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后疫情時代的中國經濟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6421383
- 條形碼:9787516421383 ; 978-7-5164-2138-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后疫情時代的中國經濟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各級政府官員,企業管理人員,中國經濟研究者疫情暫時逼停了中國經濟,但無可阻遏長期發展大勢,關鍵是如何應對!
后疫情時代的中國經濟 內容簡介
猝然而至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暫時逼停了中國經濟,更給全世界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危害。疫情之后,中國經濟會出現什么樣的變化?世界經濟版圖會形成怎樣的格局?本書在充分分析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危害后,冷靜闡述中國經濟的基本面,并得出結論:疫情雖然暫時逼停了中國經濟,但我們的基本面不曾傷筋動骨,只要堅持正確的改革方向,中國經濟仍會穩步增長。本書是著名經濟學家,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清華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院長魏杰的新力作。
后疫情時代的中國經濟 目錄
新冠肺炎疫情與中國經濟 ................................. 001
總之,這次經濟出問題不是經濟本身的因素引起的,既不是需求不足,也不是供給方面出了大問題,更不是流動性不足,因而不宜搞刺激性政策,而是以修復經濟為主。當經濟不是因為經濟自身原因而出現問題時,如果搞強刺激,只能打破經濟自身規律,因而要以修復經濟為主,讓經濟自行恢復常態。
服務業成為對增長貢獻*大的產業..................... 081
我國養老消費服務未來需求很大,例如像老年失憶癥患者,我們國家年發病增長率是 7%,跟 GDP增長速度差不多。這種病沒法在家庭中養老,因為他們不認識親人了。*近有個企業家,父親得了這個病。告訴我,為了能讓老先生安度*后的這些年,給他雇了 3個保姆。結果 3個保姆把他父親一捆放在樓道,自己玩去了,因為這種病人不會說。所以他就問我,咱們國家有沒有這種養老機構,一天多少錢都可以。
消費成為**拉動力........................................113
人窮的時候穿的目標是御寒與防熱及防曬,但富有之后,穿的目標就是追求時尚與現代,把自己裝扮漂亮而成為服裝的首要屬性,因此,穿的背后將是服裝業,包括服裝設計、服裝材料、服裝制造、服裝展示等等。
契約為基礎。法律要保護契約,而且一人一票的少數服從多數的民主,也不能否認契約,而是必須尊重契約。契約是以人性即人的自由選擇以及人們之間的共同認可為基礎的,因而法治社會必須把尊重契約作為一個重要的核心內容,法律和民主都不能不尊重甚至破壞契約。
進入小康后如何推進經濟現代化........................ 201
什么是經濟現代化?如何實現經濟現代化?我認為經濟現代化*起碼有三個層次的含義:一是經濟體制現代化,例如充分實現了混合經濟體制、市場經濟體制、法治經濟體制;二是決定勞動生產率的技術創新得以快速發展,技術創新支持了現代化生產力的形成與發展;三是經濟結構反映與體現了現代生產力的要求,形成了現代化經濟結構。
搞活企業與產業發展........................................236
