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jīng)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jīng)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法國哲學:第3輯:自然與自由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100182638
- 條形碼:9787100182638 ; 978-7-100-18263-8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法國哲學:第3輯:自然與自由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外國哲學研究者、愛好《法國哲學》第三輯以“自然與自由”為主題,設(shè)置“現(xiàn)象學與形而上學”“自然與歷史”和“比較與對話”三個欄目,收入13篇優(yōu)秀論文。圍繞著法國哲學中對自然與自由的思考,以注明法國哲學為典型,做了深入精辟的剖析、研究,為研究、學習、法國哲學、法國當代文化開啟了一條通往其思想內(nèi)核的門徑。
法國哲學:第3輯:自然與自由 內(nèi)容簡介
《法國哲學》集刊的主辦單位為中國法國哲學專業(yè)委員會,馮俊教授任主編。第三輯主題為“自然與自由”,包含三個欄目十三篇論文。分別是: “現(xiàn)象學與形而上學”欄目論文五篇:薩特從現(xiàn)象學向存在主義的轉(zhuǎn)換——以虛無概念為線索(賈江鴻),亨利生命現(xiàn)象學中的被動性概念(崔偉鋒),L’adonné——主體之后的主體(徐晟),列維納斯形而上學的物質(zhì)主義進路——基于《總體與無限》的分析(林華敏),形而上學的終結(jié)——德里達對現(xiàn)象學的闡釋與批評(張振東)。 “自然與歷史”欄目四篇:伏爾泰啟蒙美學中的自然觀念(趙靚),走向歷史的世界:簡論梅洛龐蒂中期哲學中的建制概念(寧小萌),歷史書寫的自由與限度:羅蘭??巴特眼中的米什萊(莊威),法國科學哲學的演變及其未來(張貴紅)。“比較與對話”欄目四篇:時間的切分:普魯斯特的德勒茲時刻(楊凱麟),裝置、機器與生命-戰(zhàn)爭—— 一次阿甘本與德勒茲的“潛在”(potential)對話(姜宇輝),自由的悖論與存在的本真:薩特與莊子(姜丹丹),政治神話與血氣——在索雷爾與施米特之間(尹曉兵)。
法國哲學:第3輯:自然與自由 目錄
法國哲學:第3輯:自然與自由 節(jié)選
《法國哲學(第三輯)》: 三、仁慈與正義作為歷史的動力 現(xiàn)在,讀者就來到了米什萊歷史的開始處,巴特將進入到米什萊歷史的具體內(nèi)容中——第三部分:“被我們愚蠢地歸入陰性的歷史”。*終歸于虛無的歷史還是有其內(nèi)容和動力的,動力是仁慈與正義,而“內(nèi)容”就是這兩個塑型因素作用下的事件、人物與現(xiàn)實的顯現(xiàn)。在塑型作用之下的內(nèi)容同時被巴特稱為“一門名副其實的畸胎學”。 仁慈和正義仿佛陰陽、阿尼瑪與阿尼姆斯,二者永遠伴隨,“仁慈跟自然法則(共和制度的法律)的規(guī)律性截然對立,仁慈與正義組成一對,它有半道義、半生機論的性質(zhì),二者引起一種真正的歷史的二元對立,因為歷史中的一切都是仁慈對正義、宿命對自由、基督教對大革命。歷史不過是二者的角力,是一個停滯與奮起的悲劇性連續(xù)體”。巴特說仁慈在米什萊那里是萬惡之源,具有多樣性,仁慈仿佛是化解一切的陰性,老子所說的眾妙之門,如煙草和麻醉品,煩惱,還有小說,都被視為“仁慈”的因子:“許多國家和時代都深受其苦,它們在夢幻中沉淪,忘記了孕育生產(chǎn)的義務(wù),只掛念著吸煙飲酒,丟開了歷史,它們從豐饒能產(chǎn)的織物層中消失了:土耳其就是一個例子。”“小說有一種吸收的功能,它背離歷史,也就是背離正義;這是一個任意性、仁慈和幻覺的典型范疇;塞萬提斯和羅耀拉的西班牙便沉迷于小說、沉迷于神跡的幻象,因而讓歷史的線索從指縫溜走,西班牙從運動中消失了。”這里尤其提請讀者注意的是小說作為一種仁慈的吸收因素,它背離歷史的陽性驅(qū)力,它是停頓與吸收的陰性。巴特與小說的關(guān)系我們將會放在后面論述,其實他早有關(guān)注。這種仁慈是一種停滯和昏睡,例如中世紀,米什萊稱之為“抄襲者的文明”,之后的君主時代也是非生產(chǎn)性的,“中世紀的抄襲者此時正變?yōu)檎司樱际遣唤Y(jié)果實、晦澀和孱弱的人物,例如蒙田;懦弱而被動的人物,例如末流貴族,他們是莫里哀、費內(nèi)龍和盧梭等古典時期的教育家培養(yǎng)出來的,與之截然對立的是,英雄豪杰和公民,一如正義與仁慈之間的對立。”這里順帶可以看出米什萊的歷史仍然以大革命為重要的分水嶺。 女人和英雄是仁慈和正義的表現(xiàn)形態(tài),“女人世界是那些擺脫了雄性的正義原則的國家、人民和世紀,它們因而注定過著一種寡居生活,不是枯燥,就是放蕩,總之不結(jié)果實。這一點能夠解釋女人世界的歧義性:有時軟弱和放縱,處于頹靡狀態(tài),屬于這種情形的有原始敘利亞、各路狄俄尼索斯教派、莫利諾斯圣寵派和寂靜主義;有時冷漠無情,聲色俱厲,堅硬如石頭和利刃,例如圣書之民(猶太人和穆罕默德的信眾)”。 正義的形象和仁慈的一樣多,**個形式便是撒旦:多產(chǎn)、富有創(chuàng)造力。英雄則是正義的第二個主要形式,是“把正義放人歷史中的人”,路德、拉伯雷、萊布尼茨,還有18世紀便是其表現(xiàn)。巴特說米什萊把自己變成了雙性人,因為他是“在仁慈的懷中孕育正義的人”,這種能力不是隨時具備,只在某些時刻,對米什萊來說是一種時斷時續(xù)的能力。 仁慈和正義的主要形象,或者說,它們的一種現(xiàn)象學變更的盡頭便是基督教和法國大革命,“前者是一種環(huán)境,后者是一股力量……猶如兩種性別,互為補充:它們是兩種角度,一個凹陷,一個突出。歷史就是一場愛情糾葛”。