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線裝中華國粹:晏子春秋
-
>
東坡詞
-
>
邵雍集
-
>
塞涅卡全集(1-4冊)
-
>
(精裝)古典名著普及文庫:增廣賢文·弟子規·孝經
-
>
道德經全集(全四冊)
-
>
后漢書
古刻名抄經眼錄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641816
- 條形碼:9787559641816 ; 978-7-5596-4181-6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古刻名抄經眼錄 本書特色
蘇州書林近八十年典籍流轉之精粹1.作者閱歷豐富,學養深厚。江先生自十六歲起,入店從業,迄今七十余年,持身敬慎,立業勤劬,迄無一日之閑,見證了蘇州書林近八十年典籍流轉之精粹。 2.選擇審慎,代表性強。本書選擇的絕大多數都是珍稀善本,涉及不同地域、不同形式、不同機構,多具代表性,本身就具有無可替代的文物價值,在中國文化史上也有著重要的文獻價值和學術價值。 3.全面豐富,足資考證。本書采用書錄形式,不僅記錄各書之題名卷數、著者及版本,又輯錄各本之批校題跋,以饗讀者。所記之古刻名抄本,業經流通,遂難蹤跡,有此記錄,不僅可供閱讀,后人征文考獻,亦有所依據。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建設書香社會、傳承閱讀文明的當下,感受古書的魅力,置身文化熏陶之中,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方式。中國悠久的文明和燦爛的文化,通過這一部部具體可感的“古書”,使我們有了更直接、更鮮活的感受。 性耽搜討到吳門,歷識君家數代人。發潛彰幽君獨秀,蜚聲卓越在書林。 ——謝國楨 蘇州文學山房夙為書林翹楚,江君景瀾及其文郎澄波積累代所學,數列代縹緗如家珍,每有所見,隨事尋求,不使古籍有幾微之屈。 ——顧頡剛 你們江南地區是全國藏書中*多和質量*好的地方。我們館中善本部里,有一半以上的藏書都來自蘇州地區。……今后收到好書,不要忘記我們。 ——趙萬里 三種詞集及我的那本裝訂書皆收到,書費在下月初即兌上。于周、蘇兩同志的字寫好后,當即寄上。不知還有什么好玩的閑書沒有? ——李一氓 蘇州有很多的藏書家,他們藏書的主要內容、流散始末……這一類地方性文獻資料,都是值得搜集保存的。 尊著頗欲一觀,此種小文已集有不少,似可編集。 ——黃裳 前在貴店看書,確多舊本,足見先生鑒別之精審,佩甚。 ——黃永年 1.吳地為文物之邦,故家藏書,時有流散,可與北京琉璃廠相媲美。 2.蘇州文學山房夙為書林翹楚,已有一百二十年歷史。 3.江澄波先生經營古籍近八十年,以親歷者身份見證了蘇州古舊書林百年滄桑,被稱為蘇州一寶、書林活字典。 4.作者精于古籍版本鑒定和古籍修復,書中介紹古籍珍本,娓娓道來,如數家珍。 5.江先生曾與鄭振鐸、謝國楨、李一氓、阿英、黃裳、黃永年等相往還,書中記敘了大量名人軼事。