本文對于朱镕基老院長有關搞活企業與產業發展的思想的探討,時間基本限定在 1992年初到 2002年初。探討的*主要資料雖然是朱镕基老院長的幾本“講話實錄”,但本文也對比參考了 1992年初到 2002年初我國有關搞活企業與產業發展的歷史實踐。1992年初到 2002年初,朱镕基老院長先后擔任中央政治局常委與國務院常務副總理、中央政治局常委與國務院總理,實際上是中國經濟發展與改革的*高決策者之一,而且是中國經濟改革與經濟發展的主要直接領導者。當時有關搞活企業與產業發展的具體實踐,都充分反映與體現了朱镕基老院長搞活企業與產業發展的思想與主張,因而我們需要從朱镕基老院長“講話實錄”與搞活企業與產業發展的歷史實踐的相結合上,探討朱镕基老院長有關搞活企業與產業發展的思想。
后疫情時代的中國經濟 節選
一、對抗疫情與經濟發展的幾點建議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得真是太突然了。我 2020年 1月 3日一大早乘高鐵去濟寧的兗礦,晚上 7時由濟寧乘高鐵回京,1月 4日下午乘高鐵由北京到西安,1月 7日下午由西安飛南昌,1月 8日下午乘高鐵由南昌到上海,1月 10日晚上由上海飛深圳,14日晚上由深圳飛三亞,1月 16日一整天都在三亞參加有 100多蒞會者的論壇,1月 17日我女兒來三亞,準備全家在三亞過春節。在此期間,我感到整個社會運轉正常,沒有看到不祥之兆。尤其是 2020年中國要脫貧進入小康,再加之又是春節前夕,因而我到處看到的都是繁榮與祥和。1月 20日開始感到緊張氣氛,緊接著 1月 22日得知 23日武漢封城。停工、停產、停業、停學,社會經濟開始停擺了,世衛宣布發生重大公共衛生事件。面對突然而至的災難,如何辦?我認為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根據疫情專家目前對疫情的判斷,我估計疫情有可能在 4月底開始轉好,社會經濟在 5月與 6月逐漸完全恢復。因此,疫情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影響將是 6個月,1月到 4月因為疫情,企業開工復工情況不好,不少經濟活動幾乎停擺,經濟發展受到重創,5月與 6月雖然社會經濟開始恢復,但仍然會受到一定的影響,因此,我們應該主動下調 2020年的經濟發展指標,不要再堅持原有的預期,否則,就會導致對經濟進行不必要的盲目強刺激,而且各地政府也會在下行壓力下胡亂搞投資,弄虛作假,甚至會松動不應該松動的某些政策,例如放開應該堅持的“住房不炒”的房地產政策,等等。總之,在經濟指導思想上應該充分估計疫情對經濟增長的負面影響,主動下調經濟增長目標,這不僅不影響人們對經濟發展的信心,而且會使人們正視困難,更加科學而有效地推動經濟發展。 第二,疫情對財政帶來巨大的壓力。一方面,不僅因為疫情稅費必然會少收,而且還要給企業及個人減稅減費,財政收入會較大幅度地減少;另一方面,疫情的各種支付都要由財政來承擔,例如確診病人的所有醫治費要財政負擔,甚至死亡病人的喪葬費也要由財政來負擔,可見,財政必然會由于疫情形成巨大的赤字,目前的捐款解決不了問題。因此,我建議應該發行疫情國債,數量可以確定在 2萬億左右,債期可確定為 5年到 10年。這樣既可以保障財政的平穩,又可以為公眾創造投資機會,減少社會游資對股市及房市帶來不必要的沖擊。 第三,為了應對疫情,貨幣政策應該有效降低企業融資成本與保證流動性充足,但絕不能搞寬松的貨幣政策,防止因為疫情而形成未來的通脹。尤其是要防止貨幣進入房市及股市,形成不必要的壓力。目前朋友圈都在發有關放開房市的各種不知來路的信息,甚至有人稱應該放開股市融資,促進股市大漲,這實際上反映了一些人對寬松貨幣政策的期望,試圖利用疫情而使貨幣政策轉型,走向寬松的貨幣政策。因此,要警惕要求貨幣政策走向寬松的社會思潮,絕不能搞寬松的貨幣政策。 第四,在對產業的扶持上,要按照各個產業的受損狀況及重要性,有序幫助各個產業的恢復。首先,要對在世界供應鏈上具有重要地位的產業及企業加大扶持力度,確保我國在世界供應鏈上的重要地位與作用。