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聽孩子的話
-
>
兒童教育心理學
-
>
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
-
>
學習沒有那么難(全3冊)
-
>
(文學)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
-
>
紀實文學:那些家長
-
>
特別狠心特別愛.猶太媽媽德財商教育
兒童道德心理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2030532
- 條形碼:9787552030532 ; 978-7-5520-3053-2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兒童道德心理學 本書特色
如今未成年人的道德問題不再只是家庭中或操場一角的行為問題,也不再只是意見領袖和學者的專屬問題,它成為公眾監督和辯論的焦點,成為公認的頭等重要的社會問題。《兒童道德心理學》立足于兒童心理的前沿研究,為年輕父母們養育一個真正的好孩子提供有效支持和引導。
兒童道德心理學 內容簡介
道德情感主要包括三種:同理心、羞恥感和內疚感。同理心是指孩子能對他人的感受做出與之相似的情感反應;羞恥感是孩子在認識到自己對別人造成傷害后,伴隨而來的對受害者痛苦的情感上和認識上的同理心反應;內疚感是指孩子在沒有按照自己所認同的行為標準行事時會體會到的感受。道德情感是兒童社會技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他們獲得道德價值觀的天然基石。 教會孩子對規則的尊重,是道德教育的核心。規則是維持社會秩序的根本,規則更是個體行為邊界和自我約束的來源。對于家庭中的孩子來說,父母是社會規則的主要執行者。對于幼兒來說,父母更多來源于身形、力量和能力的優勢,隨著孩子成長,父母要逐漸向孩子解釋這些規則,并向其闡明這些規則的社會性目的。孩子對父母的尊重,會成為他們從與父母的關系中獲得的重要的道德遺產 在經濟和文化變遷的時代背景下,養育理念的匱乏和如何選擇成為很多年輕父母,特別是來自獨生子女家庭的父母要面臨的問題。 《兒童道德心理學》為他們梳理出一條認知道德價值觀的線索,并提供有限的實踐方法,來幫助他們為孩子的成長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引導。
兒童道德心理學 目錄
第2章 早期道德情緒:同理心、羞恥感和內疚感
第3章 通過分享學習公正
第4章 父母的權威和家庭的規則
第5章 平等互動:同伴間的合作游戲
第6章 文化、性別和道德
第7章 促進兒童道德成長
第8章 在學校里傳授道德觀
兒童道德心理學 節選
《兒童道德心理學》: 在童年時期,內疚感比羞恥感出現較晚,并且被認為是這兩種具有道德約束力的情感中更為自主和有效的一種。佛洛伊德和他的追隨者們是*早研究內疚感的發展起源的人。在精神分析理論中,內疚感是兒童俄狄普斯情結持久影響的結果。這個問題從精神分析角度看有不同解讀,*為普遍的解釋版本是:兒童天生對異性父(母)懷有愛戀,對同性父(母)懷有敵意。在童年早期,他們就意識到這種感覺是反社會的,并因而被禁止。因此,他們開始擔心.如果表達了這種情感,可能會導致失去父母的愛。因此,兒童意識到必須壓制這種情感。 為了成功壓制這些危險的情感,兒童必須發展一種控制反社會情緒的內在手段。自然而然的解決辦法是認同父母(他們已是孩子愛的對象),并在這個過程中承擔起父母道德約束監護人的角色。這意味著兒童會采用父母的標準(這些標準相應地反映了社會標準),同時獲得父母對違反標準行為實施懲罰的能力。當這種能力從父母轉移到兒童身上(也就是“內化”)時,兒童就會產生內疚感。這樣,兒童就獲得了強大的內在良知的“執法者”。 當代研究人員發現了修改關于內疚感發展的心理分析解讀的幾個理由。一方面,研究發現,兒童對失去父母之愛的擔心與獲得內在道德價值觀之間幾乎沒有關聯。另一方面,作為一種通過體驗獲得的感受,內疚感與親子認同的強度沒有體驗上的關聯。再者,孩子們是否有能力在五六歲時一下子接受完整、復雜的父母價值觀體系,這也令人懷疑。更準確地說,道德發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需要不斷地補充、修改、更正兒童的價值觀和行為標準。 關于羞恥感和內疚感的心理分析方法,還有一個更為基本的問題。弗洛伊德描述道,這些道德情感是兒童內心世界的健康附加品,或僅僅是為他們將來的神經質埋下了種子?從弗洛伊德的著作開始,在精神分析的傳統中,對這個問題始終存在一種令人驚訝的矛盾性。這兩種道德情感都被認為具有抑制個人破壞性利己主義沖動的必要社會功能,但它們卻要付出犧牲個人快樂的可怕代價。弗洛伊德認為這是蘊含在文明社會中的部分契約。我們為保護集體生活放棄自己的本能戒備,因此背上了會反復出現沖突和不滿的終生負擔。在以健康的方式適應生活的過程中,沖突被*小化,社會化帶來的益處也超出了心理不滿所必須付出的代價。 由于這種對羞恥感和內疚感帶來的不愉快心理后果的強調,心理分析學家通常致力于減少這些情緒對個人心理狀態的影響。 ……
兒童道德心理學 作者簡介
威廉·達蒙(William Damon),兒童心理學領域杰出的學者之一,被譽為“影響世界的50位心理學家”之一。他是斯坦福大學教育系教授、青少年中心主任,美國國家教育科學院院士,著有《更高的期望》(Greater Expectations)、《通往目標之路》(The Patb to Purpose)、《高尚的工作》(Good Job)。他還是《兒童與青少年發展新方向》的創刊編輯,《兒童心理手冊》第五冊、第六冊的總編輯。 秦紅梅,女,安徽省淮北市人,高校教師、譯者,主要從事文學和社科領域作品的翻譯,譯作累計200余萬字,代表作有《小婦人》《小鹿斑比》《棋子》等。翻譯風格力求忠實原著,對語言細節和語義邏輯進行完整陳述,在此基礎上,加入譯者個人對語言的把握和對文化的了解,讓讀者以便捷的方式,獲得對作者思考和理念的理解。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自卑與超越
- >
山海經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我與地壇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