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一個電影導演的自述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6050931
- 條形碼:9787106050931 ; 978-7-106-05093-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一個電影導演的自述 本書特色
常彥原是吉林省文聯副**、吉林省影協副**、中國電影家協會理事、**一級導演。作為導演兼攝影,他已經出品了20多部電影作品。《芒果之歌》、《困惑》、《保密局的*聲》、《心靈深處》、《在被告后面》、《路邊吉他隊》等,都顯現了常彥蓬勃的創造精神和精湛的藝術才華。常彥常說,電影藝術貴在創新。這,充分顯現出他的思想理念和藝術風格。本書記述了常彥導演的藝術人生。
一個電影導演的自述 內容簡介
《一個電影導演的自述》主要內容包括大雜院兒里的孝子,日寇鐵蹄下的童工和“經濟犯”,失業的童工何以為生?外面的世界好精彩,小小文藝兵原是個“戲蹭子”,從演大戲起步的小小文藝兵,“護路軍”中一小兵,在多彩與多難中成長,轉戰遼沈小號兵,入關前的整頓,等。
一個電影導演的自述 目錄
二 日寇鐵蹄下的童工和“經濟犯”
三 失業的童工何以為生?
四 外面的世界好精彩
五 小小文藝兵原是個“戲蹭子”
六 從演大戲起步的小小文藝兵
七 “護路軍”中一小兵
八 在多彩與多難中成長
九 轉戰遼沈小號兵
十 入關前的整頓
十一 初識電影的興奮
十二 東影在興山
十三 東影回長春
十四 事業與愛情
十五 難唱的“搖籃曲”
十六 在拼搏中前進
十七 入黨后的**次考驗
十八 “命里注定”的機遇
十九 出國前的突變
二十 出國前后
二十一 途中見聞
二十二 西伯利亞乍暖還寒
二十三 不愉快的遭遇
二十四 踏上德國國土
二十五 “牙牙學語”起步難
二十六 德發電影制片廠
二十七 學成歸國
二十八 為他人作嫁衣裳
二十九 《再生記》:我的攝影處女作
三十 聯合攝影的《冬梅》
三十一 從重操攝影機到編、導、攝一體
三十二 《保密局的槍聲》導演談
三十三 《保密局的槍聲》評論篇
三十四 從《彩云歸》到《情天恨海》
三十五 《心靈深處》創作回顧——《男人困惑女人也困惑》創作感言
三十六 《在被告后面》的后面
三十七 遲到的辯白:《在被告后面》的現實意義
三十八 眾說紛紜說“被告”
三十九 關注老年問題:影片《夏之雨,冬之夢》
四十 音樂故事片《路邊吉他隊》登上銀幕
四十一 在困惑中尋求理智
四十二 影片《鬼樓》的導演意圖
四十三 封山之作——《七三大潰逃》
一個電影導演的自述 節選
《一個電影導演的自述》: 早年,卜奎是我國北方抵抗沙俄侵略的軍事重鎮。在我國抗御外辱的歷史上,曾有“南林北袁,一代蓋世名將,兩個民族英雄”的說法。所謂“南林”,指的是南方有個林則徐,而那“北袁”,指的則是北方有個抗擊沙俄入侵的名將袁壽山將軍。 袁壽山,字眉峰,漢白旗人,是明末名將袁崇煥的嫡孫。面對沙皇俄國東擴侵略,他忠貞不屈,以身殉國,堪稱卜奎人的驕傲,一代英烈千古流芳。近代,抗日將領馬占山,領導齊齊哈爾軍民抗擊日本侵略者,發動震驚中外的江橋抗戰,給后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記憶。現代,在解放戰爭時期,齊齊哈爾是山海關外*早被共產黨解放的城市,并為建設新中國做出過重要貢獻。 在早年,因為齊齊哈爾曾是老黑龍江省的省會,故老一輩人又習慣簡稱她為“江省”。在這個北方城市里,除了漢族,還聚集著滿族、朝鮮族、回族、蒙古族、鄂倫春族、契丹族和達斡爾族,甚至還有為數不多被稱為“白俄”的俄羅斯居民。因此也可以說,這里是一個多民族不同文化、不同生活習俗交匯的城市。 我家并非此地的老戶,當然也就不是土著。當我記事的時候,父母親告訴我,他們當年是由山東逃荒,經陸路出山海關來到江省落戶的。所以,有一個專有名詞來形容這種遷徙行動,叫作“闖關東”。 在我的記憶里,齊齊哈爾也是山東移民比較多的城市。他們在此地落戶扎根,繁衍后代,創造略優于山東老家的生活。