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風雅和歌:漫山秋色濃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4377088
- 條形碼:9787514377088 ; 978-7-5143-7708-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風雅和歌:漫山秋色濃 本書特色
★日本人的“詩經”,寫盡和式傳統、美學的大和之歌。 ★“風雅和歌”系列全四冊,分春、夏、秋、冬四卷,附多幅小原古邨工筆花鳥畫,彩插精裝典藏本。 ★收錄近代以前的傳統和歌名作,包含紀貫之、柿本人麻呂、在原業平、西行法師、和泉式部、小野小町、石川啄木、與謝野晶子等從平民到皇室貴族眾多歌人佳作,共計三百余首和歌。 ★翻譯家鄭民欽數十年精心編譯、注釋、賞析。中日對照,掃碼可聽。 ★郁達夫稱和歌“把乾坤今古的一切情感都包括得纖屑不遺”,周作人稱之“長于抒情”,木心稱其“淺得有味道”。 ★中國魏晉文人詩酒唱酬的風雅文化傳入日本后,曲水宴逐漸成為日本貴族們正式的宴會活動,創作、吟詠漢詩。平安時代創造了平假名,開始通過模仿中國的五言、七言絕句,創作出五七調長短句形式的詩歌,并慢慢發展為日本本土的一種詩歌,即和歌。上至帝王、販夫走卒都喜作和歌,千余年來傳誦至今。和歌以中國文化為本源而能有本國獨有的特色。傳統和歌的創作至今依舊離不開漢字和古日文。 ★日本新年號“令和”二字選自日本*早的和歌集《萬葉集》中的《梅花并序》,引起廣泛關注。日本直到近代之前的所有文學作品,可以說都是在“和歌美學”的影響下創作的。即使是通俗性較強的“物語文學”,都常常有插入的和歌作引。日本人很喜歡做詩,僅和歌愛好者就有一百多萬。他們中間的絕大多數是業余愛好者,除軍人外,工農商學、家庭婦女等各界人士都有。日本各大高校均設有短歌會,進行學習、比賽等;融和歌、動漫、游戲競技元素于一體的動漫《花牌情緣》也廣受喜愛,各種影視、文學、動漫作品均可見到和歌的身影。 ★詩言志,歌詠言,經典詠流傳。大語文的環境下讓孩子們更加擁有擁抱世界的視野,經典文學中的詩歌。 ★現代出版社繼反響熱烈的“和風譯叢”系列后推出“有詩°”系列,已陸續推出風雅俳句四卷、風雅和歌四卷等,為大家呈現詩歌之美、古典之美、經典之美。
風雅和歌:漫山秋色濃 內容簡介
《漫山秋色濃/風雅和歌·秋》是翻譯家鄭民欽先生編著的經典和歌鑒賞文集全四卷之三,收錄了日本近代以前的和歌(短歌)名作,并附有翻譯、賞析和作者簡介(僅一次出現時附以簡介),讓讀者能真正理解和歌這一日本傳統文化的精髓。和歌作為日本民族的詩歌,是日本文學的主要形式之一,在日本的地位相當于中國詩歌的地位。和歌分為短歌、長歌等不同形式,作者從平民到皇室貴族不限,不含季語。《漫山秋色濃/風雅和歌·秋》有助于讓讀者真正理解和歌這一日本傳統文化的精髓。
風雅和歌:漫山秋色濃 目錄
猿丸大夫
大津皇子
石川郎女
長田王
長屋王
阿倍仲麻呂
大伴家持
笠女郎
柿本人麻呂
柿本人麻呂
柿本人麻呂
高市黑人
山部赤人
……
風雅和歌:漫山秋色濃 節選
