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蕭公弼著述整理及其美學思想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1738547
- 條形碼:9787511738547 ; 978-7-5117-3854-7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蕭公弼著述整理及其美學思想研究 本書特色
蕭公弼在中國近現代美學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該書稿對蕭公弼的美學思想進行了基本的闡述研究,并對其與美學相關的著述作了初步的整理與注釋。這對學界理解與研究其美學思想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蕭公弼著述整理及其美學思想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內容由“上編蕭公弼美學思想研究”和“下編蕭公弼著述整理”兩個部分組成。“上編”在蕭公弼里籍、生平、著述考證的基礎上,對蕭公弼美學思想的哲學始基、蕭公弼論“美”及相關概念、蕭公弼審美境界論和蕭公弼美學方法論等問題進行研究,從中彰顯出巴蜀美學包容性、超越性和現實性的精神。“下編”是對蕭公弼著述的搜集與整理,收錄了蕭公弼于1915年至1917年間發表在《世界觀》《寸心》《學生》《文星》等雜志上的所有著述,涉及美學、哲學、文化、物理學等諸多學科。“下編”的“附錄”收入耶路撒冷《美學綱要》、于偉《集定庵句贈蕭君公弼》和彭舉《竹根灘憶舊》三種文獻,以助讀者進一步了解蕭公弼生平及其美學思想的來源。
蕭公弼著述整理及其美學思想研究 目錄
目錄
上編蕭公弼美學思想研究
引言
**章蕭公弼里籍生平著述考
一、蕭公弼里籍考
二、蕭公弼生卒年及所讀學校考
三、蕭公弼著述考及其《美學》
四、結論
第二章蕭公弼美學思想的哲學始基
一、“太極”本體論
二、“天演”進化論
三、“體用一貫”論
四、結語
第三章蕭公弼論“美”及相關概念
一、美即無利害之快感
二、“內美”與“外美”
三、“好色”與“好淫”
四、結語
第四章蕭公弼的審美境界論
一、“勤修天爵,漠視人爵”:“樂天”之境
二、“解脫塵縛,與神冥契”:“超物”之境
三、“人我兩妄,法執雙融”:“忘美”之境
四、結語
第五章蕭公弼的美學研究方法論
一、中西參證
二、自下而上
三、史論結合
四、以佛釋美
五、結語
余論 蕭公弼與巴蜀美學精神
一、包容精神
二、超越精神
三、現實精神
四、結語
下編蕭公弼著述整理
凡例
美學
美學(續)
美學(二續)
美學(三續)
美學(四續)
讀《康德人心能力論》書后
廣告詩之審美者:寄劉少少先生與白女士(有序)
研究哲學之要點
與陳重遠君書
《易》為中國之靈魂學
釋我
鬼學哲理
鬼學
鬼學(續)
鬼學(二續)
鬼學(三續)
鬼學(四續)
科學國學并重論
修養宜重王學說
修養譚
神通力之研究
宣言語:本報標舉之三大目的
歐戰后新文明之蠡測
大戰爭后之文明
責任心與生活力
原惡社會
改良社會為學生應盡之天職
佛門衛生淺說
古之衛生術
游草堂記
偶成
夜讀
附錄
美學綱要
集定庵句贈蕭君公弼
竹根灘憶舊
參考文獻
后記
蕭公弼著述整理及其美學思想研究 節選
第四章蕭公弼的審美境界論 (略) 三、“人我兩妄,法執雙融”:“忘美”之境 佛教在明清時期已經開始式微,但隨著清朝滅亡,民國建立,中國社會由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向現代新社會過渡,再加上1912年3月11日頒布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中具有“人民有信教之自由”一條,中國佛教逐漸掙脫了封建統治的桎梏,在民國初年迎來了一場“復興”,就連中斷了千余年的唯識學也成為民國佛教的“顯學”。蕭公弼正經歷了這一時期,他的哲學、美學思想中多處滲透著佛學因子,他對“美”的生成、審美過程的分析與解釋運用的正是佛教唯識學之“五蘊”說如:“夫美何以現于世界邪?凡物必有其本相與現相。