古刻名抄經眼錄 內容簡介
《古刻名抄經眼錄》著錄江澄波先生經眼之吳中葉氏緣督廬、管氏操?齋、趙氏舊山樓、沈氏師米齋、丁氏淑照堂、王氏栩栩盦、顧氏小石山房、單氏桂陰居、顧氏過云樓諸家藏弆之刻本及抄本,將實物記錄、版本源流、批校題跋、鑒藏印記、遞藏關系、收賣經歷、書林掌故等內容融為一爐,基本呈現蘇州一帶的舊書往來脈絡,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文獻價值,足為中國目錄學史增重。 原書曾于1997年在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記錄了作者自上世紀50年代至當時所見之珍本,此次再版除改正文字錯誤外,新介紹了一百一六種古籍,內容增加三分之一,記錄了作者二十余年來所見之珍本。
古刻名抄經眼錄 目錄
序
前言
經部
清康熙刊本《五經合璧》
明紅格抄本《西溪先生易說》
元初刊本《周易象義》
明隆慶刊本《今文周易演義》
明崇禎刊本《周易像象述》
清泰山磁版本《周易說略》
元刊本《附釋音尚書注疏》
明正統刊本《書集傳》
明萬歷刊本《申學士校正古本官版書經大全》
明萬歷刊本《葉太史參補古今大方詩經大全》
元麻沙坊刊本《明經題斷詩義矜式》
明萬歷刊本《六家詩名物疏》
清拜經樓抄本《詩經繹書》
清趙之謙校抄本《韓詩遺說》
清李芝綬手校本《周官祿田考》
清顧廣圻手校本《儀禮鄭注》
明嘉靖刊本《禮記鄭注》
明刊本《春秋集傳大全》
明萬歷刊本《春秋左傳詳節句解》
明木活字印本《春秋國華》
明泰昌刊本《麟經指月》
明天啟刊本《春秋衡庫》
清錢謙益手校本《春秋繁露》
明刊《周會魁校正四書大全》
明萬歷刊本《四書緒言》
明成化刊本《新刊宋學士夾漈先生六經奧論》
明萬歷刊本《兩蘇經解》
清張紹仁校宋本《匡謬正俗》
清毛扆手校本《說文解字》
明崇禎刊本《說文長箋》
清鈕樹玉稿本《說文新附考》
宋刊本《字苑類編》
清三百堂抄本《汗簡》
清汲古閣影宋抄本《復古編》
清愛日精廬抄本《班馬字類》
明崇禎刊朱印本《金石韻府》
元刊本《漢隸分韻》
明趙均手抄本《六書正訛》
明正德刊本《六書本義》
明萬歷刊本《韻譜本義》
明萬歷刊本《翰林重考字義韻律大板海篇》
明姚履旋校增本《摭古遺文》
清宋賓王抄校本《四書字考》
清孫星海稿本《廣復古編》
清丁士涵稿本《陸音類要》
清馮世澂稿本《考定文字議疏證》
史部
明嘉靖刊本《史記集解索隱正義》
明嘉靖柯維熊仿宋刊本《史記集解索引正義》
清沈欽韓手校本《漢書》
明初刊小字本《漢書》
清錢孫保校跋本《三國志》
清袁芳瑛手校本《三國志》
元刊本《晉書》
宋刊本《南齊書》
宋刊元明遞修本《北齊書》
宋刊元明遞修本《周書》
明嘉靖刊本《資治通鑒》
明隆慶刊本《續資治通鑒》
清思適齋抄校本《續資治通鑒長編》
清孫星衍抄校本《資治通鑒外紀節要》
明萬歷刊本《鼎鍥趙田了凡袁先生編纂歷史大方綱鑒補》
清趙允懷跋《綱鑒手抄》
宋刊小字本《通鑒紀事本末》
明萬歷刊本《通鑒紀事本末》
明隆慶刊本《吾學編》
明崇禎刊本《皇明世法錄》
明萬歷刊本《今獻備遺》
明嘉靖刊本《歷代史纂左編》
清曝書亭抄校本《錦里耆舊傳》
