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同感與人格:埃迪·施泰因的交互主體性現象學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4191229
- 條形碼:9787214191229 ; 978-7-214-19122-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同感與人格:埃迪·施泰因的交互主體性現象學研究 本書特色
本書系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項目成果。 本書是漢語學界**部專論現象學運動重要成員、胡塞爾的學生兼助手施泰因,特別是施泰因對于交互主體性現象學的研究的專著,填補了國內這方面研究的空白;同時,本書的研究除了在哲學界相關領域具有開拓性的重要意義外,對于心理學和社會學研究界在這個方向上的思考與討論也提供了新的視角。
同感與人格:埃迪·施泰因的交互主體性現象學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是漢語學界**部專論施泰因特別是施泰因對于交互主體性現象學的研究的專著。該書共分三章, 內容包括: 施泰因對現象學的基本理解 ; 同感行為的本質現象學 ; 同感行為與個體、人格的構造等。
同感與人格:埃迪·施泰因的交互主體性現象學研究 目錄
目錄
縮略索引
引論
**節 施泰因思想總體發展的分期
第二節 同感問題在施泰因思想中的緣起與位置
第三節 相關研究的綜述與本書的基本思路
**章 施泰因對現象學的基本理解
**節 現象學的世界觀意義
一、現象學與世界觀之爭:胡塞爾、海德格爾和舍勒
二、現象學的世界觀意義:在胡塞爾和舍勒之間的施泰因
第二節 現象學與經院哲學比較下的“直觀”方法
一、**點一致性:一切知識都開始于感覺
二、第二點一致性:對感覺材料的智性操作
三、第三點一致性:智性的被動性
四、施泰因:現象學家,或托馬斯主義者?
第三節 同感現象學研究的起點與目標
一、施泰因同感現象學研究的起點
二、施泰因同感現象學研究的目標及其與起點之間的張力
第二章 同感行為的本質現象學
**節 “同感”概念的歷史發展與基本意涵
第二節 有關異己意識之把握的諸發生理論
一、模仿理論及其辯難
二、聯想理論及其辯難
三、類比推論理論及其辯難
第三節 對同感行為之本質的現象學描述
一、同感行為既非內感知也非外感知
二、作為“非本原給予性行為”的回憶與同感
三、有關同感的表象觀與現時觀之爭
第四節 利普斯、舍勒和施泰因論同感和同一感
一、利普斯論“同感”與“完全體驗的趨向”
二、施泰因論“同感”與“同一感”
三、舍勒論“相互一同感受”、“追復感受”與“同一感”
四、在“同感”與“同一感”問題上施泰因與舍勒之間的相互關系附論我們如何通達他人的意識?——發生心理學的進路與現象學的進路
第三章 同感行為與個體、人格的構造
**節 “個體一般”或“個體自我一般”的現象學本質
一、從無性質的“純粹自我”到有性質區分的“意識流”
二、作為心靈與身體之統一的“心理—物理個體”
三、“心理—物理個體”的基本特性
第二節 “個體一般”以及“外部世界”之現象學的構造
一、同感與異己個體的構造
二、本己個體的構造與外部世界的構造
第三節 “精神主體”或“人格”之現象學構造
一、自然與精神或自然科學與精神科學的基本問題
二、作為“精神主體”的人格之現象學構造
三、“同感地理解”與異己人格的被給予性
總結 同感現象學的世界觀意義
**節 構造問題與世界的實在性
第二節 對人格的現象學分析與精神科學的現象學基礎 附錄一 施泰因生平年表
附錄二 施泰因著作年表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同感與人格:埃迪·施泰因的交互主體性現象學研究 節選
諾塔[Jan H. Nota)曾經抱怨,在施皮格伯格的皇皇巨著《現象學運動》中給胡塞爾在弗萊堡的**個女助手施泰因的位置只有短短的一頁半。的確,在晚近出版的莫蘭的《現象學導論》中依然沒有施泰因的身影。長期以來,在現象學運動中,施泰因首先都只是作為胡塞爾的助手而為人們所熟知,而她本人對于現象學的基本理解并沒有得到重視。當然在某種意義上,這也可以歸咎于施泰因本人思想發展與相關著述的特點。 如果撇開施泰因在當胡塞爾私人助手期間為胡塞爾加工或撰寫的兩篇文字不論,實際上,施泰因在其整個現象學時期都很少有對現象學或者現象學方法本身的較為系統的集中論述。當然人們也可以在《論同感問題》的開篇以及《哲學導論》的開始章節讀到一些有關她的研究所使用的現象學方法的簡要說明。在某種意義上,我們可以說,施泰因的現象學時期,主要是在使用現象學方法來從事對具體的“現象”或“實事本身”的現象學研究,比如對同感問題、對動機引發問題、對個體和共同體的問題以及對國家問題等的現象學研究,這些研究*終當然都與“人格之建構”這一根本問題或“生命項目”相關。 在1920年代中期以后,施泰因試圖將現象學的方法融入經院哲學特別是托馬斯??阿奎納的綜合哲學的研究論域中。按照慣常的研究,這一時期大多被看作是她“與現象學的破裂”[Bruch mit der Phänomenologie)時期,人們當然不會過多冀望在這個已不再是純粹現象學家而是轉變為神學家的施泰因的那些后期著述中來了解其現象學了。 然而正是在這一時期,為了更好地展示她所要從事的工作,施泰因才開始多次集中且專題地討論現象學方法乃至現象學本身。這首先體現在她1924年發表的短文《什么是現象學?》[“Was ist Phänomenologie?”)中。然后在1929年,施泰因起先以虛擬的對話文體[題為“何謂哲學?埃德蒙德??胡塞爾與托馬斯??阿奎納的對話”)比較了胡塞爾與阿奎納的思想,后來在海德格爾的要求下,她將該文改為論文的形式并以“胡塞爾的現象學與圣托馬斯??阿奎納的哲學:一個比較的嘗試”[“Husserls Phänomenologie und die Philosophie des hl. Thomas v. Aquino: Versuch einer Gegenüberstellung”)為題發表在紀念胡塞爾70歲生日的紀念文集[Festschrift Edmund Husserl zum 70. Geburtstag)上。1932年9月12日,在法國的Juvisy鎮,由該地的托馬斯協會組織召開了有關現象學和托馬斯主義的研討會,施泰因受邀參加了該會議并在會議上專門討論了現象學的問題。而在出自施泰因明斯特時期的手稿、約寫于1932年的《現象學的世界觀意義》[“Die weltanschauliche Bedeutung der Phnomenologie”)一文中,施泰因則集中論述了她對現象學本身以及她對胡塞爾、舍勒、海德格爾等人的現象學的看法。
同感與人格:埃迪·施泰因的交互主體性現象學研究 作者簡介
郁欣,女,1979年生,哲學博士,現為中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同時為中山大學現象學文獻與研究中心研究人員。2008年9月-2009年8月,受國家留學基金委資助在捷克布拉格查理大學人文科學系訪問學習。主要研究方向為現象學、西方馬克思主義。在《哲學研究》、《世界哲學》、Phainomena等國內外期刊發表論文、譯文20余篇。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