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行走中國叢書邊地往事:觸摸普洱老時光 版權信息
- ISBN:9787222144774
- 條形碼:9787222144774 ; 978-7-222-14477-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行走中國叢書邊地往事:觸摸普洱老時光 本書特色
本書講述20世紀初普洱的散文。有國外傳教士來云南的見聞,也有本地作家回憶普洱的文章。書稿通過不同人對普洱的回憶、感觸寫就,是一本關于普洱社會、歷史風貌的書,是一本關于普洱邊地歷史記憶之書。通過文字我們可以了解20世紀初的普洱社會風貌以及當時當地人的生活狀態。
行走中國叢書邊地往事:觸摸普洱老時光 內容簡介
時間,只有經過沉淀才能顯示出美麗的光澤。經過沉淀的時間是一種記憶!哆叺赝隆肥且徊筷P于時間與記憶之書,是一本關于普洱邊地歷史記憶之書。這是一部充滿鮮活細節,可以方便地觸摸到普洱邊地往事肌膚和紋理的作品。通過這部作品,讀者可以方便地走進一段普洱邊地業已消逝的時光。
行走中國叢書邊地往事:觸摸普洱老時光 目錄
——法國湄公河考察隊《加內報告》中的普洱行
踏入東方文明之地
——1867年法國湄公河考察隊目擊的普洱大地
1895年亨利·奧爾良普洱行
行走在瀾滄江的細小葉脈上
——亨利·奧爾良1895年普洱行
設色水墨里的滄桑容顏
——古普洱風俗畫屏解讀
普洱茶記
普洱茶的命名之作
陳潤如在思茅
民國時期,一個海關稽查員在思茅度過的兩年半時光
1938年思普邊地行
——姚荷生《水擺夷風土記》節選
質樸中的美麗和凄涼
1944年冬普洱行
——馬子華《滇南散記》節選
普洱大地1944年冬的蒼涼
行走中國叢書邊地往事:觸摸普洱老時光 節選
《邊地往事觸摸普洱老時光》: 從瑯勃拉邦到景洪 第二天起,我們開始爬山。這條路基本上是沿山脊而行,時不時下到谷底,然后又要爬到很好。在山里走了很長的路之后,我們終于下到了一個平壩。就像其他地方一樣,平壩總有一條橫穿其間的河。平壩里的土地都還沒有被開墾完,稻田里茸茸的綠色十分養眼。壩子里掩映在大樹中的寺廟山墻是白色的,所以很引人注目。壩子里的這條河叫南嘎河,很寬,水流很急。沒船,我們只有涉水而過,水很急,足以沖倒我們的一個挑夫。隨后,我們朝一座立有金字塔的小山前進,勐籠就位于這座金字塔底下。 我們穿過市場,沿兩旁有房舍的街道走進村子的中心。房子很多,說明這是個比較重要的地方。當我們在南嘎河的一條支流上看到一座石橋時,很難用語言形容我們大吃一驚的心情。盡管在吳哥和瓦富,柬埔寨人建造了輝煌的寺廟,但是他們似乎不知道怎樣造拱橋。他們只知道怎樣采石頭。中國人更有技巧一些。這座勐籠的橋是中國人造的,優雅、堅固,橋頭邊還有一個已倒在一邊的雕刻的獅子。拱橋的中心凸起,像是房檐下的裝飾。中國人被一點一點地攆走,現在也沒辦法再維護他們的這個作品,當地人受益很多,但是連把倒下的石頭扶起來的本領都沒有。除了這座橋和鋪設的路面外,勐籠這個地方和老撾其他地方沒有什么大的不同。房舍是用同樣的材料建造的,服飾也差不多,寬大的褲子,上衣,圍包頭,在腰間別一把匕首。我們剛到就被好奇的群眾圍觀,小販們擠著要來賣給我們東西。在人群中,我們見到兩個女人,穿著長裙,腳很好小。她們是中國女人,真正的中國人!沒有任何可以懷疑的了。摧殘過的小腳、石橋——這不就是另外一種文明的跡象嗎?我們一定是出了老撾了。維納斯從水里出現和帕臺農從這些竹子里走出來,也不會讓我們比見到這座10米長的小橋和這兩個可憐的售貨女人更為驚訝的了。15個月的長途跋涉,勞累、苦難在一刻間煙消云散。