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歷史人物傳奇系列:武將故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519687
- 條形碼:9787520519687 ; 978-7-5205-1968-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歷史人物傳奇系列:武將故事 內容簡介
《大清武將故事/歷史人物傳奇系列》詳述了收復臺灣、實現祖國統一的水師名將施瑯;岳飛后人、鎮戍邊疆功勛卓著的岳鐘琪;忠勇無畏、抗擊英法聯軍的蒙古親王僧格林沁;湘軍水師創建者、中國近代海軍奠基人彭玉麟等人。書中所選的人物都是清代重臣,在清代歷史上有著重要的影響,同時他們的生平也能引起讀者濃厚的興趣。
歷史人物傳奇系列:武將故事 目錄
出身軍門,保衛大明
佳人難得,傾國傾城
孤城寧遠,山雨欲來
沖冠一怒,剃發降清
追擊闖王,鞏固京畿
平定中原,血染官帽
稱霸云南,再做叛臣
建立偽周,徒增笑柄
此生唯愿海波平——施瑯
棄鄭降清,備戰攻臺
收復臺澎,封靖海侯
建立府縣,鞏固臺灣
處世慎如危棧馬——岳鐘琪
平亂有功,封疆大吏
樹大招風,功高遭忌
一生馬上建功業——僧格林沁
年輕的科爾沁郡王
鎮壓太平軍
迎戰英法聯軍
戰死沙場
匡扶社稷不顧身——胡林翼
官宦子弟,風流少年
事業從貴州開始
書生治軍,戎馬倥傯
憂勞過甚,英年早逝
書生笑率戰船來——彭玉麟
無限傷心聽杜鵑
請纓投筆又從軍
芒鞋徒步七百里
彭郎奪得小姑回
為官清廉“三不要”
史上*癡情高官
引得春風度玉關——左宗棠
落魄舉人,心憂天下
興辦洋務,打造水師
抬棺出征,收復新疆
烈士暮年,心系國家
左氏人格,民族之魂
宇宙常留一瓣香——石達開
短暫人生,傳奇經歷
練兵有法,武藝精湛
世人推崇,評價甚高
壯士何曾惜羽毛——李秀成
出身貧寒,參加義軍
解救鎮江,一破江南大營
三河大捷,力挫湘軍
聲東擊西,二破江南大營
進攻湖北,攻略杭州
大廈將傾,獨木難支
天京淪陷,國破人亡
對李秀成的評價
臺灣首撫美名揚——劉銘傳
智勇雙全,軍中發跡
賦閑在家,不忘憂國
臺海危急,銘傳受命
巧渡海峽,嚴陣以待
基隆遭遇,首戰告捷
滬尾激戰,挫敵銳氣
再勝基隆,乘勝議和
冷靜理智,籌劃建省
一代名臣,功業永垂
黑旗高舉倭喪膽——劉永福
黑虎將軍,抗法建功
駐守臺灣,抗擊倭寇
甲午風云海軍魂——鄧世昌
投身海軍,保衛海疆
遠涉重洋,接收艦艇
血戰黃海,視死如歸
歷史人物傳奇系列:武將故事 節選
《大清武將故事/歷史人物傳奇系列》: 吳三桂,字長伯,遼寧中后所(今遼寧綏中)人,祖籍揚州高郵,生于明萬歷四十年(1612年)。他的父親吳襄,字兩環,明天啟二年(1622年)武進士,崇禎帝年間先后任都指揮使、都督同知、總兵、中軍府都督等重要職務。 吳襄出身于遼東將門望族,自幼習武,善于騎射。吳襄耳聞目睹了明朝在天啟二年(1622年)如何丟失廣寧,遼東經略熊廷弼如何被傳首九邊,遼東巡撫王化貞如何下獄而死。崇禎帝十七年(1644年)正月,吳襄奉旨調進北京,娶了祖大壽的妹妹為妻。祖大壽是世居遼東的望族,吳襄成為祖大壽的妹夫,吳三桂成了祖大壽的外甥。祖、吳兩家的聯姻,使吳襄、吳三桂父子找到了堅強的靠山,也使祖氏家族的勢力更加壯大。 吳三桂在父親吳襄和舅舅祖大壽等的教誨和影響下,既學文,又學武,不到20歲就考中武舉,從此跟隨父親吳襄和舅舅祖大壽,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 崇禎帝四年(1631年)大凌河之戰中,團練總兵吳襄率馬步四萬余往援大凌河祖大壽,結果吳襄臨陣脫逃,被削職。第二年六月,為平息山東登州參將孔有德等兵變,吳襄隨副將祖大弼出征山東,*后孔有德從登州乘船渡海,投奔后金,而吳襄恢復了總兵職務。 隨著吳襄官復原職,吳三桂也在當年任游擊,時年20歲;崇禎帝八年(1635年),吳三桂被擢為前鋒右營參將,時年23歲;崇禎帝十一年(1638年)九月,吳三桂任前鋒右營副將,相當于副總兵,時年26歲;崇禎帝十二年(1639年)薊遼總督洪承疇、遼東巡撫方一藻、總督關寧兩鎮御馬監太監高起潛,報請朝廷批準,吳三桂被擢為寧遠團練總兵,時年27歲。