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聽孩子的話
-
>
兒童教育心理學
-
>
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
-
>
學習沒有那么難(全3冊)
-
>
(文學)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
-
>
紀實文學:那些家長
-
>
特別狠心特別愛.猶太媽媽德財商教育
如何讓孩子自覺又主動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2203787
- 條形碼:9787572203787 ; 978-7-5722-0378-7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如何讓孩子自覺又主動 本書特色
●全球知名腦科學家丹尼爾·西格爾全新力作,現象級教養暢銷書 《全腦教養法》實戰升級! ●科學的理論+具體的方法+場景化案例+簡單好用的工具+親子互動漫畫,集科學性、實踐性、故事性、操作性、趣味性于一體,契合高效學習的科學規律,通過“問、學、練、悟、用”真正實現高效教養。 ●不說教,不強制,深諳“少即是多”法則,用1個模型+9項策略讓父母輕松點燃孩子內驅力。 ●湛廬文化出品。
如何讓孩子自覺又主動 內容簡介
孩子在家上網課需要父母盯,寫作業需要家長監督,練鋼琴,學跳舞,下圍棋等都需要人陪, 甚至和朋友玩耍也需要家長在旁邊保護;“孩子不主動怎么辦”已經成為當下家長急迫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如何讓孩子更愿意做自己的事情?如何讓孩子更積極的回應和配合父母,更愿意熱愛世界、擁抱挑戰?丹尼爾·西格爾基于神經認知機制結合教育經驗提出解決方案:培養孩子具有平衡力、復原力、洞察力和共情力的開放式大腦。當孩子們用開放式大腦工作時,他們更樂于探索和嘗試,好奇心和想象力更強,更善于處理人際關系。他們會主動學習、主動表達、主動嘗試、主動溝通。主動型孩子會自行成長,獲得幸福美好有成就感的人生。 《如何讓孩子自覺又主動》以9項實操策略,配合高效親子溝通的三色區圖示,以及趣味互動親子漫畫,讓父母和孩子一起輕松培養開放式大腦,讓父母自信練達,讓孩子自信且主動地迎接未來挑戰。
如何讓孩子自覺又主動 目錄
第1章 什么是開放式大腦 - 001
開放并不是縱容 - 009
可塑性給大腦無限可能 - 013
開放式大腦的四大特質 – 019
第2章 平衡力:掌控情緒和行為 - 027
平衡是一種可學會的能力 - 032
平衡與綠色區 - 035
測一測孩子的平衡力 - 042
親子關系中的平衡 - 046
開放式大腦的平衡有效點 - 049
平衡的日程,平衡的大腦 - 057
自由玩耍發展平衡力 - 058
測一測孩子日程的平衡度 – 062
你能做什么:用開放式大腦策略促進平衡力 - 064
親子互動 教給孩子平衡力 - 072
父母成長 如何提升自己的平衡力 – 075
第3章 復原力:熱愛挑戰,百折不撓 - 079
培養能力,而不是消除行為 - 082
擴展綠色區 - 087
推一把,拉一把 - 092
你能做什么:提升復原力的開放式大腦策略 - 098
親子互動 教給孩子復原力 - 106
父母成長 提升自己的復原力 – 109
第4章 洞察力:了解自己,建立自信 - 111
構建有洞察力的大腦 - 115
球員與觀眾:觀察者的體驗 - 117
暫停的力量 - 122
把暫停的威力教給孩子 - 125
你能做什么:提升洞察力的開放式大腦策略 - 129
親子互動 教給孩子洞察力 – 137
父母成長 提升自己的洞察力 – 139
第5章 共情力:善于溝通,豐富人際交往 - 143
孩子太自私了嗎 - 147
五維共情力 - 152
提升共情力 - 153
共情的科學 - 158
你能做什么:提升共情力的開放式大腦策略 - 161
親子互動 把共情教給你的孩子 - 170
父母成長 如何提升自己的共情力 - 172
如何讓孩子自覺又主動 節選