吾人目所能察見者,僅為現象。現象者,是謂之‘色’(色在物)。由眼簾偶觸于色,而與之接洽者,是名曰‘受’(受在我)。既受其現象,則由眼簾繪其影入于腦海,而運以思索,是名曰‘想’。因想而差別計較,是名曰‘行’。因行而執著愛染,是名曰‘識’。吾人感覺界,凡不經此數者,則美之觀念,絕不能成立者也。”。蕭氏除運用唯識學研究美學外,還吸收了佛教中觀理論,將人的審美境界劃分為三個層次。 在蕭公弼看來,美的本質就是“無功利之快感”,故美學首先應該是一種“感情之哲學”(《美學·美學之概念及問題》)。同時,他還說:“美學者,研究精神生活之科學也。”(《美學·美學之要義及其地位》)因此,美學還應關注人的精神境界,它不僅是情感之學,還是精神之學、境界之學。但由于人的精神境界各有不同,這就造成了每個人的審美理想、審美標準、審美趣味以及審美境界有所不同,甚至有高低之分,如蕭氏云:“因根器智慧之不同,而有太上、知之、縱欲三種之差別,則美之服膺力行,亦視人之高尚卑劣而定矣。”(《美學·美學之要義及其地位》)而“太上”“知之”“縱欲”的具體內涵是什么呢?蕭公弼在《美學·概論》中有明確的說明,如“故吾嘗謂美之一字,終非易言。惟太上忘美,其次知美,下焉者欲而已矣”。由此可見,“欲”是*低的境界,在它之上是“知美”之境,“忘美”之境是*高的審美境界。 審美活動不是實用功利的活動,也不是理性認識的活動,而是一種情感體驗的活動,它獲得的不是欲望滿足和知識而是超越功利的精神愉悅,即美感,正如法國學者朱利安(Francois Jullien)所言,“它(筆者按:美)是不再留下任何欲望的極端,它如一堵*后的高墻,阻擋住所有前進的道路(當一幅畫是‘美’的,我便除它之外不再有任何更多的想象)……”所以,蕭氏與康德一樣認為“美”具有無功利的性質。那么,要想進行審美,獲得無功利之美感,就必須先虛靜去“欲”。佛學在這一點上與美學有相通之處。《雜阿含經》卷第十四曰:“此有故必有,此起故彼起”,“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世間萬有、造化宇宙無自性,皆由因緣假合而生,一言蔽之曰“空”,故“空”為佛教哲學的一大特征與核心之所在。我們知道,人心本靜,但受外物之刺激,遂生種種欲望。但佛教認為,外物為“空”,了無自性,那么,在“物”基礎上產生的“欲”自然無存在之基,更何況對虛幻之外物的執著欲求,不僅不生快樂,反而使人離涅槃境界越來越遠,永無解脫,所以佛教在破“色”“有”的同時,也要求去“欲”。正是在這種背景下,蕭公弼將“欲”或“縱欲”視為審美的*低境界。他說: 下此或阿私所好,或醉生夢死,其去禽獸也幾希。烏足以語于美哉!(《美學·概論》) 其實,“欲”之境不能稱為審美的境界,因為它獲得的是肉體之樂、欲望之樂,是一種感官快感而非美感,不僅與美學旨趣相悖,還不為佛學所容,它是閉“心靈之眼”而開“物質之眼”,是“樂人”而非“樂天”。 王國維也認為,“故美術之為物,欲者不觀,觀者不欲;而藝術之美所以優于自然之美者,全存于使人易忘物我之關系也”(《紅樓夢評論》)。雖然王國維偏重于論述藝術和“美”,但他與蕭公弼一樣將“欲”排斥在審美和藝術之外,因為“欲”或“縱欲”根本不是審美而是純粹肉體的享樂、欲望的滿足,所以蕭氏曰:“烏足以語于美哉!”蕭公弼注意到當時的社會上正有一些人處于這種所謂的審美境界,他說:“昔日同仇敵愾之心,今又漸歸無何由之鄉矣,而征逐灑食如故也,貪戀聲色如故也,狂熱勢位如故也,爭奪權利如故也。至普通社會,猶日玩斗雀牌,狎比優娼以為尋樂之所,鄙夷正當營業,獨立生活而不為,乃伈伈伣伣,伊阿澁,忙碌于無謂之舉,奔走于權勢之門,若有余羨焉。”(《中國何以存立于世界邪》)這種沉溺于“欲”的下等之境會造成國家衰敗、民族頹廢,且無法存立于世界。所以,蕭公弼在此之上,提出了一種“知美”之境。法國藝術家羅丹(Auguste Rodin)曾說:“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知美”就是那雙“發現美的眼睛”,是一個人具有的審美能力和鑒賞能力。但這世間的“美”紛繁復雜,有內外、雅俗之分,所以“知美”不僅要讓人具有審美的能力,還更應培養人們“健康的、高雅的、純正的趣味,使他們遠離病態的、低俗的、惡劣的趣味”。