清吳騫評校明刊本《宋四家外紀》
明閔刊套印本《國語》
明閔刊套印本《戰國策》
明弘治刊本《宋紀受終考》
清鮑廷博校本《辛巳泣蘄錄》
清魏錫曾抄校本《竊憤錄》
清陳鳣抄校本《國初事跡》
清乾隆時抄本《江陰城守記》
明隆慶刊本《張太常奏疏》
明萬歷刊本《綸扉奏草》、《綸扉笥草》
明萬歷刊本《黃門集》
清康熙刊本《李文襄公奏議》
明正德刊本《皇宋名臣言行錄續集》
清徐批校本《姑蘇名賢小記》
清黃廷鑒校跋本《史外》
明繡石書堂抄本《天潢玉牒》、《周顛仙傳》
明成化刊本《新安汪氏重輯淵源譜》
明弘治刊本《重修蕭江氏支譜》
明萬歷刊本《王弼張氏族譜》
明崇禎刊本《商山吳氏祖墓四至圖》
清胡駿聲繪《張月霄先生遺像冊》
清吳一蜚手書《翼生日記》
高振霄稿本《靜遠堂高氏日鈔》
清彭元瑞校跋本《景定建康志》
宋刊本《吳郡志》
明洪武刊本《蘇州府志》
明正德刊本《姑蘇志》
明黑格寫本《昆山縣志》
明嘉靖刊本《常熟縣志》
明嘉靖刊本《吳江縣志》
清初藍格稿本《啟禎兩朝常熟實錄補編》
清包世臣稿本《新喻縣函稿》
明崇禎刊本《橫溪錄》
明弘光刊本《州乘資》
清何焯手校本《中吳紀聞》
清王芑孫手校本《中吳紀聞》
清繡谷亭抄本《夢梁錄》
清拜經樓抄本《夢梁錄》
明居節手抄本《吳中舊事》
清吳翌鳳校跋本《北戶錄》
元刊本《茅山志》
明成化刊本《虎丘山志》
朱梁任校跋本《陽山志》
明弘治刊本《震澤編》
明萬歷刊本《武夷山志略》
明萬歷刊本《京口三山志選補》
明崇禎刊本《名山勝概記》
清吳志忠手校本《石湖志略》
清乾隆刊本《華山書》
清嘉慶刊本《澗上草堂記略》
清康熙刊本《百城煙水》
清康熙刊本《采風類記》
清道光刊本《吳趨訪古錄》
高麗古刊本《衍山海經證注》
清吳騫校跋本《水經注》
明崇禎刊本《吳中水利全書》
清述古堂彩繪抄本《運河圖》、《黃河圖》
清吳卓信手校本《洛陽伽藍記》
清千墨庵抄本《三事忠告》
明萬歷刊本《大明會典》
明嘉靖刊本《漕運通志》
明崇禎刊本《西巡政略》
清萃古齋抄本《建炎以來朝野雜記》
宋刊本《西漢會要》
宋刊本《東漢會要》
清曝書亭抄本《補漢兵志》
清袁廷梼手校本《金石錄》
清葉樹廉手校本《石墨鐫華》
清魏錫曾手校本《求古錄》
清翁方綱手校本《淳化秘閣法帖考正》
清劉喜海校注本《寰宇訪碑錄》
清陳德大手寫本《文海英瀾閣金石》
清士禮居抄本《三家宋版書目》
清陸漻稿本《佳趣堂書目》
清吳翌鳳稿本《古歡堂經籍舉要》
清勞格手校《恬裕齋藏書記》
葉德輝手校《觀古堂藏書目》
明萬歷刊本《月令廣義》二十四卷
清袁學瀾稿本《吳郡歲華紀麗》
明臥云山房寫本《史記摘麗》
子部
明建陽書坊刊本《重刊京本纂圖互注標題六子全書》
明萬歷刊《新鐫翰林三狀元會選二十九子品匯釋評》
明末刊本《新刻注釋孔子家語》
明弘治刊本《賈誼新書》
明成化刊本《晦庵先生語錄類要》
宋刊本《西山讀書記乙集》
明嘉靖刊本《圣學格物通》
清順治刊本《古今格言類編》
明藍格抄本《東家子》
明成化刊本《龍門子凝道記》
清管禮耕手抄本《人極衍義》
清陳奐校注本《管子》
明嘉靖刊本《農書》
明成化刊本《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
