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新書--生活曾經這樣(精裝)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2784547
- 條形碼:9787532784547 ; 978-7-5327-8454-7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書--生活曾經這樣(精裝)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廣大讀者
格雷厄姆·格林曾21次提名諾貝爾文學獎,真正的諾獎“無冕之王”,他也是英國二十世紀整個西方世界廣受專家推崇、讀者喜愛的小說家之一;《生活曾經這樣》是格林的兩部自傳作品之一,回憶了其青春期的精神狀況,他的婚姻及皈依天主教的始末,以及他如何成為職業作家。《衛報》和《泰晤士報文學增刊》老實不客氣地將其稱譽為“自傳作品中*出色的成就之一”。
新書--生活曾經這樣(精裝) 內容簡介
格林的文學創作和成就與他的思想矛盾甚至精神疾患息息相關、互為表里,他的人生就像他的小說,而他本人活脫脫就是他作品中的人物。在他人生和創作的晚期,他特意靜下心來,對自己的人生和思想經歷細說從頭,從而成就了兩本作家自傳領域中的傳世名著:《生活曾經這樣》(1971)和《逃避之路》(1980)。《衛報》和《泰晤士報文學增刊》老實不客氣地將其稱譽為“自傳作品中*出色的成就之一”。 在《生活曾經這樣》中,格林追憶了自己的學生時代和牛津歲月,如何在青春期就邂逅了精神分析和俄羅斯輪盤賭,他的婚姻及皈依天主教的始末,以及他的**部小說出版后如何匆忙從《泰晤士報》辭職成為專業作家的經過。 “寫作《生活曾經這樣》……從本質上說就是一種精神分析。我走過了漫漫的時間長途,而我本人就是我筆下的一個人物。” ——格雷厄姆??格林
新書--生活曾經這樣(精裝) 節選
對一個年輕的小說家而言,除去在一張相當保守的報紙干上幾年助理編輯,我還真想不出還有什么更好的生涯。工作時間從四點到午夜時分,這樣,剛剛酣睡醒來的他就可利用上午的時間做自己的事情,而讓辦公室在他已經疲乏的當兒才用上他。他的周圍都是敏慧又合群之輩,生活經歷比他豐富。他不是一個人封閉在小屋子里,苦苦咬文嚼字。除了偶有趕稿的例外,即便在上班過程,也有時間讀書和談天說地(我們中的多數人都自帶讀物,可在兩版報紙的間隙閱讀)。工作本身也并不單調乏味,倒是像做拼字游戲,將同樣的字母不斷組合成為不同的詞。四點鐘的時候,沒人知道夜晚會發生什么事,死神也不按尋常的時刻表行事。
年輕的助編還常可多少洞悉名人的虛榮。J·M·巴利做演講前總要寄份打字稿給《泰晤士報》,其中有些段落,聽眾們肯定會以為是作家興之所至的臨場發揮。(他的演講總是以**人稱逐字刊出——如此殊榮除他之外只歸首相。)“我看見坎特伯雷大主教朝我這邊不以為然地一笑,不懷好意地搖一搖頭……”我會在四點半的時候讀到這篇十點鐘才做的餐后演講。莫非大主教會得到一份提示稿?
另一件有趣的事情是發現投來的稿子里作者無意中用上有傷風化的內容——倒也可能并非完全無意。藝術評論家查爾斯·邁里奧特一直試圖——要不,在其他人眼里是這樣,悄悄塞進一些什么,而當時恰逢海德公園因為契歐扎·牟尼 Chiozza Money,著名報人,曾涉嫖妓丑聞,且牽扯警察總監。而屢見報端,讀者來信版編輯便自作主張,用上了“堵塞海德公園”的標題。
年輕的文字工作者在有趣又不苛求的條件下工作,學到不少對從事這一行業極有價值的教益。他們把記者的套語刪去,把報道壓縮到*短篇幅而不損其要旨。經過如此學徒般的訓練,誰也不會寫出文風枝蔓的東西。這與斤斤計較字數稿酬的作者恰恰相反。
