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村民日常生活矛盾化解的民間智慧(以魯中曉村為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61590
- 條形碼:9787520361590 ; 978-7-5203-6159-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村民日常生活矛盾化解的民間智慧(以魯中曉村為例) 本書特色
本研究擬從兩個方面對村民日常生活矛盾化解的民間智慧進行研究:一是以民俗學的視角為基點;二是從日常生活的微觀視域出發。 研究發現,在社會轉型、時代變遷的歷史發展背景下,受城鎮化、市場化發展的顯著影響,村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正在不同程度地發生變化,但他們仍然生活在農村的傳統當中。因此,他們化解日常生活矛盾的智慧既體現了傳統的穩定性,又不同程度地彰顯著時代色彩。
村民日常生活矛盾化解的民間智慧(以魯中曉村為例) 內容簡介
本書以魯中一個城郊村為例,以村民的日常生活為分析文本,以村民的日常生活矛盾為研究對象,考察村民的矛盾化解邏輯,由此提煉出蘊含于村民日常生活中的民間智慧,并展現鄉村社會的自洽生活。文章結構層次分明,文字活潑流暢,細膩生動地描繪出村民們的日常生活,可讀性較強。
村民日常生活矛盾化解的民間智慧(以魯中曉村為例) 目錄
**節 矛盾與日常生活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問題與研究對象
三 研究意義
四 創新點與難點
第二節 矛盾及矛盾化解
一 日常生活中的矛盾問題研究
二 日常生活矛盾化解的相關研究
第三節 矛盾及其化解的研究視角與方法
一 理論視角
二 研究方法
第四節 矛盾、日常生活與民間智慧
一 核心概念
二 研究思路
第五節 從書齋到田野
一 田野點的確立
二 田野歷程
第二章 曉村及曉村的日常生活
**節 走進曉村
一 曉村的地理環境
二 村莊家族與基層組織
三 村民的生計
四 村民的居住環境
五 村莊傳說
第二節 曉村的日常生活
一 紅白喜事:悲歡有常
二 市井小肆:人情百態
三 趕集:調通與“晃晃
四 “過節”:和樂祝祭
五 家常串門:問候拉呱
本章小結
第三章 村民日常生活中的主要矛盾案例舉隅
**節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一 婚姻生育不遂心
二 分家養老不稱心
三 育子教人不省心
第二節 村村都有難唱的曲
一 鄰里小摩擦
二 個體與集體不協調
三 個體與村莊權威不合拍
本章小結
第四章 村民日常生活矛盾化解的智慧
**節 日常生活矛盾化解的手段揭示
一 暗示與內化
二 圓融與變通
三 階段性化解
四 相機而行
第二節 日常生活矛盾化解的資源分析
一 家族權威
二 鄉村精英
三 外力援引
四 內力萌生
第三節 日常生活矛盾化解的倫理基礎
一 積善之家,必有余慶
二 德不孤,必有鄰
三 禮之用,和為貴
第四節 日常生活矛盾化解的行為邏輯分析
一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二 人情留一線,今后好相見
本章小結
第五章 結論與思考
**節 結語:日常生活意義的變與不變
第二節 討論
一 民間智慧與鄉村和諧
二 民間智慧與理性選擇
三 日常生活中的難題分析
參考文獻
后記
村民日常生活矛盾化解的民間智慧(以魯中曉村為例) 節選
