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江戶時代/巖波日本史(第6卷)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3338851
- 條形碼:9787513338851 ; 978-7-5133-3885-1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江戶時代/巖波日本史(第6卷) 本書特色
江戶時代是日本歷史上*為穩定、和平、長久的時代。 江戶時代有著穩定持續的幕藩政治架構,繁榮活躍的市場經濟,魅力獨具的的市井文化,影響深遠。 江戶時代茶道、花道、歌舞伎、相撲、浮世繪等日本重要文化藝術得以形成與流行。
江戶時代/巖波日本史(第6卷) 內容簡介
本書是“巖波日本史”第六卷。將日本史置于世界歷史發展的框架之中,記述了從十七世紀初德川家族開設幕府起,直至明治維新前這段時間的日本歷史,即江戶時代的日本歷史。這一時代優選的特點是制度的持續與穩定和文化的多元與創新。將軍、大名、家臣構成了幕府統治的基礎,實現了由武斷向文治的轉變。在穩定的社會環境中,生活藝術、繪畫、戲劇、學術教育得到長足的發展。本書語言簡練通俗,能讓普通讀者對江戶時代有較為全面的認識
江戶時代/巖波日本史(第6卷) 目錄
序言1
**章江戶幕府的設立與新的國際關系11
1.戰國時期的終結13
2.征夷大將軍與江戶幕府22
3.偃武環境的形成38
4.海禁環境的確立47
第二章幕藩體制下的社會與文化57
1.農民的增加與村鎮之間的交流59
2.從武斷到文治69
3.公儀與民間社會82
4.近世文化成果與勞動文化93
第三章十八世紀的政治改革與社會105
1.幕府政治的改革107
2.田沼政治與寬政改革121
3.社會的變動134
4.民眾運動與記憶形態142
第四章江戶時代后半期的文化153
1.近世人的生活與文化155
2.民間社會的文化與藝術170
3.上下擴張的教育活動178
4.不斷演變的學問187
5.批評現狀的學問及言論198
第五章內憂外患的時代與復興志向205
1.世界的變化與海防207
2.城鎮與農村217
3.天保改革227
4.新的社會領導者與復興志向238
結語江戶時代與明治維新及現在251
參考文獻257
江戶時代/巖波日本史(第6卷) 節選
序言 世界近代史與江戶時代 在日本的歷史中,江戶時代居于什么樣的位置呢?在世界史中,江戶時代又居于什么樣的位置呢? 世界史上有一個稱為"近世"的時代。某家廣泛研究近世社會的交流及其結構的英文期刊,把一三〇〇年前后至一八〇〇年前后的大約五百年間稱為近世,這是源自歐洲的觀點。一三〇〇年,東方的蒙古帝國土崩瓦解;而一八〇〇年,西方工業化開始。在這段時間內,歐洲形成了向外擴張的新態勢,經歷了與世界其他文化的接觸。 根據這種看法,近世的五百年,是歐洲無視來自亞洲各國反抗的壓力向世界擴張的時代,是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奴隸貿易、重商主義的時代。這有別于工業革命之后,西方列強強行向世界其他各國推行工業化的時期。世界受到來自近世歐洲光與影的正反兩方面影響,受到強烈震蕩,有的國家甚至被迫解體,在這種情況下,歐洲開始反思對方的接受及抗拒情況,同時也孕育出自身的整體性意識。 歐洲人開辟新航路擴張勢力時,恰逢十六世紀中葉日本群雄爭斗激烈的戰國時期。歐洲的擴張勢力把火繩槍和基督教傳入日本,給戰國大名①[①大名,由"名主"一詞轉變而來,所謂名主就是某些土地或莊園的領主,土地較多的就是大名主,簡稱大名。日本各個時代中大名的含義稍有不同。(本書注釋均為審訂劉德潤先生注,特殊標注除外)]帶來了新的戰術,又給民眾帶來一種心靈慰藉的新方法--基督教。 但是,在歐洲與日本之間,并非只存在一種空白、透明空間,而是一片深邃的東亞海域,這里覆蓋著一張倭寇和中國商人等建立起的巨大貿易網--以中國商品為主,他們生機勃勃地開展著交易。這是一片棘手的地域。