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一個人的安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825551
- 條形碼:9787559825551 ; 978-7-5598-2555-1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一個人的安順 本書特色
小城安順,素有“中國瀑鄉”“屯堡文化之鄉”“蠟染之鄉”“西部之秀”的美譽,《一個人的安順》記錄這座瑩白的石頭城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的浮世人生——傳統夜郎古國的淳樸民風,抗戰涌入的“下江人”帶來的新鮮氣息,二者交織出時代的激蕩和變化,通過當時的作者——一個少年的眼睛,寫出其父輩、親友、鄉鄰散淡生動的小城生活及風俗人情。 作者著眼于“城”與“人”的互動,點染記憶中戰亂時期的小城人物:“慈心與俠氣兼備”的大姐,“始終嬌慵著”的下江女人與“始終殷勤著”的下江男人,“披著灰白色的搟氈大氅,無比剽悍”的馬哥頭兒,“氣質高潔”、“獨來獨往的剪花姑外婆”,有一支“維納斯鉛筆”、記憶中永遠是一個“漂亮的大孩子”的裁縫師傅薛大哥,“灑脫和嫵媚”的昌明和尚,并稱“龍虎豹”的山城名師,還有“踽踽而去”的“賣葵花的皇帝”、“施施然而來”的食客等“江湖落拓人”……這些不見于經傳的普通人,一個個活生生地站在面前,傳遞著那個已經消逝的時代的生命氣息。 作者對世俗生活背后的普通百姓的生命存在形態、精神面貌、命運……的關注,及其內在詩意的發掘,流露出對生息于故土之上的鄉親父老的深切理解,以及相濡以沫的悲憫情懷。
一個人的安順 內容簡介
《一個人的安順》以上個世紀四十年代貴州安順小社會為背景,采用“浮世繪”式的手法,描繪了那里的世態人情、飲食風俗、奇人異事、官吏優伶、販夫走卒、乃至方言土語……儼然一幅安順地方的“風情畫”。作者有著自覺的文體意識,語言樸拙,風格濃郁,讀來引人入勝。書中配有不少安順老照片,展現安順老城的人文傳承、民族風情等,富于舊時氣息。
一個人的安順 目錄
序一:一個人的安順(錢理群)
序二:戴明賢:屬于未來和遠方的寫作者(杜麗)
浮世繪/1
下江人(上篇)/10
下江人(下篇)/15
十指生涯/21
看練攤/29
優伶/35
來了美國兵/41
江湖落拓人/48
歌之祭/56
鄭四爺/83
馬幫過街/88
“丘二”/92
信徒/101
悲歌動地/109
“虎皮”/119
五官屯看跳神/125
縉紳/130
影院風景/137
廚子/141
流血故事/144
金鐘山看“開堂”/148
生意人/152
“龍虎豹”/171
女先生們/179
七癖之鳳/188
述異/193
瞬間/202
畸人/209
土話/218
玩具/235
食譜/246
歲時/257
雜事/267
后記/277
重版后記/280
一個人的安順 節選
