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法律的悖論(簽章版)
-
>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
>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
>
私人財富保護、傳承與工具
-
>
再審洞穴奇案
-
>
法醫追兇:破譯犯罪現場的156個冷知識
-
>
法醫追兇:偵破罪案的214個冷知識
刑罰立法技術初論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2073703
- 條形碼:9787562073703 ; 978-7-5620-7370-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刑罰立法技術初論 內容簡介
本文是關于刑罰立法技術的研究,旨在分析刑罰立法技術的本體、刑罰立法技術與其他互涉因素的互動模式以及很終的歸結點。本文從從功能論出發重塑刑罰立法技術的基礎,包括刑罰立法技術的概念、特征、價值取向以及研究意義;接著對刑罰立法技術進行定質、定量;很后分析、研究、制定刑罰立法技術的評價技術、評估技術,從而保證刑罰立法技術不偏離方向,發揮其維護公平正義的價值。
刑罰立法技術初論 目錄
前言
導言 刑罰的秩序
一、不同時代刑罰所建造的秩序
(一)不同時期的刑罰規定
(二)不同時期的刑罰價值內核
(三)不同時期刑罰所期望建造的社會秩序
二、刑罰與社會秩序之間的關系
(一)刑罰是社會秩序建立的工具而不是目的
(二)一個國家刑罰的設置是社會秩序治理的風向標
(三)刑罰的目的不應被社會目的同化
三、未來刑罰在社會秩序運行中的作用
(一)保護社會安全是刑罰的基礎
(二)保護多元價值是刑罰功能的提升
(三)刑罰是社會風險的控制方式之一
**章 從功能論出發重塑刑罰立法技術的理論基礎
一、刑罰立法技術的理論現狀
(一)刑罰立法技術的概念紛爭、研究意義與具體表現
(二)刑罰立法技術的特征
(三)刑罰立法技術的學科定位
二、刑罰立法技術的價值取向
(一)刑罰立法技術的科學化價值
(二)刑罰立法技術的規范化價值
(三)刑罰立法技術的法治化價值
三、刑罰立法技術的研究意義
(一)刑罰立法技術研究意義的總體內涵
(二)加強了刑罰立法的規范性構建
(三)保障了刑罰體系的科學性和及時性
(四)促進了立法穩定性與司法權的互動
第二章 入刑標準:刑罰立法的定質技術
一、犯罪化的理論基礎與歷史發展
(一)犯罪化范圍基本命題的引發
(二)效益評價:現實需要的理論回應
(三)剛性需求:立法科學化進程的邁進
二、中國面臨的犯罪化問題
(一)犯罪化呈現無限制擴張的發展趨勢
(二)缺少切實可行的犯罪化準則
(三)犯罪化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三、我國應有的犯罪化標準
第三章 刑罰銜接:刑罰立法的定量技術
一、刑罰立法銜接的理論基礎
(一)刑罰正義價值是刑罰的*高價值
(二)罪刑對應是刑罰正義的基本表現
(三)刑罰階梯是實現罪刑對應的前提條件
二、刑罰立法的內部銜接技術
(一)生刑與死刑的銜接技術
(二)主刑、附加刑之間的銜接
(三)法定刑與執行刑的銜接技術
三、刑罰立法的外部銜接技術與制度填補
(一)懲罰體系完整的需要:刑罰與行政罰的合理關系
(二)斷裂與失位:勞動教養制度廢止后的空白
(三)制度填補:中國輕罪制度的確立與構建
第四章 罪刑對應:刑罰立法的評價技術
一、罪刑對應的邏輯結構
(一)刑罰立法與罪刑對應的關系
(二)罪刑關系的理論回溯
(三)刑罰立法中罪刑對應的邏輯結構
(四)刑罰立法的價值以及立法價值的取向和依據
二、罪刑基準的確立理論與要素精細化
(一)以犯罪為基準的理論梳理
(二)犯罪客觀危害評價要素的精細化分析
(三)以犯罪人為基準的理論考據與要素分析
(四)以外部客觀情況為基準的要素分析
三、罪刑對應模式的選擇
(一)罪刑對應模式
(二)罪刑均衡原則與刑罰個別化原則關系之爭論
(三)系統中心論:罪刑對應模式的*佳選擇
第五章 目的融貫:刑罰立法的反思與評估
一、刑罰動態運行的目的偏移與剛性流失
(一)刑罰立法中,刑罰目的的橫向整合模式缺乏共識
(二)刑罰裁量中,刑罰個別化目的難以實現
(三)刑罰執行中,刑罰剛性出現嚴重流失
二、刑罰效果,立法預期與國民期待的差異
(一)立法預期、國民預測性是刑罰立法目的的重要內容
(二)刑罰效果違背國民預期幅度影響刑罰價值的體現
(三)立法效果是否達成關乎刑罰的正當性
三、刑罰分隔化運行的制度風險
(一)主體立場不一導致刑罰價值訴求的動態變化
(二)人格評估技術缺失導致刑罰目的的階段性偏移
(三)制度理念多元導致刑罰執行變更的定位偏差
四、社會風險增加導致刑的精確度嚴格化
(一)行政職能不同所帶來的沖突導致立法滯后和立法模糊
(二)社會輿論對于刑罰立法的不良影響
(三)特殊個案所導致的失衡
五、刑罰縱向運行的融貫技術與制度保障
(一)目的融貫
(二)方法融貫
(三)價值融貫
展開全部
刑罰立法技術初論 作者簡介
蔡一軍,男,1982年生,江西樂平人,刑法學博士、博士后。現任上海政法學院警務學院常務副院長,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上海市法學會刑罰執行與社會回歸研究小組秘書長,研究方向為大數據的安全治理、比較刑法學。出版《刑罰配置的基礎理論研究》等著作,在《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以及Neural Processing Letters等國內外優秀刊物發表五十余篇學術論文,主持或參與十余項省部級基金項目,入選“晨光學者”“雙千計劃”與上海市教育法學人才等人才計劃。
書友推薦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回憶愛瑪儂
- >
自卑與超越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史學評論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