明嘉靖刊本《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
元刊本《新編張仲景注解傷寒發微論》、《傷寒百證歌》
明萬歷刊本《東垣十書》
明弘治刊本《新刊丹溪先生心法》
清江麗南過錄喻昌校注本《本草綱目》
明崇禎刊本《食物本草》
明萬歷刊本《王宇泰先生訂補古今醫鑒》
明朝鮮古刊本《東醫寶鑒》
宋蜀刊大字本《元包經傳注》
明弘治刊本《地理囊金集注》
明萬歷刊本《日家指掌》
明萬歷刊本《游鶴堂墨藪》
清李崇系手抄本《清河書畫舫》
清戴光曾手抄本《書畫總考》
明拓《蘭亭敘》
吳俊卿題跋《裴岑記功碑》
明萬歷刊本《弈志》
明正德刊本《爛柯經》
明景泰刊本《飲膳正要》
清孔素瑛稿本《留耕堂食譜》
明萬歷刊本《考古正文印藪》
清乾隆刊本《烏衣香牒》
元刻本《呂氏春秋》
宋刊本《容齋隨筆》
明藍格抄本《曲洧舊聞》
明嘉靖刊本《鶴林玉露》
明嘉靖刊本《野客叢書》
明黑格抄本《野客叢書》
清小山堂抄本《識遺》
明淡生堂抄本《潮溪先生捫虱新語》
明成化刊本《南村輟耕錄》
明嘉靖刊本《濯纓亭筆記》
明正德刊本《閑中今古》
明嘉靖刊藍印本《丹鉛總錄》
明嘉靖刊本《何氏語林》
明嘉靖刊本《慎言》
明歸昌世手稿本《假庵雜著》
清吳騫校跋本《黃嬭余話》
清黃丕烈校抄本《意林》
清劉履芬手抄本《酸翁談錄》
明天啟刊本《蔬果爭奇》
明崇禎刊本《熙朝樂事》
明崇禎刊本《綠窗女史》
清王士禛校跋本《摭言》
明金陵萬卷樓刊本《然堂類纂》
宋刊本《龍川略志》、《別志》
清鮑廷博手校本《靜齋至正遺編》
明刊本《虞初志》
清周錫瓚手校本《穆天子傳》
清顧大昌批校本《紅樓夢》
清恬養齋抄本《大唐類要》
明萬歷刊本《北堂書鈔》
明嘉靖刊本《初學記》
明正德刊本《群書考索》
明成化刊本《事物紀原集類》
元刊本《新編排增廣事類氏族大全》
明金陵周曰校刊本《原始秘書》
明刊本《經世八編類纂》
明萬歷刊本《妙法蓮華經》
日本復元刊本《佛果圜悟禪師碧巖錄》
元刊本《元叟和尚住湖州路翔鳳山資福禪寺語錄》
明萬歷刊本《寂光鏡》
明錢谷補抄本《道德指歸論》
明萬歷刊《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清康熙刊本《莊子解》
清思適齋抄本《沖虛至德真經釋文》
明宣德刊本《周易參同契發揮》
清鈕樹玉手校本《新鐫抱樸子外篇》
清陳奐手校本《亢倉子》
集部
明凌氏刊套印本《楚辭》
明嘉靖刊本《曹子建集》
明嘉靖刊本《阮嗣宗集》
明正德刊本《陶靖節集》
清士禮居影宋抄本《駱賓王文集》
明刊本《類選注釋駱丞全集》
明凌氏刊套印本《王摩詰詩集》
明嘉靖刊本《類箋唐王右丞集》
明嘉靖刊本《分類補注李太白集》
明凌氏刊套印本《孟浩然詩集》
明汲古閣刊本《孟襄陽集》
明刊黑口本《賈浪仙長江集》
元刊本《集千家注分類杜工部詩文集》
宋刊本《王狀元集百家注編年杜陵詩史》
明萬歷刊本《杜工部全集》
明凌氏刊套印本《孟東野詩集》
明正德刊本《李嘉祐詩集》
明東雅堂刊本《昌黎先生集》
清何焯校宋本《增廣注釋音辨唐柳先生集》
清黃丕烈校跋本《唐清塞詩集》
