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了不起的建筑師
-
>
勝景幾何論稿
-
>
中國古代建筑概說
-
>
維多利亞:建筑彩繪
-
>
庭院造園藝術——浙江傳統民居
-
>
建筑園林文化趣味讀本
-
>
磧口古鎮
買過本商品的人還買了
玻璃結構的相圖模型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649300
- 條形碼:9787030649300 ; 978-7-03-064930-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玻璃結構的相圖模型 內容簡介
本書從玻璃態的結構假說、玻璃態物質的玻璃化轉變過程中的熱力學和動力學變化規律、玻璃態形成的物理機制和理論預測等玻璃態物質研究的焦點和難點出發,簡明研討和闡述玻璃態物質的基礎問題并提出玻璃結構的相圖模型。
全書分為兩篇共9章。篇專注于玻璃的結構,闡述玻璃態物質基礎和玻璃結構相圖模型的提出與應用。基于玻璃結構的相圖模型,定量預測與計算氧化物和非氧化物玻璃的結構及性質,闡明玻璃成分、結構、性質之間的關系。第二篇致力于討論玻璃形成的判據及玻璃形成的基礎問題,主要闡述玻璃形成區預測與計算方法以及一些典型體系玻璃形成區的預測與計算。
玻璃結構的相圖模型 目錄
目錄
前言
縮略語表
**篇 玻璃的結構:玻璃結構的相圖模型
第1章 本篇緒論 2
1.1 內容概覽 2
1.2 概述 2
1.3 本篇主旨 7
參考文獻 8
第2章 玻璃態本質 11
2.1 基本特征 11
2.2 玻璃態物質的玻璃化轉變 20
2.3 玻璃態形成 25
2.4 玻璃態結構 34
2.4.1 熔體結構特征 34
2.4.2 相圖活度分析 44
2.4.3 玻璃的序 50
2.5 總結 58
參考文獻 58
第3章 玻璃結構研究概況 64
3.1 經典玻璃結構模型 64
3.1.1 無規網絡學說 64
3.1.2 晶子學說 70
3.2 新玻璃結構模型 73
3.2.1 二元硼酸鹽玻璃體系的Krogh-Moe結構模型 73
3.2.2 Bray的硼酸鹽玻璃核磁共振譜 76
3.2.3 計算機模擬玻璃結構 77
3.3 典型玻璃結構 79
3.3.1 氧化物玻璃結構 79
3.3.2 非氧化物玻璃結構 106
3.3.3 金屬玻璃結構 112
3.3.4 有機玻璃結構 116
3.4 總結 119
參考文獻 120
第4章 玻璃結構相圖模型的原理和特征 127
4.1 玻璃的成分-結構-性質關聯 127
4.2 玻璃結構相圖模型的原則與方法 135
4.2.1 玻璃結構相圖模型的原則 135
4.2.2 玻璃結構相圖模型的方法 137
4.3 相圖模型研究二元硼酸鹽玻璃基團結構 140
4.4 相圖模型研究三元硼酸鹽玻璃基團結構 144
4.4.1 鈉硼硅玻璃體系的結構 144
4.4.2 硼鋰硅、硼鎘鍺和硼鋰碲玻璃體系的結構 153
4.4.3 鈉硼釩、鉀硼鋁和鈉硼鎂玻璃體系的結構 156
4.5 相圖模型應用于氧化物玻璃 160
4.5.1 硅酸鹽玻璃體系 160
4.5.2 硼酸鹽玻璃體系 175
4.5.3 鍺酸鹽玻璃體系 185
4.5.4 碲酸鹽玻璃體系 190
4.6 相圖模型應用于非氧化物玻璃 192
4.6.1 硫系玻璃 192
4.6.2 氟化物玻璃 197
4.7 相圖模型應用于金屬玻璃 198
4.8 總結 199
參考文獻 200
第5章 本篇結束語 206
5.1 內容精要 206
5.2 局限性 207
5.3 展望 208
第二篇 玻璃的形成:玻璃形成的預測與計算
第6章 本篇緒論 210
6.1 內容概覽 210
6.2 概述 210
6.3 本篇主旨 214
參考文獻 215
第7章 玻璃形成原理與規律 218
7.1 玻璃形成基礎問題 218
7.2 玻璃形成理論 227
7.2.1 玻璃形成的熱力學理論 228
7.2.2 玻璃形成的動力學理論 230
7.2.3 玻璃形成的結晶化學理論 231
7.3 玻璃形成規律和判據 232
7.3.1 玻璃形成的經典判據 232
7.3.2 黏度和冷卻速率與玻璃形成的關系 237
7.3.3 玻璃形成判據:黏度/冷卻速率觀點 239
7.3.4 玻璃形成的其他判據和影響因素 240
7.4 總結 241
參考文獻 241
第8章 玻璃形成區預測與計算 245
8.1 低共熔點計算 245
8.2 玻璃形成區計算預測 251
8.2.1 氧化物體系的低共熔點和玻璃形成區 251
8.2.2 鹵素化合物的低共熔點和玻璃形成區 276
8.2.3 離子化合物的低共熔點和玻璃形成區 284
8.2.4 硫系化合物的低共熔點和玻璃形成區 289