浮世繪 安順是一座瑩白的石頭城。 安順人住在石礎石階石院的木屋里,口腹之需也多與石頭有關——鹽巴用石缽擂,米面用石碓舂,糍粑用石臼打。小石磨不緊不慢地旋轉,四面流下潔白的豆汁,在大鍋里點豆腐。身上穿的更是離不開石頭——新布用石磙碾軋,浣衣放在大石板上搗。 出門走石街,過石巷,穿越城中央的鐘鼓樓石洞門。東西南北十字交叉的石甬道,永遠被挑水夫們濺得濕漉漉的。成人們寧愿繞樓而過,小孩卻愛嘚嘚踩過陰涼沁人、石壁長滿厚苔的門洞,還要冷不防大叫一聲,讓整個門洞嗡嗡震響。顫巍巍的賣水扁擔挑來的水,汲自城內的大龍井、雙眼井、五眼井等十多個石井,井們都罩著石蓋,刻著精粗不一的圖案花紋,石沿上滿是深深淺淺的數百年磨出來的繩槽。甜水叫大井水,供飲用;苦水叫小井水,供浣洗雜用,每擔要便宜一個銅板。*甘甜沁人的好水出在東郊一個窄而長的石罅里,名如其形,叫馬槽龍井,或認為應作馬場龍井,但東門只趕牛場,叫牛場壩;西門才趕馬場。講究美食的人家推豆腐待貴客,讓水夫專門去挑馬槽龍井的水,要多給一倍的腳力錢。 城里城外的石牌坊,多得數不過來。我家所住的東大街,短短里許長,據府志記載就有三座石牌坊,但在我出生前就因擴建馬路拆去了。府文廟的牌坊、龍柱、小橋、院子,全是瑩白的石雕。大成殿前的那對透雕龍柱,至今是鎮城之寶,傳說鏨刻此柱的潘石匠,其報酬是按鑿下來的石屑粉重量,一兩石屑一兩銀子計算的。 安順的標志性建筑,是西秀山的石塔。老媼鄧羅氏逼童養媳為娼不遂,殺媳碎尸,是小城空前的大案,縣官將她處以唯古書有記載的凌遲之刑,又是銘刻石碑,以警后世。 出城必經東西南北四座城門洞。出了城門,就見環城皆山——金鐘山、鳳凰山、飛虹山、盔甲山、小金山、觀音山、武當山等等,多為一座座小巧玲瓏的孤山,所以俗話說石城有桂林的山,無桂林的水。甚至有金斗不移、天鵝抱蛋、交椅大坡等奇怪的山名。金鐘觀音二山,高林蓊郁,遮天蔽日;其余諸山多是淺草灌木,露出斑駁的石骨,好像滿天星斗。有一座螺螄山,滿山是青色的田螺化石,小學的男孩們大多要邀約朝拜一次,帶上小釘錘,把石螺亂敲一氣,絕難得到一枚完整的。稍稍成形的,就帶回學校向儕輩炫耀。 石山洞多。常年游客不斷的是城南近郊的華嚴洞。端午游此洞,是一項傳統。洞口幾只長滿綠苔的大石缸,長年貯著巖漿水,供和尚食用,平時無人一顧,端午節就要論杯賣了。玩家們租用殿堂打圍鼓、唱川戲、辦酒席。城東二十里的清涼洞“天開一竅,前后通明,中有古剎,下有內外二城”。老百姓叫它糧倉洞,說是被諸葛亮七擒七縱的孟獲屯糧的洞窟。城南五十里有兩個洞合稱“二仙洞”,傳說當地山民辦紅白喜事,可以去洞口求借仙家的鍋瓢碗盞,后來一戶貪心人家沒有全數歸還,仙家生氣,從此再也借不出來了。我沒去過此洞,傳說卻聽母親說過。此外無數的山洞,多是山民躲避兵災匪亂的處所;太平年月,則在洞里熬硝。 安順人就在這個石世界里,經歷每人一份的生老病死,苦辣酸甜。到得“昨暮同為人,今旦在鬼錄”,就退居一塊石碑之后,銷聲匿跡。環城眾山,密布層層匝匝的墓碑。記得**次排隊出東門,一走出城門洞,隔著低洼的牛場壩,撞到眼前的是滿天星斗般的白石墓碑。一位高班學長脫口得句:“一出東門墳摞(讀如糯)墳,老遠看見擺家屯! 小城計時,沿古習定時放炮。正午的“午時炮”*重要,像棋盤上的楚河漢界,把一天平分兩半。經常是我放學走近城中央的鐘鼓樓,就聽得北兵營的午時炮響起來。晚上母親催寢,總是說:二炮都過半天了。二炮即二更。小城打更,只用鑼,沒有柝。一更不打,二更是“當當”連打,三更是“當、當當”,四更是“當、當、當當”,五更時睡得正酣,沒聽見過。