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哲學思考:思想史上的偉大論辯:an introduction to the great debates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6650929
- 條形碼:9787516650929 ; 978-7-5166-5092-9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哲學思考:思想史上的偉大論辯:an introduction to the great debates 本書特色
圍繞哲學議題,選取哲學家經典著作選段,以論辯的方式呈現哲學思想的張力。
連同古今思想與日常生活,啟發當代讀者,尋找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角度。
本書可作為走進哲學家思想,閱讀原典的導讀著作;也可作為了解哲學史的入門通俗讀本。
哲學思考:思想史上的偉大論辯:an introduction to the great debates 內容簡介
哲學家與自然科學家同樣癡迷并致力于解答自己認為亟需解決的問題。后者迷醉于獨立于自身的外部世界,而前者則驚異于自身。我們是生來合群,還是獨立?一個行為的道德性取決于其結果,還是其它因素?人類追求卓越的標準應該是什么?知識來源于經驗主義的感官知覺,還是理性主義的思考?逝者如斯,我們應更關注短暫時間中的永恒,還是永恒存在的光陰飛逝?這些幾千年來一直處于哲學爭論中心的問題至今仍引人深思。
本書以簡單易讀的語言為讀者呈現了哲學界五個*基本問題的論辯,各章節分別圍繞其中一個議題展開,勾勒出各議題核心論點的主線。在作者的帶領下,閱讀先哲們的著作選段,參與哲學命題的辯論,體會先哲的真知灼見穿越幾千年歷史對現世的啟發。
在這里,你能看到盧梭與亞里士多德短兵相接、穆勒和康德的針鋒相對、尼采和孔子的高手過招。讀者能通過本書對所謂“哲學史”知識有一點了解,但其*主要的目的卻并非系統的哲學教育,而是讓讀者明白,先哲們與在他們所生活的時代一樣,仍然活躍在今天這個智能手機的時代。將從中所學的哲學思考原則應用于日常生活中,也許便能找到思考、解決問題的新角度。
哲學思考:思想史上的偉大論辯:an introduction to the great debates 目錄
序 / 1
**章 什么是哲學 / 1
五個問題 / 17
閱讀偉大的書籍 / 20
蘇格拉底導讀 / 27
第二章 獨處,還是合群? / 47
問題 / 47
盧梭的回答 / 50
亞里士多德的回答 / 74
論辯的解決:人是社會的、政治的,還是孤立的? / 107
第三章 我們該做什么 / 113
問題 / 113
穆勒的回答 / 115
康德的回答 / 142
論辯的解決:后果,還是責任? / 168
第四章 我們該效仿誰?(1) / 172
問題 / 172
亞里士多德的回答 / 173
尼采的回答 / 199
論辯的解決:德行還是力量? / 215
第五章 我們該效仿誰?(2) / 222
問題 / 222
孔子的回答 / 222
老子的回答 / 238
論辯的解決:做君子,還是做孩子? / 250
第六章 你知道些什么? / 253
問題 / 253
笛卡爾的回答 / 254
休謨的回答 / 281
論辯的解決:理性主義還是經驗主義? / 301
第七章 得時無怠 / 305
問題 / 305
圣奧古斯丁的回答 / 310
尼采(論赫拉克利特)論時間 / 346
論辯的解決:存在,還是生成? / 353
哲學思考:思想史上的偉大論辯:an introduction to the great debates 節選
**章
什么是哲學
是什么讓哲學家們思考?
哲學是一項特殊的事業,一種特殊的對話形式。這種形式,從早在2500 年前的古希臘就開始了,今天仍然存在。這本書的目的,是邀請你也加入進來。但是,你將要加入的東西,究竟是什么?
