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山西文物日歷2025年壁畫(特裝版)
-
>
老人與海
-
>
愛的教育
-
>
統編高中語文教材名師課堂教學實錄
-
>
岳飛掛帥
-
>
陽光姐姐小書房.成長寫作系列(全6冊)
-
>
名家經典:水滸傳(上下冊)
麥琪的禮物:歐.亨利短篇小說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8284578
- 條形碼:9787568284578 ; 978-7-5682-8457-8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麥琪的禮物:歐.亨利短篇小說集 本書特色
1.青少年成長優選書目:本書為世界文學經典名著,是中小學生成長過程中的精品讀物,孩子們一定要讀的經典作品。 2.一流翻譯家打造,版本精良:本書為我國知名翻譯家王晉華老師的翻譯作品,憑借著扎實的基本功和嚴謹的治學態度,以及老一輩專家所生活的時代背景,準確地將原著展現給讀者,同時文筆的優美和行文的流暢性無可比擬。 3.名家導讀精確講解作品思想:本書由譯者本人,根據該本名著的具體內容創作導讀,全面解讀本書的精神內核。 4.名師導學、導讀內容幫助讀者更加深入地讀懂名著:邀請一線語文教學者組成的專家團隊,根據教學要求及實際學習需求,歸納閱讀要點、難點、知識點,以及作者的寫作價值所在。內容板塊如“章前導讀”+“章后總結”+“提升思考”+“精彩解讀”+“閱讀感受”+“考點設計”等板塊設計,讓孩子真正做到精讀,從而更好地把握作品的精髓。 5.精美封面+世界名畫彩插提升閱讀氛圍:本書邀請知名設計師,裝幀設計不僅僅考慮到名著作品的“經典感”,同時根據青少年讀者的需求,在色彩和美觀度上,更加“時尚”和“輕靈”。同時本書中加入“讀名著,賞名畫”的欄目,加入一定數量的彩色插圖,提升本書的藝術價值。
麥琪的禮物:歐.亨利短篇小說集 內容簡介
《麥琪的禮物》精選了歐?亨利的多篇經典之作,是其短篇小說精品中的精品。其中,《麥琪的禮物》和《愛的奉獻》通過對兩對年輕夫婦事事為對方考慮,為對方勇于犧牲自己的描寫,歌頌了那種純潔的、毫無雜念的崇高愛情,故事寫得既溫馨又感人,成為世人傳誦的佳作!秡ui后的一片藤葉》是描寫人世間存在的真情和友情,一個看似已經無用的、窮愁潦倒的老藝人在故事的結尾,在其生命的臨終一刻突然變得無比的高大偉岸,因為他給世界留下了真愛,為挽救那位患病的年輕女子的生命,他用盡了自己僅有的一點力氣和才能……這些作品不僅使我們深受啟迪,更讓我們在閱讀中享受到了一種愉悅之情,一種真正的藝術會帶給我們的愉悅之情。這樣雙重的功能,也正是其小說的魅力之所在。在這些作品中故事的結尾又往往出乎人的意料,有的結尾給人以振聾發聵之感,有的又叫人伏案深思。
麥琪的禮物:歐.亨利短篇小說集 目錄
001 / 感恩節里的兩位男士
009 / 麥琪的禮物
017 / 警察與贊美詩
026 / 財神與愛神
035 / 愛的奉獻
043 / *后的一片藤葉
051 / 帶家具出租的房子
060 / 忙碌經紀人的浪漫史
066 / 二十年之后
071 / 菜單上的春天
079 / 綠門
088 / 伯爵與婚禮上的賓客
096 / 一千美元
104 / 重新做人
114 / 公主與美洲獅
122 / 女巫的面包
