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研究方法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2556824
- 條形碼:9787302556824 ; 978-7-302-55682-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企業研究方法 本書特色
有別于市面上針對各種研究方法進行詳細討論與分析的厚重書籍,本書作者利用章節前面的研究歷程,以步驟導引的方式清楚地告訴研究者您現在的位置,以及未來該走的方向,在許多章節的附錄中都加入了很多有用的信息,例如,管理領域中常被引用的**期刊名稱、幾種常用的量表、如何搜尋相關文獻、參考文獻的撰寫格式等,使其得以在很短的時間內掌握研究方法的精髓。本書為剛入門的研究者量身定做了一個清楚的指南,讓讀者得以按圖索驥地探究社會科學研究或企業研究方法的精妙之處,是一本不可錯過的工具書。
企業研究方法 內容簡介
本書以深入淺出的方式,步驟式的引導,要點性地告訴研究者現在所處的位置,以及未來該走的方向,在很多章節的附錄中都加入了有用的資訊,這使得讀者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可以掌握研究方法的精髓。本書為剛入門的研究者量身定做了一個清楚的指南,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工具書。
企業研究方法 目錄
第1章 研究概論
1.1 介紹
1.1.1 企業研究
1.1.2 理論和信息在研究中的作用
1.1.3 研究與管理者
1.2 企業研究的類型: 應用研究與基礎研究
1.2.1 應用研究
1.2.2 基礎研究
1.3 管理者和研究
1.3.1 為什么管理者需要了解研究
1.3.2 管理者和顧問/研究員
1.4 內部和外部顧問/研究人員
1.4.1 內部顧問/研究人員
1.4.2 外部顧問/研究人員
1.5 研究和管理效率的知識
1.6 倫理與企業研究
總結
討論題
第2章 科學調研和可供選擇的研究方法
2.1 科學研究的特征
2.1.1 目的性
2.1.2 嚴格性
2.1.3 可驗證性
2.1.4 可重復性
2.1.5 精確性與可信度
2.1.6 客觀性
2.1.7 共性
2.1.8 簡練性
2.2 假設演繹法
2.2.1 假設演繹法的七個步驟
2.2.2 假設演繹法回顧
2.3 可供選擇的研究方法
2.3.1 實證主義
2.3.2 構成主義
2.3.3 批判實用主義
2.3.4 實用主義
2.3.5 小結
總結
討論題
第3章 定義和細化研究問題
3.1 廣泛的問題范圍
3.2 初步研究
3.2.1 需要收集信息的性質
3.3 定義問題陳述
3.3.1 什么是好的問題陳述?
3.3.2 問題的基礎類型: 探索性問題和描述性問題
3.4 研究提案
3.5 管理意義
3.6 研究調查初期階段的倫理問題
總結
討論題
第4章 批判性文獻綜述
4.1 介紹
4.2 如何進行文獻綜述
4.2.1 信息來源
4.2.2 搜索文獻
4.2.3 評估文獻
4.2.4 文獻綜述的編寫
4.3 道德問題
總結
討論題
練習
附錄
第5章 理論框架和提出假設
5.1 理論框架的必要性
5.2 變量
5.2.1 因變量
5.2.2 自變量
5.2.3 調節變量
5.2.4 中介變量
5.3 理論是如何產生的
5.4 提出假設
5.4.1 假設的定義
5.4.2 假設的表達形式
5.4.3 方向性與非方向性假設
5.4.4 原假設與備擇假設
5.5 管理意義
總結
討論題
練習
第6章 研究設計的要素
6.1 研究設計
6.2 研究設計要素
6.2.1 研究策略
6.2.2 研究人員對研究的干預程度