其次,要加大對第三產業的扶持,因為第三產業這次疫情中受沖擊*大,而第三產業對我國經濟增長貢獻又*大,在 50%以上,如果不加大對第三產業的扶持,很難確保增長不受沖擊。再次,對南方農業要加大扶持力度,因為南方冬季的反季蔬菜及瓜果因為疫情而中斷了運輸,農業損失較大,例如海南農業因為疫情使不少蔬菜及瓜果爛在了地里,無法運向北方,損失較大。對各產業扶持的重點,是幫助有關企業解決開工復工的各種具體困難,同時,依據 2019年上半年統計資料,以此為基礎, 給相關企業做一些應有的財政補貼。 第五,要與世界各國進行溝通,消除國際不必要的恐慌, 不能因為疫情而中斷貿易運輸及人際交流。中國幾十年的開放,已經全面融入世界分工協作之中,如果國際貿易及人際交流較長時期停擺,對我國社會經濟生活會帶來巨大的損害。當然,*近國外疫情在不少國家有加重的趨勢,這就增加了我們盡快恢復國際貿易與人際交流的難度,但我們還是要以各種方式盡快恢復國際貿易與人際交流。 第六,要處理好疫情防范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既不能忽視對疫情的防范,也不能防范過度。現在有些地方開工復工難的重要原因,是有人過于怕負責任,本應松動的一些防范措施仍然僵化地執行,非常不利于企業開工與復工。不能搞一刀切,應該根據疫情輕重程度不斷松動有關措施,在確保疫情防控的同時逐漸恢復社會經濟活動。疫情防控是硬任務,逐漸恢復社會經濟活動也是硬任務。 二、面對疫情,中國經濟怎么辦 疫情的嚴重程度及其對社會經濟的影響,遠遠超出了我原有的判斷,我們應該全方位應對,而且要舉全國之力,做到如下幾點。 1.總體指導思想應該是“修復”經濟,而不是“刺激”經濟 這次中國經濟出問題,并不是經濟本身的因素引起的,而是非經濟因素,即公共衛生事件引發的,也就是疫情迫使經濟停擺,出現了停業、停工、停產,從而引發了整個社會經濟的停滯,因此,我們的對策應該是修復經濟,消除疫情對社會經濟活動的影響,使社會經濟恢復到自己的常態,而不能搞強刺激,強刺激無益于經濟的逐漸恢復,只能打亂經濟的正常運行。 既然是修復經濟,讓經濟恢復自身的常態,因而要承認經濟增速的下行,例如 2020年我們的經濟增長可能會掉到百分之二三左右。這很正常,因為修復需要一個過程。按照公共衛生專家的說法,全世界疫情可能要到 7、8月份才能結束。雖然我國因為應對疫情的戰略正確,大約在 4、5月份可以基本結束疫情,經濟修復有望在 5、6月進入正軌,但是因為世界疫情結束會拖到 7、8月份,因而我國作為在世界產業鏈上處于*為重要地位的國家,經濟修復的時間段也會拖到 7、8月份,大約在 7、8月份才能真正恢復正常。在大半年經濟都不能恢復正常狀態的條件下,增速回落是必然的,甚至會是負增長,不必過度緊張,要承認經濟自身的規律。 經濟增長速度下降,并不代表 2020年無法實現脫貧攻堅戰,我們 2020年可以實現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因為我國脫貧任務的重點是農村,是一些 6、7線城市,農村與 6、7線城市雖然也受到疫情的影響,但其損失遠遠小于大中城市,甚至有些地方基本沒有受到影響,因而只要政策得當,就是在增速回落的條件下,也基本上可以實現脫貧任務。 非經濟因素引起的經濟增長停滯,不是經濟本身出了問題,而是因為外部因素,因而只要我們逐漸解決非經濟因素的影響,讓經濟恢復到正常運轉就行,因而重點是修復,而不是刺激,不是改變經濟的內在運行機理。現在不少人強調刺激經濟,實際上這從長遠上看是有害的。應該是修復經濟,讓經濟恢復到疫情前的運轉狀態。病看對了,才能對癥下藥,否則會有害于經濟的長遠發展。 總之,這次經濟出問題不是經濟本身的因素引起的,既不是需求不足,也不是供給方面出了大問題,更不是流動性不足,因而不宜搞刺激性政策,而是以修復經濟為主。當經濟不是因為經濟自身原因而出現問題時,如果搞強刺激,只能打破經濟自身規律,因而要以修復經濟為主,讓經濟自行恢復常態。 