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海花園動植物指南
-
>
世界鳥類百科圖鑒:亞洲鳥類/歐洲鳥類/非洲鳥類/澳洲鳥類(全五冊)
-
>
科壇趣話:科學、科學家與科學家精神
-
>
愛因斯坦在路上:科學偶像的旅行日記
-
>
不可思議的科學史
-
>
動物生活史
-
>
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全新修訂版)
如果科學可以這么搞(新版)/一本在搞笑中讓你若有所思的科普書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4516661
- 條形碼:9787514516661 ; 978-7-5145-1666-1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如果科學可以這么搞(新版)/一本在搞笑中讓你若有所思的科普書 本書特色
★看似無厘頭實則有“內涵”的科學問題,讓你秒變話題達人。 ★有些話題你可能從來不會想到:為什么人們都覺得蜘蛛可怕而貓咪可愛?為什么青少年會容易墜入愛河?為什么人們要躲起來上廁所?……但有些科學家偏想要一個答案。 ★有些現象你一向認為十分平常:黑人總是奪得賽跑冠軍,意大利人愛用手勢配合講話,女人往往比男人話嘮……但有些科學家卻試圖證明或推翻。 ★以上這些,你都能在這本書中找到有理有據也有料有趣的解釋,打破頭腦中的固有觀念,沖擊已形成的常規思維,原來科學還可以這么搞!
如果科學可以這么搞(新版)/一本在搞笑中讓你若有所思的科普書 內容簡介
本書匯集了你經常想到卻找不到答案、經常想問又不知問誰的那些問題,比如:替罪羊到底有什么用?為什么年紀越大,感覺時間過得越快?一個人的名字會影響他的命運嗎?為什么伴侶們看起來會有夫妻相?為什么吊帶襪很性感?為什么賽跑優選都是黑人?…… 本書旨在用嚴肅的態度來回答這些聽起來十分“可笑”的問題。作者利用科學的論據與縝密的分析,或推翻、或證明這些生活中很常見到的固有觀念。
如果科學可以這么搞(新版)/一本在搞笑中讓你若有所思的科普書 目錄
目錄
1. 人的性格塑造人的面孔嗎?
2. 為什么同性戀者說話總是很特別?
3. 為什么人們都覺得蜘蛛可怕而貓咪很可愛?
4. 金發女郎的頭腦也同樣迷人嗎?
5. 替罪羊到底有什么用?
6. 為什么人們要躲著排便?
7. 為什么年紀越大,感覺時間過得越快?
8. 一個人的名字會影響他的命運嗎?
9. 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發出噪聲嗎?
10. 左撇子運氣會更好?
11. 我們是否會根據候選人的顏值投票?
12. 為什么當我們跟嬰兒說話的時候總用媽媽腔?
13. 為什么有“七宗罪”?
14. 為什么伴侶們看起來會有夫妻相?
15. 可以辱罵裁判嗎?
16. 為什么男人都有處女情結?
17. 軍樂會令人更興奮?
18. 長得丑但嗓音美,這可能嗎?
19. 為什么白人要曬黑而黑人要變白?
20. 為什么意大利人講話時手勢多多?
21. 女人是不是比男人話癆?
22. 老年女性(更年期后的女人)為我們帶來了什么?
23. 性癮者的標準是什么?
24. 為什么吊帶絲襪很性感?
25. 長得高就能當頭兒嗎?
26. 人類有發情期嗎?
27. 哪些因素影響了自殺傾向的產生?
28. 為什么青少年會容易墜入愛河?
29. 從個人到群體,究竟是好是壞?
30. 臨死前,過去的人生會在眼前閃過嗎?
31. 脫毛會讓人更衛生嗎?
32. 為什么賽跑冠軍都是黑人?
如果科學可以這么搞(新版)/一本在搞笑中讓你若有所思的科普書 節選
為什么人們都覺得蜘蛛可怕而貓咪很可愛? 無論怎么說,如果比較蜘蛛和小貓,在人類情感軸線上,這兩類動物代表著兩個不同的位置。首先,確實有人在自己的客廳里養著狼蛛,但這些人的數量比起在家里養貓的人就少太多了。需要承認的是蜘蛛更讓人害怕(根據統計,3.5% 的人害怕蜘蛛)。對于貓的恐懼——所謂恐貓癥至少讓您知道還有這種毛病——相對來說更為罕見。據說拿破侖是恐貓癥患者之一,還有著名的16 世紀詩人龍沙(Ronsard),他甚至還為此寫了幾句對貓并不是特別友好的詩句——《致貝洛書》(Epître à Belleau): “在世一生,真恨當屬極少 然貓則是當屬其一,可謂恨之入骨 恨其眼睛,恨其額頭,恨其目光 僅是偶遇,我就要躲之夭夭 神經緊張,血管膨脹,肢體哆嗦……” 對于貓來講,幸運的是這樣的憎恨并不是普遍現象,大多數人認為貓還是很可愛的。其實這正是怪異之處。為什么在這個渾身是毛又愛抓人又不是我們同種的動物面前,我們大多數人會變得很溫柔?