那段時光對我*重要的人物是助編部經理喬治·安德森。上班**周,我就恨他,但是三年還沒過完,我幾乎開始喜歡這個人了。他是個矮小的上年紀的蘇格蘭人,滿面紅光,說話簡潔又不失幽默。 原注: 以下這個典型例子是《泰晤士報文學增刊》的編輯阿瑟·克魯克先生提供的。“E·考爾斯頓·謝珀特,《泰晤士報》前任航空記者,有次告訴我說,他精心寫成的一篇報道給砍得支離破碎。他悻悻然向安德森告狀,說稿子給刪得不成樣子。‘刪得很多,親愛的謝珀,確實很多。談不上不成樣子。是我刪的。’”他用譏刺來激勵新來的助編努力工作,有時竟使我有仿佛重回學校的幻覺。五點半的時候,我會松一口氣,因為一到這時,酒店開門了,他總是從衣帽架上取下自己的高頂禮帽去自己中意的酒吧喝上一杯,消失三十分鐘。這時,他的位置便由謙謙有禮的毛德上校取代。毛德顧慮多,給新手布置的活兒總是不會超越你能力的極限。倘若讓他當部經理,我看自己只有寫寫新聞摘要中短小文字的份兒,難得再進一步了。鐘鳴六點,安德森回到辦公室,掛回禮帽。這時,他已滿面通紅,倒是與他常年綴在紐扣孔里的玫瑰相得益彰。他一眼掃過我的那篇標題也許有些夸張的文稿,尖刻批評幾句,不過酒后的批評總是帶上些許友好的善意。就這樣,兩年多的時光逝去,在我的小說《內心人》被一家出版社接受之后,有個工作清淡的夜晚,因為那晚的十點鐘版,幾乎沒有足夠撐滿國內版面的新聞。那天晚上,我才認識到,一個壯志未酬的詩人也曾掘壕防御,對付令自己失望的刻薄。安德森年輕時發表過法國象征派詩人佛雷恩的翻譯。他把譯作寄給了住在倫敦珀特尼區松林的史文朋,曾在那里受到與史文朋同住的沃茨鄧吞的茶點招待和褒獎,可我不認為他被允準見到詩人本尊。 沃茨鄧吞正助史文朋戒酒,代史見客,是否與此有關?。安德森后來再沒提過這件事,可我從他身上感受到久經風霜的父輩對于另一個年輕同事的擔憂。年輕人出了**本書就會飄飄然,須知日后還會像他本人那樣遭受挫折。我去辭職時,他花了好長時間跟我磨嘴皮子。在我看來,阻我離去的真正理由是,他預見到寫小說不一定總能成功,我像他本人一樣,需要一種平靜而有保障的生活,譬如五點半開門的酒吧,還有爐柵內落下的煤塊。
沒有其他群體——甚至不包括在德國閃電戰期間在高沃街我的哨位上的防空員們,或者后來特工部門的同事——像他們那樣深深植根在我的記憶中,盡管名字都已盡忘。說不定年輕人所操的**份真正的職業都有這種效應: 蠟上的印模再也不會深到那種地步。即使僅僅短暫打過交道的人也留下印象,如總編杰弗雷·道森(不管此人后來采取的綏靖政見,我只記得他對年輕同仁非常友好)、外交通訊記者弗拉基米爾·包利奧考夫。后者戴一頂寬檐超長的灰色洪堡小禮帽,常來我們辦公室核對文檔,到哪里都帶著一副世故極深和神秘莫測的態度(他為什么不在隔壁自己應屬的駐外記者辦公室里閱讀文檔?也許,出于隱秘難言的原因,他希望保持國籍不明)。還有醫藥版通訊記者麥克內阿·威爾遜醫師,在我看來,與其說他精通醫學,不如說他是拿破侖專家。我在報館的*后一年,突然出現一位后來成為主編的拜靈吞沃德,冷漠又自以為是,不到年紀早早脫發。他像種無聲的威脅,無人說明又無人可解地占了和藹可親的副主編莫雷·勃拉姆維爾的辦公室。如今回憶起來,此人圓滑又自信,派頭就像法國王太子,可我當時就把他看作狄更斯筆下《馬丁·翟述偉》里的壞蛋佩克斯尼夫,當然佩氏有一頭好發。再往后,我命運不濟,有意重回《泰晤士報》時,他寫來一封連佩克斯尼夫都會望塵莫及的信。“你走以后,”他用上使人依稀聯想到朗費羅的筆法,“帳篷已經折疊,大家都已前行。” 那年夏天,我完成了我的第二部小說,寫信給母親:“事情成敗的關鍵在于把稿子謄打一遍。為了防止殘缺,非得有兩份稿子不可。你能預支我五英鎊嗎?我會以每周十先令的利率償還。”結果五英鎊完全浪費,但愿母親的債,我當年確實還了。我把打字稿交付海涅曼出版社。那是1926年7月的事。對方回信確認稿件收到之后,久久杳無音訊——仿佛稿子掉進助編室的爐火,不可復得了。月復一月過去……新年到了……接著是二月……三月……我甚至已著手第三部,只不過很快就放棄了。那是部偵探小說,一大堆沒有寫完的作品中的**部,題目叫做《瘋狂的阿拉伯》。書題取自多提 疑指Charles Montagu Doughty。作品,故事卻是從倫敦的一個公共汽車站寫起,而且不準備寫到英格蘭中西部各郡之外的地方;《穿越邊界》是個非洲故事,序幕在伯克漢姆思黛德;還有一部學校小說,講的是一個怯懦的男童如何敲詐處處保護著他的老師;《安全感》是間諜小說…… 時至今日,雖說我已完成此書的四分之一,我仍無把握是不是會把它寫完。