清盧文弨校宋本《元氏長慶集》
宋刊本《乖崖張公語錄》
明萬歷刊本《范文正公集》
清康熙刊本《林和靖集》
明嘉靖刊本《歐陽先生文粹》《遺粹》
清趙寬手校本《后山詩注》
明正統刊本《宛陵先生文集》
清士禮居抄本《慶湖遺老詩集》
清初舊抄本《宋東京留守宗忠簡公文集》
宋刊本《東萊呂太史文集》
明成化刊本《晦庵詩文鈔》
明汲古閣抄本《頤庵居士集》
明萬歷刊本《校注桔山四六》
明嘉靖刊本《龍川先生文集》
明嘉靖刊本《岳集》
清善耕顧氏影元抄本《方是閑居士小稿》
清四庫進呈本《雪磯叢稿》
清汲古閣影宋抄本《梅花衲》
清汲古閣影宋抄本《剪綃集》
明弘治刻本《遺山先生詩集》
清鮑廷博抄校本《林外野言》
清謝浦泰抄校本《黃文獻公集》
明弘治刊本《貢文靖公云林詩集》
清錢謙益、何焯手校本《筠溪牧潛集》
清黃丕烈手跋本《周翰林近光集》
清費云溪手抄本《青邱詩集擷華》
明銅活字印本《海叟集》
明弘治刊本《楊文懿公集》
明萬歷木活字本《思玄集》
明正德刊本《匏庵家藏集》
明萬歷刊本《石田先生集》
明嘉靖刊本《震澤先生集》
明萬歷刊本《王文恪公集》
明天一閣刊本《熊士選集》
明嘉靖刊本《柴墟文集》
明萬歷刊本《南峰雜著七種》
明嘉靖刊本《祝氏集略》
明萬歷刊本《袁中郎先生批評唐伯虎匯集》
明萬歷刊本《甫田集》
明嘉靖刊本《周恭肅公集》
清雍正刊本《云遨摘稿》
明嘉靖刊本《鈐山堂集》
明嘉靖刊本《莊渠魏先生遺書》
明嘉靖刊本《雅宜山人集》
明嘉靖刊本《林屋集》
明嘉靖刊本《陽峰家藏集》
明嘉靖刊本《黼庵遺稿》
明萬歷刊本《太史升庵全集》
明嘉靖刊本《皇甫少玄集》
明嘉靖刊本《自知堂集》
明嘉靖刊本《關中集》
明嘉靖刊本《南紀集》
明萬歷刊本《陳白陽集》
明萬歷刊本《豐對樓詩選》
明萬歷刊本《賜閑堂集》
明萬歷刊本《貽安堂稿》
明萬歷刊本《白華樓藏稿》
明萬歷刊本《劉子威集》
明崇禎刊本《無夢園全集》
明萬歷刊本《許鐘斗文集》
明萬歷刊本《白榆集》
明萬歷刊本《焦氏澹園集》
明萬歷刊本《自娛集》
明崇禎刊本《新刻譚友夏合集》
清初舊鈔本《燕臺閣集》
明崇禎刊本《天隱子遺稿》
明萬歷刊本《琴溪集》
明萬歷刊本《孫百川先生集》
明萬歷刊本《佳日樓集》
明萬歷刊本《詹養貞先生文集》
清馮偉手校本《震川先生集》
清楊炤手抄本《桃谷遺稿》
明萬歷刊本《王伯谷全集》
明萬歷刻本《緱山先生集》
明天啟刊本《泊如齋全集》
明崇禎刊本《石室私抄》
明崇禎刊本《陳眉公先生全集》
明萬歷刊本《考槃集》、《玄芝集》
明歸莊手稿本《恒軒詩稿》
清順治刊本《靈巖和尚樹泉集》
清初藍格抄本《牧齋詩集》
清程穆衡稿本《吳梅村詩箋》
清康熙刊本《秋水集》
清康熙刊本《望云詩二集》
清康熙刊本《雪川詩稿》
清康熙刊本《賴古堂集》
清乾隆刊本《重輯梅友先生詩集》
乾隆刊本《既耕堂詩集》
清康熙刊本《花聚庵詩集》
清康熙刊本《臥龍山人集》
清康熙刊本《簪云樓集》
清康熙刊本《微泉閣文集》
清康熙林佶寫刊本《堯峰文鈔》
清乾隆刊本《改亭集》
清康熙刊本《歲寒堂存稿》
清乾隆刊《綠筠書屋遺詩》
清康熙刊本《尺五樓詩集》
清康熙刊本《含星別集崇禎宮詞》
清康熙刊本《石樵詩稿》
清刁戴高手抄本《牡丹百詠》
