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新書--英國史:1914-1945 (精裝)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8097176
- 條形碼:9787508097176 ; 978-7-5080-9717-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書--英國史:1914-1945 (精裝) 本書特色
本書是20世紀英國杰出的歷史學家之一、被譽為“當代麥考萊”的A.J.P. 泰勒的代表作,充分展示了他的史學、史才、史識,堪稱大師之作,出版后銷量超過“牛津英國史”前十四卷總和。著名史學家錢乘旦先生誠意推薦。
新書--英國史:1914-1945 (精裝) 內容簡介
《英國史:1914-1945》展示了個人風格、有爭議的歷史事件和歷史與當下的相關性,同時還具有真正的辯證思維。基于此以及它的機智和文采,《英國史:1914-1945》既應受到學界的關注,也會得到大眾讀者的喜愛。
新書--英國史:1914-1945 (精裝) 目錄
第二章 戰爭的壓力,1915-1916年
第三章 戰爭中的國家.1916-1918年
第四章 戰后,1918-1922年
第五章 正常時期.1922年
第六章 三黨政治,1922-1925年
第七章 黃金歲月,1925-1929年
第八章 意想不到的危機.1929-1931年
第九章 中場
第十章 國家得救:經濟問題,1931-1933年
第十一章 國家遺恨:外交事務,1931-1936年
第十二章 綏靖,1936-1939年
第十三章 勉強應戰.1939-1940年
第十四章 尖峰時刻,1940-1941年
第十五章 大聯盟,1942-1944年
第十六章 終戰,1944-1945年
參考文獻綜述
歷屆內閣名單(1914-1945)
譯后記
新書--英國史:1914-1945 (精裝) 節選
《英國史:1914-1945》: 要與以前的敵人締結和平,奧地利和匈牙利(現在已經是兩個國家),保加利亞,土耳其,還有德國,自不必說還要與蘇俄尋求和平或恢復關系。實際上,這些問題大多被放在次要位置,與德國締結和平條約才是主題。哈布斯堡王朝已經解體,唯一的問題就是劃定其繼承國的邊界,這個任務主要留給各國外交部的專家們承擔。阜姆的未來引起了威爾遜總統和意大利政府漫長而徒勞的爭論,使英法兩國非常為難。這個令人煩心的問題沒能在和平會議上得到解決。奧斯曼帝國也解體了。英法兩國的軍隊占領著君士坦丁堡。土耳其其他地區動蕩不安。英法兩國雖然對秘密協議有所爭議,但它們并不想把爭議公開化,而威爾遜不贊成秘密協議,無意加以干涉,因為美國從來沒有對土耳其宣戰。無論如何,對于歐洲的未來來說,德國問題顯然是*緊迫的議題,這個問題在戰爭期間一直困擾著人們,現在,勝利者們已經無法逃避了。 英國在這個問題上有很大的優勢,因為他們大部分的擔憂都不存在了。德國海軍已經移交,被英國扣留在斯卡帕灣。早在德國人在和平條約中放棄海軍艦隊之前,德國已經不再是海上強國。主要是由于英國各自治領的強烈意見,德國殖民地的命運也被確定下來。南非和澳大利亞拒絕交還他們占領的領土——德國的西南非洲和新幾內亞。這兩個民主國家的發言人不應沾染歐洲的邪惡,卻用過時的帝國主義的語言公然蔑視威爾遜,勞合·喬治不禁露出壞笑。為了保全面子,倉促間發明了“托管”一詞,英國自己接管了德國的東非地區,還有西非一些地方。現在,英國不再以攫取勝利果實的參戰者,而是以公正無私的調停者來處理德國問題了。 威爾遜也把自己看作超脫的調停者。只要德國被擊敗就行,美國對它沒有其他要求。威爾遜所熱衷的是國際聯盟,他還錯誤地認為歐洲各協約國會強烈地反對國聯。事實上恰恰相反,當美國人還在大而化之地討論國聯時,羅伯特·塞西爾和史末資已經發揮聰明才智,為英國外交部準備了一份草案,這份草案成為國際聯盟盟約的基礎。克里孟梭雖然對此沒什么信心,但是也沒有提出異議。于是,在任何其他問題上還沒有達成共識的時候,國聯就順理成章地成立了,并被寫進《凡爾賽和約》。實際上私下里還存在著巨大的分歧。“盎格魯-撒克遜人”想象中的國聯是個可以化解所有國際敵對狀態的調停工具。法國只想建立防范德國的安全機制,把戰時的同盟關系永久化。這種分歧會在將來招來很多麻煩。重要的是,在1919年,威爾遜和英國一樣可以實現自己的意圖。他和勞合,喬治都不受約束地往法國防范德國的方案里摻水。兩人中,勞合·喬治表現得更加活躍,也更加成功。 法國人不能輕易地從德國問題中解脫出來。在他們看來,德國雖然被打敗了,但仍然危險。他們希望看到德國解體,既然這種局面沒有發生,他們便希望制定未來防范德國的周密措施。勞合·喬治則堅持:既然德國繼續存在,那么必須把它安撫好。當包括他自己在內的人們恢復了理性的時候,他再一次以“強硬”的語言,表達了“柔和”行事的意愿。他默許了勝利者要求審判德國皇帝和其他“戰犯”的姿態。在其他方面,他盡力讓未來和解的大門保持開放。值得慶幸的是,克里孟梭或許比其他任何法國政治家都更在乎保持與盎格魯一撒克遜強國的友誼,因而在受到來自威爾遜和勞合·喬治的壓力時,會作出讓步。結果萊茵蘭還是德國的一部分,而沒有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法國得到了暫時的安全保障:萊茵蘭非軍事化;協約國駐軍15年;控制薩爾省及其煤礦l5年,之后通過公民投票決定薩爾省的未來。英美兩國作出承諾,保證反對德國任何新的侵略行為,以此誘使克里孟梭讓步。但是后來,美國參議院拒不批準,英國政府也不肯兌現。在德國東部邊境的問題上,勞合·喬治獨自對抗克里孟梭和威爾遜的意見。多虧他的堅持,但澤成為一個自由市,沒有被并入波蘭,并在西里西亞實行了全民投票。從種族的角度看,《凡爾賽和約》中的領土條款是“公平”的,這主要是勞合·喬治的功勞。 ……
新書--英國史:1914-1945 (精裝) 作者簡介
A.J.P.泰勒:20世紀英國杰出的史學家之一,牛津大學歷史學教授。著作等身,包括《爭奪歐洲霸權的斗爭:1848-1918》《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源》《麻煩制造者》《英國史:1914-1945》《俾斯麥》等。
- >
朝聞道
- >
月亮虎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二體千字文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推拿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