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城市與生態文明叢書景觀革新(公民實用主義與美國環境思想)/城市與生態文明叢書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4782135
- 條形碼:9787544782135 ; 978-7-5447-8213-5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城市與生態文明叢書景觀革新(公民實用主義與美國環境思想)/城市與生態文明叢書 本書特色
人與大自然的相處常常陷入保護和開發的道德困境,不僅使得環境保護淪為野蠻生長,也使得環境開發變得寸步難行。敏特爾從美國經典文獻中汲取力量,為我們呈現出具有深厚傳統的第三條道路,對當今的環境保護思想有著重要的價值。
城市與生態文明叢書景觀革新(公民實用主義與美國環境思想)/城市與生態文明叢書 內容簡介
自環保運動壯大以來,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始終處于開發和保護的緊張之中,難以求得平衡。本書重新審視了四位美國環境思想先驅的著作和觀點,借由他們的智慧和遠見,發起了環境保護的第三條道路的倡議。敏特爾認為,美國的環境先驅將人道主義和實用主義相結合,突破了固有的人類中心主義和生態中心主義二元對立,將環境開發和保護納入更為寬廣的社會與政治語境中,為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打下了更為堅實的思想基礎。
城市與生態文明叢書景觀革新(公民實用主義與美國環境思想)/城市與生態文明叢書 目錄
**章 公民實用主義與美國環境革新
第二章 自然課、鄉村進步主義與神圣的土地:利伯蒂??海德??貝利被遺忘的貢獻
第三章 劉易斯??芒福德的實用主義自然資源保護論
第四章 荒野與“明智的地方”:本頓??麥克凱耶的阿巴拉契亞小徑
第五章 奧爾多??利奧波德、土地健康與公共利益
第六章 今天的第三條道路:自然系統農業與新城市主義
第七章 結論:作為公民哲學的環境倫理
注 釋
參考文獻
索 引
城市與生態文明叢書景觀革新(公民實用主義與美國環境思想)/城市與生態文明叢書 節選
致 謝 我謹在此向巴利·博茲曼、吉姆·柯林斯、簡·迪扎德、安德魯·賴特、多恩·洛布、鮑勃·曼寧、柯特·邁因、布萊恩·諾頓、菲利普·保利、鮑勃·派珀曼·泰勒、斯蒂夫·派恩以及保羅·湯普森等人表示衷心感謝——從本書思想初顯雛形到*后付梓,感謝上述每一位在本書撰寫期間提供了有益建議和熱情鼓勵。我還要誠摯感謝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的三位匿名評審對本書提出的寶貴修改建議,他們在本書草成階段提出許多極富洞見的批評,令我受益匪淺。本書呈現出的所有優點都仰仗各位的幫助,而所有未盡如人意之處則無疑源于本人能力的不足。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的克雷·摩根始終熱情地支持本書的出版,我在此對他的出色建議和持續引導表示由衷感激。我還要向莫特·蒙克以及簡·梅恩斯坦表達謝意,兩位都來自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生命科學學院,他們向我提供了亟需的研究時間,以*終完成本書。*后,我要感謝我的妻子伊麗莎白·柯利,她堅持不懈地支持我的寫作,在撰寫本書的整個過程中為我承擔了許多,對此我深表感謝和欽佩。 這里要說明的是,本書中的兩個章節曾經出版過。第三章中的內容曾經以《作為實用自然資源保護主義的區域規劃》為題發表,被收錄在我與羅伯特·曼寧編著的《重建自然資源保護:找到共同點》(Washington,DC:Island Press,2003,pp. 93—113)之中。而第四章內容的雛形也曾經以《荒野與明智地方:本頓·麥克凱耶的實用主義觀念》為題,發表在《哲學與地理》(vol. 4,2001,pp. 187—204)中。這部分內容經過大幅修改和擴充,*終成為本書的結論,在此我非常感謝出版商允許我將這些材料納入本書。