2.修復經濟的*重要工具是財政政策,而不是貨幣政策 美國面對疫情給經濟所帶來的壓力,采用了歷史上*為寬松的貨幣政策,不僅降息,把利息降到 0 ~0.25的程度,而且還擴大了貨幣投放,例如在 2月增加了 5500多億的流動性,特別是將銀行存款準備金率降到零,結果是股市暴跌,又進入了一次熔斷,使整個金融市場動蕩。這說明,面對疫情,修復經濟的主要武器并不是實行*為寬松的貨幣政策,這是開錯了藥方。中國絕不能走寬松貨幣政策的路子。 這次疫情對經濟的沖擊,雖然首先表現為停業、停工、停產,企業虧損壓力很大,但這種壓力*終都會轉為財政上的壓力。 **,因為企業停業、停工、停產,財政稅費會大幅度減少,而且財政還要減少企業稅費的繳納,例如中國減免了企業的增值稅及社會保障費用的繳納。 第二,財政額外的支出突然加大,財政不僅要承擔患者 的全部醫療費用,承擔各省及軍隊援助湖北的醫療隊的費用,甚至承擔逝者的喪葬費用,而且還要對受疫情較重的企業及產業實施財政補貼,對因疫情而無法就業的人支付失業救濟金,因而財政的非正常預算支出非常大。 財政收入大幅度減少而非正常支出突然增大,當然財政赤字壓力較大。 因此,我們修復經濟應該從修復財政開始,通過財政的修復而使財政幫助企業逐漸走出疫情的困境,修復財政就等于修復企業,修復整個經濟。 如何修復財政? 一是發行長期災害國債。數量可以確定為 2萬億左右,每年付息,到期還本。這既可以使財政有力量幫助企業走出疫情的影響,例如財政對受疫情影響嚴重的企業減免稅賦,搞應有的災情補貼等,同時又可以吸引社會的游資,減輕房地產的壓力。現在有人之所以要“炒房”,就是因為找不到風險較小而投資回報好的投資渠道,如果以災害國債的方式將這些游資以國債方式轉向實體經濟,可以說是一舉兩得。中國在國債上還有較大的運作空間。 二是變現國有資產。將不涉及國家經濟命脈與不涉及國家經濟安全的國有資產變現,增強財政應對疫情的能力,這既可以使財政通過減免稅費及補貼的方式,使企業較快復工、復產、復業,走出疫情的困境,又可以與國企改革相結合,推動混合經濟的形成,有益于深化改革。 總之,我們這次面對疫情,修復經濟的*主要政策工具是財政政策,千萬不能搞寬松的貨幣政策。我們可以有效降低企業融資成本,但不能搞寬松的貨幣政策。中國經過2017、2018、2019這三年對金融風險的化解,已經取得了有效的成績,很不容易,但如果這次因為疫情而使貨幣政策走向寬松,那將既不利于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也不能推動企業走出疫情的困境,因為企業面對的壓力,不是因為流動性不足引起的,而是因疫情引起的,對此,寬松貨幣政策沒有意義,而且還會添亂,不利于整個經濟的修復。 這里需要強調的是,中國經濟仍處于上升期,從長期來看,稅費增長空間仍然很大,同時,我們是具有強大國有經濟的國家,國有資產及國有經濟收益龐大,這兩條決定了中國財政政策運作實力實際上較大,再加之目前政府債務還有運作的空間,因而中國財政政策的潛在力量很大。相反,貨幣政策運作能量是有限的,一是因為目前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仍然是重要任務,二是因為人民幣在國際上所占的儲備貨幣的比例仍然比較低,這二者決定了我們不能實行寬松的貨幣政策,而是在美國過度推行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同時,強調貨幣政策的穩健性,增加人民幣的含金量,增強國際地位。因此,寬松貨幣政策在中國絕不是應對疫情的好的選擇。我們要做的是運作好財政政策。 三、關于本次疫情的經濟學思考 從 2019年 12月底到 2020年 1月初疫情開始被發現,尤其是 2020年 1月 23日武漢封城,到現在經過 3個多月的努力,我們終于基本上控制住了疫情,雖然現在因為國際上疫情開始暴發,外輸病例開始增加,但總體上是可控的,因而就我國來講,疫情可以在 4、5月份緩解。在疫情接近結束的時候,我們有必要對這次疫情做些深度的反思。 