127 / 信使
132 / 覓寶記
145 / 心與手
149 / 艾基·舍恩斯坦的愛情靈藥
156 / 人外有人
172 / 雙料騙子
186 / 結婚手冊
200 / 提線木偶
216 / 催眠師杰夫·彼得斯
224 / 幽默家的自白
234 / 模擬考點
237 / 參考答案
麥琪的禮物:歐.亨利短篇小說集 節選
感恩節里的兩位男士 章前導讀 斯達夫·比特是一個流浪漢。九年來,每一年的感恩節,他都坐在固定的凳子上等待一位老先生來請他飽餐一頓?墒墙衲,在遇見老先生之前,斯達夫·比特提前被另外一家主人邀請享用了一頓豐盛的美餐。 有一天是屬于我們的。在這一天,我們所有的美國人,只要是父母所生,都要回到自己的老家去,一邊吃著蘇打餅干,一邊詫異著院子里的舊水泵怎么顯得比以前更加靠近門口了。祝福這個日子吧,是羅斯?偨y將它賜予了我們。我們聽到過一些有關清教徒 的傳說,不過,我們已經不再記得他們是何許人了。不管怎樣,只要他們膽敢再次登陸的話,我們一定能夠把他們打得落花流水。普利茅斯巖崖?哦,這聽起來似乎挺耳熟的。自從火雞托拉斯壟斷了市場以來,我們中間的不少人不得不降低標準改吃母雞肉了。不過,華盛頓那邊還是有人走漏了消息,提前泄露了感恩節的公告 。 位于酸果蔓 沼澤地以東的這座大城市已經把感恩節變成了一種習俗。一年當中,只有在十一月份里的這*后一個星期四,這座大城市才承認渡口之外的地方也屬于美國。這是一個純粹的美國人的節日。是的,一個完全屬于美國人的慶祝日。 現在我們就來講述這個故事,這個故事便可向你證明:在大洋這邊的我們也有許多傳統,而且,我們美國人的活力和進取精神,相較英國人的傳統,趨于古老的速度要快得多。 如果你此時從東面進到聯合廣場,你就會看到斯達夫·比特正坐在噴泉對面便道右側的第三條長凳上。九年來,每到感恩節的這一天,斯達夫·比特總會在下午一點鐘的時候準時地坐到這里。因為每當他這樣做了的時候,總有一些奇遇會發生在他的身上——查爾斯·狄更斯 式的奇遇——一準會叫他心潮澎湃 ,其激奮程度絲毫不亞于大洋彼岸人們的激動。 可是今天,斯達夫·比特出現在這個每年約定好的地方,卻不是因為他有時會感受到的饑餓(慈善家們都似乎認為,窮人們在一年里只會經受一次饑餓的折磨),而是因為習慣使然。 毫無疑問,斯達夫·比特此時并不感到饑餓。他剛剛美餐了一頓,酒足飯飽后的他現在只剩下了呼吸和走路的氣力。他的眼睛像兩顆淺色的醋栗,牢牢地鑲嵌在一張臃腫、油膩、呆滯、呈油灰色的臉盤上。他呼哧呼哧地喘著,脖子上有一圈一些參議員們才有的贅肉,叫他翻起的外套衣領不能形成時髦的樣式。一個星期前由慈祥的救世軍修女為他綴上的扣子,此時被撐得像玉米花似的爆開,散落在他周圍的地上。盡管他衣衫襤褸,襯衣前面破開的一道口子一直豁到了心口,可是十一月份夾帶著雪花的冷風,只是令他感到了愜意和涼爽。因為剛剛吞到肚子里的那頓豐盛的飯菜在斯達夫·比特身上產生了太多的熱量,這頓美食以牡蠣為頭盤,以葡萄干布丁為*后的甜點,包括了在他看來世界上所有的烤火雞、烤土豆、雞肉沙拉、南瓜餅和冰激凌。因此,已經撐得不想動彈的他,只是用一種不屑的懶懶的神情,呆視著前方。 那頓飯完全出乎斯達夫·比特的預料。他在剛走到位于第五大道上的一幢紅磚住宅時,就被站在門口的管家拉了進去。這座房子里住著兩位家世古老、尊重傳統的老婦人。她們甚至都不承認紐約市的存在,認為感恩節只是為華盛頓廣場這塊地方所設。