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空間視域下新時期打工文學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57661
- 條形碼:9787520357661 ; 978-7-5203-5766-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空間視域下新時期打工文學研究 本書特色
本書作者細致闡釋了打工文學所描寫的農民工生存空間的文化表征,并深入鄉村的“家”、城中的“家”,以及保姆寄身其間的別人的“家”來做出比較分析,揭露其中發生的變化及對身心的摧折。置身都市的農民工只能是生活空間中的邊緣人,種種境遇中的邊緣人,文化身份的邊緣人,他們處于無權無聲的沉默狀態,因而,在某種程度上,打工文學正是為農民工代言,申訴他們的內心苦衷,為他們失去的正當權益而憤懣。
空間視域下新時期打工文學研究 內容簡介
自20世紀新時期農民進城謀生為社會主潮以來,以農民工為主要描寫對象的打工文學應運而生。文學創作“無非是在空間的改變中尋找悲哀與歡樂,尋找種種主題與種種美學趣味”,任何故事也必須在一定的空間發生,因此,《空間視域下新時期打工文學研究》主要立足于空間敘事的角度,對新時期以來的打工文學進行研究。主要包括探究打工文學的“打工作家”與“主流作家”不同的創作心理空間特性,分析打工文學中“城市”“農村”“城中村”等空間表征,研究農民工的形象及生存心態以及打工者如何通過“心靈空間”“他者文化空間”及“身體空間”等空間的建構實現身份認同與心靈寄托,探討不同空間下所呈現的“還鄉”敘事差異等。
空間視域下新時期打工文學研究 目錄
**節 打工文學的研究現狀
一 “打工文學”的現狀及發展走向
二 “打工文學”中的“底層”問題
三 身份研究
第二節 研究緣起
第三節 理論資源與研究范式
一 空間、權力
二 身體與身份
**章 打工文學中的空間表征
**節 “農村”:表征現代性的入侵與傳統文化的返流
一 農村更荒蕪:與傳統的割裂
二 農村的現代性:城市的幻化
三 城中村:傳統文化的返流與空間的重疊
第二節 “家”的空間表征
一 鄉村的“家”:城市消費的“幻象”
二 農民工城里的“家”:由私密走向敞開
三 保姆工作的“家”:希望與噩夢的交織
第二章 打工文學中的農民工形象
**節 城市生活的邊緣人
一 生活空間的邊緣人
二 生活境遇中的邊緣人
三 文化身份的邊緣人
第二節 向城求生的苦情追夢人
一 公開空間中的生存艱辛型
二 象征空間中的焦慮型
第三節 身體敘事視角下的女農民工形象
一 規訓化身體敘事的苦情者
二 消費性欲望敘事下的悲情人
三 詩意化符號敘事下的幸福者
第三章 打工文學中的農民工生存心態
**節 左右夾縫的尷尬
一 生活方式上的尷尬
二 人生價值觀方面的尷尬
第二節 追尋身份的迷茫
一 “都市人”身份的追尋
二 抽象心像的追尋
第四章 打工文學中的空間建構與身份認同
**節 心靈空間的建構
第二節 身體文化空間的建構
第五章 空間視域下打工文學的還鄉敘事
**節 都市空間中的鄉愁敘事
一 鄉愁敘事的心理動機:尋找溫情、心理代償
二 鄉愁敘事的空間化特色——“家屋”意象的營造
第二節 鄉村空間中的還鄉
一 還鄉者形象分析
二 還鄉中的權力滲透
第六章 打工文學中流動與留守兒童的身份建構
**節 認真“讀書”、與命運抗爭——尋求身份認同
第二節 回望中重拾記憶——心理安慰、自我認同
第三節 以動物為鏡像——建構自我、實現認同
第七章 打工文學作家創作心理的空間特性
**節 打工作家:記憶的空間性
第二節 文人作家:想象的空間性
附錄:本書所涉及的作品
參考文獻
后記
空間視域下新時期打工文學研究 節選
