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語言轉向視野下的文學理論問題重估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54363
- 條形碼:9787520354363 ; 978-7-5203-5436-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語言轉向視野下的文學理論問題重估研究 本書特色
本書采取專題研究,把語言轉向延伸到文學理論中的討論概括為九個基本問題:文學性、前景化、語言存在論、藝術與物性、文學言語行為理論、文學虛構與可能世界、文學的指稱、隱喻、作為敘事的歷史等,對其潛在的學術價值和可能的學術前景進行了重估。全書采取文藝學、哲學、語言學跨學科的研究視野,比較全面地探討了語言轉向作用于文學理論的原因、路徑、形態與成果。
語言轉向視野下的文學理論問題重估研究 內容簡介
《語言轉向視野下的文學理論問題重估研究》是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語言轉向視野下的文學理論問題重估研究”(編號11BZW002)的*終成果。20世紀初發生的“語言轉向”涵蓋了結構語言學、現象學一存在主義一解釋學以及分析哲學,深刻影響了文學理論及各門人文社會科學。 《語言轉向視野下的文學理論問題重估研究》在清理這一歷程的基礎上,選擇文學性、藝術與物性、言語行為理論與文學理論、文學虛構與可能世界、文學的指稱、隱喻、反諷、作為語言與敘事的歷史八個具有代表性的論題,審視語言轉向對文學理論提問方式與知識生成的作用,并對其學術貢獻與理論意義進行重估。
語言轉向視野下的文學理論問題重估研究 目錄
一 分析與語用
二 存在與解釋
三 結構與形式
四 話語與解構
**章 重估文學性:現代學科建制中的文學想象
一 文學性:文學語言與其他文化形態的區分特征
二 文學性的重審與蔓延:人文社會科學的“文學轉向”
三 從分化到去分化:學科建制中文學角色的變遷
第二章 藝術與物性
一 讓棲居的物:走進存在的光亮
二 作為質料的物?或感覺多樣性的統一體的物?
三 作為載體的物?抑或情境中的物?
第三章 言語行為理論與文學理論
一 作為語言哲學的言語行為理論
二 虛構與言語行為理論
三 新模仿論
四 作為交往的文學言語行為理論
五 作為闡釋的文學言語行為理論
六 文學言語行為理論的施行與構建
七 德里達的貢獻:重復性與引用性
八 解構主義的文學言語行為理論
九 精神分析與文學言語行為理論
十 總結:文學言語行為的觀念與方法
第四章 文學虛構與可能世界
一 “可能世界”概念的提出與鮑姆加登等人的運用
二 現代“可能世界”理論的形成和發展
三 “可能世界”的內涵、定義及其對文學的適用性
四 文學作為可能世界
五 想象是文學作為可能世界的建構途徑
六 文學虛構作為可能世界的特點
七 文學可能世界的類型
八 文學虛構的可能世界與現實世界的關系
第五章 文學的指稱
一 對文學語言指稱討論的考察
二 文學指稱鏈分析
三 作為可能世界的文學指稱問題
四 文學指稱與文本意義解讀
第六章 隱喻
一 語言轉向與隱喻研究的復興
二 相似性、語境互動與認知
三 從常規隱喻到文學隱喻
四 對隱喻文化與美學功能的重新審視
第七章 反諷
一 反諷:從修辭手法到詩學原則
二 作為解構與文化批評的反諷
三 中國文學與美學中的“反諷”:戲謔、俳諧、諧隱、滑稽
四 反諷與戲謔的美學與文化機理
第八章 作為語言與敘事的歷史
一 普遍性及其跌落:從詩高于史到詩等于史
二 敘事學和大文學視野下的歷史
三 歷史的文學性和文學的歷史表征
四 文學批評中的詩史互證和文學與歷史關系的再思考
結語 語言轉向與對文學的再認知
一 模仿、再現論的衰微
二 文學游戲論的復興
三 走向大“文學”與大“敘事”
參考文獻
人名索引
術語索引
后記
語言轉向視野下的文學理論問題重估研究 節選
《語言轉向視野下的文學理論問題重估研究》: 按照張世英的說法,人對現實世界的超越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縱向的超越,一種是橫向的超越。縱向的超越是一種追根究底的追問,是從表面的、直接的、感性的、現實的和個體的事物追究到背后本質的、抽象的、不變的、同一的和普遍性的東西,目的是為了達到對外在的客觀事物的根底的把握,這種追問往往形成的是抽象的普遍性概念和理論,是從具體到抽象的縱深超越路線。而橫向的超越,則是從在場的東西超越到不在場的東西,目的是將不在場的東西顯現出來,這些東西往往不是概念,而是具體的事物,所以橫向的超越是從具體到具體的超越路線。