山東人生性耿直憨厚、勤勞耐苦,雖然身在異鄉,但鄉音不改,于是便使得我們這一代的后人有一種特殊的語言本領,即在外講東北話,回家講山東話。所以,除了普通話之外,至今我還能熟練地講一口標準魯西南口音的山東話。 我家住在齊齊哈爾市怡安街,那是一條南北縱向的街道,是一條與當時被稱為正陽街的主街并行的副街。由我家向北,聳立著齊齊哈爾市著名的天主教堂。在當初,造型獨特的天主教堂,因其高大而成為齊齊哈爾市極為突出的標志性建筑。它那歌特式的高高的尖塔房頂上,是一個巨大的十字架,每天的早中晚都響一次叮叮當當的鐘聲,悠揚的鐘聲傳得老遠老遠。 我家處在怡安街上的一座大雜院兒里。說它雜,不僅僅指在這個院子里居住著漢、滿、回、達斡爾族人,甚至還有一個白俄人。居民從事勞動和謀求生計的方式也是雜七雜八、多種多樣的。有趕大車的、拉人力車的、打井的、賣菜的、焊洋鐵壺的、擠牛奶的、扛大活兒的、吃勞金的、賣“苦大力”的,總之,都是些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家。 在這個大雜院兒坐北朝南的位置上,有一個三間大小的、年久失修、房頂鋪滿葦子的老草房,對面屋住著兩家,一面是我家,一面是洋鐵匠顧師傅一家。所以,在我童年的記憶里,耳朵里被灌滿的絕不是悠揚的音樂,而是“乒乒啪啪”砸洋鐵皮的噪聲。至于那間老草房,夏天每逢下雨,便到處擺滿鍋碗瓢盆“叮叮咚咚”地接漏雨;在冬天,則又會因為僅憑做飯燒暖的火炕來取暖,所以,屋頂的四角在夜里降溫后總是結滿一層厚厚的白霜。 我的父親是位土生土長的山東人,他有一個極為好聽的名字,常發興。我小,沒問過是誰給他老人家起了這么一個吉祥而又好聽的名字。姓常,名發興,常發興,姓名中充滿了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與希望。遺憾的是他生不逢時,而且又沒有文化,所以一生既沒有“發”起來,也沒有“興”起來!實則是一輩子受雇于人,在別人開的飯館子里當面案師傅(也叫白案師傅),用過去的話來說,叫“吃勞金”。 我的父親一生為人忠厚老實,他因為比較多的時候是在回族人開的飯館里吃勞金,所以非常講究潔凈。用現代的語言來形容,非常遵守職業操守和尊重民族習慣。比如,他是絕對不允許家里有豬肉之類犯忌食品的,盡管我們并非回族。父親每月從掌柜的手中領回的“勞金”,是我家的全部生活來源。在我的記憶里,每月三十塊錢的收入雖然不多,但因爸爸不在家里起伙,養活媽媽和我兩個人,雖不寬裕,還總算能過得去。然而,隨著家庭人口的不斷增加(我下面又有了四個妹妹),和爸爸的年老多病,致使“勞金”不斷地下降,爸爸能掙到的那有數的二十來塊錢,就遠遠不夠養家糊口的了。 ……
一個電影導演的自述 作者簡介
常彥,1932年生,山東朝城(現屬莘縣)人。原吉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吉林省電影家協會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理事、圜家一級導演。1948年入東北電影制片廠擔任專職演員,1952年入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學習,1959年起先后任長春電影制片廠副攝影師、攝影師、導演及藝術片室副主任。曾執導數十部影視片,1979年成功導演了《保密局的槍聲》(兼攝影師),獲文化部優秀影片獎、長春電影制片廠“小百花”獎;1983年導演的影片《在被告后面》獲文化部優秀影片一等獎;1985年導演的影片《路邊吉他隊》獲長春電影制片廠“小百花”優秀影片獎、導演獎。作為老一輩的電影藝術家,他為我國電影事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史學評論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姑媽的寶刀
- >
二體千字文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