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名著小史:16部經典的生成與流傳:詩想者.讀經典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827852
- 條形碼:9787559827852 ; 978-7-5598-2785-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名著小史:16部經典的生成與流傳:詩想者.讀經典 本書特色
《名著小史》是著名作家王族對中國各種經典名著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具體談及十六部古代經典,從歷史與文學相結合的角度,講述古書背后的故事。本書起筆追溯至結繩記事、甲骨文、竹簡木牘、帛書,再到紙,至成書,逐一展開令人感嘆的“書史”。旨在對中國古典名著的產生過程與背后淵源進行梳理,進一步讓讀者更深刻地了解中國文化史的幽深壯美之處。 1.本書兼具史學性與文學性,講述經典背后的歷史,而又不止于嚴肅的史實,用一種極具人情與人性的方式,講述經典之背后故事,促進讀者史學與文學的觀念融合,提升閱讀思維。 2.以“講故事”形式傳遞十六部名著經典的歷史,語言樸實,風格平易近人,對讀者了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極其明顯的促進作用。
名著小史:16部經典的生成與流傳:詩想者.讀經典 內容簡介
古往今來,每一部書的背后都隱藏著鮮為人知的書故事。《名著小史》追本溯源,講述了《史記》《大唐西域記》《紅樓夢》《胡笳十八拍》《西廂記》《牡丹亭》等十六部經典的前世今生,力求打造一部有關名著經典的生成史與流傳史。作家王族以充滿人情與人性的筆觸,追尋經典,從“書”的角度展示中國歷史的一個側面。本書以講故事的方式呈現著書者、做書者、藏書者與書在歷史環境中的互動,道來“書史”,使人讀之思緒隨其筆觸穿梭,如臨現場。
名著小史:16部經典的生成與流傳:詩想者.讀經典 目錄
001
古書:
從結繩記事開始
014
《孫子兵法》:
孫武的假想敵
024
《史記》:
司馬遷的懸崖筆記
042
《漢書》:
班固的荊棘之舞
058
《胡笳十八拍》:
蔡文姬的天泣
073
《三國志》:
陳壽等來的歷史
082
《后漢書》:
范曄的才子病藥方
095
《文心雕龍》:
劉勰的幸運跑題
105
《大唐西域記》:
玄奘用雙腳走出的書
117
《水滸傳》:
施耐庵的文字突圍
128
《西廂記》:
用愛修改恨
142
《牡丹亭》:
湯顯祖的愛恨徘徊
157
《永樂大典》:
大書的苦役
168
《西游記》:
吳承恩的神話幻旅
178
《聊齋志異》:
蒲松齡的亂神誘惑
192
《本草綱目》:
李時珍的試病方式
201
《紅樓夢》:
曹雪芹的舉家食粥
210
后 記
名著小史:16部經典的生成與流傳:詩想者.讀經典 節選
《〈牡丹亭〉:湯顯祖的愛恨徘徊》節選—— 癡讀而亡 戲是臺上唱的,書是在家里看的。后來,湯顯祖的《牡丹亭》經過刊版印行,以書的形式問世,很快就暢銷起來,以至于“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好書不會被淹沒,《牡丹亭》一時間成了很多人,尤其是青年女子的青睞物。那時的女子大多二門不邁,大門不出,若手頭有一本《牡丹亭》,便看得津津有味。 作為一部書,《牡丹亭》也就是從這時開始有了離奇的書故事,在這里僅舉三個女子讀此書把自己讀死的故事。一部書可以讓讀者在閱讀時把自己讀死,足可見這部書有多么離奇。且看這三個故事: 其一,金鳳鈿。 金鳳鈿是江蘇揚州女子,想必一定很美。有一天,她得到一本《牡丹亭》,只想消磨無聊的時光,因為她待字閨中的時光總是寂寞和沉悶。不料一讀之下便被深深吸引了進去,以至于茶飯不顧,“讀而成癡”。她也許沒有愛過,所以讀到杜麗娘那樣的愛情,便想象著像她一樣去愛。 金鳳鈿沉湎《牡丹亭》不能自拔,要么日夜展卷,吟誦不輟;要么把書抱在胸前,幻想著寫這部書的人是何等模樣。她還想,他能把愛情寫得這么感人,那他一定是一個很會愛的男人,他的生活一定很幸福,日子一定過得很有滋味。這樣一想,麻煩來了——金鳳鈿愛上了湯顯祖。愛情不能沒有寄托,金鳳鈿按捺不住內心涌動的熱流,給湯顯祖寫了一封情深意切的書信,傾訴了自己對《牡丹亭》的喜愛,并大膽坦言“愿為才子婦”。