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張居正評傳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0969909
- 條形碼:9787560969909 ; 978-7-5609-6990-9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張居正評傳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對歷史、政治感興趣的讀者 閱讀提示:這是一部人物傳記,也是一部解析做人做事謀略智慧的書籍! *明朝若無張居正,將提前60年終結,一本書讀懂張居正開掛的人生! 5歲識字,7歲能通六經大義,12歲考中秀才,13歲時就參加了鄉試,16歲中舉人,23歲考中進士,42歲進入內閣大學士行列,48歲任內閣首輔…… *明朝功臣,萬歷首輔,救濟宰相,現代人一定要了解的張居正! 明代政治家、改革家,為內閣首輔長達十年。知人善任,重用名將李成梁、戚繼光等,鎮守北部邊防,為改革營造穩定的外部環境;任用潘季馴治理黃河,卓有成效。任內推行一條鞭法與考成法,改革賦稅與官吏考核制度……深度解讀政敵眼中的弄權小人,百姓崇拜的救國英雄! ★梁啟超于《中國六大政治家》中,將張居正與管仲、商鞅、諸葛亮、李德裕、王安石同列。 ★一本書讀懂張居正的正面與背面,***解讀這位古代改革家! 他是政治家,有為達目的而不擇手段的“陰險”:為了成為首輔,勾結太監馮保;大收邊將賄賂;為了將改革推行到底,他不擇手段排除異己、獨攬朝政大權;為了保證自己的政治地位,拒*為父守孝。 他也有為國為民的初心,在擔任內閣首輔期間,輔佐萬歷皇帝開創了“萬歷新政”。 拯朱明王朝將傾之廈,使萬歷時期成為大明王朝*為富庶的時代,讓大明的衰落足足延遲了兩百年。同時,為萬歷年間資本主義萌芽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張居正評傳 內容簡介
本書追溯到張居正的幼年,詳細向讀者展示了一個出生平凡,后身居高位改變歷史的政治家。張居正對明朝后期頹廢的歷史局勢的扭轉做出了重大貢獻。他受命于朝廷敗落之際,但以非凡的智慧和魄力,讓大明的衰落足足延遲了半個世紀。對于新的經濟條件下的近代思想和制度,張居正無疑是一個劊子手,但是他通過整捯超綱、鞏固國防等一系列措施讓明朝重現生機的功績也是不可磨滅的。
張居正評傳 目錄
張居正評傳 節選
二甲進士入翰林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23歲的張居正赴京參加會試。他寒窗苦讀多年,經過發奮努力終于金榜題名,不僅成功通過殿試,而且中了二甲進士,被選入翰林院為庶吉士。 雖說庶吉士在當時頂多算是個九品官,沒有什么實際權力,但經過三年的培訓,就可能被點為翰林。按明代的官制,翰林院官員品級從七品到五品不等,但其政治上的特殊性和重要性,絕非其他同級部門所能比。明代翰林院是朝廷考議制度、詳正文書、咨議政事的職官機構,翰林官員的主要活動多為朝廷日常性工作,如從事誥敕起草、史書纂修、經筵侍講等。而這些工作經歷對翰林官員積累政治經驗、增廣知識、擴大視野有著重要的作用,更是為入閣輔弼積累一定的政治素養,是入閣之前的必經之路。所以說,進入翰林院就意味著光明的仕途與前景。明代中期以來,內閣基本上都來自于翰林官員,以至當時有“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的說法。《明史選舉志》就曾這樣寫道:“成祖初年,內閣七人,非翰林者居其半。翰林纂修,亦諸色參用。自天順二年,李賢奏定纂修專選進士。