法國大革命所代表的正義通過行動構(gòu)成歷史的受精行為,18世紀正是*偉大的英雄和行動的世代,“革命是正義的本質(zhì)所在,它始終存在,只是在流動中像胎液一樣多少受到阻礙而已”。米什萊根本不嚴格遵守“基于時序的歷史邏輯”,革命是“劇情的巔峰,解釋了整個過去的歷史”。革命折斷了時間,甚至不參與時間。巴特評論道:“他領(lǐng)悟到革命的全體性,歷史的每一分鐘都被它滋養(yǎng),因此可以把它置于任何一個時間點上,而不會破壞事件深刻的內(nèi)在秩序,只因革命永遠適得其所。米什萊把革命寫入中世紀和文藝復興之間時,沒有半點躊躇。” 但是如果記得仁慈和正義的互為陰影,那么革命還不止步于上述形象,巴特評價道:“任何愛情糾葛都不過是一種延遲的身份。同理,法國大革命其實只是一個基督教的篡位者的形象”,米什萊如同教皇,為大革命授權(quán),“米什萊的全部敘述都是緩步前行的儀仗”。米什萊生活在大革命的影響余波之下,在他那里,這就是終點,大革命之后包括米什萊自己生活的時代都只是“一部后歷史而已……正如從耶穌之死到末日審判,耐心的上帝為基督徒提供的那段光陰”。 巴特很清楚,米什萊自己僅只是歷史中的共和派,他沒有參與那個世紀的行動,總在關(guān)鍵時刻逃之天天,“他的勇氣只有次要的、裝飾的意義(其誠意卻不容置疑)”,他作為末代遺民有一種孤獨感,“他只能讓19世紀作為世界末日進入時間進程”。 ……
法國哲學:第3輯:自然與自由 作者簡介
馮俊,男,1958年1月生,哲學博士、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wù)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常務(wù)副院長(2008.7-2015.11),第十二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 第十次中共上海市代表大會代表,第十四屆上海市人大代表。曾任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2001.2-2008.7)、黨委常委、學術(shù)委員會副主任、哲學院院長(2005.5—2008.7兼)。主要學術(shù)職務(wù)先后有: 教育部哲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原副主任委員,中華全國外國哲學史學會原理事長,中國歐盟學會原副會長,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副理事長,全國現(xiàn)代外國哲學學會法國哲學專業(yè)委員會會長。中國辯證唯物主義研究會常務(wù)理事,中國中共黨史研究會常務(wù)理事,中國中共文獻研究會常務(wù)理事,中國人權(quán)研究會常務(wù)理事。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lián)合會副主席,上海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社會科學創(chuàng)新研究基地首席專家等。馮俊是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后考取的第一批大學生,1981.12學士學位,1984.12碩士學位,1987.12獲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1990.11任副教授,1993年被國家教委選拔進入“全國作為跨世紀學術(shù)帶頭人培養(yǎng)的100名優(yōu)秀中青年科技人員”出國項目。1994.4—1995.4在英國牛津大學做高級訪問學者。1995.6起任正教授,1996.12起擔任博士生導師,1997年被列入“北京市跨世紀哲學社會科學百人工程”(1997—2000)。1998年被批準為享受國務(wù)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001年入選為“北京市新世紀哲學社會科學百人工程”(2001 — 2005)。2004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2007年(首批)被評定為國家二級教授。馮俊出版的個人專著有《笛卡爾第一哲學研究》、《法國近代哲學》(臺灣版,大陸版)、《當代法國倫理思想概論》(臺灣版,大陸版)、《開啟理性之門——笛卡爾哲學研究 》,《行走于教育和哲學之間——馮俊教育講演錄》,《從現(xiàn)代走向后現(xiàn)代——以法國哲學為重點的西方哲學研究》(當代中國哲學家文庫??馮俊卷)、《后現(xiàn)代主義哲學講演錄》等;從英文、法文翻譯有《笛卡爾》、《馬勒伯朗士的神的觀念和朱熹的理的觀念》和《法國哲學史》等書,主持翻譯《勞特利奇哲學史》(十卷本)等哲學著作和教材20余種;主編《西方哲學史》、《東西方公民道德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情詞典》(大陸版、香港版),Chinapedia(英文版,新加坡)、 《中浦院書系》等著作、教材和文集60余部;在國內(nèi)外發(fā)表中外文學術(shù)論文200余篇;用中、英文給大學生、碩士生、博士生、領(lǐng)導干部和外國學員開設(shè)相關(guān)的課程20余門。主持和承擔GJ級和省部級科研課題10余項,獲省部級優(yōu)秀科研成果獎和優(yōu)秀論文獎一、二、三等獎20余項,在世界上4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進行過國際學術(shù)交流和訪問。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月亮與六便士
- >
羅庸西南聯(lián)大授課錄
- >
自卑與超越
- >
山海經(jīng)
- >
史學評論
- >
經(jīng)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