信寫好后,她迫不及待地發出去了,但因諸多意外因素,那封信在路上輾轉耽擱,過了很久才到了湯顯祖手里。而這時,她已不幸辭別人世。在這之前,她苦苦盼望著湯顯祖能給她一個回音,每天都望眼欲穿。她唯靠閱讀《牡丹亭》度日,書中內容使她的心靈燃燒,而她的身體卻在極度消耗,越來越沒有力氣,直至一命嗚呼。 彌留之際,金鳳鈿知道自己沒希望了。人生如燈火將滅,她在那一刻想到的,大概是此生所享受的*大快樂,就是讀到了《牡丹亭》。于是她留下遺愿,求親人葬她時在身旁放一本《牡丹亭》。 這些事都是湯顯祖在后來才知道的,他為一個未曾謀面的女子對自己的書,以及對自己的情很是感動,特意趕到揚州,用一月時間,親自把金鳳鈿的后事一一料理完畢。 其二,俞二娘。 俞二娘是江蘇太倉女子,也是一讀《牡丹亭》便被深深吸引了進去。關于俞二娘的情況,明人張大復在《梅花草堂筆談》里有一段記錄:“婁江女子俞二娘,秀慧能文詞,未有所適。酷嗜《牡丹亭》傳奇,蠅頭細字,批注其側。幽思苦韻,有痛于本詞者……” 我們由此得知,俞二娘是一個很有才華,而且容貌過人的美女,但沒有機會展示才華,或者說,她很為自己沒有戀愛過而失落。她不明白,以自己這等容貌,怎么就沒有人愛上自己呢?!讀到《牡丹亭》,她一下子就喜歡上了這部書,內心深為其情節感動,忍不住以蠅頭小楷在劇本的頁腳做了許多批注。如“書以達意,古來作者,多不盡意而止,如‘生不可死,死不可生,皆非情之至’,斯真達意之作矣”。 接著往下看,俞二娘看到了杜麗娘的凄苦,便覺得自己的命運和杜麗娘一樣不如意,頓時心生悲情。俞二娘看書,是一個能進去卻出不來的人。她把杜麗娘的悲苦當成了自己命運的影子,腦子里只有《牡丹亭》中*悲慘的結局,從來都不想好的一面,以致一直郁郁寡歡,不能好好地生活。 后來,俞二娘做了一些離奇的夢,因為受《牡丹亭》影響,她把夢當成了真事,她說:“吾每喜睡,睡必有夢,夢則耳目未經涉者皆能及之。杜女固先我著鞭耶!”她雖然人生不如意,但有了這種心理重壓,恐怕會有不測。不久,她便因“斷腸而死”。那一年,她實際上正值青春,才十七歲。她是真正為一部書而死的女人。臨死時,纖手無力地垂下,一部書從手中滑落在地,親人一看,是《牡丹亭》的初版戲本,而且上面“飽研丹砂,密圈旁注,往往自寫所見,出人意表”。 湯顯祖又一次為《牡丹亭》的一位忠實粉絲而感動,但俞二娘像金鳳鈿一樣,當他知道她的詳情時,她卻已撒手人寰,讓他內心無比酸楚。他細細看過俞二娘批注過的《牡丹亭》,揮筆寫下《哭婁江女子二首》: 畫燭搖金閣, 真珠泣繡窗。 如何傷此曲, 偏只在婁江! 何自為情死? 悲傷必有神。 一時文字業, 天下有心人。 其三,商小玲。 商小玲是杭州女藝人,長相和演技都頗好,可謂色藝俱佳。她演《牡丹亭》中的杜麗娘時,尤其動情感人,因此成為西子湖畔出名的角兒。 戲演得好,一定是領會了《牡丹亭》之要義,把自己當成了劇中人物,才可以把情感把握得分寸到位。把自己當成劇中人物,本無可厚非,因為這是演員必須做到的。但后來出現了意想不到的事情,商小玲演著演著,把不能與意中人結合的個人遭遇聯想到了劇中的杜麗娘身上,杜麗娘的愛情*終是大團圓,而她卻很無望。于是她郁郁寡歡,終致成病。 雖然病了,但她還在演。每次演《牡丹亭》中“驚夢”“尋夢”幾折戲時,她都因劇情而觸景生情,不一會兒便泣不成聲。也難怪,“驚夢”是何等讓人心儀的情景:麗娘在春香鼓動下,背著爹娘去后花園游賞春天的美景,只見園中百花盛開,姹紫嫣紅,美好的景色引起了她的春情。麗娘于園中小憩。睡夢中見一書生持柳枝請她題詩,牡丹亭畔,芍藥欄前,緊靠湖山石邊,杜麗娘與秀才柳夢梅兩情繾綣,云纏雨綿。而“尋夢”是一折比較凄涼的戲。其時杜麗娘憶起夢中歡會,尋思輾轉,竟一夜無眠。一天,她背著春香去后花園尋夢中景物,見亭臺凄涼,花草冷落,杳無人跡,心中無限感傷。 前一折太熱,后一折太冷。她由于傾注了全身心,而且把自己當成了戲中的杜麗娘,所以她一會兒猶如在火中,一會兒又猶如置身冰窟,她如何經得起折騰。 戲是一把鹽,只要商小玲唱,便會撒在她傷口上。一天,她又演到“尋夢”那一折,唱到“待打并香魂一片,陰雨梅天,守的個梅根相見”時,一時竟悲痛得內心撕裂,叫都未叫一聲便倒在了臺上。旁邊的春香扮演者一看,她已經氣絕人亡。 《〈本草綱目〉:李時珍的試病方式》節選—— 辭官著書 在三十四歲那年,李時珍開始寫《本草綱目》。 人到了這個年齡,各方面都成熟了,可以把那些無力為之,或無關緊要的事情放下,集中精力去干值得付諸一生,并能充分證明生命價值的事情。 