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張軍擴學術自傳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5470185
- 條形碼:9787545470185 ; 978-7-5454-7018-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張軍擴學術自傳 內容簡介
本書由著名經濟學家張軍擴撰寫, 作為改革開放進程中的經濟學家學術自傳的一個分冊。本書所寫主要是作者過去四十年從事經濟研究工作的歷程, 以及主要研究領域和政策意見。
張軍擴學術自傳 目錄
壹 我的經濟研究歷程 / 1
一 偶然走入經濟學殿堂 / 2
二 急切投身經濟實踐 / 6
三 經濟動態組的研究工作歲月 / 8
四 研究領域的逐步擴展 / 11
五 三次重要交流、訪學和培訓活動 / 16
貳 主要研究領域和政策意見 / 21
一 經濟形勢與調控對策研究 / 22
二 發展階段與增長方式研究 / 37
三 國有經濟改革與改組研究 / 54
四 區域經濟與城市化研究 / 76
五 農業農村發展與改革研究 / 92
六 改革經驗與改革戰略研究 / 109
七 其他方面的研究 / 127
叁 從事政策咨詢研究的幾點心得 / 141
肆 代表性論文 / 147
關于國有企業改革的幾點思考 / 148
深化國資國企改革面臨的六個重要問題 / 157
馬克思“兩個決不會”思想與現階段我國的
所有制改革 / 166
中國追趕型增長的階段轉換與增長前景 / 178
伍 論著目錄 / 197
張軍擴學術自傳 節選
1.比較早地提出國有經濟布局調整問題 我對國企改革的關注和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初期。1993年11月召開的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勾勒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框架,其中把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確定為今后國有大中型企業的改革目標,從而使我國在國有企業改革認識上向前邁進了一大步。但文件公布后,從當時的改革實踐和理論探討情況來看,不僅在國有企業本身的體制改革方面,而且在國有企業與整體經濟發展的關系方面,都還有不少認識上的問題沒有解決,亟須通過進一步研究加以理清。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我開始了關于國有企業改革問題的研究,并于1994年6月完成了題為《關于國有企業改革的幾點思考》的研究報告。這篇報告*初刊登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內部刊物調查研究報告》1994年第60號,并公開發表在當年的《經濟研究》第10期。我在這篇報告中主要闡述了以下四個觀點。 **,公司制是現代企業制度的主要組織形式。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明確大中型國有企業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但究竟什么是現代企業制度的組織形式,文件并沒有明確。當時主要有窄派和寬派兩種意見。窄派認為,作為國有大中型企業的改革目標,現代企業制度主要是指法人企業制度或稱公司制度,包括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其中有限責任公司又分為普通意義的有限責任公司和國有獨資有限責任公司。而寬派則認為,現代企業制度并不是特指某種或某幾種企業組織形式,而是指企業制度的總體屬性,指適合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一系列企業組織制度,其中不僅包括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也包括個體企業、合伙制企業、股份合作制企業及其他企業組織形式。我提出應當采用窄派觀點。原因有二:①所謂現代企業制度,是針對國有大中型企業的改革提出來的,而對于國有大中型企業來說,改革*主要和*恰當的目標,只能是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②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公司制是企業組織形式演變的較高級階段,是現代市場經濟中*為重要的企業組織形式。 第二,通過股權的分散化和多元化實現國有企業經營機制的根本轉變。對于大多數大中型國企而言,實現公司制改造之后,其股權結構要么百分之百國家獨資,要么國有股占絕對控股地位。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實現企業經營機制的真正轉變成為一個焦點問題。為此,有些同志提出,應當在國有資產管理或經營機構的設置和人員的選擇上做文章,通過一定的規則程序或制度安排,形成國有資產經營機構之間、國有資產代理人之間一定的競爭關系,以及機構、人員與國有資產經營業績之間一定的利益關系。