》編委。 朱亞鵬,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政治科學系教授、中國公共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社會政策與社會保障研究所副所長,《公共行政評論》編輯部主任。
- >
莉莉和章魚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姑媽的寶刀
- >
唐代進士錄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隨園食單
- >
回憶愛瑪儂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