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羅烽白朗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1356455
- 條形碼:9787531356455 ; 978-7-5313-5645-5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羅烽白朗研究 本書特色
張福貴主編的《東北流亡文學史料與研究叢書》是中國首部全面系統整理中國現代時期東北流亡文學及研究成果的大型圖書,分為研究卷、史料卷、作品卷,共36冊。叢書翔實而清晰地呈現了東北流亡文學的面貌和脈絡,客觀而全面地反映了中國當代東北流亡文學研究的*前沿、*具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叢書通過流亡文學作品、史料及研究成果,使讀者具體而形象地了解和感知那一特殊歷史時期下廣大民眾尤其是底層民眾的生命圖景。
羅烽白朗研究 內容簡介
《羅烽白朗研究》是評論家巫曉燕近年來創作的一部有關東北流亡作家羅烽、白朗夫婦的學術研究著作,也是張福貴主編的《東北流亡文學史料與研究叢書》研究卷中的一部。全書共分為三部分,包括《上編:創作與研究綜述》《中編:白朗創作研究》以及《下編:羅烽創作研究》。上編主要講述羅烽、白朗的創作經歷及學術界目前對他們作品的研究;中編主要分析了白朗的中短篇小說、散文以及報告文學的創作特點,并把她置于女性寫作群體中進行縱向考察;下編主要研究羅烽小說的特質以及羅烽對魯迅鄉土書寫與知識分子精神的雙重延續,并深入分析了羅烽作品中的精神意識。
羅烽白朗研究 目錄
上編 創作與研究綜述
羅烽白朗創作小傳
羅烽白朗創作研究綜述
中編 白朗創作研究
白朗中篇小說創作研究
白朗短篇小說創作研究
白朗短篇小說藝術形式專論
白朗散文與報告文學創作研究
以女性寫作群體為參照的白朗創作研究
下編 羅烽創作研究
魯迅鄉土書寫與知識分子精神的雙重延續
羅烽短篇小說創作研究
東北作家群中的羅烽
羅烽作品中的精神意識研究
羅烽白朗研究 節選
羅烽,原名傅乃琦,1909年12月13日出生于遼寧省沈陽市郊區蘇家屯。家中的生計*初是靠他的父母替人糊裱布錢包、洋火盒,給裁縫店縫皮子、鎖扣眼……勉強維持。羅烽作為家中獨子,很自然地承擔了相當一部分家務,他自己也曾說“小孩子的天職就是玩耍,但母親絕對禁止我和街坊的孩子們胡鬧,母親訓練我充當家庭的小勤務、打掃衛生、跑街,除了不挑水,什么活都幫母親做”。從小生活的環境使得羅烽對生存的苦難有了直觀的認識,而家庭的束縛同時也催發出他內心隱藏著的反叛與浪漫的英雄情結。他有時會違背母親的要求,去尋找一點小孩子的快樂。但是這種行為一旦被發現,隨之而來的便是嚴厲的懲罰。 “碰上六姨在,不但不拉著,還會幫助母親一起打。母親是恨鐵不成鋼啊!”盡管后來的羅烽能夠明了母親的良苦用心,但這給當時的他無疑更增添了想要擺脫束縛與壓抑的渴望。這種感覺在羅烽六七歲進入私塾以后更加強烈。他不愿整天和一個糟老頭讀著老舊的四書五經,又不愿逃學,只得心不甘情不愿地被囚禁綁縛。而此時的他所能想出的*好的宣泄方式莫過于參加征服“敵人”的“軍隊”。羅烽在孩子們的戰爭游戲中的表現極為英勇無畏,“他們的戰場是在大西關和小南關交界處的風雨臺。他們使用的武器是彈弓、袖箭、石塊和棍棒等。在數次的鏖戰中表現了他的勇敢善戰,負傷流血在所不顧”。在這種游戲里羅烽的叛逆得到了宣泄,同時又收獲了玩伴的敬佩,但這是大人們所不能理解和接受的。而羅烽本人在家庭環境改善,步入小學后也變得斯文而靦腆。 這一階段的情感在羅烽1936年的短篇小說《*后的一次試驗》中得到了反映。