8.2.5 金屬玻璃的低共熔點和玻璃形成區 293
8.3 玻璃形成能力和玻璃形成區 300
8.4 總結 312
參考文獻 313
第9章 本篇結束語 319
9.1 內容精要 319
9.2 局限性 319
9.3 展望 320
附錄 322
附表A 離子配位數-半徑關系 322
附表B 各元素原子的電負性、化合價及原子(離子)半徑的配位關系 337
附表C 一些玻璃體系的組分-結構-性質預測與實驗數據表 339
索引 413
彩圖
前言
縮略語表
**篇 玻璃的結構:玻璃結構的相圖模型
第1章 本篇緒論 2
1.1 內容概覽 2
1.2 概述 2
1.3 本篇主旨 7
參考文獻 8
第2章 玻璃態本質 11
2.1 基本特征 11
2.2 玻璃態物質的玻璃化轉變 20
2.3 玻璃態形成 25
2.4 玻璃態結構 34
2.4.1 熔體結構特征 34
2.4.2 相圖活度分析 44
2.4.3 玻璃的序 50
2.5 總結 58
參考文獻 58
第3章 玻璃結構研究概況 64
3.1 經典玻璃結構模型 64
3.1.1 無規網絡學說 64
3.1.2 晶子學說 70
3.2 新玻璃結構模型 73
3.2.1 二元硼酸鹽玻璃體系的Krogh-Moe結構模型 73
3.2.2 Bray的硼酸鹽玻璃核磁共振譜 76
3.2.3 計算機模擬玻璃結構 77
3.3 典型玻璃結構 79
3.3.1 氧化物玻璃結構 79
3.3.2 非氧化物玻璃結構 106
3.3.3 金屬玻璃結構 112
3.3.4 有機玻璃結構 116
3.4 總結 119
參考文獻 120
第4章 玻璃結構相圖模型的原理和特征 127
4.1 玻璃的成分-結構-性質關聯 127
4.2 玻璃結構相圖模型的原則與方法 135
4.2.1 玻璃結構相圖模型的原則 135
4.2.2 玻璃結構相圖模型的方法 137
4.3 相圖模型研究二元硼酸鹽玻璃基團結構 140
4.4 相圖模型研究三元硼酸鹽玻璃基團結構 144
4.4.1 鈉硼硅玻璃體系的結構 144
4.4.2 硼鋰硅、硼鎘鍺和硼鋰碲玻璃體系的結構 153
4.4.3 鈉硼釩、鉀硼鋁和鈉硼鎂玻璃體系的結構 156
4.5 相圖模型應用于氧化物玻璃 160
4.5.1 硅酸鹽玻璃體系 160
4.5.2 硼酸鹽玻璃體系 175
4.5.3 鍺酸鹽玻璃體系 185
4.5.4 碲酸鹽玻璃體系 190
4.6 相圖模型應用于非氧化物玻璃 192
4.6.1 硫系玻璃 192
4.6.2 氟化物玻璃 197
4.7 相圖模型應用于金屬玻璃 198
4.8 總結 199
參考文獻 200
第5章 本篇結束語 206
5.1 內容精要 206
5.2 局限性 207
5.3 展望 208
第二篇 玻璃的形成:玻璃形成的預測與計算
第6章 本篇緒論 210
6.1 內容概覽 210
6.2 概述 210
6.3 本篇主旨 214
參考文獻 215
第7章 玻璃形成原理與規律 218
7.1 玻璃形成基礎問題 218
7.2 玻璃形成理論 227
7.2.1 玻璃形成的熱力學理論 228
7.2.2 玻璃形成的動力學理論 230
7.2.3 玻璃形成的結晶化學理論 231
7.3 玻璃形成規律和判據 232
7.3.1 玻璃形成的經典判據 232
7.3.2 黏度和冷卻速率與玻璃形成的關系 237
7.3.3 玻璃形成判據:黏度/冷卻速率觀點 239
7.3.4 玻璃形成的其他判據和影響因素 240
7.4 總結 241
參考文獻 241
第8章 玻璃形成區預測與計算 245
8.1 低共熔點計算 245
8.2 玻璃形成區計算預測 251
8.2.1 氧化物體系的低共熔點和玻璃形成區 251
8.2.2 鹵素化合物的低共熔點和玻璃形成區 276
8.2.3 離子化合物的低共熔點和玻璃形成區 284
8.2.4 硫系化合物的低共熔點和玻璃形成區 289
8.2.5 金屬玻璃的低共熔點和玻璃形成區 293
8.3 玻璃形成能力和玻璃形成區 300
8.4 總結 312
參考文獻 313
第9章 本篇結束語 319
9.1 內容精要 319
9.2 局限性 319
9.3 展望 320
附錄 322
附表A 離子配位數-半徑關系 322
附表B 各元素原子的電負性、化合價及原子(離子)半徑的配位關系 337
附表C 一些玻璃體系的組分-結構-性質預測與實驗數據表 339
索引 413
彩圖
展開全部
書友推薦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隨園食單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莉莉和章魚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