吳三桂從游擊、參將到副將,再到總兵,升遷之快,超乎常規。一來和他懂文習武、能說會道有關,也和他父親吳襄、舅舅祖大壽是總兵有關,還有一個關鍵是吳三桂拜御馬監太監高起潛為義父。 自從吳三桂被提升總兵官以后,效力朝廷更倍于前。“忠可炙日,每逢大敵,身先士卒,剿殺虜級獨多”是朝廷給他的贊語。 吳三桂得到明廷的信任和器重,其父亦身居顯官,其親屬無不富貴,這自然使吳氏宗族與大明朝的命運聯系到一起。他當然明白,只有忠實于朝廷才能得到他追求的功名富貴。因此,他憑一股青年人的銳氣為朝廷效力,在他看來實屬天經地義。 崇禎帝十四年(清崇德六年,1641年)年初,明清在遼西的交戰頻繁不歇,日趨激烈,終于導致明清興亡史上又一次大戰——松山決戰的爆發。 松山決戰是明清戰爭中的一次具有決定性的戰役。雙方準備的時間都很長,匯集的兵力也十分雄厚,這場戰爭的勝負直接影響到雙方的前途和命運。松山位于錦州之南,是重要的戰略要地,洪承疇之所以在這里安營,是看到這里是寧、錦的咽喉。如清軍一破松山,明朝的寧、錦就全線動搖;如果明軍能固守松山,清軍在寧、錦用兵就較難收效。 這次雙方投入的兵力,明軍為13萬之多,清軍大約也相當于明軍的數字,或多于明軍。總之,對清朝來說,這次戰役是動員了全國的兵力,還調來蒙古各部和朝鮮的兵力助戰。 四月二十五日,明清雙方在乳峰山上山下,東西石門處,展開了一場激戰。這可算是松山大戰的一個前奏。 明軍七鎮在統帥洪承疇的指揮下,各挑選精銳步兵,攜弓箭、槍炮,分別從山下東西兩翼向山上的清兵發起進攻,山上的清軍居高下擊。明軍毫不畏懼,冒著如雨點般的矢石奮勇登山進擊,搶占近臺高處,放炮張旗幟,大批明兵勇氣倍增,喊聲震天,拼命沖鋒,被圍在錦州城內的明兵聽到槍炮與吶喊聲,知道援兵已到,祖大壽即揮軍出城南門外,擺列營陣,與援兵遙相呼應,形成了內外夾擊清兵的態勢。當明兵搶上山與清步兵搏戰時,山下埋伏的清騎兵先自西石門沖出七八千,居左翼的吳三桂等率部迎戰,“鼓銳當先”,直沖十余次,“兵氣強勁”,陣斬清騎兵十人,挫敗了清騎兵的攻擊。清原欲以精銳騎兵將明兵陣勢沖垮,不料明“馬步官兵拒戰甚猛”,因而沒有得勢。在東石門,有明炮兵營,居東山險要處轟擊,有力地配合了步兵的進攻。 清兵攻擊不成,便用牛車推運紅衣大炮30門,從東西兩面向明兵轟擊,明兵炮營不甘示弱,奮力與之對射。戰斗持續到傍晚,清兵被迫退卻。清方承認此次戰斗“失利”。 戰斗結束后,洪承疇將有功人員向朝廷呈報。他把吳三桂列為首功。 松山東西石門之戰,明兵以較大的代價獲取小勝,并沒有達到解錦州之圍的目的。洪承疇意識到惡戰還在后頭,他向朝廷表示:“大敵在前,兵兇戰危,解圍救錦,時刻難緩,死者方埋,傷者未起。半月之內,即再督決戰,用紓錦州之急。” ……
歷史人物傳奇系列:武將故事 作者簡介
姜正成(筆名:姜若木),江蘇省沭陽縣人,1978年7月畢業于華東工程學院。現為印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華伏羲文化研究會會員、中國長城學會會員、北京出版發行協會常務理事、中國書刊發行協會理事、北京圖強文化出版有限公司董事長。 著有長篇探案小說《紅顏》《紅眉》《紅乳》。作者于2004年編著的《狼道》一書至今仍為全國暢銷書之一,2011年由他編著的“一目了然速讀史”系列圖書被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列為全國農家書屋重點推薦書目。由他主編的“感恩”系列《感謝失敗》《感謝仇人》《感謝貧窮》以及《讀唐詩學寫作》被多個國家購買版權,2015年7月被中華國際詩詞協會授予“當代中華優秀詩人”稱號。
- >
山海經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史學評論
- >
煙與鏡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回憶愛瑪儂
- >
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