當然橫向超越絕不是完全摒棄概念性和普遍性的東西,而是認為普遍性、概念性的東西是不能離開具體事物而存在的。因此,這里所談的橫向超越中的在場和不在場的事物并不只是指簡單的個別的東西,而是指包括概念性、普遍性在內的復雜事物。這種超越往往是藝術和文學的超越方式。張世英還將這兩種超越方式的途徑概括為人的兩種主要的意識活動,即思維和想象活動。思維活動是通過邏輯推理,對感性材料進行由表及里、由淺人深的分析和綜合的加工制作,從多樣性、個別性中抽取同一性和普遍性,從具體到抽象抓住事物的根底活動,其目的是以把握事物間的相同性、同一性和普遍性為己任。想象活動則是以直覺方式從具體到具體,它所追求的是隱蔽于在場的當前事物背后的不在場的,然而又具體的事物,是以把握各種事物之間,即在場的顯現事物與不在場的隱蔽事物間的相通性為目標。 張世英所談的兩種超越方式與思維和想象兩種途徑,同時也是人類構建各種形形色色的可能世界的兩種基本方式和途徑,歷史上各種哲學理論、自然哲學、自然科學理論所建立的世界圖景——共相的、數學、物理和哲學的各種可能世界,主要是運用縱向的超越方式,通過邏輯抽象的思維方式建構起來的,這也就是為什么首先是在邏輯學、邏輯哲學領域探討可能世界理論的原因所在。而文學藝術中的虛構世界,是人類建構的可能世界中*古老的,也是*基本的一種形式,從古希臘神話、荷馬史詩到卡夫卡的《變形記》等現代主義文學,從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到古典小說《西游記》《紅樓夢》,再到當前流行的偵探小說、武俠小說和言情小說等,各種文學作品都曾經為人類建構了許多引人人勝而又獨具民族特色的可能世界,它們豐富了人類的精神世界,為人類構建起各色各樣的精神家園。文學的虛構世界不像上述的哲學和科學理論主要依靠理性構建起來的,而主要是依靠人類的想象活動建構起來的,這是文學建構可能世界的根本特點。因此,想象是把握文學可能世界建構的另一個關鍵詞。 關于想象,我們已經指出,它屬于橫向超越,其基本含義則是飛離在場,是以在場的東西顯現無限的不在場的東西,其作用不僅能夠使在場的東西與不在場的東西融為一體,使人們對其有整體的認知和把握,而且也能使人們超越有限的生存,通過領悟“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馳騁于無限的想象空間里,玩味無窮。而后者往往就是文學想象的重要目的。這里應該指出的是,想象活動是人類超越現實、構建可能世界的一種基本途徑,那么它也就不僅僅只屬于文學藝術,科學技術和哲學等抽象理論也都需要想象,愛因斯坦就認為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事實上,從柏拉圖的理念論到牛頓力學、再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以及當代的量子物理學,多元宇宙理論,想象在哲學和科學的研究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正如邏輯也不僅僅屬于科學技術和哲學一樣,文學藝術的虛構世界中也需要邏輯,想象對科學、哲學可能世界的構建也是不可或缺的。 ……
語言轉向視野下的文學理論問題重估研究 作者簡介
汪正龍,男,安徽南陵人,1965年3月生,文學博士,現為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文藝學專業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文學基礎理論及西方文論研究,兼任中國文藝理論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常務理事,出版個人專著5部,發表專業學術論文80余篇。 張瑜,男,祖籍江蘇江陰,1972年3月生于浙江長興,文學博士,現為浙江工商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副教授,文藝學專業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文學基礎理論和美學研究。出版個人專著《文學言語行為論研究》等3部,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姑媽的寶刀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推拿
- >
二體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