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晉東南抗戰歌謠社會功能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65345
- 條形碼:9787520365345 ; 978-7-5203-6534-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晉東南抗戰歌謠社會功能研究 內容簡介
歌謠作為“俗”文學之一,具有“俗”文學的特質,應該是無名的、集體的創作。在產生和流傳過程中,要經過許多人的加工和更改,所以具體創作者應該是無從考證的。抗戰歌謠不能說全部,但至少部分抗戰歌謠從產生過程來看,是抗日戰爭時期文藝政策的成果之一。從129師師部和晉冀豫省委進入太行山后,就開始組織大批工作團、宣傳隊,分散到太行山區各地,組織動員民眾。之后,隨著眾多文藝組織、團體進入太行山地區,1938年省委專門召開太行山根據地會議,討論研究宣傳文化教育工作,會議指出,要采取“召開群眾大會,演唱抗戰歌曲、演出抗戰戲劇、書寫抗戰標語、繪制抗戰漫畫等簡單明了、易為廣大民眾接受的形式,以戲劇和歌曲為主”動員民眾,宣傳抗日。因此歌謠這一民間藝術表達方式就成為了主要利用的文藝形式。抗戰歌謠就是眾多文藝工作者在“為人民大眾服務,首先為工農兵服務”這一黨的文藝大政方針指引下,利用民間歌謠這一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不斷創新和融入反映時代需求和現實生活內容基礎上產生而來。
晉東南抗戰歌謠社會功能研究 目錄
**章 晉東南抗戰歌謠的文藝生態
**節 晉東南概況
第二節 晉東南的文藝傳統
第三節 抗日戰爭時期的晉東南(1937-1945)
第四節 抗日戰爭時期中共的文藝政策(1937-1945)
第二章 晉東南抗戰歌謠的主題意蘊
**節 展現民眾生活
第二節 控訴日偽暴行
第三節 呈現抗戰場景
第四節 號召民眾參與
第五節 宣傳抗日政策
第六節 謳歌抗戰英雄
第三章 晉東南抗戰歌謠的地域特色
**節 飲食文化
第二節 語言文化
第三節 風土文化
第四節 地方人事
第五節 信仰文化
第四章 晉東南抗戰歌謠的傳播方式
**節 組織傳播
第二節 人際傳播
第三節 大眾傳播
第五章 晉東南抗戰歌謠的社會功能
**節 動員民眾力量
第二節 改造鄉村社會
第三節 承載集體記憶(一)
第四節 承載集體記憶(二)
第六章 晉東南抗戰歌謠的時代轉型
**節 演唱群體嚴重縮減
第二節 社會功能發生轉向
附錄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
晉東南抗戰歌謠社會功能研究 節選
《晉東南抗戰歌謠社會功能研究》: 一 戰斗戰役 民眾對于戰爭的印象*集中地展現在對自身經歷的戰斗、戰役的記憶。1938年4月4日,日軍第108師團主力,第16師團、第20師團、第109師團及酒井旅團各部一共3萬余人,分九路向晉東南地區大舉圍攻。一首《九路圍攻歌》展現了當時的狀況:“太行山里駐大軍,鬼子們眼睛紅。四面九路來圍攻,真是怕死人。朱老總來彭老總,調集兵馬阻敵兵,劉鄧帶領飛行軍趕到了長樂村。一聲喊打天地動,八路軍真英勇,白刀子進紅刀子出,鬼子竄了營,銅墻鐵壁太行山,誰來侵犯誰完蛋,九路圍攻破了產,軍民們好喜歡。九路圍攻破了產,軍民們好喜歡。”①這首歌謠生動地再現了當時戰爭的慘烈場景:日軍九路來圍攻,對于民眾來說不可謂不“驚心動魄”。與此同時八路軍在朱德司令和彭德懷司令的指揮下,英勇殺敵,“白刀子進紅刀子出”可能現在聽起來有些夸張,但正是這些詞很好地展現了人民對于“九路圍攻”的總體印象,更展現了斗爭的激烈與八路軍的英勇無畏。此外,沁源人民在“沁源圍困戰”中創造的一系列歌謠,如“家家戶戶全疏散,村村鎮鎮無人煙”“一天只吃兩頓飯,晌午飯吃到二更天,窩里漆黑看不見,油柴燈火冒黑煙”,描繪了戰斗時期艱難的生存條件。西峪慘案的歌謠“昔陽有個西峪村,常被敵蹂躪。十一月十九更兇恨,殺死咱三百多人,你看恨不恨。”這些關于戰時場景的歌謠正是民眾飽受戰爭荼毒的*好見證。戰斗帶來的危害,吃不飽,穿不暖,生命還時時受到威脅,這些都作為苦難經歷成為不可磨滅的記憶,因此,以戰斗戰役作為抗戰主題的歌謠有很多。 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在華北發動的一次規模*大、持續時間*長的戰略性進攻戰役,在中國抗日戰爭歷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百團大戰涵蓋區域廣泛,以晉察冀根據地為主要作戰地點,涉及晉冀魯豫等根據地。晉東南所屬太行、太岳根據地在敵人報復性攻擊的百團大戰第三階段中參與了此次戰役,這一戰役在晉東南民眾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體現在歌謠中,例如《百團大戰》:“八月二十三,下午八點半,八路軍,決死隊,展開百團戰。破壞正太路,切斷平漢線,同蒲路,也癱瘓,敵人無法辦。八路軍,決死隊,殺死千千萬,包圍了陽泉站,攻克娘子關。馬路挖成壕,炸壞鐵路橋,這一場百團戰,打得呱呱叫。”①歌謠唱出了百團大戰的基本經過、方式、結果。 除此之外,晉東南地區還流傳著關于百團大戰中的一些具體戰役歌謠,例如《關家垴打得好》:“關家垴,打得好,岡崎大隊完蛋了,鬼子尸體一火燒。關家垴,打得好,百團大戰勝利了,嚇得岡村叫姥姥。關家垴,打得好,吹響抗日勝利號,鬼子害怕咱們笑。關家垴,打得好,全憑將軍指揮得妙,彭老總他功*高。”② 關家垴位于太行抗日根據地的腹心地區.在武鄉縣蟠龍鎮磚壁村正北13里處。這一帶山嶺起伏,溝壑縱橫。關家垴是群嶺環抱的一個高高的山崗,山頂是一塊方圓幾百米的平地,很適合排兵布陣。其北面是斷崖陡壁,下面是一條深溝,東西兩側坡度較陡,只有南坡比較平緩,可作進攻路線。因此,關家垴可謂易守難攻之地。1940年10月30-31日,八路軍集合3個旅2個團,在副總司令彭德懷的督戰下,對日軍岡崎支隊500多人進行圍殲,血戰兩晝夜,是抗日戰爭中百團大戰第三階段進行的一次*大的進攻戰役。 ……
晉東南抗戰歌謠社會功能研究 作者簡介
李榮,女,1981年9月生,山西省高平市人。2006年7月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中國近現代史專業,現為長治學院歷史文化與旅游管理系講師。工作以來,主要從事中國近現代史的教學和科研T作,興趣點集中于抗日根據地史和地方黨史的學習與研究,關注地方紅色文化保護現狀,地方紅色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自2叭2年以來,帶領學生在太行太岳抗日根據地開展了抗戰歌謠、村落等方面的專題調查。發表學術論文10余篇,參與國家社科基金1項,主持及參與省級科研項目5項。
- >
回憶愛瑪儂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姑媽的寶刀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詩經-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