南歐的葡萄牙人沿著這張交易網,偶然漂流到了日本薩摩藩①[①薩摩藩,江戶時代九州南端的諸侯國,位于今鹿兒島縣西部一帶。]南部群島的種子島上。 近世社會也出現在東亞。中國視十四世紀中葉至二十世紀初期的明清時代為近世,也有人將朱子學出現的南宋視為中國近世的開端。日本從十六世紀中葉開始進入群雄割據、經營領國、以稱霸天下為目標的戰國時期,一直到幕藩體制一命嗚呼的十九世紀中葉,都可以稱為日本的近世;其中,從十七世紀初德川家族開設幕府,直至放棄政權的時期,便稱為"江戶時代"。 粗略說來,日本的近世在工業化、資本主義時代之前,已經有了大量貨幣交換、商品生產及商業活動的開展。同時,這個時代的流通網并不單跨度廣,而是像毛細血管似的滲透進社會各個角落。東亞出現的這種新的社會形態,誕生于內部的日益成熟和外部的互相交流。一種現象不可忽視,即日本文化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又遠超外來文化。在江戶時代,算盤這種十六世紀從中國傳進日本的計算器,支撐著跨越各行業的經濟活動。由中國經琉球傳入的樂器,后來演變成三味線,奠定了江戶時代樂曲的根基。在赴日朝鮮陶瓷工匠的苦心經營下,日本制作出了國產瓷器。 江戶時代的日本,吸收東亞和歐洲文化,形成了被稱為幕藩體制的政治架構。從封建領主的分權性和小農村落等角度來看,幕藩體制與中國、朝鮮相去甚遠,接近歐洲。然而,面向"百姓"①[①百姓,在江戶時代,用來指在領主的領地或武士、寺院所屬的莊園內勞作的農民。]這一群體,在儒家思想、佛教的影響下,舉國上下又都以"太平""平均"為目標,用漢字制作文件、檔案等。可見,日本立足于東亞的共同基礎之上,同時又彰顯出自身的個性來。 時代劃分的方法需要經過非常嚴謹的討論,但歸根到底是為了更加容易地去認識歷史。本書中的"近世"一詞涵蓋范圍很廣,有時也只具有特定含義。本書也會使用日本史研究中常用的"江戶時代"一詞,必要時,還與"初期""前期""后期"等搭配使用。此外,為便于聯想到年代,也會西歷和日本年號同時使用。 江戶時代的持續 江戶時代中,一個饒有興味的課題是,為何這個時代能延續二百六十余年?江戶時代,作為中央政府的江戶幕府--在本書中會常常使用當時的專有名詞"幕府"。縱觀這個時代幕府統治的持續性,以及民間社會的深厚、經濟文化的分量,可以說這是在東西古今的歷史上,一個接一個誕生出來的具有世界性的文明社會中的一個。而且不單是日本,在近世的東亞,還催生出了好幾個具有強韌持續力的文明體制。 朝鮮王朝從一三九二年到一九一〇年,延續了五百余年。明朝持續了二百七十余年,滅掉了明朝的清朝也綿延了二百九十余年。琉球王朝也從一四二九年至一八七九年延續了四百五十年。這些政權的統治范圍與力量各不相同,一六〇〇年前后,東亞整體發生了劇變。然而,大致上東亞的近世社會都有持續性,在共同分享文化的同時也孕育出各自獨特的模式。即便國家組織崩潰了,仍舊會對整個社會留下影響,無論好壞,都變成了一種傳統和深厚的社會文化。 在日本歷史上,江戶時代給人的印象是這個時代延續的時間特別長,原因是政治框架的牢固。平安時代延續了大約四百年,其中卻有天皇親政、攝關①[①攝關為攝政和關白的合稱。天皇年幼或身體欠佳時,由皇族或外戚當政,稱為攝政;關白為平安時代以來,輔佐天皇執掌政務的重要職位。]政治、上皇掌權的"院政"、平氏政權等權力中心和政權形態的變化。室町時代也延續了近兩百四十年,包括南北朝時期和戰國時期,其前后都有長期的內亂,中央政權的日漸衰弱,這個時代的后半期更是被稱為"大名領國制",顯示國家與社會的架構已經發生了質變。 江戶時代的政治框架與社會結構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然而,幕藩體制的框架卻一直持續到*后。其中,處于主從關系的將軍與大名,統治著各自的領地,他們構成了全國的統治力量。這種維持不變的封建政治結構,給人留下一種這個時代也牢固而不可動搖的印象。 東亞的近世史,在共同的文化基礎上長久地延續著,但仔細一看就會發現,中國、朝鮮和日本的歷史有著極大的差異。