6.2.3 研究環境: 人為的和非人為的
6.2.4 分析的單位——個人、二元、群體、組織、文化
6.2.5 時間維度——橫截面研究與縱貫研究
6.3 混合方法
6.4 權衡和妥協
6.5 管理的意義
總結
討論題
第7章 訪談
7.1 一手資料收集方法
7.2 訪談
7.2.1 非結構性訪談和結構性訪談
7.2.2 訓練訪談員
7.2.3 訪談中的小秘訣
7.2.4 面對面訪談與電話訪談
7.2.5 訪談資料偏差的其他來源
7.2.6 計算機輔助訪談
7.2.7 小組訪談
7.3 訪談的優缺點
總結
討論題
第8章 數據收集的方式: 觀察
8.1 觀察的定義和目的
8.2 觀察類型的四個關鍵方面
8.2.1 對照觀察研究和非對照觀察研究
8.2.2 參與者觀察與非參與者觀察
8.2.3 結構化觀察研究和非結構化觀察研究
8.2.4 隱蔽觀察和非隱蔽觀察
8.3 兩種重要的觀察方法
8.3.1 參與者觀察: 介紹
8.3.2 參與者觀察的參與性方面
8.3.3 參與者觀察的觀察方面
8.3.4 觀察什么
8.3.5 結構化觀察: 介紹
8.3.6 在結構化觀察中編碼方案的使用
8.4 觀察的優點和缺點
總結
討論題
第9章 問卷調查
9.1 問卷調查的類型
9.1.1 人工發放問卷
9.1.2 郵寄問卷
9.1.3 電子及在線問卷
9.2 問卷設計指南
9.2.1 措辭的原則
9.2.2 測量的原則
9.2.3 問卷設計回顧
9.2.4 結構性問題的前測
9.2.5 電子問卷和調查設計
9.3 調查的國際維度
9.3.1 跨文化研究工具的特殊問題
9.3.2 資料搜集的問題
9.4 不同資料搜集方法的優缺點及適用時機的回顧
9.5 多種數據收集方法
9.6 管理意義
9.7 數據收集中的道德問題
9.7.1 研究者道德
9.7.2 受訪者道德
總結
討論題
第10章 實驗設計
10.1 實驗室實驗
10.1.1 控制
10.1.2 操作自變量
10.1.3 控制外部混淆變量或干擾變量
10.1.4 實驗室實驗的內部效度
10.1.5 實驗室實驗的外部效度或共性
10.2 實地實驗
10.3 實驗的內部效度與外部效度
10.3.1 內部效度與外部效度間的取舍
10.3.2 影響實驗效度的各種因素
10.3.3 找出效度所受到的種種威脅
10.3.4 回顧各種可能影響內、外部效度的因素
10.4 幾種實驗設計及效度
10.4.1 準實驗設計
10.4.2 真實驗設計
10.5 仿真
10.6 實驗研究的倫理問題
10.7 管理意義
總結
討論題
附錄
第11章 變量的測度: 操作化定義
11.1 如何測度變量
11.2 操作化定義
11.2.1 操作化: 維度和要素
11.2.2 對成就動機進行(多維)概念操作化
11.2.3 哪些不是操作化定義
11.2.4 操作化定義回顧
11.3 操作化定義的國際維度
總結
討論題
第12章 測量: 量表、信度和效度
12.1 四種量表
12.1.1 定類量表
12.1.2 定序量表
12.1.3 定距量表
12.1.4 定比量表
12.1.5 定序還是定距
12.1.6 量表回顧
12.2 評定量表
12.2.1 二分量表
12.2.2 類別量表
12.2.3 語義差異量表
12.2.4 數值量表
12.2.5 列舉式評定量表
12.2.6 李克特量表
12.2.7 固定或常數總和評定量表
12.2.8 Stapel量表
12.2.9 圖形評定量表
12.2.10 共識性量表
12.2.11 其他量表
12.3 等級量表
12.3.1 配對比較
12.3.2 強迫選擇
12.3.3 比較量表
12.4 量表的國際維度
12.5 測量的質量
12.5.1 題項分析
12.5.2 效度
12.5.3 信度
12.6 反應性量表與形成性量表
12.6.1 什么是反應性量表?
12.6.2 什么是形成性量表,為什么形成性量表的題項不必密切相關?