清金惟駿稿本《金昂千詩集》三種
清雍正刊本《四照亭詩鈔》
清丁敬寫刊本《冬心先生續集自敘》
清袁枚評校《粲花閣詩》
清曹錫寶手稿本《清碧園稿》
清韓是升稿本《聽鐘樓詩稿》
清嘉慶刊本《碧城仙館詩抄》
清吳士俊稿本《陔余叢草》
清迮朗稿本《卐川詩鈔》
清殷兆鏞手稿本《館課詩賦》
清劉履芬抄校本《琴隱園詩集》
清楊引傳手抄本《伏敔堂詩錄》
明綠君亭刊本《五家宮詞》
清謝浦泰手抄本《唐詩四十名家集》
明月湖陸氏藍格抄本《盛明五家詩》
明萬歷刊本《天佚草堂重訂本文選》
清杜登春校注本《文選》
明嘉靖刊本《廣文選》
明嘉靖刊本《新刊迂齋先生標注崇古文訣》
明嘉靖刊本《文章辨體》
明弘治刊本《新安文獻志》
明萬歷刊本《詩紀》
明安雅堂刊本《古詩歸》、《唐詩歸》
清顧我锜手稿本《古詩編略》
明萬歷刊本《宋洪魏公進萬首唐人絕句》
宋刊本《樂府詩集》
清何焯手校明抄本《新刊古今歲時雜詠》
清識字耕田夫錄兩馮評本《瀛奎律髓》
清袁棟稿本《唐音拔萃》
日本古刊本《精選唐宋千家聯珠詩格》
清康熙刊本《唐詩貫珠集箋釋》
清顧嗣立稿本《元詩選癸集》
清曝書亭抄本《大雅集》
明萬歷刊本《寒山蔓草》
清康熙刊本《落花倡和詩集》
清吳騫稿本《巾箱集》
清乾隆刊本《國朝松陵詩征》
清嘉慶刊本《國朝名媛詩繡針》
清乾隆木活字本《吳都文粹》
清顧沅稿本《吳郡文編》
清康熙刊本《明文授讀》
清馮偉評校本《古文載道編》
明萬歷刊本《春秋詞命》
明弘治刊本《精選古今名賢叢話詩林廣記》
清何焯手校本《談藝錄》
清葉鳳毛手校本《說詩晬語》
清翁方綱稿本《石洲詩話》
清陳文述稿本《金箱薈說》
明萬歷刊本《類編草堂詩余》
明末刊本《草堂詩余》
清王汝玉稿本《伴梅花館詞存》
清姚瑚抄校本《二十名家詞》
明抄本《樂府雅詞》
清宋慶長稿本《詞苑》
明萬歷刊本《北西廂記》
明崇禎刊本《四聲猿》
清乾隆刊本《寫心雜劇》
清乾隆刊本《玉田樂府》
清石韞玉批校本《紅拂記》
清冰絲館刊本《牡丹亭還魂記》
明嘉靖刊本《雍熙樂府》
明萬歷刊本《吳騷集》
明萬歷刊本《吳騷二集》
明崇禎刊本《白雪齋選訂樂府吳騷合編》
代后記
古刻名抄經眼錄 節選
代后記 中國古舊書業歷史悠久,買賣雙方中的販書者,與藏書家相互依存,又暗自角力,兩者的地位、境遇迥殊。自古以來,私人藏書家多為學識淵博的文人、學者,往往勤于著述,無論刊刻與否,率有著作傳世,其生平事跡可稽而考之。與之相反,販書者在古代地位較低、大多文化水平不高,一般被稱為書商、書估或書賈,江南水鄉有以小舟為交通工具從事經營活動者常被呼為飛鳧人,至于洪亮吉(1746—1809)口中的“掠販家”實在已屬美稱了。他們畢生業書,經眼過手舊籍無數,盡管書目、版本爛熟于胸,優劣高下多可懸判,卻志在販售獲利、養家糊口,鮮有將經眼之物筆之于書、傳之后世者,故書林人物一旦故去,遂多湮沒無聞。吾鄉先賢葉昌熾的《藏書紀事詩》,收錄五代至清末數百年間與藏書有關人物七百余家,其中為販書者立傳者不過百之一耳。如乾嘉間在蘇州山塘街設萃古齋的錢聽默(時霽),被黃丕烈(1763—1825)稱為“書賈中之巨擘”,為書林傳奇人物,其事跡雖播之眾口,求諸文獻記載反不足征,這或許是歷代販書者共同的遭遇。 