1.預警系統極其重要 從這次疫情來看,重大公共衛生事件能否及時控制的關鍵,在于預警系統能否及時發現問題,準確預警。我不是公共衛生方面的專家,很難做出準確判斷和具體提出相關建議,但從現在已公開的信息來看,我認為這次疫情在反應上確實有些滯后。如果在 2020年 1月初就開始控制疫情,封城,阻斷人流,后果一定會比現在好很多。應該說,我還是一個很關注各種信息的人,但對這次疫情在 2020年 1月初并未看到有關信息,2020年 1月 8日我還從南昌上了由武漢到上海的高鐵,根本沒有任何察覺,到處都是要歡慶春節的節日氣氛,甚至到了 1月 14日,我還從深圳坐飛機到三亞,在機場并未感覺到有關這方面的問題,一片太平盛世的感覺。如果在 1月初有關信息能釋放出來,人們就會進行自我保護,根本不會形成后來的情況。我不知道這次疫情預警在哪個環節上出了問題,估計是因為問題重大,在未確定之前無法下決心,從而延誤了時機。但我認為即使在還未確定有疫情暴發的這種情況下,如果僅懷疑有疫情可能將要出現,也應該向外釋放信息,提醒人們自我保護。對重大公共衛生事件,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即便是釋放了信息,人們做了自我保護,但后來疫情并未發生,總比沒有釋放信息使疫情發生后人們無所應對要好。懷疑狼要來,喊一聲狼來了,人們有所準備,但狼并沒有來,要比懷疑狼要來而沒有喊狼要來了,結果人們沒有準備而受到狼的攻擊要好。防患于未然應該是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一項重要原則。 據新聞報道,當時有一位一線的醫生在朋友圈里發了有關疫情的信息,結果還被警方喊去訓誡,要求承認錯誤,而且重要媒體還將此事作為加強輿論管理的正面事件加以報道,要求人們不要聽信謠言。這種對信息的監控做法是要反思的,對于來自于一線的有關人士的一些災害性信息,我們要多加重視,而不是隨意封殺。傳播有關信息與傳播某種價值理念不是一回事,不應隨便封殺來自于一線的相關人士的有關災害的信息,而是要對這種信息非常關注,向有關決策部門傳遞這些信息,以引起有關決策部門的重視,這方面的教訓我們一定要記取。 這次疫情完全結束后,我建議公共衛生事件預警體制能得到改革,形成一個非常靈敏而又傳遞迅速的公共衛生事件預警系統,不要隨便封殺這方面的信息,不要怕引起恐慌與混亂,有時恐慌與混亂反而能形成公眾自發的抗疫能力。 2.構造雄厚的財力與物質基礎 抗疫的*關鍵問題是要有雄厚的財力與物質基礎。世界上不少國家之所以抗疫能力微弱,就是沒有雄厚的財力與物力基礎。因此,必須構造雄厚的財力與物質基礎。 **,形成龐大的災害基金,建立各種有利于抗災的保險體系。未來必須將一定量的財富用于建立抗災基金,使其在 GDP中占到接近 1%的比例。同時,開設各種有利于抗災的保險項目,使機構及個人能將一部分財富用于這類保險之中,這對個人抗疫能力增強很有意義。 第二,醫院、病床、醫療設備及醫生團隊要不斷增強,這方面不要怕有“閑置”,就是要形成超過正常需求的“閑置”,只有這種“閑置”才能保證抗疫的需要。北京的小湯山醫院,武漢的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等抗疫性醫院,在疫情結束后不要毀掉,而是要維系,以備關鍵時使用。抗疫所需要的藥物及醫療設備的生產“潛力”要能夠維系其存在,這不是浪費,不是“社會虛費”,而是應有的抗疫能力的保存。醫生團隊更要不斷增加,寧可有些“閑置”,有些“過剩”,也不能短缺,社會要養,這同養兵千日用兵一時是一個道理。 第三,生活必需品供給正常,不僅要保持一定的“庫存”,而且必須要保持物流順暢,抗疫時要控制人流,但必須暢通物流。本次抗疫中我們堅決控制人流是對的,但有些地方搞一刀切,使物流也中斷了,例如海南就因為物流被中斷,而使反季瓜果及蔬菜無法進入內地,成片成片地爛在地里,而內地又非常急需反季的瓜果蔬菜,實在有些可惜。因此,必須在控制人流時保持物流的暢通。 3.