應當說,這種辦法對于解決國有資產代理人對國有資產負責的問題,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實踐上也是可行的。而從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一長遠目標的要求來看,我當時提出,實現國有企業經營機制根本轉變*徹底和*有效的辦法,是實現國有企業股權的分散化和多元化。這包括:①國有資產實行各級政府分級所有,分級管理,分級受益,而不是現在的國家一級(國務院)所有,分級管理,讓每一級政府都成為不同的利益主體。②股權分散。將國有企業資產清產核資后,對股權進行初步劃分,即一部分交由養老金基金會掌握,以補償養老金積累不足;還不了的貸款,在嚴格審查和從嚴掌握的前提下,屬于撥改貸的改為國有股權,由國有投資機構掌握;屬于金融機構商業性貸款的部分,在協商的基礎上改為金融機構的股權;其余股權交由國有資產管理局掌握。③國有股部分通過法人股市場,在公共法人之間進行流通,實現國有資產的初步流動。④國有股在證券交易所上市,向非國有法人和個人公開出售。現在看來,這些看法是有一定預見性的,有些問題到現在也沒有能夠完全解決。 第三,按照公司法人治理的基本原則確定企業的法人地位及經營自主權。本來,在公司制情況下,不論根據哪一種法系,確定所有者(出資者)、董事、經理、職員各自權責利及相互制衡關系的原則和做法都是大體一致和比較明確的。然而,在我國當時環境下的各種討論中,這個問題卻變得十分復雜。當時一個比較流行的說法是,出資者按照投入企業的資本額享有所有者的權益,即資本受益、重大決策和選擇管理者。企業以其全部法人財產,依法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對出資者承擔資產保值增值的責任。顯然,在這里,“企業”的概念是不包括出資者的。但是,仔細思考就會發現,當把出資者排除在外之后,得不出企業能夠自負盈虧的結論;如果硬要讓它自負盈虧,只能是只負盈不負虧。同樣,當把所有者排除在外談企業的自主經營時,也需要做適當限定,因為在公司制度下,出資者雖然通常不參與日常經營,但卻從來不放棄對企業重大決策的發言權,而且,這種對企業的控制作用會隨著股權的集中而加大。需要指出的是,我當時提出這樣的問題,并不是咬文嚼字,而是因為這些提法對當時企業改革的討論和實踐已經產生了實際的影響。在有關法人財產權的各種討論甚至有關公司制改造的權威人士的談話中,不難發現主張企業法人財產權應當包括收益權的觀點,或者,更明確地講,主張企業(排除了出資者)應當擁有對凈利潤的分享權的觀點。這種觀點認為,如果只給企業經營權,而不給利潤分享權,那么企業經營者就會缺乏經營的積極性。這實際上對公司制度并不真正了解。現代公司制度并不是依靠賦予經營者對凈利潤的分享權來調動經營者的積極性,而是通過股東大會、董事會、經理會及監事會等一整套法人治理結構的相互制衡關系來實現的。當然,這并不排除或者說并不妨礙出資者在一定時期或一定情況下,自愿拿出凈利潤的一定份額作為對經營者的獎勵,但這與在法律上明確賦予企業(經營者)對凈利潤的索取權,是兩種性質完全不同的事情。當時主張法人財產權應包括收益權的另一種意見,是認為前一階段股份制改造中形成的所謂企業股應得到的那部分股息收入應歸企業享有。我的看法是,在企業改制過程中,應參照財稅體制改革那樣的原則,利益上可以適當讓,但機制上一定要規范,不能馬虎。根據這一原則,從現實的角度和長遠的利益出發,解決企業股的辦法只能是在嚴格審查,弄清真正屬于“企業股”的那部分資產數量的基礎上,把它一次或逐步以獎勵的方式分配給職工。而一旦公司化,今后再也不能出現任何集體性的應該劃為“企業股”的股權。 第四,在推進企業內部機制改革的同時,應同時調整國有企業的行業覆蓋范圍。這個問題對于制定企業改革的長期目標非常重要,但長期以來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我是比較早地提出這個問題的學者之一。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國有企業、國有資產到底應該扮演什么角色,發揮什么作用?國有企業的行業覆蓋面應不應該界定,如何界定?只有把這些問題搞清楚,才能把對國有企業行業覆蓋面的調整與對國有企業組織結構和經營機制的改革有效結合起來,才能制定出符合長遠目標的企業改革戰略,從而使企業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我提出,根據世界各國特別是各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從有利于提高經濟整體發展效率的角度來看,國有資本、國有企業與民間資本、民營企業的*有效分工應該是,競爭性比較充分的行業應盡量交由民間資本承擔,而國有資本應該主要投向那些民間資本不愿進入,或很難進入,或即使能夠進入但效果也不太好的領域,包括社會公益性強而企業經營效益較差的行業,壟斷性較強的行業,不宜由民間資本經營的行業(如造幣、軍工等),資本密集性程度高而進入難度較大的行業,以及諸如道路、橋梁等基礎設施建設等。