直到民國年間,北方先后有通學齋孫殿起(耀卿)的《販書偶記》(1936年)、文祿堂王文進(晉卿)的《文祿堂訪書記》(1942年)出版,販書經眼錄始漸有作者。“二卿”記錄甚為實用,遂成為近世販書者、藏書家案上**的參考書。《販書偶記》出版那年,南京萃文書局的朱長圻(甸卿)有《珍書享帚錄》(1936年)一種也同時問世,所記頗有珍善之本。在此之前,蘇州博古齋的柳蓉春(?—1924)父子有《舊書經眼錄》一冊,較南北“三卿”之作均早成稿,收錄《宋元舊本書經眼錄》作者莫友芝舊藏不少,然篇幅不大,迄未印行,知者無多。“文革”以后,孫殿起外甥、北京中國書店雷夢水的《古書經眼錄》(1984年),杭州古舊書店嚴寶善的《販書經眼錄》(1994)踵武前修,陸續出版。1997年,江澄波先生《古刻名抄經眼錄》出版,收錄其半生販書經眼之善本300種。盡管2000年以后,各種刻本、舊平裝以及專題文獻經眼錄層出不窮,然總體質量不容樂觀。以本人親身販書所見、經手之善本為對象,將實物記錄、版本源流、批校題跋、鑒藏印記、遞藏關系、收賣經歷、書林掌故等內容融為一爐者,至《古刻名抄經眼錄》似已成絕響。 對于江翁生平與《古刻名抄經眼錄》的學術價值,業師吳格先生在序言中已詳加揭示,茲不復贅。《古刻名抄經眼錄》與《江蘇活字印書》初版問世距今已逾二十三年,壓庫之書早由江澄波先生從江蘇人民出版社購回,作為愛書人過訪蘇州的*佳紀念品,插在文學山房舊書店架上簽名出售,十幾年下來,久已告罄,舊書網上所售,溢價數倍,再版之事自應提上日程。 2019年初,《吳門販書叢談》殺青時,我曾在后記中對江澄波先生《古刻名抄經眼錄》《江蘇活字印書》的修訂再版充滿信心。其實,早在《吳門販書叢談》看校樣期間,就有位上海來的王先生專程到蘇州拜訪江翁,主動承攬《古刻名抄經眼錄》《江蘇活字印書》的再版事宜,可惜之后由于種種主客觀原因,兩書重版一事波折不斷。2019年6月,我因病住院二十余天,月末出院后看到《吳門販書叢談》新書,效果很好,反響更佳,有點出乎大家的預料。《古刻名抄經眼錄》《江蘇活字印書》重版事仍遲遲未落實,在征得當事雙方一致同意后,我即聯系張永奇兄,希望能將兩書交由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版,承他們不棄,慨然接受了這一建議。 之所以會選擇繼續與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合作,原因有二:一方面,通過之前《吳門販書叢談》一書的合作,對出版社及責編永奇兄均有所認知,相信他們必能將兩書做得很出色;另一方面,《吳門販書叢談》當初作為單種出品,未將之納入“江澄波文集”作整體考慮。倘若《古刻名抄經眼錄》《江蘇活字印書》交同一家出版社來做,它們的開本尺寸、裝幀設計、整體風格均可與前者保持一致,即使無法在《吳門販書叢談》上添印“江澄波文集”之類的標題,卻可在具體操作中實現該項目標,自然再好不過了。這三種書,凝聚了江翁畢生的心力,借此機會,能以相對統一的形制和讀者見面,對于九十五歲高齡的江翁而言,無疑是極大慰藉。 