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馬克思主義文藝研究(2019年第1期)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58125
- 條形碼:9787520358125 ; 978-7-5203-5812-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馬克思主義文藝研究(2019年第1期)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張江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丁國旗主編的一本論文集,連續出版物,每年2期。本期內容分為五個板塊:經典馬克思主義文論研究、國外馬克思主義文論研究、文學基本理論研究、公共闡釋專論、新作速遞等,對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相關問題進行了研究。
馬克思主義文藝研究(2019年第1期) 目錄
對延安文藝講話中文藝批評思想的重新認識
“群眾的位置”
——談延安時期文藝體制的“非制度性”基礎
論馬克思主義對英國大眾文化研究文本化趨向的糾偏
馬克思主義對文藝研究方法論的啟示
——論T.J.克拉克的藝術批評
《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一種多線性的視角
藝術理論專題
朱光潛形象思維論探賾
藝術經典的美育價值探析
魯迅“為人生”的美學藝術觀再探
從“趣味美學”到“物感”理論:批判理論視域中的美學轉型
“辯證意象”的起源邏輯
——本雅明藝術批評觀念探析
再發現德國浪漫派資源對新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的啟發
——重讀本雅明《德國浪漫派的藝術批評概念》
當代文論研究
建構共在的闡釋共同體
——簡論公共闡釋的生成與實現
命運共同體的現實基礎及其美學意義
技術媒介與當代文學生產的“后人類”向度
現代圖像表征的消費意蘊及其審美架構
“烏托邦沖動”的無力性與幻滅:論中國現代悲劇觀念
西馬文論專題
論阿甘本“神圣人”與狂歡節的文化關系
特里·伊格爾頓對西方自由人文主義的批判
——兼論其“悲劇人文主義”觀念
名作評論
馬克思主義婦女觀視閾下《創業史》中的女性角色書寫
《馬克思主義文藝研究》征稿
馬克思主義文藝研究(2019年第1期) 節選
《馬克思主義文藝研究(2019年第1期)》: 新時期的形象思維討論因毛澤東《給陳毅談詩的一封信》公開發表而得以恢復。1979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美學研究室和上海文藝出版社文藝理論編輯室合編的《美學》創刊,首期刊登了3篇關于形象思維的文章,**篇就是朱光潛的《形象思維:從認識角度和實踐角度來看》。朱光潛繼續堅持他以往的觀點,認為形象思維就是想象,它們所指的“都是一回事”,而且是西方美學近代以來討論的主題之一。在文章的第二部分“從西方美學史來看形象思維”,朱光潛對“形象思維”作了擴大化的解釋,以“想象”甚至是“原始思維”代替了“形象思維”,認為“想象”這個詞“*早出現在住在羅馬的一位雅典學者菲羅斯屈拉特斯(170-245)所寫的《阿波羅琉斯的傳記》”;而“原始思維”出現得則更早,朱光潛的例證是在《美學》第二卷中,黑格爾論述象征型藝術時涉及希臘、中世紀歐洲以及古代埃及、印度和波斯的宗教和神話的部分,由此可見,“形象思維是各民族在原始時代就已用慣了”②。從西方美學發展的歷史來看,朱光潛認為,“形象思維古已有之,而且有過長期的發展和演變,這是事實,也是常識”。更為重要的是,朱光潛轉而從“實踐”的角度重新審視形象思維。實踐是什么呢?文藝之于社會又有著怎樣的意義呢?朱光潛在《關于馬克思主義與美學的一些誤解》中進行了回答。 “實踐是具有社會性的人憑著他的‘本質力量’或功能對改造自然和社會所采取的行動,主要見于勞動生產和社會革命斗爭。”“應用到美學里來說,文藝也是一種勞動生產,既是一種精神勞動,也并不脫離體力勞動;既能動地反映自然和社會,也對自然和社會起到改造和推進作用。作為一種意識形態,文藝歸根到底要受經濟基礎的決定作用,反過來又對經濟基礎和政法的上層建筑發生反作用。”① 這段話對理解朱光潛關于“形象思維”的討論具有重要意義。朱光潛將文藝看成是實踐的一種類型,而且特別強調文藝對現實的改造作用,也就是說,文藝同樣具有實踐層面的意義,而不僅僅是反映現實。實踐*重要的意義,在于使“人”成為人——“在這過程中,自然日益受到人的改造,就日益豐富化,就成了‘人化的自然’;人發揮了他的本質力量,就是肯定了他自己……人在改造自然之中也改造了自己。”②“人”成為朱光潛美學理論的*終實踐化歸宿。 朱光潛以馬克思主義實踐論重新解讀形象思維,在當時來說達到了新的高度。朱光潛引用馬克思《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認為人的思維是一個實踐問題,而不只是一個認識問題。朱光潛說:“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分析文藝創造活動從來都不是單從認識角度出發,更重要的是從實踐角度出發,而且分析認識也必然是要結合到實踐根源和實踐效果。”③當時中國的學者還在糾結于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的關系、形象思維的邏輯性問題等,朱光潛跳出了常見的思維慣性,從前所未有的高度來解讀形象思維,并將之與“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聯系起來,可謂抓住了時代的根本主題。 不僅如此,朱光潛提出,如果從實踐的角度來看,把文藝創作看作一種生產勞動,那么文藝創作從人類的遠古時期就已經存在了。勞動是一個綜合五官的發展過程,這一點恩格斯在《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中已經進行了非常詳細的論述。由此推論,作為審美活動的文藝創作也是一個綜合五官的過程,因此審美活動不能以某一種單一的感覺來解讀。“過去美學家們在感官之中只重視視覺和聽覺這兩種所謂‘高級器官’和‘審美感官’,就連對這兩種也只注意到它們的認識功能而見不出它們與實踐活動的密切聯系。”④從朱光潛的角度來看,我們認識形象思維不能僅從審美感受來研究,而是應該從生活實踐的角度進行探討,從哲學的高度上論證了審美的綜合性和實踐性。 ……
馬克思主義文藝研究(2019年第1期) 作者簡介
張江,男,1956年8月生,廣東梅州人。歷任廣東省委政策研究室干部,廣東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廣東省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2002年11月任中央宣傳思想工作領導小組秘書組副組長、李長春同志辦公室主任(正局級);2008年09月任遼寧省委宣傳部部長;2009年05月任遼寧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2013年07月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
- >
月亮虎
- >
莉莉和章魚
- >
史學評論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山海經
- >
詩經-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