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循環經濟的經濟學理論基礎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809466
- 條形碼:9787521809466 ; 978-7-5218-0946-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循環經濟的經濟學理論基礎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運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方法和理論系統研究循環經濟的經濟學問題的成果,即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認識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循環經濟發展問題,特別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條件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結合中國實際推進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的發展,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基本理論用于指導中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一個研究視角。在厘清馬克思的下相關理論基礎上,對當代經濟熱點和難點問題展開研究,提出自己的觀點。
循環經濟的經濟學理論基礎研究 目錄
**節 循環經濟理念的形成和思想概述
第二節 循環經濟的經濟學理論基礎研究現狀概述
第三節 基于經濟學視角的循環經濟性質研究進展
第四節 研究的主要內容
第二章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和發展觀為循環經濟的經濟學理論研究提供研究方法和科學的視野
**節 西方主流經濟學的發展觀與循環經濟的矛盾
第二節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提供了研究的方法論
第三節 馬克思主義發展觀提供了科學廣闊的研究視野
第三章 生產方式理論提供了循環經濟性質研究的理論基礎
**節 關于生產方式含義的主要爭論
第二節 從《資本論》中生產方式理論看循環經濟的性質
第四章 勞動價值論是研究循環經濟的經濟學理論的基石
**節 商品的兩因素理論在研究循環經濟生產方式中的價值
第二節 價值規律是循環經濟生產方式下生產和交換的基本規律
第五章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理論是生產方式從線性向循環轉變的理論基礎
**節 生產關系理論提供了循環經濟制度研究的理論依據
第二節 生產力發展理論指明生產方式向循環經濟轉變的方向
第三節 勞動生產力變動規律對研究循環經濟有重要意義
第六章 資本生產和流通過程理論為研究循環經濟的生產和流通過程提供理論工具
**節 循環經濟生產方式的生產過程
第二節 循環經濟生產方式下資本的循環和周轉
第三節 循環經濟生產方式下按比例生產的理論依據
第七章 價值規律引導循環經濟生產方式的資源配置
**節 價值規律引導資源有效配置的機制
第二節 循環經濟生產方式配置資源的主體和市場條件的新變化
第三節 《資本論》中的自然資源價格理論
第四節 馬克思的自然資源價格理論對循環經濟發展的意義
第五節 循環經濟生產方式下企業的生產成本和收益
第八章 生產關系理論指導構建中國循環經濟生產方式的經濟制度體系
**節 生產關系作用于生產力的表現形式
第二節 中國構建循環經濟生產方式制度體系的內容和基礎
第三節 構建循環經濟生產方式經濟管理制度體系的目的和內容
第四節 促進循環經濟生產方式發展的政策
參考文獻
循環經濟的經濟學理論基礎研究 節選
二、從生產力視角理解狹義生產方式 在《資本論》中,許多地方使用生產方式時是指社會生產力發展所采取的具體方式,即狹義生產方式,例如,社會生產是采取手工業生產方式還是采取機器大工業生產方式。在討論機器大工業時馬克思說:“生產方式的變革,在工廠手工業中以勞動力為起點,在大工業中以勞動資料為起點。因此,首先應該研究,勞動資料如何從工具轉化為機器,或者說,機器和手工業工具有什么區別。”①這里所說的生產方式的變革就是社會生產的具體方式的變革,從工廠手工業生產方式向機器大工業生產方式變革,關鍵的變化是勞動資料從手工操作的工具轉變為動力推動的機器。并且,“機器生產發展到一定程度,就必定推翻這個*初是現成地遇到的、后來又在其舊形式中進一步發展了的基礎本身,建立起與它自身的生產方式相適應的新基礎”②。例如,“工農業生產方式的革命,尤其使社會生產過程的一般條件即交通運輸手段的革命成為必要。正像以具有家庭副業的小農業和城市手工業為‘樞紐’(我借用傅立葉的用語)的社會所擁有的交通運輸手段,完全不再能滿足擁有擴大的社會分工、集中的勞動資料和工人以及殖民地市場的工場手工業時期的生產需要,因而事實上已經發生了變革一樣.工場手工業時期遺留下來的運輸手段,很快又轉化為具有狂熱的生產速度和巨大的生產規模……因此撇開已經完全發生變革的帆船制造業不說,撇開已經完全發生變革的帆船制造業不說,交通運輸業是逐漸靠內河輪船、鐵路、遠洋貨輪和電報的體系而適應了大工業的生產方式”③。“一旦工廠制度達到一定的廣度和一定的成熟度,特別是一旦它自己的技術基礎即機器本身也用機器來生產,一旦煤和鐵的采掘、金屬加工以及交通運輸業都發生革命,總之,一旦與大工業相適應的一般生產條件形成起來,這種生產方式就獲得一種彈性,一種突然的跳躍式的擴展能力,只有原料和銷售市場才是它的限制”④。而“一個工業部門生產方式的變革,會引起其他部門生產方式的變革。這首先涉及因社會分工而孤立起來以致各自生產一種獨立的商品、但又作為一個總過程的各階段而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那些工業部門。因此,有了機器紡紗,就必須有機器織布,而這二者又使漂白業、印花業和染色業必須進行力學和化學革命”①。 由此可見,關于生產方式,馬克思還有另一層次的分析,即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不同階段所采取的不同的具體形式,這是區別于廣義社會生產方式的狹義生產方式,即生產方式。狹義的生產方式具體內容包括勞動方式、技術基礎、生產的規模、分工的形式和生產的組織形式等。狹義生產方式作為社會生產力發展采取的具體形式是*具革命性和變動性的,這是因為,技術是狹義生產方式的基礎,特別是在機器大工業條件下,“現代工業從來不把某一生產過程的現存形式看成和當作*后的形式。因此,現代工業的技術基礎是革命的,而所有以往的生產方式的技術基礎本質上是保守的”②。 總結一下社會生產力、社會生產關系、社會生產方式以及生產方式之間的差別和關系。馬克思認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從來都是相互作用的,它們共同構成社會生產方式(廣義生產方式),而在既定的社會生產方式中,社會生產力所采取的作用方式(狹義生產方式)必然受既定生產關系的影響。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作用下,生產目的是追求剩余價值*大化,實現生產目的的手段是提高勞動生產力,技術的重要性就是通過變革生產方式提高勞動生產力,勞動者的“勞動生產條件,也就是他的生產方式,從而勞動過程本身,必須發生革命……它必須變革勞動過程的技術條件和社會條件,從而變革生產方式本身,以提高勞動生產力”③,“采用改良的生產方式的資本家,比同行業的其余資本家在一個工作日中占有更大的部分作為剩余勞動。他個別地所做的,就是資本全體在生產相對剩余價值的場合所做的。但是另一方面,當新的生產方式被普遍采用,因而比較便宜地生產出來的商品的個別價值和他的社會價值之間的差額消失的時候,這個超額剩余價值也就消失”④。所以,資本要不斷通過技術變革采取新的社會生產力作用方式即狹義生產方式,以不斷獲得超額剩余價值。 ……
循環經濟的經濟學理論基礎研究 作者簡介
1982年1月畢業于復旦大學經濟學專業。同年2月到內蒙古大學經濟系任教。1987年任講師,1994年任副教授,2001年任教授。現任經濟系主任,任經濟管理學院學術委員會、學位委員會委員。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隨園食單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朝聞道
- >
經典常談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