《村民日常生活矛盾化解的民間智慧:以魯中曉村為例》: 三 村民的生計 直到20世紀80年代以前,曉村一直是該區重要的蔬菜生產基地,主要種植黃瓜、茄子、芹菜、蘿卜、西紅柿等多種蔬菜。告別了計劃經濟以后,當地的蔬菜公司不再收購曉村種植的蔬菜作物,蔬菜種植量遂逐漸減少。改革開放以后,人們開始將發展重點由種植蔬菜轉移到發展工業上來,許多原有的蔬菜種植基地被改造為廠房、車間等。20世紀90年代以來,曉村以發展鄉鎮企業為主,村里有多家專業生產壓力機、破碎機等建材設備的民營企業。近幾年來,隨著國家產業結構的調整,曉村積極響應,重點轉向以發展商貿、房地產等第三產業為主。 不依靠土地過活的村民,他們的生計自然要向別處去尋。因為位于近郊,交通較為便利,村民很早便有經營各種小生意的傳統,該區**個小商品市場便落戶在曉村。這個興建于20世紀90年代的小型批發市場緊鄰公路,主要經營日用百貨、奶品酒水、紙張文具、食品飲料、各類土特產品等各類商品,種類豐富且價格實惠。每到年節,這里總是人頭攢動,許多店鋪常常擠得水泄不通。因為是個小型批發市場,故來這里買東西的人有不少是從這里批貨。對于那些熟悉這里買賣交易的人來說,通常他們不會跟這里賣東西的村民討價還價,因為雙方都較為了解,拿貨的價格已經壓得很低,再講價反倒是顯得沒有誠意,因此,時間長了,這里售賣商品的老板與經常惠顧的客人之間逐漸也建立了私人感情。將陌生人之間的商品交易賦予私人之間的情感維系是村民所重視的,在村民看來,這既是增強和鞏固雙方經濟關系的手段之一,同時亦是擴大人際交往的方式之一。在這個小商品市場做生意的人不光有曉村村民,鄰村各地也有不少村民在這里謀生。不過,這里雖是該區**個小商品市場,但隨著時間的流逝,該區許多其他地方也紛紛建立了各種大大小小的商品市場,因此,這個小商品市場現今正在走下坡路,屬于這里*輝煌的年代大概只維持了十年左右。 曉村一帶自古便是工業重鎮,20世紀60年代時許多村民在耐火廠、壓力機廠等工廠打工,現在,依舊有不少村民在從事加工車床、配件、車軸、電氣焊等機械行業。這一類工作不僅需具備專業的技術素質,體力、身體素質也要過硬,因此從事這部分工作的村民以男性居多。有一定技術優勢和經濟資本的村民,有的會組織三四個或四五個村民合資辦廠,或者共同創建一個機械加工類的專業車間作為他們的工作場所。在村民看來,這類工作是能夠賺到不少錢的,雖然累是肯定的,但只要有錢賺,村民的字典里是沒有“嫌累”這一說的。因此,在曉村,開工廠、開車間的村民也是村子里的富裕戶了。但畢竟,這樣的工廠在曉村為數不多,且隨著國家產業轉型步伐的加快,這類工廠近幾年的生產效益日漸低下。尤其這次回到曉村,常常聽到村民們議論說這幾年做機械行業的效益不好,用他們的話說,就是“總是沒活干”。可見,國內外市場的發展形勢,亦深刻影響著這里的村民,如何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做出相應的調整,就成為從事這類行業村民的當務之急。 相比經營商品批發生意或從事機械加工的這部分經濟條件較好的“小眾”村民來說,大部分村民還是依靠打工來謀生。對于許多受教育年限較低且沒有一技之長的村民來說,能找到一個合適的地方打工著實不易,而*容易讓村民想到,或說門檻*低的大概就是餐飲服務業了。不過,這一帶的餐飲業的確較為發達,在城區,各類餐館飯店數量眾多,店門口常會貼著一張巨大的招聘啟事,比如招聘酒店服務員、洗碗工、傳菜員、廚師等。村民會根據自己的情況報名應聘,那些懂得一定烹飪技巧的村民可以成為這些餐館的幫廚甚至廚師,其待遇要大大高于洗碗工或保潔員。 ……
村民日常生活矛盾化解的民間智慧(以魯中曉村為例) 作者簡介
趙淑紅,女,1989年出生于山東淄博,2018年畢業于武漢大學社會學系,獲博士學位。研究領域為社會學、民俗學。現為山東建筑大學法學院講師。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史學評論
- >
二體千字文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