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兩宋功利思想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60975
- 條形碼:9787520360975 ; 978-7-5203-6097-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兩宋功利思想研究 內容簡介
利益分析方法是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的重要方法。利益分析方法從人與自然的生產關系出發,基于人與人的社會關系,以人的需求和實現的歷史發展規律,理解和揭示人的社會活動和政治活動的本質及其規律性發展。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對中國傳統的功利思想加以正確的批判、辨析、揚棄和吸收,緊密結合歷史和時代的實踐加以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深入研究和構建中國特色利益政治學的重要維度。本書分三階段介紹了兩宋功利思想。其中,北宋前中期階段主要介紹了李覯、王安石及“皇祐三先生”尤其是王開祖的功利思想;北宋后期階段主要介紹了“永嘉九先生”中的周行己、許景衡、劉安節、劉安上的功利思想;南寧階段主要介紹了永嘉學派中鄭伯熊、薛季宣、葉適、陳傅良的功利思想以及永康學派陳亮與朱熹的“義利王霸之辯”。兩宋功利思想可以看成儒家思想內生的“現代性”因素,無疑是儒家思想的另一重要側面,經過深入研究和闡述,通過創造性轉換和創新性發展,這些思想無疑可以通達于現代哲學,對于古老中華文明的偉大復興發揮獨特意義和作用。
兩宋功利思想研究 目錄
緒論
一 兩宋功利思想的地位和研究價值
二 兩宋功利思想的發展線索
三 兩宋功利政治哲學的基本特點
四 兩宋功利思想的理論基礎
五 關于本書的體例
上篇 北宋前中期
儒家的復興
李覯的功利思想
一 樸素的唯物主義傾向
二 正視功利的倫理觀
三 以功利為視角解釋政治與道德的“易”論
四 以功利為導向的治理原則
王安石的功利思想
一 樸素的唯物主義——道不離器
二 經世的利益思想——義不離利
三 王道與霸道的問題
四 新政的改革措施
永嘉學派的先聲——王開祖的功利思想
一 道德之樂
二 善惡混之性與心統性情
三 折中的王霸論
四 事功導向的治理主張
中篇 北宋后期
“永嘉九先生”與其代表周、許、大劉、小劉
周行己的事功思想
一 “道不離器”的思想
二 性善論與相對的善惡
三 “道”、“理”的去價值化與朱熹的批評
四 “理”不離“事”
許景衡的功利思想
一道德與功利之間的兩難
二 實用中相互轉化的利、害思想
三 實踐、經驗中的“理”
劉安節 的事功思想
一 尊重客觀事物的規律性
二 發展的人性論與功利的教化
三 劉安節 的政治思想
劉安上的事功思想
一道理不離事物
二 重視下情與民利為先
三 用人以實、以長
下篇 南宋
南宋永嘉學派與永康學派諸君子
鄭伯熊的事功思想
一 德與法并用的治國理念
二 朱熹與鄭伯熊關于“輕刑”問題的討論
三 鄭伯熊的利益與理財思想
薛季宣的功利思想
一“道無本末”論
二 利與害相輔相成的思想
三 薛季宣的政治思想
四 薛季宣與朱熹的交流
葉適的功利思想
一 樸素的唯物主義傾向
二 道德相對主義的傾向
三 注重“實德”的王霸統一論
四 葉適的治理思想
陳傅良的事功思想
一 義不離利且義高于利的倫理思想
二 務實的政治思想
三 評點“義利王霸之辯”
陳亮的“義利王霸之辯”
一 “氣一元二面向”的唯物觀點
二 “氣一元二面向”下尚義的功利思想之特色
三 “義利王霸之辯”
四 陳亮的政治思想
結語
參考文獻
兩宋功利思想研究 節選