開放式大腦策略5:重新定義困境 大多數孩子認為內心出現掙扎一定是不好的,可能大多數成年人也有這樣的想法。如果一個選擇比另一個容易,那它一定比較好。但這是球員的思維方式,球員是努力避免被情緒淹沒的那個自我。而觀眾視角會旁觀者清,這就是我們想教給孩子的洞察力。我們想重新定義他們正在經歷的痛苦,讓他們能夠理解掙扎并不總是壞事。 談到掙扎,卡羅爾·德韋克提出的成長型思維和固定型思維的概念很有參考意義。面對掙扎,我們應該有能夠從努力和體驗中獲得成長的心態。另一位研究者安吉拉·達克沃斯(Angela Duckworth)的研究揭示:成長型思維使我們能夠洞察應該如何興致勃勃、堅韌不拔地應對挑戰,使孩子在面對挑戰時能堅持不懈。相比起來,固定型思維會使我們認為困境暴露了我們的弱點,會認為后天努力無法改變自己先天的能力,因此未來會盡量逃避挑戰。甚至,我們會以為自己應該一直成功,生活就應該一帆風順。 給予孩子支持不是跟他們嘮叨老套的“人生不公平”,或者勤奮和延遲滿足有多重要。而是告訴他們,生活是一段努力和探索的旅程,無法輕而易舉地成功。這樣,我們可以培養孩子的洞察力,有助于孩子形成成長型思維。在面對困境時,你可以通過問孩子一個簡單的問題來培養他們的洞察力:“你更愿意選擇哪種犧牲?” 你10 歲的女兒很喜歡當冰球隊的守門員,但她不愿意在正常的團隊訓練之外進行額外的練習。當你發現這個問題時,你很想說教一番,告訴她做什么事都不容易,或者努力比天賦更重要。但是,如果你只是幫她認清形勢,讓她自己做出更有見識的決定,那會如何?你們的對話可能是這樣的。 女兒:克麗絲總能當守門員,而我總當不了。 爸爸:這讓人失望,不是嗎? 女兒:是啊。我知道她很棒,但那是因為訓練之后教練給她開小灶。 爸爸:你愿意訓練后也留下來,讓教練再指導指導你嗎?她之前就提過這事。 女兒:但是訓練已經一個半小時了,穿著冰鞋的時間太長了。 爸爸:我知道。或許應該這樣想這件事。我們以前談到過犧牲。 女兒:我知道,爸爸,你說過無數次了,要想出類拔萃,就要有所犧牲。 爸爸:不,那不是我要說的。我要說的是,你會有所犧牲,但好在你可以選擇犧牲什么。 女兒:啊? 爸爸:訓練后留下來,練習倒滑和防守技術是一種犧牲。如果你決定不投入額外的時間,這也是一種犧牲,犧牲你獲得改進和比賽時當守門員的可能性。 女兒:我想一想。 爸爸:你該好好想一想。我知道兩種選擇都有不好的地方。但這也很棒,你可以選擇你更想要的生活。你可以選擇犧牲休息,付出額外的努力,有更多機會當守門員;你也可以選擇早一點離開冰場,這就意味著你寧可當守門員的機會減小。這完全取決于你。 你看到這位父親怎么給女兒重新定義困境了嗎?他幫助女兒跨出自己的情境,從觀眾的角度來看待這件事(見圖4-6)。從這個角度她可以更充分地認識自己的選擇。這位父親沒有讓女兒逃避做決定,也沒有消除這個困境造成的不安。他只是幫助她認識到自己的能動性,認識到她不是沒有任何發言權的受困者。這是在幫助她培養洞察力。 可能需要多幾次這樣的對話,轉換觀眾視角才會深入孩子的心里。我們不是說這種方法會完全消除孩子面對艱難選擇時的挫敗感或自怨自艾。但是,隨著她學會采用觀眾視角,隨著她被反復提醒生活中會發生什么常常源自她的選擇,女兒會變得越來越果斷而堅毅,具有更加牢固、富有洞察力的自我認知。想象一下,這種思維能力對她未來做出更重要的艱難決定會有多么大的幫助。 從兩種犧牲中選一種的邏輯對年幼的孩子來說可能太復雜了,但我們可以提前為掌握這個基本理念打基礎。當3 歲的孩子抗拒為出門做準備時,我們可以說:“我們要去看蘿拉阿姨,你需要把鞋穿好我們才能出門。你不是很想見到她嗎?你想不想去呢?”這樣,你也是在讓小家伙練習從兩個選項中選一個,穿鞋或見不到蘿拉阿姨。當然在使用這種方法時你必須小心,因為很多時候其中一個選擇不能算一個選擇,比如見不到蘿拉阿姨。3 歲的小朋友對這個選擇也許根本不感興趣,導致你嚇唬不到他,你不得不想出別的辦法以應付這種情況。 無論是讓孩子穿鞋,決定進行額外的冰球訓練,還是選擇如何應對代數難題,我們*終的目的都是讓他們有評估和理解自己情緒的能力,對發展洞察力的能力有信心。
如何讓孩子自覺又主動 作者簡介
丹尼爾·西格爾(Daniel J. Siege) 國際知名教育家、心理學家,“全腦教養”提出者。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精神病學臨床教授,哈佛大學醫學博士。 正念覺知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第七感研究所(Mindsight Institute)創始人。 著有《全腦教養法》《由內而外的教養》《第七感》等暢銷書,且在腦科學、心理治療和兒童教養領域不斷有開創性的作品問世。 蒂娜·佩恩·布賴森(Tina Payne Bryson) 兒童與青少年心理治療師,南加州大學博士,知名育兒專家。 第七感研究所主任,致力于兒童教育及發展事業。 執業臨床社會工作者,擁有豐富的兒童心理治療及家長咨詢經驗。
- >
我與地壇
- >
唐代進士錄
- >
朝聞道
- >
二體千字文
- >
自卑與超越
- >
莉莉和章魚
- >
月亮虎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