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中國早期電影導演與公司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6049904
- 條形碼:9787106049904 ; 978-7-106-04990-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早期電影導演與公司研究 本書特色
《中國早期電影導演與公司研究》即以岳楓、卜萬蒼、李萍倩、徐欣夫、吳村、方沛霖、楊小仲、何非光這幾位導演為研究對象,通過新的史料挖掘,新的歷史觀念和研究方法的引入,試圖打破中國早期電影研究中僅僅以政治價值取向的維度來追憶“左翼電影”“國防電影”等當時的進步電影的狀況。在對這批導演及其作品的研究中,極力避免孤立的藝術分析,盡量置于歷史的大背景下進行深入剖析,既要針對導演的風格特色和影片的藝術價值,同時還要兼顧導演本身的創作意圖和影片的商業價值。盡可能地從經濟維度、電影產業和導演身份認同的角度去闡述和評價這批導演所創造的商業電影的市場價值,以及對中國早期電影市場和電影業發展所做出的貢獻。
中國早期電影導演與公司研究 內容簡介
《中國早期電影導演與公司研究》即以岳楓、卜萬蒼、李萍倩、徐欣夫、吳村、方沛霖、楊小仲、何非光這幾位導演為研究對象,通過新的史料挖掘,新的歷史觀念和研究方法的引入,試圖打破中國早期電影研究中僅僅以政治價值取向的維度來追憶“左翼電影”“國防電影”等當時的進步電影的狀況。在對這批導演及其作品的研究中,極力避免孤立的藝術分析,盡量置于歷史的大背景下進行深入剖析,既要針對導演的風格特色和影片的藝術價值,同時還要兼顧導演本身的創作意圖和影片的商業價值。盡可能地從經濟維度、電影產業和導演身份認同的角度去闡述和評價這批導演所創造的商業電影的市場價值,以及對中國早期電影市場和電影業發展所做出的貢獻。 電影公司研究是中國早期電影研究的另一重要維度,就目前的研究狀況來說,“明星”“聯華”“天一”等早期影業“巨頭”的研究較多,對規模中等或較小的電影公司研究存在著嚴重的不足。這些影片公司既然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甚至有所發展,必然有自己獨特的經營策略和鮮明的作品特點,而且這些“中小型”公司同那些耳熟能詳的大公司一樣,共同形塑了早期中國電影文化,創造了數次電影商業浪潮。并且,20世紀30年代,這些電影公司出品的早期商業類型電影就與同時期引進的好萊塢大片形成了分庭抗禮的格局,并構建了適宜早期商業電影產業發展的規范化體系。早期電影公司的研究無論是對厘清中國早期電影發展脈絡,還是為當下中國電影產業發展提供參考,都有著重大的意義。
中國早期電影導演與公司研究 目錄
**節 市場流脈的縮影:岳楓電影的發展軌跡
一、初入影壇:靠左翼電影一舉成名(1933-1935)
二、軟性電影時期:觀點論爭與電影實踐(1935-1937)
三、孤島時期:新華和其他商業電影公司(1937-1941)
四、淪陷時期:“中聯”“華影”與“附逆影人”(1941-1945)
五、戰后時期(1945-1949)與南下香港(1949-1974)
第二節 熔中西于一爐:岳楓電影的商業策略
一、類型選擇
二、題材改編
第三節 商業藝匠的鏡語:岳楓電影的導演技法
一、單鏡頭敘事
二、鏡頭組合段
三、多樣化的電影手法
四、個人化的價值訴求
結語
第二章 卜萬蒼電影研究(聯華時期)
**節 聯華公司制片宗旨與卜萬蒼的創作態度
一、聯華影業公司誕生的背景及其制片宗旨
二、卜萬蒼在聯華時期的創作
三、個人創作與片廠制度的契合
第二節 類型與傾向:卜萬蒼的多元化創作
一、卜萬蒼的創作傾向
二、卜萬蒼電影的人物形象