就日本的江戶時代而言,將軍、大名及武士所構成的統治框架具有頑強的持續力,此外還有好幾個因素也一同維系著這個時代。諸多要素一起造就了一個時代,其中有的要素既是時代持續的力量,也是讓這個時代走上窮途末路的主要原因;而新的萌芽或成為摧毀這個時代的力量,或成為重振這個時代的力量。理解了這些現象的來龍去脈,我們就會被歷史的魅力所吸引。 希望通過本書中列舉的許多事件和人物,來解答江戶時代為何會延續二百六十余年,以及緣何而滅亡等引人入勝的問題。 序言 世界近代史與江戶時代 在日本的歷史中,江戶時代居于什么樣的位置呢?在世界史中,江戶時代又居于什么樣的位置呢? 世界史上有一個稱為"近世"的時代。某家廣泛研究近世社會的交流及其結構的英文期刊,把一三〇〇年前后至一八〇〇年前后的大約五百年間稱為近世,這是源自歐洲的觀點。一三〇〇年,東方的蒙古帝國土崩瓦解;而一八〇〇年,西方工業化開始。在這段時間內,歐洲形成了向外擴張的新態勢,經歷了與世界其他文化的接觸。 根據這種看法,近世的五百年,是歐洲無視來自亞洲各國反抗的壓力向世界擴張的時代,是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奴隸貿易、重商主義的時代。這有別于工業革命之后,西方列強強行向世界其他各國推行工業化的時期。世界受到來自近世歐洲光與影的正反兩方面影響,受到強烈震蕩,有的國家甚至被迫解體,在這種情況下,歐洲開始反思對方的接受及抗拒情況,同時也孕育出自身的整體性意識。 歐洲人開辟新航路擴張勢力時,恰逢十六世紀中葉日本群雄爭斗激烈的戰國時期。歐洲的擴張勢力把火繩槍和基督教傳入日本,給戰國大名①[①大名,由"名主"一詞轉變而來,所謂名主就是某些土地或莊園的領主,土地較多的就是大名主,簡稱大名。日本各個時代中大名的含義稍有不同。(本書注釋均為審訂劉德潤先生注,特殊標注除外)]帶來了新的戰術,又給民眾帶來一種心靈慰藉的新方法--基督教。 但是,在歐洲與日本之間,并非只存在一種空白、透明空間,而是一片深邃的東亞海域,這里覆蓋著一張倭寇和中國商人等建立起的巨大貿易網--以中國商品為主,他們生機勃勃地開展著交易。這是一片棘手的地域。南歐的葡萄牙人沿著這張交易網,偶然漂流到了日本薩摩藩①[①薩摩藩,江戶時代九州南端的諸侯國,位于今鹿兒島縣西部一帶。]南部群島的種子島上。 近世社會也出現在東亞。中國視十四世紀中葉至二十世紀初期的明清時代為近世,也有人將朱子學出現的南宋視為中國近世的開端。日本從十六世紀中葉開始進入群雄割據、經營領國、以稱霸天下為目標的戰國時期,一直到幕藩體制一命嗚呼的十九世紀中葉,都可以稱為日本的近世;其中,從十七世紀初德川家族開設幕府,直至放棄政權的時期,便稱為"江戶時代"。 粗略說來,日本的近世在工業化、資本主義時代之前,已經有了大量貨幣交換、商品生產及商業活動的開展。同時,這個時代的流通網并不單跨度廣,而是像毛細血管似的滲透進社會各個角落。東亞出現的這種新的社會形態,誕生于內部的日益成熟和外部的互相交流。一種現象不可忽視,即日本文化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又遠超外來文化。在江戶時代,算盤這種十六世紀從中國傳進日本的計算器,支撐著跨越各行業的經濟活動。由中國經琉球傳入的樂器,后來演變成三味線,奠定了江戶時代樂曲的根基。在赴日朝鮮陶瓷工匠的苦心經營下,日本制作出了國產瓷器。 江戶時代的日本,吸收東亞和歐洲文化,形成了被稱為幕藩體制的政治架構。從封建領主的分權性和小農村落等角度來看,幕藩體制與中國、朝鮮相去甚遠,接近歐洲。然而,面向"百姓"①[①百姓,在江戶時代,用來指在領主的領地或武士、寺院所屬的莊園內勞作的農民。]這一群體,在儒家思想、佛教的影響下,舉國上下又都以"太平""平均"為目標,用漢字制作文件、檔案等。可見,日本立足于東亞的共同基礎之上,同時又彰顯出自身的個性來。 時代劃分的方法需要經過非常嚴謹的討論,但歸根到底是為了更加容易地去認識歷史。本書中的"近世"一詞涵蓋范圍很廣,有時也只具有特定含義。