這篇作品講述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拾荒孩子阿龍在生活面前不斷探尋出路的故事。他的腦袋里是“一座都市的倉庫”,里面儲藏著他美好的幻想。他與周圍的同齡人始終格格不入,他想的是如何學好,有出息。雖然阿龍的嘗試屢屢碰壁并*終轉向認為錢才是真正重要的,且為此失去了性命,但羅烽依舊在小說中這樣評價他:“這孩子是一個傷感家,他有熱情。”“他那個進取的精神,并不因屢次失敗而至于心灰意餒。這孩子可以說是知情達理的創業家,不,冒險家,他不怎樣怕失敗,他怕的卻是失敗以后想不出新的計劃。”除卻反映底層人民的苦難生活外,在對主人公的描寫中,羅烽可以說是傾注了年少時自己的內心情感和對某種性格品質的不懈追求,即浪漫的英雄主義,對改變現狀的渴望以及不怕失敗、勇于探索的精神。 1926年羅烽初中畢業,在初中的所見所聞讓他清楚地認識到軍閥的殘暴不仁與官僚的腐敗無為。由于家庭再次敗落,無力支持其深造,羅烽不得不尋找謀生的道路。他本人十分抗拒擔任訥河縣縣長幕僚的生活,于1928年年初只身前往哈爾濱。在呼海鐵路傳習所的學習中,羅烽結識了三位重要的朋友。其中中共地下黨員胡起吸收他加入讀書會,介紹他閱讀《茵夢湖》《少年維特之煩惱》《苦悶的象征》,后又介紹他讀蔣光慈的《鴨綠江上》《紀念碑》,魯迅的雜文和柔石的《二月》等,影響了羅烽今后文學創作的方向以及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兼備的藝術風格的形成。 1929年是羅烽人生中十分重要的一年,他于2月正式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同年3月他結束傳習所的學習進入實習階段,在實習過程中同勞動者相處堅定了他的政治信仰。他開始利用詩的形式詛咒黑暗、贊美光明,并用象征的表現方法預見未來大同世界的喜悅。這些詩以“洛虹”為筆名發表在哈爾濱《晨光報》副刊《江邊》上,“洛虹”的寓意有“樂紅”之意,羅烽的精神信仰成為他文學創作的指引與土壤,他的情感與理想也有了具體的歸宿。入黨后,羅烽擔任中共呼海鐵路特別支部宣傳委員。在哈爾濱淪陷前后,他一邊掩護黨的力量,幫助黨團結進步力量,一邊幫助愛國將領打擊日本侵略者,發動文藝運動對抗南滿漢奸文藝。他與妻子白朗,以及蕭紅、蕭軍、舒群和金劍嘯等人一起開辟了《夜哨》《文藝》以及“星星劇團”等文藝陣地。在《夜哨》的創刊號上,羅烽以筆名“洛虹”發表諷刺獨幕劇《兩個陣營的對峙》,文中借鐵路工人之口憤怒地喊出:“起來,全世界的奴隸,起來,全世界的罪人!” …………
羅烽白朗研究 作者簡介
巫曉燕,女,生于1973年,遼寧沈陽人。2005年畢業于山東師范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文學博士,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當代文學學會會員、遼寧省理論家協會會員、遼寧省魯迅研究會秘書長。主要從事中國當代文學與文化研究。近年來在《山東文學》《當代作家評論》《小說評論》《解放軍藝術學院學報》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民族文化與當代敘事》《試論中國90年代后的文化沖突》《歷史敘事中的審美想象》等10余篇,參編著作3部。
- >
姑媽的寶刀
- >
山海經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莉莉和章魚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二體千字文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