哲學家是獨一無二的嗎?并不。他們和別的科學家、學者、學生一樣,受到某種經歷甚至某種情感的強烈驅使—好奇心、興趣、驚喜、迷戀、困惑、訝異。這些經驗反過來激勵他們發問,問的問題往往以“為什么”開始。哲學家們想回答自己的問題,換句話說,他們想要解釋為什么事物是那個樣子的。簡而言之,他們和別的學者一樣,受求知欲的驅使。
天文學家們為星球所驚嘆,然后想要知道它們為什么這樣運行。生物學家為生命錯綜復雜的生存機制而入迷,想要弄清楚為什么生命這樣完美。數學家們為形式聯系的復雜性所吸引,于是永恒地追求自己更強大的推理分析能力。歷史學家們日日埋頭于浩如煙海的典籍中,因為他們太想知道過去某些事件的時間、地點和原因。哲學家們也是如此。
哲學家們同樣癡迷并努力解答自己認為急需解答的問題。但是,他們所想的東西,和那些引起天文學家、生物學家、數學家或者歷史學家們思考的東西是不一樣的。自然科學家迷醉于細菌、植物、動物、石頭,抑或星辰。他們感興趣的,是獨立于自身的外部世界,因此他們用顯微鏡或者望遠鏡,好看得更清楚真切。相較而言,哲學家們驚異于自身,因而也對自身加以審視。數學家們傾其一生在解答代數或幾何問題上,而對于哲學家們,自己的人生就是他們的問題所在。歷史學家們研究過去,而哲學家們則思考,為什么先有過去,以及過去在自己的人生當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柏拉圖的對話《斐德羅篇》(Phaedrus )中有句話,一針見血地指出了這一點。蘇格拉底是本書的靈感來源,他走在鄉村里,同伴問他是否相信北風之神的故事(“北風之神”,古希臘神話中,希臘人讓他掌管凜冽的北風)。同伴的問題意涵著一個科學解釋,一點點氣象學的小知識,比一個愚蠢的古老神話好得多。蘇格拉底回答說,雖然他敬佩科學家們揭示了這些故事的真相,但他本人沒有時間追求這些。為什么?他的解釋如下:
我的朋友,原因在此:德爾斐神諭所告誡的“認識你自己”,時至今日我仍不能做到;我對自己還一無所知,要去研究那些跟自己毫不相干的事情就太可笑了。(《斐德羅篇》)
至少對于蘇格拉底來說,哲學家所追求的是“自我認識”(self-knowledge),而不是認識外部世界,或者外部世界之下的數學構造。但是,小心了,這并不意味著蘇格拉底所尋求的是了解他作為個體的自己。他對探索自己的兒童時光或者那些將他塑造成今日之人的傷痛往事興趣索然。相反,他的問題要深入得多:作為我自己,作為一個人,究竟意味著什么?
《斐多篇》(Phaedo )中的另一段話對此作了進一步解釋。蘇格拉底在這段話中再一次拿自己和當時的自然科學家作比較。雖然他坦承自己對科學家們研究成就的敬佩,但他認為自己確實不適合從事這種研究。他說道,對于研究自然,“我并不具備相應的特質”。這一番話表明,“自然(Nature)”一詞是有著雙重含義的,其一是指外部世界:由風、水和星辰組成的物理世界;其二正是蘇格拉底所醉心的—人類的天性。這兩者有所不同。
上高中生物課時,見到同學們迫不及待地看顯微鏡,我感到十分不解。他們對切片上一滴臟水里面游動著的那些微生物驚奇不已,而我呢?我感興趣的是為什么他們會有這么強烈的興趣……以及,為什么我絲毫沒有。
“ 哲學”(philosophy) 一詞源自兩個希臘詞語:philia(愛)和sophia(智慧)。但是,倘若簡單地把哲學定義為“熱愛智慧”,未免過于含糊。畢竟,生物學家們同樣熱愛智慧—對于生命體的智慧,而歷史學家們也對過往的智慧孜孜以求。那么,哲學家與眾不同之處在哪兒?再說一次:他們追求的智慧,是關于人類的生命的性質與意義的智慧。
哲學思考:思想史上的偉大論辯:an introduction to the great debates 作者簡介
[美]戴維·羅克里克(David Roochnik),1995年取得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博士學位,畢業后先后任教于愛荷華州立大學、威廉姆斯學院、波士頓大學,現任波士頓大學古典希臘研究瑪利亞史塔特科技中心教授,曾獲得多個杰出教育獎項。著有《在危機時代找回亞里士多德》(Retrieving Aristotle in an Age of Crisis)《找回先哲:希臘哲學導論》(Retrieving the Ancients: An Introduction to Greek Philosophy)《美麗城市:柏拉圖共和國的辯證特征》(Beautiful City: The Dialectical Character of Plato's Republic)《藝術與智慧:柏拉圖對技術的理解》(Art and Wisdom: Plato’s Understanding of Techne)《理性的悲劇:走進柏拉圖的理性觀》(The Tragedy of Reason: Toward a Platonic Conception of Logos)等。
- >
巴金-再思錄
- >
經典常談
- >
推拿
- >
二體千字文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