她們的一個傳統的習慣就是讓管家站在側門口,叫他把**個在正午十二點鐘剛好經過這里的流浪漢請進來,飽餐一頓。斯達夫·比特在去公園的路上碰巧路過這里,被管家給拽了進去,以踐行這座城堡已建立起的這一傳統。 斯達夫·比特就這樣直勾勾地看著前面,看了足足有十分鐘之久,隨后,他依稀覺得自己有了一種想要變換一下視覺角度的欲望。費了老大的勁,他才把頭慢慢地轉向了左邊。此時,他的眼珠子突然驚恐地鼓了起來,他屏住了呼吸,身下的兩條短腿簌簌地抖著,已經磨平了的鞋底子蹭著地上的沙礫沙沙作響。 因為那位老先生正橫穿過第四大道,朝他坐著的那條長凳走來。 九年了,每到感恩節,這位老先生都要來到這里,找到坐在這條長凳上的斯達夫·比特。老先生做這件事是想要把它變成一個傳統。九年來的每一個感恩節,老先生都來這里見斯達夫,帶著他去飯店,看著他美美地吃上一頓。在英格蘭,人們也做這樣的事情,可是卻沒有這么高的自覺。我們美國是一個年輕的國家,九年已經是一個不短的時間。這位老先生是一個堅定的愛國主義者,將建立美國的傳統視為己任。為了做得像模像樣,我們必須長時間地堅持做一件事情,而絕不能讓它中途夭折,譬如每周收集幾十美分的工業保險費或者打掃街道之類的事情。 這位老先生鄭重其事地徑直朝著他所培植的傳統(對象)走過來。每年請斯達夫·比特在飯店吃上一頓,這與英國的大憲章和英國人早餐中的果醬比起來,固然還不像它們那么具有民族的特色,不過,它畢竟是向前邁進了一步。它幾乎還帶了點兒封建的意味。這至少表明在紐約——哦,不!——乃至在整個美國——建立起一種傳統,并非是沒有可能。 老先生瘦高個兒,六十歲了,穿著一身黑色的衣服,戴著一副在鼻梁上掛也掛不住的老式眼鏡。他的頭發比去年又白了許多,也稀疏了許多,他走路似乎也更多地依賴于他那根粗大多節的曲柄手杖了。 當斯達夫·比特的老恩人朝他這邊走過來的時候,斯達夫不禁變得呼吸緊促,渾身發抖,就像某位太太的獅子狗看到一條野狗對著它齜牙豎毛地挑釁一樣。斯達夫想要逃走,可是任憑他使出桑托斯·杜蒙 的全部本領,也不能將他與長凳分開。那兩位老夫人的管家真是把工作做到家了。 “早上好,”老先生說,“看到你經過一年的風風雨雨,仍然健康地活在這個美麗的世界上,我真高興。就為了這一點,這個感恩節對我們兩個人來說,都是值得慶賀一番的。如果你愿意跟我來,朋友,我將請你好好地吃上一頓,使你的身體和你的精神一樣快活! 這位老先生每次見到斯達夫時,都會這么說。九年了,每個感恩節都是這樣的話。這些言辭幾乎也快變成一種慣例了,除了《獨立宣言》,什么也不能與它們相媲美。在以前的每一次,這些話語在斯達夫聽起來,都像是美妙的音樂。可是,現在的他卻是痛苦滿面地(幾乎就要哭出來了)抬眼看著老先生。雪片落在斯達夫汗涔涔的額頭上,發出絲絲的響聲,而老人此時卻是轉過了身子,背對著寒風,在微微地戰栗。 斯達夫不清楚,為什么這位老先生在說出他這番話的時候,總是很傷感。他不知道這是因為老人在他每次這樣做的時候,總希望自己有個兒子來繼承他的事業:有一個身體強健、可引以為自豪的兒子,在他去世以后,還能來到這里,能站在某個未來的斯達夫面前,對他說:“為了紀念我的父親……”*終這也會成為一種慣例。 但是,這位老先生并沒有親戚。他住在公園東面的一條偏僻的街道上,在一座頹敗老舊的住宅里租了幾間屋子住。冬天,他在類似墻柜大小的溫室里種些倒掛金鐘 ;春天,他參加慶祝復活節的游行;夏天,他住到新澤西山區的一家農舍里,坐在柳條編織的椅子中,念叨著希望自己有一天能捕捉到撲翼蝴蝶;秋天,他請斯達夫吃上一頓。