中國!這是我們旅行的目的地,也標志著我們回程的開始。不過,離開了緬屬老撾,我們還不算已經踏入中國的土地。勐籠是景洪王國的十二個勐之一。景洪是第三個以老族為主的王國,不是一個接近獨立的國家,有點像景棟和勐勒一樣。名義上屬于兩個國家,但是實際上有比較大的自治權。權力比前面那兩個都要大。 村里的頭人看上去對我們十分熱情,并按拉格利的要求叫人敲鼓為我們召集挑夫。但是正當我們要出發的時候,景洪的國王給勐籠的頭人來了一封信,信里只有這樣的內容:當歐洲人到達的時候,叫他們原路返回。 這個打擊對我們十分沉重。不過我們已習慣了官員們的詭計。只是要多停留一段時間罷了。拉格利派他的翻譯先去景洪,我們在勐籠等待。 這個地方的市場規模可觀,有棉布、煙草、粗絲,還有從緬甸來的布料、銀器和銅器、鐘、秤及其他食品。餐館里有穿著各種顏色服裝的人,吵吵嚷嚷的。人們吃的大米做得像是卷好切好像粉絲一樣的食物,老板娘還要加上鹽、香料、菜和切得很小塊的豬肉,還要加旁邊鍋里煮的魚湯,同時當醬油。在老撾,人們獨自居住,除了寺廟外見不到其他的集中的地方。 我們看了看勐籠的塔。勐籠有兩個塔,其中一個太小不值一提。但是另一個造型獨特,好像沒有落入老撾建筑的窠臼。先是一圈尖頂圓柱,底部有8個小塔,托著供油佛像的神龕。塔位于離村不遠的小山上,整體氣勢十分優雅。我永遠搞不懂這些金字塔形的建筑物的含義。因為它們不是誰的墳墓,也不是寺廟。所以沒有遺體也沒有誰來朝拜(編者注:這就是今日西雙版納州勐?h勐龍鎮曼飛龍村的曼飛龍白塔)。 湄公河就在景洪城邊上,我們很后一次渡過這條河,回到了左岸,自瑯勃拉邦之后還是次。再走,就是世界上很為險峻和破碎的地理環境了。座要爬的山就是喜馬拉雅山的一個支脈。當地人很好奇又很懷疑地打量我們。我們只能雇一些病弱者來為我們背行李,他們由于回民起義背井離鄉來到這里。沿路的不少村寨里住的都是這些流離失所的人,他們好像不習慣耕種這里陌生的土地。路越來越險,在海拔1200米的高度,僅居住著一些山地人,我們不得不向他們借過夜的地方。他們沒有給旅行的人住的房子,所以我們就只有住馬廄牛棚,里面臭蟲很多。在這些地方,找人背行李不容易,所以好幾次,我們不得不找婦女和兒童來幫忙。強壯一點的男人背大箱子,他的妻子用條帶子繃在前額上為我們背小包,就像牛一樣艱難行進。 一點一點地,老撾的風俗習慣、服飾、建筑特點消失了,語言也發生了變化,逐漸融進另外的語言。在這個中間地帶,人們講的語言既不是漢語,也不是老撾語,而是一種混合語。說到語言,特別是當我們離開瑯勃拉邦之后,一層一層地,似乎沒有新的語言出現,絕大部分是方言。但是層和很后一層之間的差別是巨大的。如果你是一步一步走來的,你的印象就會有所不同。 群山上有不少田地,房舍很小,建造時使用灰沙,不再像老撾那樣建的是高腳屋,這里的房子就直接建在地上!
行走中國叢書邊地往事:觸摸普洱老時光 作者簡介
黃雁,普洱市委黨校市情研究室教授,哈尼族作家。曾榮獲云南省首屆文學藝術創作政府獎,邊疆文學新人新作獎、全國第五屆少數民族創作駿馬獎。2006年以來致力于普洱地域文化研究,有《阿佤山的孩子們》《無量的大山》《北回歸線上的哈尼人》《寧洱記憶》《醉普洱》《邊地往事》等十多部地域文化專著公開出版! ±捉荦,男,1973年生于大理祥云縣,現居昆明,供職于某雜志社。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我與地壇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朝聞道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