*后,我要特別感謝達特茅斯大學的特輯圖書館允許我使用麥克凱耶文集;以及威斯康星麥迪遜大學圖書館允許我從《奧爾多·利奧波德文集》中獲取原始資料,這些都對我的寫作給予了巨大的支持。 **章 公民實用主義與美國環境革新 環境保護主義忽視的“第三條道路” 美國環境保護主義傳統常常被描述為在截然相反的兩種道德視角之間撕扯。一方面,人類中心主義帶有透過人類利益的視角看待環境問題的傾向(通常注重經濟利益的得失)。另一種則為生態中心主義,堅守自然固有和內在的價值——尤其是在野生物種和生態系統方面。在老生常談的淺層生態主義(或者改良生態主義)與深層生態主義激進的世界觀差異中,這種道德分裂表現得尤為明顯。深層生態主義認為,淺層生態主義只對生態問題提供了改良方案,其弊病在于政策施行上的零敲碎打,以及將注意力膚淺地集中在促進人類健康和環境便利上。深層生態主義則提出一種大膽的物種平等主義觀點,嚴厲批判現代的高科技工業社會,并在生物中心和生態中心原則基礎上制定了意義深遠的環境政策日程表。 對美國環境思想發展的歷史敘述勢必會增強一種雙重理解。例如,提及美國環保主義道德基礎的斷裂,歷史學家和哲學家經常會回溯20世紀初期約塞米蒂國家公園的赫奇赫奇峽谷在建設大壩時,約翰·繆爾與吉福德·平肖之間的對決。在這場論戰的傳統版本中,繆爾(美國環保組織塞拉俱樂部的創始人和歷史上*偉大的自然保護主義者之一)狂熱贊美荒野自然在精神上和審美上的特質,并且竭盡全力,采取各種手段保護赫奇赫奇峽谷免遭大壩建造者的破壞,此舉被后來的環保主義者視為英雄行徑。而更加注重實用的美國國家林業局局長吉福德·平肖由于堅決擁護合理有效地利用自然資源,在這場道德劇中被涂抹為反自然主義者,扮演支持發展的惡人,為修建大壩辯護,他的行為被視為只知“*大化利用”自然資源卻不考慮自然景觀的非物資價值。繆爾和平肖就該不該建造赫奇赫奇大壩爭吵不休,學者們后來對這場論戰的解釋進一步坐實了環保主義二元論的不名譽形象:自然資源保護主義(即對于自然資源的明智或者可持續的開發和利用)與環境保存主義(有時也被簡單地稱為“環境保護主義”,決心保護自然生態系統免遭人類開發利用的侮辱)之間的意見分野。 這種二元論的描述抓住了貫穿整個美國環境思想發展和政策革新全過程的真正沖突,我認為人類中心主義對抗生態中心主義的構架,尤其以多種教條的變化形式,過于簡化了事實上復雜且含義豐富的道德傳統,這種道德傳統并非前人已知并希望我們相信的那樣簡單。實際上,在思考環境規范和環境政治問題時,這種非黑即白的極端論述尤其妨礙人們形成更加溫和且具有哲學思辨性的多元方法,即在“人類優先!”和“自然優先!”兩個激情四射的陣營之外,給出更具實用性的選擇。 在本書中,我試圖重建美國環境保護主義思想藍圖中丟失的實用主義方法,或者稱為第三條道路傳統——一種幾乎被人類中心主義——生態中心主義過度發展的傳奇完全埋沒的哲學方法。我認為,這第三條可以選擇的道路傳統是20世紀前半葉一小群自然資源保護主義者和環境規劃師取得的*強有力的進步。他們包括利伯蒂·海德·貝利,一位園藝學家和鄉村改良者,在西奧多·羅斯福的環境保護運動中主要負責解讀農業問題;劉易斯·芒福德,城市理論家和文化批評家,更是一位區域規劃思想家,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活躍在美國區域規劃協會中;本頓·麥克凱耶,林業專家、環保主義者(也是芒福德在美國區域規劃協會的同事),于20世紀20年代提議建設“阿巴拉契亞小徑”;*后是林務官、哲學家奧爾多·利奧波德,寫就了經典的環境保護作品《沙鄉年鑒》。 在這群人中,只有利奧波德常在當代環境問題討論中被提及。利奧波德由于向我們提供了新的土地倫理而被奉為圣人,這種自然世界的導向通常表現為在繆爾古老的生態中心環保主義(更準確地說是生物中心主義)基礎上融合了20世紀中葉群落生態學更加成熟的科學視野(與少許平肖式的管理實用性)。利奧波德的土地倫理關乎非人類自然界的權利和愛,于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被環保主義者、環境保護專業人員和學術界發現后,立即成為他們信仰的道德宣言。今天,土地倫理(以及提出這一理論的《沙鄉年鑒》)成為環境保護人士廣泛遵循的《圣經》。 