即蕭公弼所說: 其次察物之媸妍,辯理之是非,所謂知美者也。(《美學·概論》) 妍媸就是美丑,是非就是善惡。“知美”就是明辨是非、區分美丑的審美能力,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一種健康、高雅、純正的審美趣味。正是由于此,蕭氏在“色”與“淫”、“內美”與“外美”之間,倡導“好色而不淫”“重內而輕外”(《美學·美學之要義及其地位》) “縱欲”之境是欲望功利之境,它不是審美而是審丑。在“縱欲”之上是“知美”之境,它辨別美丑,并暗含求美去丑。但對于佛教(尤大乘佛教)來說,“空”是其基本的思想立場,所謂“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心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金剛經》)等說明世間色相皆虛妄不實。申言之,世間色相之美丑亦如是。那么,區分美丑、求美去丑的“知美”之境不可能是*高的境界,它依然是“俗諦”。龍樹《中論·觀行品》曰:“大圣說空法,為離諸見故。若復見有空,諸佛所不化。”在佛教中觀學派看來,“空的深意,是說事物既非有(自性)、亦非無(虛);不落于有或無兩邊極端的見解,便是中道”。質言之,中觀或中道就是一種不偏不倚、不落兩邊的態度和思維方式,所謂“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中倫·觀因緣品》)正道出了其中真意。蕭公弼懷著這樣的觀念而認為: 人我兩妄,法執雙融,非所謂忘美者乎?(《美學·概論》) “人我兩妄,法執雙融”就是要破除“人我執”和“法我執”,以證得“人無我”和“法無我”,進而超越分別、消除妄念,不執“有”亦不執“無”(“空”),不泥于“美”亦不溺于“丑”(“欲”),*終進入無垢無凈、不生不滅的忘美之境中。美學中的忘美之境就是佛學中觀論所追求的涅槃之境,因為“無得亦無至,不斷亦不常,不生亦不滅,是說明涅槃”(《中倫·觀涅槃品》)。當人進入涅槃之境后,不僅能夠洞見世間萬有的真實本相,消除個人之偏執,還可獲得那無上的快樂,用蕭公弼的話來形容就是,“鳶飛魚躍,俯仰皆樂”(《釋我》)。基于此,蕭公弼將“忘美”之境設置為*高的審美境界,“忘美”之境就是“涅槃”之境,它是宗教的境界,也是審美的境界,獲得的是一種超越美丑樂苦的無上之樂、本體之樂,即“涅槃樂”(《美學·美學之要義及其地位》)。 蕭公弼說:“美學者,感情之哲學,其‘任務’,在本心理學社會學歷史的條件,*后以研究宇宙的形而上之條件為歸宿,乃能收圓滿之效果者也。”(《美學·美學之概念及問題》)作為一種*高的審美境界,“忘美”之境正是一種宇宙之境,它是形而上的追求,使人、人生、生命獲得真正的“圓滿”。這也體現出蕭氏不同于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一面——“以美育融宗教”。
蕭公弼著述整理及其美學思想研究 作者簡介
譚玉龍,男,四川樂山人,華東師范大學文學博士,四川師范大學文藝美學博士后。現任重慶郵電大學傳媒藝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學術編輯,兼任中共重慶市委宣傳部文藝專家、重慶市第三批社會科學普及專家、重慶市藝術美學學會副秘書長、重慶市高等教育學會美育專委會副秘書長等職,主要從事中國傳統文化與美學研究。在《文藝理論研究》《文藝理論與批評》《宗教學研究》《音樂研究》等期刊上發表論文40余篇,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2篇,出版專著2部,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項目1項、省部級項目5項。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唐代進士錄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史學評論
- >
朝聞道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