《古刻名抄經眼錄》初版收錄善刻精抄本300種,目前分別庋于北京國家圖書館、南京圖書館、南京博物院、上海圖書館、復旦大學圖書館、浙江省圖書館、廈門大學圖書館、蘇州圖書館、蘇州博物館、無錫圖書館、蘇州古舊書店等單位,這批善本入公藏后,均已重新編目,間有一小部分著錄與《經眼錄》記載有出入處。如歸浙江省圖書館之元刊本《漢隸分韻》,現改定為明刻本。鑒于以上記錄均為二十余年前之判斷,竊以為毋庸追改,保留舊貌亦未嘗不可,至于*新的版本鑒定意見,參考各館之編目記錄即可。茲謹將書中涉及時間變化、字句訛奪者改削一過,唯恐掃葉未能凈爾,讀者鑒之。與此同時,以全彩書影替換舊版書前的黑白小圖,讓人更賞心悅目。在此,要感謝北京芷蘭齋主人韋力先生提供《佳趣堂書目》稿本書影、上海楓江書屋主人楊崇和先生提供《三家宋版書目》抄本書影,為新版增色不少。 需要說明的是,值此重版之際,江翁費數月之力,手錄近二十年來所見之善本116種,增入《古刻名抄經眼錄》,使全書篇幅擴充三分之一弱。不過,正因此番焚膏繼晷伏案工作,江翁目力竟大為衰退,以致他看《吳門販書叢談》校樣時,在借助放大鏡的情況下仍倍感吃力。此次新版校對命我代勞,書中若有脫校處,責任皆在于我,特此說明。另外,《經眼錄》初版按四部分類法排序,而目錄中每書后未標頁碼,查檢頗為費力,此次除將增入的116種書分門別類插入300種內外,并將各篇的頁碼補出,以便讀者翻檢、閱讀。 《江蘇活字印書》與《古刻名抄經眼錄》情況近似,此書系江翁利用二十余年前目錄學成果,編輯的專題目錄,于今看來,自然有不少可商可補之處,但已得明清兩代江蘇地區活字印書之大概,綱領具在,鑒于江翁年高,不再小修小補,僅就舊版加以校訂,配以新書影,庶在保存原貌的基礎上,達到圖文并茂的效果。 *后,感謝北京聯合出版公司、責編張永奇兄一如既往的支持與幫助,江澄波先生及其家人的信任與理解,是大家共同的努力,才促成兩書在短期內順利問世。 己亥歲杪,時疫猖獗,門庭蕭索,日以校稿消遣。 越十日,庚子立春,斯役粗畢,因識。李軍于吳門聲聞室。
古刻名抄經眼錄 作者簡介
江澄波,1926年出生于蘇州的古書店世家。他本著“為書找讀者,為讀者找書”的信念,從業七十余年,經其挖掘、尋訪、收購的古舊書籍難以數計,為書籍的流通、保存,為文化的傳承做出極大的貢獻。深厚的家學和多年的實踐經驗使得先生練就了一身真本領,他在古籍鑒別修復、版本研究領域深有建樹,被稱為“書界一寶”和舊書業的“活字典”。著有《吳門販書叢談》《江蘇活字印書》等,均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文獻價值。 馬克,南安普頓大學(英國)數學與精算科學畢業,后從事過拍賣工作。2015年在中國嘉德拍賣公司古籍善本部庫房工作。2017年至今在中國嘉德拍賣公司市場部工作,參與了中國嘉德官網重建。
- >
山海經
- >
隨園食單
- >
我與地壇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自卑與超越
- >
月亮與六便士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