和歌的魅力 和歌作為日本民族的詩歌,是日本文學的主要形式之一,是日本韻文學*早的傳統形式之一。從記紀歌謠的萌芽期至《萬葉集》定型的這種詩歌形式歷經了一千多年的歷史。和歌又有多種形態,以五七五七七共五句三十一音的短歌為主,同時也包括長歌、旋頭歌等,經過漫長歷史的淘汰,短歌成為和歌的幾乎唯一的特定形式。本書的和歌特指的是短歌。 所謂“和歌”,一般理解為“大和的歌”,即“日本的歌”。從和歌的誕生過程來看,和歌是生長在日本民族土壤的文學這一點無可置疑。它是日本歷史、風土、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宗教等在文學上的結晶,是日本民族性格的詩化。 和一切文學形式的誕生一樣,和歌亦始于民間。它直接源頭是歌謠。《古事記》和《日本書紀》所收錄的歌謠合稱“記紀歌謠”。記紀歌謠是和歌文學的萌芽時期。和歌的產生意味著定型詩的成立,從非定型的歌謠中脫胎出短歌形態。作為古代韻文的表現載體,七世紀中葉和歌形式已經完成。 從古代歌謠向萬葉和歌發展的歷史也就是從口頭文藝向文字文藝發展的歷史,這標志著詩歌顯示出從集體性向個人性、平民性向貴族性的轉移傾向。《萬葉集》的出現標志著和歌這種日本民族文學形式的發展在奈良時代進入一個高峰,誕生了真正文學意義上的和歌。 《萬葉集》成書于八世紀,年代、編者均不詳,一說大伴家持為*后的編纂者之一。該書收有四世紀至八世紀四百多年間的長歌、短歌等四千五百多首,全部借用漢字依日語發音標記。按內容分為雜歌、相聞、挽歌三類。雜歌包括四季景物、行幸、游宴、旅行、酬和等題材;相聞指感情相遞,多指男女戀歌;挽歌乃悼亡追思。作者從天皇至販夫走卒,十分廣泛。《萬葉集》歌風雄渾豪放,質樸率真,以現實主義手法描繪日本古代社會,體現當時的社會理念和民族精神。《萬葉集》作為日本*早的和歌集,如同《詩經》在我國文學史上的地位,熠熠生輝。 十世紀初成書的《古今集》是日本**部敕選和歌集,有紀貫之作的假名序和紀淑望作的真名序,兩序內容基本相同,論述和歌的起源、發展、本質、種類,品評歌人,提出審美標準等,是比較系統的和歌理論。兩序之中,應該說假名序更能代表編者的思想,更能準確地反映當時主流歌壇對和歌本質的認識。紀貫之的序是**篇用日文寫的序。從《古今集》開始,至后花園天皇時代的《新續古今集》,共編纂二十一部敕撰和歌集,作為民族詩歌的和歌終于取代漢詩成為歌壇傳統主流。紀貫之的假名序從起源、性質、題材、內容、風韻、構思、手法、語言、評論等方面對和歌進行比較深刻的闡述,建立起較為完整的和歌理論體系雛形。因為當時日本還沒有先進的文學理論,所以歌論在許多方面借助我國的詩歌理論。 由于《古今集》的問世,重新振興起來的和歌取代漢詩文,占據文壇。和歌不僅成為日常生活中極其平常的現象,而且也是貴族社會交際時表示風雅的必要工具。在此后約一百年間,和歌基本上延續《古今集》的風格,但有所發展,一直持續到《拾遺集》。這期間第二部敕選集《后撰和歌集》成書,其注重作品的自然情趣,開始出現和歌物語化的傾向,可以說構成日常生活的畫卷。
風雅和歌:漫山秋色濃 作者簡介
鄭民欽 翻譯家,學者。1946年生于福建省福州市。北京外國語學院亞非系日語專業畢業。現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北京大學日本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日本文學研究會副會長、中日詩歌比較研究會副會長、全國日語教學研究會理事等。 著有《日本俳句史》《日本民族詩歌史》《和歌美學》等,編有《風雅俳句系列》《風雅和歌系列》等,譯有《源氏物語》《奧州小道》《東京人》《春琴抄》《燃燒的綠樹》等百種。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推拿
- >
我與地壇
- >
煙與鏡
- >
唐代進士錄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朝聞道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