事實上,為了討得我們的溫柔,這些貓有一利器:它們模仿人類的嬰兒!當然這是很微妙的事兒。長著胡子,耳朵尖尖的嬰兒基本看不到。但貓與嬰兒之間有共同點:眼睛大大的,還有大腦門。這都是屬于嬰兒時代*典型的特征。正因為如此,它們才會激起我們潛意識中的溫柔的本能(至少是我們其中不少人)。其實狗也是如此,但是或多或少地要分狗的種類。廣泛地說,家養動物都或多或少有著這種“兒化”或“童年化”特征。要說明的是這當然不是動物主觀意識產生的戰術,而是人類篩選的結果——自從人類有了將某些野生動物家畜化,成為人類生活伴侶的想法之后。 事實上,人類與貓或狗的這種關系并不尋常。在自然界,當兩種動物共存的時候,會有兩大類情況。要么是雙方能相互找到某種利益所在,于是互助。比如那些給張嘴鱷魚剔除牙縫中殘留物的鳥:鳥從中獲得食物,鱷魚則得以清洗牙床。另外一種情況是屬于寄生關系,例如:布谷鳥占用其他鳥類的巢穴。于是乎,我們就可以討論,貓狗與人到底是屬于互助還是寄生關系呢?那它們給我們帶來什么了呢?當然是樂趣、安慰、玩耍……但這并不屬于被我們稱為可再生的好處。貓和狗作為人類的伴侶,不能改變人類生存的機會,而它們的生存機會則要依賴于我們提供的貓糧、狗糧。如果按照達爾文的理論,貓和狗是完全符合寄生動物的定義的。貓和狗的主人應該是唯一對這種寄生事實負有責任的生物,這幾乎是在動物世界里唯一存在的情況。幸運的是,人為這些小動物付出了愛,而又收到了回報,雖然這可能是種錯覺——這可能是對人類本身無用的,但至少會讓人感到美好,所以達爾文理論還是一邊去吧。 關于對蜘蛛的恐懼,反倒是可以用進化論來解釋。我們的史前祖先應該在他們的巖洞里沒少碰見這類昆蟲。對這些昆蟲產生恐懼感也就可以讓他們避開這些危險,于是相應地減少毒蟲咬傷的概率。久而久之,這種恐懼也就寫入了人類的基因。 另外,對蜘蛛恐懼的女性多于男性。不,這不是女性厭惡主義的論斷,蜘蛛恐懼癥在女性中的比例是男性的四倍,而且似乎是天生的。有研究人員將蜘蛛的照片展示給一歲的嬰兒,這些照片都伴隨著或是微笑的,或是恐懼的面孔。當蜘蛛的照片伴隨著一張帶著恐懼表情的面孔時,女性嬰兒觀看的時間明顯高于男性嬰兒。對于研究人員來說,這表明女性對蜘蛛的恐懼傾向更為強烈。女性對蜘蛛的恐懼也是可以用生物進化論來解釋的:種群的延續中,母親的角色要比父親重要得多,源于對蜘蛛的恐懼,母親們會更注重對自己和孩子的保護。 但是生物進化論并不能完全解釋這一問題。如果說對蜘蛛的恐懼是源于對真實風險防范的生理繼承,那么也要對其他有攻擊性甚至比蜘蛛更有毒性的動物、昆蟲產生恐懼心理——熊、馬蜂、蝎子等。但問題是這些動物引起的恐懼要低于對蜘蛛的恐懼。 正因為如此,其他的解釋假設被推了出來。對于英國生物學家格拉漢姆·戴維(Graham Davey)來講,對蜘蛛的恐懼,其源頭更多是文化因素而不是生物因素。這位研究人員的考慮原則是,其實蜘蛛引起的厭惡超過了對蜘蛛的恐懼。這要追溯到中世紀的流行病傳播:蜘蛛可能是流行病菌的載體繼而擴散流行病,也正因如此在我們的社會中傳遞著對蜘蛛的厭惡。 對于蜘蛛的恐懼也可以通過心理分析學來解釋。根據弗洛伊德的說法,*初的恐懼是源于生殖器被閹割的焦慮(對于女孩來說,恐懼或許來源于被侵犯的焦慮)。這種焦慮會被潛意識地投放到其他的東西上,在這里是蜘蛛——蜘蛛和其蔓延出來的腿腳,黑色帶著毛的身體就是一個完美的焦慮載體,象征著這種性恐懼。 可以確信的是,在每一個恐懼故事的背后,都有著一段很個人化的故事?梢允且欢巫屓水a生創傷的記憶,比如因為某天在床上發現了一只蜘蛛或是因為家庭對蜘蛛的恐懼而代代相傳的某種心理暗示…… 無論如何,沒有一種解釋是可以通用的。否則的話,人類都該共享這種恐懼。而這不是事實,在非洲和南美洲,人們對蜘蛛的恐懼就不是那么明顯,而恰恰是在這些地方與蜘蛛相遇的可能性更高。在巴西,人們會發現那些普通且無攻擊性的狼蛛從一家竄到另外一家,悠然地爬行著,但沒人去干擾它們,甚至孩子們會收養它們作為家庭寵物。 所以說蜘蛛恐懼癥并不是不可治愈的。它僅僅是比恐雞癥或者兔子恐懼癥更為廣泛一些而已。
如果科學可以這么搞(新版)/一本在搞笑中讓你若有所思的科普書 作者簡介
安東尼奧·菲謝蒂:自然科學博士,物理聲學領域的專家,執教于法國國立工藝學院等多所高等院校,同時也是一名科學記者,擔任法國科普雜志《科學與未來》的副主編,出版過多部暢銷科普圖書。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煙與鏡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巴金-再思錄
- >
有舍有得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