正是蘇東坡說的:“報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輕打五更鐘。”三更前后,市聲俱寂,獨有“炒米糖開水——”的叫賣聲,不時響起,格外凄涼。我奇怪半夜三更喝什么炒米糖開水,母親告訴我,這是幌子,實際上賣的是“膏精”。膏精又稱“梭梭”、白面,學名海洛因。當然,深夜寒風中神出鬼沒的癮君子們肯定也樂意喝一碗滾燙的炒米糖開水添些溫暖。深夜還常有貓頭鷹啼叫,“嗚吳”一聲,隔許久又一聲,冷冰冰的,聽得人發毛。小城人認為這是鬼叫。一聽見,就會說:又是哪家老人要上路了。 北兵營還不時傳來軍號聲。石城墻上,黃昏時分常見小號兵練習吹號。號聲單調悠遠,拖多長也不帶顫聲,蒼勁寥廓。身后襯著火燒云。這似乎是所有小城的一道風景。沈從文先生筆下和不少電影里都描寫過。費穆的電影《小城之春》中的主婦在城墻上來來去去,我看了很覺親切。號聲一傳到街上,什么都可以當成玩具的小孩們就來勁了,跟著那調子,拖聲曳氣地,參差不齊地合唱:“死豬起床!死豬起床!天麻麻——亮——”青春年少的一代,學逃難來的“下江人”的樣,偷偷談自由戀愛,幽會也往往選擇在*偏僻的廢城墻上。 那年月,小城上空總若有若無地飄浮著一縷藥味。深夜分外清晰。有人聞著是異香,有人聞著是奇臭。這是鴉片的氣味。一次,隨大人觀夜戲回家,路過東街大十字,撲鼻一陣濃郁的奇異藥味。大人們說:哪家在熬煙!當時雖上距鴉片戰爭結束已百余年,清末民國又屢次禁煙,但在民間從來是禁而不絕。一九三五年紅軍長征過黔北,看到連挑夫腳力都靠吸鴉片提神服役,不由得駭異。解放戰爭期間,安順人谷正倫主黔政,又正式開放煙禁,小城外的菜地谷田,開遍了妖艷無比的罌粟花,煙農用小竹籃提著“洋煙菜”即罌粟嫩葉尖進城賣給市民吃火鍋。又香又嫩又脆,下火鍋比茼蒿菜還好吃。 癮君子人數雖少,卻多是一家之主。幾代人百余年的煙榻生涯,影響了整個小城的生活方式甚至思維方式。 例如晚睡晚起。中午飯叫早飯,吃晚飯已掌燈,午后和深夜吃點心叫“過午”和“消夜”。 例如重吃不重穿。煙客胃口不佳,非美食難以激發食欲。流風所被,雖小戶人家也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凡玩過黃果樹景區的外地人,無不知道一路用餐,安順味道*好。傳統的舊時風味小吃如蕎涼粉、新苞谷粑、賊蜘粑等,尤稱獨步。但安順人只管自享,從不宣傳。許多外地名點傳到安順,或安順人出門嘗到,怡然一笑之外,絕不會想起運用傳媒手段,奮起競爭。 安順人重人情,講禮儀。老親老戚老街坊,幾代人交往不絕。雖貧家小戶,也恪守“忍嘴待客”的傳統!按筌S進”運動后的饑饉年份,普通家庭里每餐都按量用秤稱了,安順人家來了遠客仍要留飯。至少要以不限量的芡粉調冰果露以餉客。重禮儀當然就顧臉面,有“愿輸腦殼不輸耳朵”之諺,也就是可殺而不可辱。有一商人到廣州進貨,因衣著土氣,店員警告他勿湊近貨柜看貨,如碰破玻磚,價錢是很貴的。他乃問,一塊玻磚值多少錢,店員說了,他就舉腳亂踢,把店中的玻柜全踢破了,然后叫老板出來收費。抗戰期間,難民們把共同進餐各人付款的“AA制”帶到安順,安順人無不嗤之以鼻,嘲之為“新生活,各開各”。說是“你舍不得請人,各人陰倒(悄悄)去吃就是。約起人去各開各,成何體統!”連中學生也不興此風。 數百年自足自樂的生活方式,涵養出大量的聰明人、超脫者、幽默家。