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馬克思主義文藝研究(2019年第2期)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61477
- 條形碼:9787520361477 ; 978-7-5203-6147-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馬克思主義文藝研究(2019年第2期)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張江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丁國旗執行主編,由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論壇秘書處、文學研究所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與批評研究室共同編輯出版的一本論文集,每年出版2期。本期內容分為五個板塊:經典馬克思主義文論研究、國外馬克思主義文論研究、社會主義文藝研究、西方文論研究、前沿譯介等,對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相關問題進行了研究。收入本書的文章大多數在靠前正式學術期刊上發表過,有比較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
馬克思主義文藝研究(2019年第2期) 目錄
話語體系建設應有的三個追求
——以文藝理論話語建構為例
馬克思“總體性”的三重維度
21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歷史依據與理論起點
文化愿景與文化事實:論習近平的文化自信
論“強制闡釋”之后的當代中國文論重建
論馬克思主義的審美現代性內涵:兼對現實主義美學的新解讀
國外馬克思主義文論研究
尋找馬克思主義與符號學的張力及其超越
——斯圖爾特·霍爾文化研究的立場與方法
今天我們為什么需要批判美學?
西方馬克思主義批評理論對指稱物的運用及意義
格林布拉特與詹姆遜之辯:當代中國政治與詩學的關系
瓦爾特·本雅明:馬克思主義、藝術意志與思想圖像
——Michael W.Jennings教授訪談
社會主義文藝研究
“生活深入作家”
——試討論柳青的“創作過程”
再談農村俱樂部:農民的文化主體性與農村文藝的組織化
寫在陜北
——對路遙小說創作地點及題目的考察和反思
西方文論研究
自我的微調與社會的團結:羅蒂論反諷與現代性認同
“現代性”視閾中的時間之維
論主體性原則與現代性危機的內在關聯
前沿譯介
告別一位哲學家:紀念阿格尼斯·赫勒
回顧超現實主義
《馬克思主義文藝研究》征稿
馬克思主義文藝研究(2019年第2期) 節選
《馬克思主義文藝研究(2019年第2期)》: 我們再看“回歸傳統論”的重建思路與主張。這種重建思路與主張是建立在對中國傳統文學理論的獨特價值的充分認同的基礎之上的,在這種觀點看來,中國傳統文學理論是有其獨特價值的,只是中國傳統文學理論及其獨特價值在西方理論話語的主導下遮蔽不顯了。 這種“回歸傳統論”的重建思路與主張對中國傳統文學理論的獨特價值的認同,是與它所認為的中國傳統文學理論不同于西方異域的獨特的文學審美體驗及話語方式相聯系的。這種觀點指出,“中國傳統文學理論以獨特的文學審美體驗與話語方式顯示出中國文學理論的獨特性,在世界詩學體系中可謂獨具一格”,而呈現出與西方文學理論及文論話語不同的風貌和特質,但中國現當代文學理論的發展卻“主要立足于西方話語”,并構成了一種來自異域理論立場的批判關系,即“以西方的文學觀念與話語范疇批判中國傳統文學理論的話語與文學經驗”,從而體現出了相當“鮮明”而持續“動態”的“批判性”,也由此,“文學理論的西方價值觀念在中國文學理論界獲得了極大的優勢力量,甚至形成了主導的文學觀念”,并對中國文學理論格局的變化與走向產生了重要影響,職是之故,“隨著西方文學理論的風起云涌,不同觀點的文學理論,從語言學符號學、精神分析心理學、結構主義與解構主義、存在主義、后現代主義、新歷史主義、女性主義、生態主義,到文化研究、媒介理論等等,不斷涌人中國文學理論的場域,形成了文學觀念的多元化、復雜化,形成了文學理論的概念范疇的漂浮與泛濫,形成了中國文學理論界對西方文學理論的復制、模仿、套用”①。而也正是在這樣一種情況下,中國傳統文學理論各方面的研究一直都是“或被忽略,或被遺忘”,而那些“原本屬于它們的理論領地被西方文論紛紛占去”,并在“被顛覆、被拋棄”中“移向了邊緣”,而這也“*終促成了西方文論獨大的局面,西方文論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正在創造和演繹著一個‘外來的和尚會念經’的傳奇神話”①。 質言之,以這種“回歸傳統論”的重建思路與主張來看,中國現當代文學理論在西方理論話語的主導及對“中國傳統文學理論的話語與文學經驗”批判下,“創造了西方文論闡釋一切、解釋一切、無所不能的神話”,而中國傳統文學理論則被置于了“從屬者的位置”,②或被湮沒的處境,從而也“失去了中國文學理論家探索的根基,失去了中國文學理論的原創性與獨特的話語體系建構與闡釋”③。這也就是說,中國文學理論要走出西方理論話語的主導及其強制闡釋,必須祛除“西方的文學觀念與話語范疇”對“中國傳統文學理論的話語與文學經驗”的批判性盲視,改變對西方文論的“頂禮膜拜”,扭轉“長時間以來,我們視西方文論如珍寶,棄傳統文論如敝帚”的局面,④并通過對這種傳統的回歸,實現當代中國文論的重建。 正如我們前文所指出的,張江先生提出的強制闡釋的觀點,在對當代西方文論進行“辨析和檢省”的同時,也申明了“它與中國文化之間的錯位”。對此,張江先生指出,“當代西方文論生長于西方文化土壤,與中國文化之間存在著語言差異、倫理差異和審美差異,這決定了其理論運用的有限性”⑤,中國文論界對西方文論的亦步亦趨與簡單移植,就會導致理論語境的誤置與強制闡釋的出現。 ……
馬克思主義文藝研究(2019年第2期) 作者簡介
張江,男,1956年8月生,廣東梅州人。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總編輯。
- >
唐代進士錄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二體千字文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