剛開始寫《本草綱目》時,李時珍并未脫離官場。前面說過,他因為給楚王的兒子治病,留在楚王府任了一個八品奉祠正的官職,后來又經楚王推薦進入京城,在太醫院任了院判一職。他的這個職務不錯,既可以發揮自己的專業能力,又可以任一定的官職,是一般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但時間一長,他忍受不了太醫院的不良風氣,當時的太醫院因受命為嘉靖皇帝煉長生不老仙丹,并不求真務實,成天搞一些虛無的東西。李時珍很為他們不尊重科學的行為著急,但以他一人之力,不能改變全局。于是,他找了一個借口,辭官返鄉。 回到家,他開始一門心思地寫書。 李時珍之所以寫這部書,與兩件事有很大的關系。其一,一個患癲癇病的人找一位醫生看病,醫生給他開了一種叫“防葵”的藥,他服后卻死了。李時珍找到那位醫生使用的防葵,很驚訝地發現它并非真正的防葵,而是在外形上與防葵極為相似的一種叫“狼毒”的植物,是采藥者疏忽,誤將狼毒當防葵,害了人的性命。其二,一個體質孱弱的人去找一位醫生看病,醫生診斷后認為他需要吃補藥,就給他開了一劑黃精,不料他吃了后便一命嗚呼,讓家人悲憤難平。李時珍找到那位醫生開出的黃精,再次驚訝地發現它并非黃精,而是一種與黃精極為相似的叫“鉤吻”的植物,此鉤吻實際上就是人們常說的斷腸草,人服用后會腸子潰爛而死。 這兩件事讓李時珍很震驚,要知道,可入藥的植物在外形上極其相似者頗多,而像防葵與狼毒,黃精與鉤吻這樣一者良、另一者毒的藥草也不少,一旦搞錯,就會致人命歿。看來,必須有一部全面介紹藥物的書了。 他為了把可入藥的植物進行區分,走了很多地方,親自對其一一驗證,直到掌握了所有屬性,才放心離開。有時候,為了找到一種藥物,他翻山越嶺尋其蹤跡,直至把它采摘到手才肯作罷。他為了得到流傳于民間的各種秘方,走訪了無以計數的民間底層人物。他還不惜冒著生命危險,親自嘗試多種植物的藥性。他知道曼陀羅有毒,但他還是嚼了。嚼后他覺得自己的口腔麻木無知覺,因此他斷定此藥可作麻醉使用。 實地考察后,他又一頭鉆入對醫學書籍的研讀之中,先后研讀了八百多種醫學典籍,對其中的錯誤進行了糾正。這些被糾正的錯誤藥物記載,在日后均被他寫入了《本草綱目》中。 他為寫這部書耗費了二十六年的漫長歲月,為了讓每一種藥物記載都詳盡細致,寫之前所做的大量工作,與*后只有一二百字的記錄形成很大的反差。由此可見他的嚴謹和認真。為了保持這一創作態勢,他有意放慢了速度。在他看來,他的心目中并沒有一部書,只有一種種可入藥的植物,他將它們一一敘述完畢,然后讓它們連綴,就是一部書。所以,他不著急。 在寫書過程中,發生了一些很有意思的事情。一次,他碰到一列送葬的隊伍,見棺材內有鮮血在向外滴落。他詢問后知道,死者系難產而死的少婦。他馬上斷定,從棺材內向外滴落的鮮血證明該少婦沒死,要是死了,流出的就不會是鮮血,而是黑色淤血。在他的指揮下,馬上進行搶救,果然把那少婦救活了。此事說明他的醫術已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到了六十歲那年,李時珍終于寫完了《本草綱目》。 從規模而言,《本草綱目》是當時空前的一部醫學著作,全書五十二卷,一百九十萬字,分十六部六十類,共介紹藥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種,其中有三百七十多種是他親自考察新增的藥物。同時,還列入他搜集古代名醫和民間藥劑方一萬一千零九十六個,各類礦植藥物形態插圖一千一百六十幅,使《本草綱目》成為一部詳盡而豐富的書。 按中國人的說法,六十歲是一個甲子。李時珍在此時完成《本草綱目》,應該是對他生命價值*好的證明。
名著小史:16部經典的生成與流傳:詩想者.讀經典 作者簡介
王族,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出版有詩集《另一側的安寧》;散文集《第一頁》《獸部落》《神的自留地》《食為天》;長篇散文《懸崖樂園》《狼界》《圖瓦之書》;長篇小說《狼蒼穹》《瑪納斯河》等。曾獲在場散文獎、林語堂散文獎、三毛散文獎、天山文藝獎等。有作品譯為英、日、韓、法、俄、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
- >
莉莉和章魚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