百藝一學就會,淺嘗輒止;世事洞察于胸,僅供談助。月旦人物,繩尺從嚴;自我解嘲,言辭尖利。*善于將境外的新玩意改造為漫畫。例如當著英文教師的面對學生做吃驚狀:“這寫的是什么雞腸子、橫起爬?”或背誦一封杜撰的家信:“發惹媽惹(父母)敬稟者:兒在校中讀簸克(書),門門功課都古得(好),只有英格里昔(英文)不及格。先生揮起司的克(手杖),我罵先生是朵格(狗)!睂C了發型的女士寒暄:“買包包萵苣菜回來?”隨之而來的是處事從容日月長。半天可辦之事,無妨置之半月;一周可成之事,何不放它一年。終于不了了之,*為息事寧人;實在一旦提起,“忙,搞忘了!”便是天大理由。誰若再較真,就是不會做人,大眾嫌棄了。*大樂事,莫過于良朋四五人,清談徹夜。如哪個倦了,想退席歇著,眾人不許道:“早死三年,夠得你睡!”如有人早早告辭,要去赴飯約,眾人就勸阻:“飯天天吃著的,少吃一頓餓不死!”如果一聽東道主是熟人,就干脆一起去赴約。 富余的聰明才智,用于言語機鋒。妙語雋句,碰嘴就來。諸如“人敬有錢人,狗敬多屎漢”,“冬瓜有毛,茄子有刺,漢子有錢,婆娘有勢”之類,大都洞察世事。坐而言,起而行者,則做些無傷大雅的游戲。有一位此中大師,姓洪。買瓦缸還價太低,賣缸人出言不遜,他建議論斤賣,雙方不吃虧。缸主以為有大利可圖,同意論斤計費,并隨口喊個天價。他一口應允,摸出錢說:“敲四兩來!”他買雞蛋,也是還價太低被貨主譏諷。他和顏悅色,帶貨主到家里一張因地面不平而傾斜的大桌前,叫貨主伸雙臂護住桌沿,把上百個雞蛋一一揀放桌上。然后打他一耳光,痛斥他狗眼看人低,不知和氣生財。貨主怕雞蛋滾下摔破,伸長雙臂一動不敢動,任他打罵。這類故事,婦孺皆知,成為地方掌故。 鬼神在安順人的生活中,像油鹽柴米一樣普通。三姑六婆不用說了,讀書人也抱著“不可不信,不可全信”的態度。某家有時常惡作劇的“小神菩薩”(類似蒲松齡筆下的狐仙宅神),是眾所周知,主人也坦然承認的。一位知書達理、沉著穩重的老輩夫人鄭重告訴我一件親歷之事:夜闌客去,她獨自坐在客室里,眼看著身邊的茶幾向前傾斜如鞠躬狀,幾乎成直角了,幾上的茶杯兀自放得穩穩的。家母有一位表弟媳,一度“冤魂纏身”,在我家說了許多費解而又可怕的話,母親與“它”對談很久,威脅說如不速速退去,要去園子里折桃樹棒棒來打它。過一陣,表舅母忽然清醒,又說笑如常了。當時我就在一邊站著看這個奇怪的場面。這類奇談怪事,是小城日常生活的組成部分,一如油鹽柴米。所以多年以后讀《百年孤獨》,自然就明白馬爾克斯為什么不認為“魔幻現實主義”是一種創作方法,再三說那就是如實寫下來的生活現象。 安順的政治文化中心,是城中央的大十字鐘鼓樓。三層飛檐,塔形,寶頂,一層比一層大,底下是幾丈高的石門洞。 據府志記載,此樓元時建,明末毀,乾隆三十三年知府呂正清重建。道光元年副榜楊春發等補修。光緒中,知府汪仙圃更名為“鼎甲樓”。樓上中間兩層祀文昌、魁星像。在我小時候,石階上站著荷槍的兵,想是作了軍政機關了。高石墻上經常滿布招貼,從政府公告到京戲海報:“青衣花衫劈紡皇后曹麗君蒞安露演”,乃至“天黃地綠,小兒夜哭。君子念過,睡到日出”的小黃紙條。門洞上掛過被梟首的土匪頭的腦袋。有一次掛腦袋,我已上學,路過樓前,早已把頭扭向一側,看見的是黑、白、紫三段混作一團的東西。蓬亂的黑發,煞白的臉,血肉模糊的脖子。