我將在本書中挑戰對已知環保傳統的理解,從不同角度闡述利奧波德觀點的重要意義,同時也將分析貝利、芒福德和麥克凱耶等不應被忽視的重要環保主義思想家的理論,他們理應得到更多的重視。重點闡述這些并不為人熟知的思想家的好處之一,在于為環境保護主義思想史引入了人類與自然關系中可供選擇的其他景觀、理想和模式。傳統上,對美國環境保護主義根源的歷史研究和哲學研究一直沉迷于平肖等自然資源保護者以及繆爾和利奧波德等熱衷保存野生世界的偶像級人物的思想。因此,我們幾乎從未聽到諸如貝利對鄉村和土地問題的見解等其他聲音,也就不足為奇。同樣,芒福德和麥克凱耶的區域規劃傳統也并未被劃入自然資源保護主義和環境保護主義的歷史和哲學研究范圍之內。我認為這是不幸的損失,尤其考慮到在20世紀初期美國環境保護主義改良發展的宏大背景下,這些人物提出的線索其實意義十分重大。雖然我在本書中分章節進行了詳細闡述,但是環保思想的第三條道路傳統的顯著特點之一在于它支持環境價值和行動的多元化范式,既包含對自然的謹慎利用,也容納對自然的保存,而并非要求我們必須在這些承諾中做出非黑即白的選擇。5這是一種全新的思考方式,換句話說,它接受經驗的內在價值和工具性價值的相互滲透,承認在環境思想和實踐中方法與目的的基本連貫。就其本身而論,作為環保主義一條線索的第三條道路傳統,無法被準確地定義為嚴格的人類中心主義或者生態中心主義。實際上,它融合了上述兩種思想的重要部分,以帶來更加全面、均衡和實用的人類環保實踐。 而且,這種環保思想務實的一面認為人類完全嵌入自然系統之中。然而,這一認知并未得出人類因此完全屈服于自然的結論,也不意味著人類在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自然時無須設立道德界限。正相反,第三條道路倡議更加寬廣和綜合的前景,其中人類的理想和利益(包括經濟利益,同時也包括其他非物質的社會、文化和政治價值)被理解為滋生于自然和人造的環境之中,通過深思熟慮且廣泛的區域規劃和環境保護努力獲得并得到促進。雖然尊重荒野地理及其價值,第三條道路傳統也代表了從環保主義純粹的保存主義形式中的后撤,致力于使科技企業呈現適應生態環境的良性發展形式,支持景觀上的可持續群落發展。 *重要的是,貝利、芒福德、麥克凱耶和利奧波德的哲學思想形成了環境保護思想中基于政治基礎上的公民精神傳統。我認為,上述這些思想家對20世紀前半葉美國政治文化的健康發展,以及在應對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的公民能力深感憂慮。雖然他們(尤其是貝利和利奧波德)常常忙于呈現我們與自然關系中的道德特質(有些情況下甚至被進一步闡述為對環境固有價值的一種承諾),但是他們也認為,在美國社會和政治發展的批判和轉型中,公民對自然的態度是可以借助的實用主義工具。他們致力于土地保護以及地區和荒野規劃,此舉同時也在宣揚環保思想的價值,尤其倡導追求“平衡”或者“健康”的景觀規劃理想,推進重要的公共責任,因為它是現代民主社群內美好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貝利、芒福德、麥克凱耶和利奧波德致力推動的環境改良不再狹隘地局限于轉變個人的環境意識(似乎是今天許多生態中心主義者追求的目標),而是展現出更加具有雄心壯志的道德和政治圖景,并被視為推進公民重建和社會改良的有力工具。
城市與生態文明叢書景觀革新(公民實用主義與美國環境思想)/城市與生態文明叢書 作者簡介
本·A. 敏特爾(Ben A. Minteer),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環境倫理與保護,論文刊登于《科學》《自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等刊物。《景觀革新》是他研究美國環境思想的代表作。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自卑與超越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月亮虎
- >
朝聞道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