《空間視域下新時期打工文學研究》: 城市的公共空間是所有人能合法進入的區域,是任何階層任何身份的人都可以選擇進入的“公開”場域。它的“可達性”為千千萬萬農民營造了實現夢想的理想化期待。彰顯著都市經濟繁榮的摩天大樓、金碧輝煌的賓館餐廳、高檔文雅的寫字樓等以優雅的高姿態、公開包容的旗號為社會敞開“雙臂”吸引著各階層人士進出,為農民工制造了身份得以提升、夢想將會實現的神話般期待。農民工被它光鮮夢幻般的特質吸引著,并把夢想與希望寄托于此。然而,公共空間在體現客觀“可達性”的背后,隱藏著人為理性的構建性。一個個呈現在世人面前的都市公共空間,都離不開政府的參與調控?臻g“不僅僅只是表征一種物理或者地理的空間,而是一種體現差異的空間識別系統”,它具有身份區隔功能。在都市化建設過程中,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空間象征著不同的精神文化層次,并無形地規約人們的行為。高聳入云的摩天大樓、金碧輝煌的賓館餐廳等公開空間,是一個個等級森嚴的象征符碼。對于“三無”的農民工而言,只能匆匆地以看客和過客的身份仰望它的繁華與高貴。農民工由于資本匱乏,無奈地只有出入晦澀、骯臟的邊緣地帶:充斥著血與汗的建筑工地(郭建勛《天堂凹》、孫惠芬《民工》、許春樵《不許搶劫》),簡單機械化的工廠(陳應松《太平狗》、王十月《開沖床的人》、鬼子《被雨淋濕的河》、王手《鄉下姑娘李美鳳》),惡臭熏天的垃圾場(賈平凹《高興》、劉慶邦《到城里去》)等! 《际谢ㄔO過程中建筑工地、工廠、垃圾場等公共場域是物質生產和人民生存的重要場所,是基礎設施場域。這些場域是農民進入城市之后被迫而又主動選擇的場域。在這些公共場域中,主人公大多只能以*原初的資本——身體,來掙得生存所需。鞠廣大、鞠福生(孫惠芬《民工》)、楊樹根(許春樵《不許搶劫》)、小江(夏天敏《接吻長安街》)等每天吃喝拉撒睡在建筑工地上,用心構筑、呵護自己所構建的每一塊磚每一片瓦?墒牵际杏质窃鯓訉Υ麄兊哪?鞠廣大、鞠福生等農民工(孫惠芬《民工》)在由水泥沙子鋼筋磚頭組成的建筑工地上工作。勞累之余工地上所有民工卻集聚在一個舊客車車體里。那里熱氣與臭氣相煎。在建筑工地——公共空間里,不受家族和農村道德倫理價值規約,同時,它又是一個具有權力價值屬性的空間。正如?滤f,“空間成為權力運作的重要場所或媒介”①。建筑工地上按照規章制度辦事,制造了人人平等的假象。其實,它同樣是權力運作的場域之一,自始至終貫徹層級監視結構。農民工與包工頭、農民工與建筑物未來的使用主人之間構成了一種雇傭的層級關系。包工頭與建筑物主人有著高高在上的權力,可以發號施令,可以譴責辭退農民工。而農民工只是被雇傭、被規訓與被教育的底層人物。權力是無形的、不可視的。但它可以使權力對象在空間上處于可見性。農民工從工作類型、環境到身份都是被規約的。于是,鞠廣大、鞠福生等眾多農民工本能地將自己低看一等,與都市區隔開來。欲望化、權力化都市處處以防御的姿態抗拒農民工的融人。在建筑工地上,農民工們凝聚一團,用農村的傳統價值倫理抵御都市的“入侵”。勤勞、樸素、善良——中華傳統美德,隨著他們進城帶人了都市,在欲望、浮躁化的都市空間綻放耀眼的光芒。不管吃得有多差,住得有多艱苦,工作有多艱辛,他們依然堅守著中華傳統美德。即使吃的是“大白菜、大酸菜清湯寡水”,“米飯常常夾生”,“每頓飯每人只盛飯一次”,他們仍能夠感到快樂與“喧騰騰的溫暖”;即便睡得是舊客車,里面蚊蟲、汗味、臭鞋爛襪等相交雜,卻也是他們“鼾聲淋漓的溫柔鄉”;當都市油漆工擔憂健康安全并鬧著漲800塊錢工資時,楊樹根(許春樵《不許搶劫》)等人卻倍感慶幸找到了一份每月400元工資的油漆工作以及有可住的工地工棚!
空間視域下新時期打工文學研究 作者簡介
劉麗娟,江西萍鄉人,1978年出生,現任教于江西宜春學院,為江西省當代文學學會會員、江西省文藝學會會員、省級特色專業和專業“漢語言文學”的成員。主要從事打工文學研究,主持過省級項目(其中重點項目1項)和市校級項目多項。參與國家和省市級項目多項,發表學術論文多篇,論文獲市級優秀成果獎2項。
- >
隨園食單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回憶愛瑪儂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月亮虎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