當然,如何根據我國實際情況和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對我國國有企業的行業覆蓋面做出符合實際的界定,沒有現成的模式,需要做大量細致的工作。而從我國經濟結構和國有資產的分布現狀來看,當時我國國有資產的60%以上分布在工業、建筑業等競爭性較強的行業,而分布在運輸郵電和基礎設施上的資本不到20%,而且,我國的基礎設施建設長期滯后于整體經濟發展的需要。 因此,我提出,從發展市場經濟長遠目標來看,今后國有企業行業覆蓋面調整的主要方向,應該是通過市場交易,使國有資本逐步從競爭性行業退出,并將收回的資金轉投到本應由政府出資興建而長期以來又發展不足的領域,包括基礎設施、基礎產業、戰略性產業以及社會公益性較強而企業經營效益較弱的行業等。這篇文章發表之后,我感到其中關于國有經濟布局調整的觀點十分重要,有必要專門研究、提出和上報。于是我又專門撰寫了一篇題為《把企業改革與國有經濟運營領域的調整結合起來》的研究報告,刊登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調查研究報告擇要》1995年第46號。在這篇報告中,我提出,我國國有企業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改革任務至少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國有企業本身的經營管理體制不合理,經營效率相對較低。改革的任務是以產權制度改革為核心,進行企業經營體制的創新,以提高企業的經營運作效率。二是國有資產的行業分布不合理。改革的任務是按照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對國有資產存量和增量在各行業的分布構成進行合理調整和重新配置。我還提出,雖然上述兩個方面對于企業改革都十分重要,但相比而言,對國有經濟運營領域的調整更加具有宏觀性和戰略性。 這是因為,一方面,明確的國有經濟運營領域調整政策,是制訂正確的企業內部改革方案的前提;另一方面,對國有經濟運營領域進行合理調整,也是解決我國經濟結構矛盾的一條重要途徑。因此,我建議在改革的總體戰略考慮上,從過去那種單純注重企業內部經營機制的改革,轉向從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出發,研究國有經濟、國有資產以及國有企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定位和如何配置,并通過規范的產權交易活動,把企業內部經營機制的改革與國有經濟運營領域的調整結合起來。對國企改革和國有經濟改組的集中研究,是在1997年上半年參加吳敬璉先生主持的中心重點課題“加強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時候。在這項研究之后,我除了作為課題組的協調人負責課題的組織協調工作外,還主要承擔子課題一,即“國有經濟戰略性改組的方向”的研究任務。報告提出的主要觀點和建議是,國有經濟問題的癥結在于戰線過長、布局太散,有限的國有資本難以支撐過于龐大的國有經濟盤子,出路在于對國有經濟進行戰略性改組:一是要收縮戰線,加強重點,優化國有經濟的布局和結構;二是要實現國有企業股權的多元化,推動國有企業轉變經營機制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同時,要配套進行國有資產管理體制、資本市場和社會保障制度等方面的改革。課題組于1997年5月上旬完成《實現國有經濟的戰略性改組》和《把社會主義理論創新提高到一個新水平》兩份總結性報告,并提交中央領導,供黨的十五大報告起草工作參考。課題成果后來以《國有經濟的戰略性改組》為題公開出版。
張軍擴學術自傳 作者簡介
張軍擴,研究員。2013年3月至今,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黨組成員。1978—1982年在西北大學經濟系學習;1982—1985年在原華中工學院經濟研究所學習,獲經濟學碩士學位。1985年6月參加工作。先后擔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經濟綜合研究部副部長,市場經濟研究所所長,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部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成員、辦公廳主任等職務。 長期從事宏觀經濟、區域經濟、經濟改革方面的研究工作。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榮獲第八屆孫冶方經濟科學獎,多次榮獲中國發展研究一等獎。曾在美國洛約拉大學、世界銀行從事訪問研究。兼任西北大學、東北大學博士生導師。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巴金-再思錄
- >
唐代進士錄
- >
山海經
- >
姑媽的寶刀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二體千字文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