三、卜萬蒼電影的影像與敘事
第三節 和而不同:卜萬蒼與左翼電影之間的關系
一、新興電影運動的相關背景
二、卜萬蒼與左翼電影之間的關系
結語
第三章 李萍倩電影道路初探(1926-1948)
**節 風格的探索和初立
一、有感而發的社會倫理片試驗
二、國產有聲片的開拓
三、從”天一“到”明星“:新類型的試水
第二節 左翼電影運動與社會片
一、《時代的兒女》《豐年》:左翼風潮下的銳利之作
二、《人倫》《夜會》:審查陰影下的曲線創作
三、女性電影:一種例外
第三節 艱難的選擇——”電影的探索
一、《費貞娥刺虎》:“孤島”時勢與古裝片
二、安全的“改編片”和通俗言情劇創作
結語
……
第四章 徐欣夫導演研究
第五章 吳村電影研究
第六章 方沛霖導演研究
第七章 楊小仲導演研究
第八章 何非光導演研究(1937-1945)
第九章 大中華電影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研究
第十章 國泰影業公司與大同影業公司研究
結語
中國早期電影導演與公司研究 節選
《中國早期電影導演與公司研究》: 20世紀二三十年代,是中國早期電影發展史上一個尤為重要的時期,是我國民族電影業于85%被以好萊塢為首的外國電影所壟斷的電影市場之中尋求發展生存,并逐漸占有一席之地的時期。在這一時期,我國的電影業界人士通過不斷地探索揣摩,初步找到民族電影如何在被外國電影所壟斷的電影市場之中,開拓出得以讓國產電影能夠生存和前進發展的道路和方向。 眾所周知,中國當時的民族資本的實力相當薄弱,這也決定了中國電影工業的發展水平。中國早期的電影創作,幾乎都受商業利益的支配。作為中國早期電影從業人員的歐陽予倩,就曾在其自述中描述到他所感悟的當時中國電影創作者的切身境遇:“在中國電影界當導演有幾件事要注意——一、用錢要少;二、出片要快;三、片子要能賣錢;所以要苦心去揣摩風氣,還有就是要絕對耐得住辛苦,要受得氣。………前三樁是連帶來的;如果用錢多,出片慢,賣不著錢,三者有一于此,必大聽其(按:指老板)不滿的閑話;三者都不如程,便要被排擠,丟了飯碗。” 從中我們可以得知,在中國20世紀二三十年代,電影的商業屬性即如何賺取更多的經濟利潤被放在制作影片初衷的首位;而影片的藝術革新以及意識形態、教化的思想功效雖也需兼顧,必然放于次要地位。可以說,在商業電影的創作流程之中,是以考慮影片投資成本核算、出片速度快慢、盈利與否、宣傳是否得當、選取何種迎合大眾欣賞趣味題材的這一類以商業行為為根本出發點考慮創作的,其制作方式都有著相同或是固定的類型和套路。 為此從20年代中期開始,中國電影都是以爭取盡可能多的觀眾的喜愛,爭取*大的經濟收益為創作的根本出發點。緣于此,即便電影從業人員在創作過程之中,在追求經濟收益之后,不忘再進行一定的藝術探尋或是賦予影片“文以載道”之功效,但畢竟出發點的側重,使得影片的創作很快就被愈演愈烈的商業競爭浪潮所代替。正是在這種愈演愈烈的商業競爭浪潮之中,1926年至1931年間的“古裝片”“武俠片”和“神怪片”三種創作潮流相繼時興。 從創作類型的角度而言,“古裝片”“武俠片”和“神怪片”三種創作浪潮對我國民族電影業類型的發展和多樣化做出了一定的貢獻。但是,由于這三種類型影片的誕生皆與追逐豐厚的經濟效益密不可分,使得它們在發展過程中,很難把持住合適的尺度,極易走向粗制濫造。正是這種粗制濫造之風,使得當時國內觀眾已有的電影審美情趣、文化、人文風氣都大為降低,并產生了一些不利的后果,如當時的南洋片商借機將片源的收購價格一壓再壓,不斷降低,使得當時國產影業*主要的經濟收入大大削弱。國內各城市之中由外商投資的影院皆拒絕放映國產影片,而由外商投資的影院本就占當時國產影院的大多數,這就使得早期國產片在國內的市場近乎完全喪失。