正確的心理預期引導 公共衛生事件的主體是人,人的心理預期對抗疫有著重要作用。人的心理預期大致上可分為三個階段。 **,疫情處于潛在的萌芽狀態,甚至決策者還沒有明確判定疫情,這個階段讓人們有些恐慌心理是有用的,應該及時釋放有關疫情可能暴發的信息,這時人們的恐慌心理對激發人的自我保護意識有作用,從而會形成公眾對疫情傳播的巨大抗阻作用。讓公眾形成“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理預期是對的,有利于形成抗疫的公眾行為,心理壓力會轉化成為自我保護的動力。 第二,疫情已確定并已暴發,這時應該讓公眾形成淡定的心理預期,使人們知道我們有能力,有信心,抗疫一定取得勝利。這個階段心理預期的關鍵是增強人們的信心,信心與淡定的心理預期很重要,這將有利于抗疫。 第三,疫情即將結束,這個時期的重點是讓人們走出心理陰影,形成平安的心理預期,鼓勵人們積極參與復業、復工、復產,打消恐懼心理,“放任”自身的行為,大膽消費,享受快樂,享受生活,愉快工作,給人們一個太平盛世的心理預期。 4.強化國際合作 在世界產業鏈已經形成,人們的社會經濟生活日益國際化的條件下,公共衛生事件已經不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的問題,而是會很快形成全球的公共衛生事件,因而需要國際合作。從這次的疫情來看,這方面有三點極其重要。 **,互相公開疫情信息,不能搞任何形式的隱瞞。中國這方面做得很好,不斷及時向世衛組織及全世界公開疫情發展狀況。 第二,各國之間交流防疫經驗,并且在物資及醫療設備及醫生團隊上互相幫助,相互支援,共同應對疫情。不能隔岸觀火,甚至落井下石。中國這方面也做得很好。 第三,外防輸入很重要,防止病毒在國與國之間傳播。中國到 3月份已基本上控制了國內的疫情,但外部輸入又成為重要壓力,因而必須堵住病毒從境外輸入,采取境外進入者必須集中隔離 14天的舉措是對的,這不是什么人權不人權的問題,在這方面不要“心慈手軟”,甚至對那些明知已帶有病毒而入境者要嚴懲。在這方面,有些患者竟然想享受中國的免費治療的好處,帶病入境,對這些人不僅要他們必須支付費用,而且還要懲處。這里沒有什么愛不愛國的問題,防止有人打“愛國牌”,導致境外輸入又把中國拖入疫情反彈的困境。
后疫情時代的中國經濟 作者簡介
魏杰 “文革”后恢復高考的首屆大學本科生,于1982年和1987年先后獲得經濟學碩士、博士學位。1988年破格提為副教授,1991年破格提為教授,1992年為博士生導師。曾任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導、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經濟系主任,原國家國有資產管理局研究所所長,原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企業戰略與政策系主任、教授、博導,原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現為清華大學創新創業與戰略系教授、博導,清華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院長、鴻海講席教授。論文與著述頗豐,曾獲孫冶方經濟科學獎及全國圖書一等獎等全國性大獎。曾任多家企業及政府機構的顧問,多家學術刊物的顧問或編委,中國國有資產管理研究會、中國體改研究會、中國市場經濟研究會、中國環境文化促進會等學術團體的常務理事或副會長。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二體千字文
- >
唐代進士錄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姑媽的寶刀
- >
推拿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