(用簡短的語言描寫了老先生這一生中都在重復做的事情。)這些就是老先生一年中所做的事情了。 斯達夫·比特抬眼望著老先生足足有半分多鐘,臉上一副焦慮、無助和自我憐憫的表情。由于給予,老先生的眼睛里閃爍著愉快的光芒。他臉上的皺紋一年比一年多了,可他那小小的黑領結還是打得那樣有神氣,他的亞麻布衣衫還是那么潔白、漂亮,他上唇留著的灰白小胡子,經過整飾,在兩端形成卷曲,稍稍翹起。那個時候,斯達夫的嗓子眼里突然發出像是豌豆煮在鍋里似的響聲。他這是想要說話;九年了,老先生每次都聽到這樣的聲音,他順理成章地把它們理解為是斯達夫每年接受請飯時的習慣表達。 “謝謝你,先生。我這就跟你走。非常感謝,我肚子里餓得正咕咕地叫呢,先生。” 飽脹引起的慵懶并沒有能夠阻止這樣的一個信念進入斯達夫的腦子里:他是一種傳統的基石。在感恩節這一天,他的胃口并不屬于他自己;根據一種既定的習俗所具有的一切神圣的權利(如果不是根據有關限制方面的實際法規的話),他的胃口屬于這位擁有優先權的善良老人。誠然,美國是一個自由的國度;然而,為了建立起寶貴的傳統,總得有人來做循環小數。世上的英雄們并不都是掌控著鋼鐵和金子的?次覀冄矍暗倪@一位,他手中揮舞著的武器只是鍍銀鍍得很差的鐵的刀叉。 老人領著他一年一度的受惠者向南,走到了那家飯店和那張他們年年吃飯就座的餐桌旁。他們兩個被飯店的侍者認了出來。 “那位老人來了,”一個侍者說,“每到感恩節,他就帶來這個流浪漢,請他吃上一頓! 老人在桌子的對面坐下,臉上映出珍珠般的光亮,瞧著他面前的這位會是未來的一個古老傳統基石的人。侍者在他們的餐桌上擺滿了各種節日的佳肴——斯達夫發出一聲嘆息(這聲嘆息會被誤認為是饑餓的表示),舉起了刀叉,去為他自己鑄就一頂不朽的桂冠。 再也沒有哪位英雄能像斯達夫那樣在敵人陣前英勇沖鋒陷陣了;痣u肉、牛排、湯羹、各種蔬菜、餡餅等,一端上來就被他吞到肚子里去了。之前就已經被飽脹撐到了嗓子眼的他,一進到飯店聞到撲面而來的飯菜味兒幾乎惡心得要吐,可是他卻像個真正的騎士那樣振作了起來。他在老人臉上看到的是,因為行善而生出的幸福表情——這種幸福遠勝于捕捉到撲翼蝴蝶給老人帶來的幸福感——他沒有勇氣掃了這位老人家的興致。 一小時以后,斯達夫贏得了戰斗,靠在了椅背上!爸孕牡馗兄x你,先生,”斯達夫的聲音像是漏了氣的蒸汽管子,“真心地謝謝你的這頓豐盛的飯菜!闭f著,他費力地站了起來,兩眼呆滯地開始朝著廚房那邊走。一個侍者像轉動陀螺那樣把他轉了過來,將門的方向指給了他。老人小心翼翼地數出一美元三十美分的硬幣,又留給侍者三枚鎳幣 的小費。 像往年一樣,他們倆在飯店的門口分了手,老先生向南,斯達夫向北,各自而去。 在拐過**個街口的時候,斯達夫停了下來,站了一分鐘。緊跟著,他襤褸的衣衫似乎鼓脹起來,宛若貓頭鷹抖動起它渾身的羽毛,他像是一匹中了暑的馬,重重地摔在了便道上。 救護車到來了,年輕的外科大夫和司機把斯達夫抬上了車,他們低聲地詛咒著這過重的身體。斯達夫身上沒有威士忌的味兒,不能將其移交給警察的巡邏車,因此斯達夫連同他肚子里的兩頓豐盛的飯菜都被送到了醫院。在醫院里,他們把他放在一張床上,開始用一根光光的金屬棍子給他做檢查,看看他到底是得了什么奇怪的病癥,希望能找出他的病因。 噢!一小時之后,另一輛救護車送來了那位老先生。他們把他放在了另一張床上,說他可能是得了闌尾炎,因為看外表他怎么也不像是吃飯付不起錢的主兒。 