總結
討論題
附錄量表范例
第13章 抽樣
13.1 總體、元素、樣本、抽樣單位和研究對象
13.1.1 總體
13.1.2 元素
13.1.3 樣本
13.1.4 抽樣單位
13.1.5 研究對象
13.2 樣本資料和總體值
13.2.1 總體參數
13.2.2 樣本的代表性
13.2.3 正態分布
13.3 抽樣過程
13.3.1 定義總體
13.3.2 確定抽樣框
13.3.3 確定抽樣設計類型
13.3.4 確定樣本容量
13.3.5 進行抽樣
13.4 概率抽樣
13.4.1 非受限概率抽樣或簡單隨機抽樣
13.4.2 受限制的或復雜概率抽樣
13.4.3 概率抽樣設計的回顧
13.5 非概率抽樣
13.5.1 簡便抽樣
13.5.2 計劃抽樣
13.5.3 非概率抽樣的回顧
13.6 抽樣設計使用時機的范例
13.6.1 簡單隨機抽樣
13.6.2 分層隨機抽樣
13.6.3 系統抽樣
13.6.4 聚類抽樣
13.6.5 區域抽樣
13.6.6 雙重抽樣
13.6.7 簡便抽樣
13.6.8 判斷抽樣: 計劃抽樣的**種類型
13.6.9 定額抽樣: 計劃抽樣的第二種類型
13.7 決定樣本規模時,精確性和可信度的問題
13.7.1 精確性
13.7.2 可信度
13.7.3 參數估計中的樣本數據、精確性與可信度
13.7.4 精確性與可信度之間的取舍
13.8 樣本資料與假設檢驗
13.9 樣本規模
13.9.1 確定樣本規模
13.9.2 樣本大小與第二類錯誤
13.9.3 統計及實際意義
13.9.4 經驗法則
13.9.5 抽樣效率
13.10 定性研究的抽樣
13.11 管理意義
總結
討論題
練習
第14章 定量數據分析
14.1 整理數據用以分析
14.1.1 編碼和數據輸入
14.1.2 編輯數據
14.1.3 數據轉換
14.2 了解數據
14.2.1 頻數
14.2.2 集中趨勢和離散的測度
14.2.3 變量之間的關系
14.3 Excelsior Enterprises——描述性統計第1部分
14.4 檢驗數據質量
14.4.1 信度
14.4.2 效度
14.5 Excelsior Enterprises——描述性統計第2部分
總結
討論題
第15章 定量數據分析: 假設檢驗
15.1 **類錯誤、第二類錯誤和統計功效
15.2 選擇合適的統計工具
15.2.1 檢驗有關單一平均數的假設
15.2.2 檢驗關于兩個相關平均數的假設
15.2.3 檢驗有關兩個不相關平均數的假設
15.2.4 檢驗有關多個平均數的假設
15.2.5 回歸分析
15.2.6 其他多變量檢驗和分析
15.3 Excelsior Enterprises——假設檢驗
15.3.1 對總裁的總體解釋和建議
15.3.2 數據倉儲、數據挖掘和運籌學
15.3.3 數據分析中可能用到的軟件
總結
討論題
第16章 定性數據分析
16.1 定性數據分析的三個重要步驟
16.1.1 數據整理
16.1.2 數據展示
16.1.3 得出結論
16.2 定性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16.3 其他搜集和分析定性數據的方法
16.3.1 內容分析
16.3.2 敘述分析
16.3.3 分析歸納
16.4 大數據
總結
討論題
第17章 研究報告
17.1 書面報告
17.1.1 書面報告的目的
17.1.2 書面報告的讀者
17.1.3 優秀書面報告的特征
17.2 研究報告的內容
17.2.1 標題和標題頁
17.2.2 實施概要或摘要
17.2.3 目錄
17.2.4 表格、圖和其他材料
17.2.5 前言
17.2.6 授權書
17.2.7 引言部分
17.2.8 報告正文
17.2.9 報告的*后部分
17.2.10 參考文獻
17.2.11 附錄
17.3 口頭報告
17.3.1 內容的選擇
17.3.2 視覺輔助工具
17.3.3 報告者
17.3.4 報告過程
17.3.5 回答問題
總結
討論題
附錄
參考文獻
展開全部
企業研究方法 作者簡介
烏瑪·塞克拉(Uma Sekaran)是南伊利諾依大學(SIUC)工商管理學院的榮譽退休教授。她從康涅狄格大學(斯托斯校區)獲得MBA學位,后又從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獲得博士學位。在退休之前,Sekaran擔任SIUC管理系系主任兼該校婦女職業發展促進會主管。 塞克拉教授著有8部著作(自著或與人合著),在管理領域學術期刊發表了超過55篇文章。塞克拉教授在跨文化領域的研究,得到了來自美國和其他國際專業組織的認可。她還被國際管理學會和SIUC授予優秀科研獎,同時塞克拉教授還被SIUC授予最佳教師獎。 羅杰·鮑吉(Roger Bougie)是荷蘭蒂爾堡大學市場營銷系的講師,主要教授營銷學和企業研究方法。Bougie獲得一些教學方面的表彰,如他的企業研究方法獲得了最佳課程獎。 鮑吉博士的主要研究領域是消費者情緒對消費者行為的影響。他的文章發表在包括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ervice在內的一些學術期刊上。另外,鮑吉博士還是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ervice,Journal of Business和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