我仍相信那偵探故事是巧具匠心的。一名年輕家庭女教師被發現遭人謀殺,死在鄉下大宅中。詭奇的線索太多,難倒了警方。惟有當地的一位教士看出一個孩子的心理,知道紛亂的頭緒引向何方——引到一個十二歲的小女孩身上: 她深愛的家庭教師愛上一個男人,于是殺人犯罪。教士自然沒有告發小女孩……如今我已能把自己短短幾年生活中糾結的線頭理清: 我妹妹的家庭教師,對她未來丈夫的嫉妒,也許還有哈斯暾大宅中的漫長暑假,甚至還有屈羅勞普神甫以及我新近皈依的情節。可是倘若當時有人問我,我會說小說與我的生活毫無關系。
*好還是處于對自己完全無知的狀態,這樣,遺忘就容易。讓失業工人繼續在沃克斯豪爾橋大街的酒店麇集,讓搞綁架的歹徒從海德爾堡沖出,向邊境推進。這些全無危險,可以忘得干干凈凈。我們該把被遺忘的人和事留給黑夜。有一天,要是這些人事設法進入書本,那也不應是我們默許的結果,而應以偽裝的面目出現,見了也認不出來。小說中寫了所有一眼可以認出的生活經歷,那只是報導。報導當然也有一席之地,但那是不重要的地位,至多提供一段軼事,在敘述中填補若干空白而已。報導完全有理由可以充作鋪墊,有時候想象力不夠用了,不妨利用一下。也許,小說家比之其他人,具有更強的遺忘能力——他必須忘卻,不然就神思枯竭。他所遺忘的恰恰就是想象力的肥料。投往海涅曼的稿子如泥牛入海,八個月沒有一點兒消息。我*后寫信去提醒他們,有這么一部我的打字稿。其實我毫不懷疑,寫信也改變不了運勢,所以沒隔多久一個鼓鼓的郵包遞到時,我并不驚訝。信是董事總經理查爾斯·伊宛斯本人寫的,對拖宕耽誤表示歉意。社內有兩種互相矛盾的報告,所以他決定自己讀一讀作品。如今,盡管他個人覺得有意思,他只能道歉……同時,他又說希望我能把下一部作品寄他一讀。我也看得明白,這只是對一部隨手往邊上一扔的書稿常規的禮貌回答,可我畢竟初出茅廬,聽了他的話,竟大受鼓舞,書稿再不往其他出版社投寄,認準了海涅曼。我打定主意,再寫一本小說,要是這第三部書跟前面的作品一樣不成功,就永遠放棄奢望。我在《泰晤士報》站穩了腳跟,明年就有可能結婚。
新書--生活曾經這樣(精裝) 相關資料
“格林捕捉二十世紀的良心,無人能出其右。”——威廉·戈爾丁 (1983年諾獎得主、《蠅王》作者)
“沒有一個二十世紀的嚴肅作家像格雷厄姆·格林一樣,徹底侵入、塑造了公眾想象力。”——《時代周刊》
“格雷厄姆·格林一只關注著世界的變化,他的焦慮無處不在,始終致力于記錄這個世界。”——V.S.奈保爾(2001年諾獎得主) “格林創造出自己的一片領土——‘格林國度’。他把這些故事寫得生動感人,吸引了千千萬萬讀者。格林也是一位有才氣的詩人。”——J.M.庫切(2003年諾獎得主) “格林(的作品里)有智慧、優雅、人物、故事和出類拔萃的廣泛同情心,這一切將他置身于世界文學的一流地位。” ——約翰·勒卡雷 (英國作家)
新書--生活曾經這樣(精裝) 作者簡介
格雷厄姆??格林(1904—1991),英國大師級小說家。他悲觀厭世到極點,卻又最關注靈魂的掙扎和救贖;他的作品中“惡”無處不在,暴力、犯罪、背叛、墮落比比皆是,可最驚心動魄的卻是個人內心的道德和精神斗爭;他作品中的人物卑瑣、絕望至頂點,可是污泥中卻能綻放人性的光彩;他稱得上是二十世紀最嚴肅最悲觀*具宗教意識的作家,可同時又是講故事的圣手,是二十世紀整個西方世界*具明星效應的大師級作家之一,亦是英國二十世紀讀者最多的小說家之一。
- >
推拿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山海經
- >
月亮與六便士
- >
隨園食單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