不過,在不一會兒之后,一位年輕的醫生碰到了一個年輕的護士(他喜歡她美麗的眼睛),停下來跟她聊起了這兩個病例。 “躺在那一邊的看起來挺體面的那位老先生,”年輕的醫生說,“你怎么也不會想到他是餓病的。我想,他可能是出生在哪個名門世家吧,不過現在卻落魄了。他告訴我說,他已經三天沒有吃一點兒東西了! 思考題 ▼ 老先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麥琪的禮物 章前導讀 德拉為了給自己的丈夫吉姆買圣誕禮物,盡可能地節約每一分錢。可是,直到圣誕節的時候,她都沒能夠湊齊買禮物的錢。所以,她賣掉了自己引以為豪的長發,用賣頭發的錢為吉姆買了禮物。她本想給丈夫一個驚喜,可是沒有想到,丈夫看見她的頭發后愣住了…… 一共是一美元八十七美分,全在這里了。其中的六十美分都是一便士的硬幣。這些硬幣都是在買雜貨、買菜和買肉的時候從賣主那里一次次硬摳下來的,她自己也知道,這樣的一種錙銖必較 ,就是人家嘴上不說,也免不了背地里笑話,以至于有時候想起來,她自己臉上都在暗暗地發燒。德拉把這些錢數了三遍,數來數去還是一美元八十七美分。而明天就是圣誕節了。 很顯然,除了撲在那張又小又破的沙發上慟啕 一場之外,還能怎么辦呢?德拉也是這么做的。這不免會引發人們對生活的思考:人生是由哭泣、啜泣和微笑組成的,而啜泣占去了絕大部分的時間。 在這家主婦的痛哭聲漸漸變成啜泣聲的當兒,讓我們不妨來看看她的家。這是一個帶家具的每周需付八美元租金的公寓房。它盡管沒有破爛到難以用語言描述的地步,可是實際上已經跟貧民窟相去不遠了。 在樓下的門廊里,裝著一個再也不會有信投遞進去的信箱和一個再也不能按響的門鈴。此外,在門鈴的旁邊還有一個牌匾,上面寫著她丈夫的名字:詹姆斯·迪林漢·楊先生。 “迪林漢”這幾個字在其房子主人周薪為三十美元的時候,也曾迎著風兒神氣地飄揚過,F在,周薪縮減為二十美元,“迪林漢”這幾個字也看似變得模糊起來,好像它們正在認真地考慮,是否應該縮減為謙遜而又低調的字母D。不過,每當詹姆斯·迪林漢·楊回到家里,走到樓上來的時候,詹姆斯·迪林漢·楊夫人(也就是我們剛剛提到的德拉)總是親切地稱他為“吉姆”,同時會給他
麥琪的禮物:歐.亨利短篇小說集 作者簡介
歐.亨利(1862—1910),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20世紀初美國著名短篇小說家,美國現代短篇小說創始人。他少年時曾一心想當畫家,婚后在妻子的鼓勵下開始寫作;后因在銀行供職時的賬目問題而入獄,服刑期間認真寫作,并以“歐.亨利”為筆名發表了大量的短篇小說,引起讀者廣泛關注。他是一位高產的作家,一生中留下了一部長篇小說和近三百篇的短篇小說。他的短篇小說構思精巧,風格獨特,以表現美國中下層人民的生活、語言幽默、結局出人意料(即“歐.亨利式結尾”)而聞名于世。 王晉華,著名翻譯家,中北大學外語系教授,英美文學碩士,留美學者。出版的主要譯著有《美國現代小說論》《美國現代文學批評理論》《狄更生詩歌精選》《朗費羅詩歌精選》,《了不起的蓋茨比》《傲慢與偏見》《西方新情愛經典錄》等。
- >
唐代進士錄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回憶愛瑪儂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