基于這樣惡劣的外部市場原因,以及當時國內物價飛漲,各影片制作公司之間相互傾軋等客觀因素,除一些小的電影制片公司紛紛倒閉之外,像“長城”“民新”“大中華百合”一類中型規模的電影制片公司,也被迫停業整頓,承受著瀕臨倒閉的重壓。 在當時,這種無法以經濟杠桿進行宏觀調控,而又愈演愈烈的電影商業競爭浪潮,帶來的惡果就是對剛剛興起的中國早期電影產業造成了近乎毀滅性的破壞,而前文所提及由此浪潮產生的不利后果,則使得當時的電影從業人員開始為如何從此種窘境中走出、如何建立新的電影創作生產秩序、如何整頓電影生產的經濟環境、如何探求新的經營模式、如何對電影從業人員進行淘汰、篩選以及機構重組等相關問題,做出了與之相應的積極思考。而聯華公司正是在好萊塢電影泛濫,國片沒落的艱難時期,由對這些問題有著思考,希望“復興國片”以挽救影業的羅明佑創立的。1930年8月,在羅明佑的召集下,在以他創辦的華北電影有限公司和黎明偉掌管的民新影片公司合作的基礎上,與吳性栽的大中華百合影片公司、黃漪蹉的聯業編譯廣告公司以及但杜宇的上海影戲公司合并組成了“聯華影業制片印刷有限公司”,并于同年10月25日,在國民政府實業部及香港政府同時登記注冊。 ……
中國早期電影導演與公司研究 作者簡介
饒曙光,重慶黔江人,1959年12月29日生,土家族。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原中國電影家協會秘書長、中國文聯電影藝術中心主任,研究員(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戲劇學院、上海大學、北京大學、北京電影學院等兼職教授。北京國際電影節民族電影展藝術總監。多次擔任中國電影華表獎、中國電影金雞獎、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國家廣電總局社科基金項目評委、評審。1985年開始從事電影研究,主要研究方向為電影美學、中國電影史、當代中國電影電視研究、影視與大眾文化等。在全國各大報刊上發表了400多篇文章,共300多萬字。《創意制勝——跨越電影產業化初級階段》獲第二十一屆中國電影金雞百花電影節優秀論文一等獎。《中國少數民族電影史》獲第八屆中國文聯文藝評論獎著作類特等獎。《華語電影新發展及其前景》榮獲第九屆中國文聯文藝評論獎文章類特等獎。出版了20多部譯著和專著,主要有:《中國文學理論》《新時期電影文化思潮》《中國喜劇電影史》《中國電影市場發展史》《中國少數民族電影史》《新中國60年電影形態研究》《中國類型電影:歷史、現狀與未來》《中國(華語)電影發展與對外傳播》《博影而思——饒曙光文集1、2、3、4》。主編有《中國電影分析》《新思維·新力量·新方法》《全球化與民族電影——中國民族題材電影的歷史、現狀和未來》《侯孝賢電影研究》等。承擔并完成過多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及國家廣電總局部級社科項目。現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電影通史》(首席專家,已結項)。創作過多部電影、電視劇,主要有電視連續劇《大青椒紅蘋果》《審計報告》《婚里婚外那些事》《以何言愛》,電影《鄉村教師》《夢想之城》(第一編劇)、《勝利日》(籌拍中)、《末代王妃》(榮獲金雞百花電影節少數民族電影優秀劇本獎),擔任藝術總監的有《李雷與韓梅梅》《金珠瑪米》《人怕出名豬怕壯》《你美麗了我的人生》《西蘭姑娘》。
- >
經典常談
- >
我與地壇
- >
朝聞道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推拿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