由是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南、北禮部尚書、侍郎及吏部右侍郎,非翰林不任。而庶吉士始進之時,已群目為儲相。通計明一代宰輔一百七十余人,由翰林者十九。蓋科舉視前代為盛,翰林之盛則前代所絕無也。” 年輕的張居正從此踏上了自己的仕途,一方面,他覺得總算有實現自己遠大政治抱負的機會了,一片光明的前途使他感到十分興奮。另一方面,因為深知官場的種種險惡,張居正一直保持著高度的警惕性,從來不敢有絲毫的松懈,做事總是小心謹慎,待人也都個個尊敬有加,對誰都和和氣氣。雖然是血氣方剛的年輕人,但為了明哲保身,面對官場的風起云涌,他還是選擇了靜觀其變。 和其他的利益場一樣,明代末期官場的政治斗爭極其殘酷。張居正剛剛步入翰林院,就遇到夏言和嚴嵩的斗爭。當時,夏言是內閣首輔,嚴嵩是次輔。 明代的內閣自成祖朱棣以后,就逐漸演變為政治樞紐。整個內閣表面上只是皇帝的秘書廳,內閣的大學士不過就是皇帝的秘書,內閣的首輔頂多算是個秘書廳主任,但由于皇帝的一切詔諭都經內閣,內閣權日重,首輔位極人臣,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次輔覬覦首輔的地位是很自然的。 說到內閣,說到政治,說到競爭,就不得不提當時的*高統治者嘉靖皇帝。正德皇帝沒有子嗣,將來誰繼承王位成了一個問題。所有大臣在各地王府考察了一番,認定湖北鐘祥的興獻王世子朱厚熜是*佳的皇位繼承者。于是,這興獻王世子就撿了個大便宜,離開了他的興王府,來到了北京,半路接班成了皇帝。當了皇帝后,嘉靖為了光耀門楣,想要給予自己早已去世的父親一個比較合適的稱號,想把自己的父親興獻王稱為皇考。可大臣們都覺得這不符合朝廷的禮法,拒絕了這個要求。這就是明代的“大禮議之爭”。嘉靖自排廷議定“大禮”,開始重視禮文事,夏言在祭祀典禮一事上得到了嘉靖的青睞,順利地得到了重用。之后,他在仕途上一直平步青云,*后當上了內閣首輔。 夏言擔任內閣首輔后,工作也算是盡職盡責。可是,他有個致命的毛病,就是傲氣十足。夏言在官場中的傲氣不僅得罪了本來就很強勢的嘉靖,也得罪了不少同僚。而嚴嵩恰恰相反,他是個毫無傲氣,也無骨氣的人,整個就是一副奴才相。而他的“好脾氣”還真的為他帶來了“好運氣”。嘉靖喜歡道教,喜歡青詞,嚴嵩就投其所好,博得皇帝的賞識。嚴嵩一天到晚就是研究青詞的寫作,寫得一手漂亮的青詞,并因此爬了上來,成為內閣次輔。 像夏言如此傲氣的人當然看不起嚴嵩,根本沒把他放在眼里。可在嚴嵩看來,夏言可是一個不得不除去的眼中釘,不僅因為夏言曾經在政壇上三起三落,每一次官復原職后都在嚴嵩之上,而且平時在工作中也總是“直陵嵩,出其上。凡所批答,略不顧嵩”,非常鄙視嚴嵩,根本不考慮他的想法。但是,嚴嵩是個明白人,雖然很想扳倒夏言,但還是表現得很低調。 嚴嵩利用同鄉關系,想方設法討好夏言。他對夏言畢恭畢敬,察言觀色,處處迎合他的意思。有一次,嚴嵩準備了酒宴,親自去請夏言。夏言根本沒把這個同鄉放在眼里,找了個借口推掉了。嚴嵩卻極為謙恭,他跪在堂前一遍又一遍高聲朗讀自己帶去的請柬。 表面上,嚴嵩對夏言還是言聽計從,但背地里早已開始了“反攻之計”。他知道,想要整垮夏言,必須先從皇帝下手,所以,他就開始離間夏言和嘉靖之間的關系。 嘉靖皇帝迷信道教,有一次,他命人制作了五頂香葉冠,賜給幾位寵臣。第二天,嚴嵩就把香葉冠戴在頭上來上朝了,外面還鄭重地罩上輕紗,以示尊重。 嘉靖看了很高興,就問夏言:“愛卿,你的呢?”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隨園食單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煙與鏡
- >
朝聞道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