后來聽說,有個小孩跟著大孩子們去看了一眼,嚇得哭叫不能入睡,鬧了一夜。他奶奶老年人有經驗,次日帶他再去鐘鼓樓下,押著他仔細看了一遍又一遍,直至熟視無睹,再不害怕,這才好了。有一次,我大姐剛上初中,放學回家對父親說,縣政府的朱縣長是假的,鐘鼓樓貼告示了,父親很覺奇怪,詢問半天放聲大笑起來。原來布告上寫的是×月×日,“假縣府大禮堂”舉行什么活動。她們幾個女生對著布告上這個奇怪的“假”字不知是借的意思,推敲來推敲去,作出上述判斷。石門洞正上方,有一段時間掛出一只圓形的“標準鐘”,指針所標,比未掛前提前一個小時。也就是今天稱為“夏時制”者。居民稱為新鐘。凡說到時間,必說“新鐘三點,老鐘兩點”,一切仍按老鐘辦事,徒增一份麻煩。不知幾時,沒了下文。 鐘鼓樓東西南北四個門洞,似可視為安順與世界相通的象征。但南北兩向只通向本城的鄉鎮。真正的氣孔是東西兩方。西門通云南,在政治軍事上都很重要,所以安順有“黔之腹,滇之喉”之稱。東門通省城貴陽,經貴陽而與全國相通。安順出的人物,如共產黨的王若飛、陳曾固,國民黨的“一門三中委”谷正倫、谷正綱、谷正鼎,共產黨的諍友黃齊生等,都是從這條路出去,而成為杰出的歷史人物。據府志引《滇行紀程》說:“安順府城圍九里,環市宮室皆壯麗宏敞。人家以白石為墻壁,石片為瓦。估人云集,遠勝貴陽。昔嘗議立省會于此,以秤土輕重,不及貴陽,故舍此從彼。今移提督駐此,以鎮盤江!泵鞒踔醒胝耐蛙娨泼瘢o小城帶來一股強勁的江淮之風,形成今日備受注目的“屯堡文化”。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大江南北不甘做亡國奴的日占區同胞陸續流亡到這個大西南腹地小城,又一次帶來一片慘烈的繁榮和多方位的外來文化。太平洋戰爭的爆發,中國遠征軍和美軍經此入緬甸,更令安順的咽喉位置一時間舉足輕重起來。就是這個時代、這段歷史,編織成我童年階段一個繁富陸離的印象世界,一卷風情濃郁的浮世繪。
一個人的安順 作者簡介
戴明賢,漢族,貴州安順人。一九三五年出生。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西泠印社社員。編審職稱。享受國務院特殊貢獻津貼。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貴州省書法家協會主席、貴州省作家協會副主席、貴州省芙峰印社社長、貴陽書畫院院長、《花溪》文學月刊副主編等職務。 專業從事文學、書法創作。出版文學作品《一個人的安順》、《物之物語》、《鄭珍詩傳》、《岔河漲水》、《走進云里去》、《九疑煙塵》、《花濺淚》、《殘荷》、《戴明賢散文小說選》、《采蕨集》、《石城引》、《掬藝錄》、《黑白記》、《戴明賢集》〔八卷本〕等;出版書法篆刻作品《戴明賢書法篆刻集》《對山集》《自適其適》《萬壑樓印存》《墨??象:八十學畫集》等。戲劇影視作品有《夜郎新傳》、《畢升》(與廖公弦合作)、《雙婚疑案》、《樹苗》、《燕樓驚豹》、《水寨龍珠》等拍攝、公演和獲獎。書印作品曾數十次在國內外展覽、收藏、刻石及獲獎。2001年獲中國書協中國書法藝術榮譽獎、2011年獲建會三十周年榮譽獎。
- >
姑媽的寶刀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