本書也會使用日本史研究中常用的"江戶時代"一詞,必要時,還與"初期""前期""后期"等搭配使用。此外,為便于聯想到年代,也會西歷和日本年號同時使用。 江戶時代的持續 江戶時代中,一個饒有興味的課題是,為何這個時代能延續二百六十余年?江戶時代,作為中央政府的江戶幕府--在本書中會常常使用當時的專有名詞"幕府"。縱觀這個時代幕府統治的持續性,以及民間社會的深厚、經濟文化的分量,可以說這是在東西古今的歷史上,一個接一個誕生出來的具有世界性的文明社會中的一個。而且不單是日本,在近世的東亞,還催生出了好幾個具有強韌持續力的文明體制。 朝鮮王朝從一三九二年到一九一〇年,延續了五百余年。明朝持續了二百七十余年,滅掉了明朝的清朝也綿延了二百九十余年。琉球王朝也從一四二九年至一八七九年延續了四百五十年。這些政權的統治范圍與力量各不相同,一六〇〇年前后,東亞整體發生了劇變。然而,大致上東亞的近世社會都有持續性,在共同分享文化的同時也孕育出各自獨特的模式。即便國家組織崩潰了,仍舊會對整個社會留下影響,無論好壞,都變成了一種傳統和深厚的社會文化。 在日本歷史上,江戶時代給人的印象是這個時代延續的時間特別長,原因是政治框架的牢固。平安時代延續了大約四百年,其中卻有天皇親政、攝關①[①攝關為攝政和關白的合稱。天皇年幼或身體欠佳時,由皇族或外戚當政,稱為攝政;關白為平安時代以來,輔佐天皇執掌政務的重要職位。]政治、上皇掌權的"院政"、平氏政權等權力中心和政權形態的變化。室町時代也延續了近兩百四十年,包括南北朝時期和戰國時期,其前后都有長期的內亂,中央政權的日漸衰弱,這個時代的后半期更是被稱為"大名領國制",顯示國家與社會的架構已經發生了質變。 江戶時代的政治框架與社會結構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然而,幕藩體制的框架卻一直持續到*后。其中,處于主從關系的將軍與大名,統治著各自的領地,他們構成了全國的統治力量。這種維持不變的封建政治結構,給人留下一種這個時代也牢固而不可動搖的印象。 東亞的近世史,在共同的文化基礎上長久地延續著,但仔細一看就會發現,中國、朝鮮和日本的歷史有著極大的差異。就日本的江戶時代而言,將軍、大名及武士所構成的統治框架具有頑強的持續力,此外還有好幾個因素也一同維系著這個時代。諸多要素一起造就了一個時代,其中有的要素既是時代持續的力量,也是讓這個時代走上窮途末路的主要原因;而新的萌芽或成為摧毀這個時代的力量,或成為重振這個時代的力量。理解了這些現象的來龍去脈,我們就會被歷史的魅力所吸引。 希望通過本書中列舉的許多事件和人物,來解答江戶時代為何會延續二百六十余年,以及緣何而滅亡等引人入勝的問題。
江戶時代/巖波日本史(第6卷) 作者簡介
深谷克己(1939-)出生于三重縣。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部歷史學系畢業,完成早稻田大學研究院文學研究系史學專科博士課程。歷任早稻田大學文學部教授、名譽教授。專攻日本近世史。著有《百姓一揆的歷史構造》《八右衛門、兵助、伴助》《南部農民命助的一生》《士農工商的世界》《農民的自立自足》《近世人的研究》《江戶時代的身份愿望》《東亞秩序文明圈中的日本史》《死者的功能與江戶時代》《民間社會的天與神佛》等。 譯者介紹 梁安玉,出生于廣東省汕頭市。香港大學英文系畢業,香港城市大學藝術碩士。兩度獲日本政府獎學金,筑波大學研究院地域研究研究科國際學碩士,上智大學研究院國文學研究科日本現代文學事業博士課程。曾任教香港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發表過九十余篇文章有關日語教學、中英日文學與文化的文章。曾任香港日本語教育研究會副會長,2009年開始任會長。2019春獲日本政府頒發旭日小綬章。
- >
推拿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經典常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