《兩宋功利思想研究》: 李覯在樸素唯物主義世界觀以及相關人性論基礎上論述的現實功利思想,體現在其關于治理天下與經濟政策的很多論述中: **,李覯將帝王后官的秩序也視為重要的政治利益,以此暗示統治者,其自身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應該成為符合禮的規范,即具有公共利益的特征。“今數口之家,猶以婦傾,……況乎后妃……故內宰‘以陰禮教六宮’。”哪怕是僅有幾口人的老百姓的家庭,也會因為婦人而傾家蕩產,更何況后妃呢?李覯顯然是女禍論的支持者。他認為,婦女的天性是不理性的,所以對大多數皇帝而言,后妃經常會干擾正常的政治秩序。為了杜絕后官亂政的惡果,李覯認為應當采取的措施有二:**,請大臣介入后宮事務的管理與建議。他例舉了西漢初年,漢高祖原配呂后殘酷迫害戚夫人的故事,主張統治者應當依靠大臣的力量來管理和制衡后宮,以防患于未然。顯然,漢高祖后宮一大勢力是呂后以及其子太子(后來的漢惠帝)劉盈;另一個是其寵妃戚夫人及其子劉如意。在立嗣問題上,漢高祖顯然優柔寡斷,既沒有下定決心廢除太子立劉如意,也沒有授權大臣以有效制約呂后的權力。等到高祖死后,呂后便掌握了*高大權,一方面殘酷殺害戚夫人母子,另一方面也樹立后族的權威,大封呂姓諸王(這直接違背了高祖生前訂立的“非劉姓不得為王”的規矩),為日后漢朝統治者的內亂埋下了伏筆。顯然,李覯此論不一定專指后妃,還包括后妃代表的外戚、皇帝身邊的宦官、佞臣等腐朽勢力。他主張的借助外朝大臣的力量來制衡宮中事務,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此外,李覯還主張以公共利益為核心的“禮”來規范后宮等事務,即“君子不茍于色,有婦德者充之,無則闕。……故無德以色親,……謂邪色之乘陽也”。“禮”的要求,就是對后妃的選拔,要以德為先,若無有道德品質的后妃,則寧缺毋濫。 第二,基于其公共利益為先的“禮”論,李覯提出了近于公共財政的理念,這種理念具有一定的超前性。自秦建立封建大一統的政治制度以來,皇帝富有四海,其自身的財富與天下的財富不分,換言之,天下不過是皇帝的私產。而中國傳統專制政治體制之下,經常的情況是,以皇帝為代表的封建統治者濫用國家財產滿足自身驕奢淫逸需求。針對這種弊端,李覯認為“蓋王者無外,以天下為家,……財物之在海內,如在橐中,況于貢賦之人,何彼我之云哉?歷觀書傳,自禹貢以來,未聞天子有私財者。……故雖天子器用,……屬于大府,則日有成,月有要,歲有會。”皇帝作為天下的統治者,是不分公產與私產的,如果說天下都是皇帝的私產,那就意味著公共利益毀滅。所以,既然君主富有天下,同時又不能將天下的財產都歸于皇帝一人,那就應該強調皇帝的財產也是一種公共財產,不能有“彼我”之分。這樣一來,即便是天子自身的用度開銷,也要列入國家財政。李覯的這些思想,實質上是強調兩個問題:**,皇帝作為天下的統治者,其個人財產就是公共財產,不允許有其“私產”存在;第二,既然皇帝的財富都是公共財產,那么其花銷用度也必須被有效制約、管理,不能濫用濫支。 作為表率的皇帝自身財產的使用得到規范之后,接下來,就是經理天下的公共財富。李覯認為財用是國家的根本,理財是國家治理的必要內容,反對“正統”儒生們空談誤國的論調:“愚竊觀儒者之論,鮮不貴義而賤利,其言非道德教化則不出諸口矣。(洪范一食二貨;孑L子足食足兵)……治國之實,必本于財用。……所謂富國者,非日巧籌算,析毫末,厚取于民以媒怨也,在乎強本節用,下無不足而上則有余也。” ……
兩宋功利思想研究 作者簡介
王浦劬,男,江蘇人。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北京大學學位委員會政治學與行政管理學位分委員會主席,北京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院長(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主任),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吉林大學、中山大學、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國家治理協同創新中心”聯合主任。兼任中國政治學會副會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政治學科評議組召集人、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領導小組政治學科評議組召集人、教育部高等學校政治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首批領軍人才。主要研究領域為政治學理論與方法,當代中國政治與治理。編寫出版《政治學基礎》《國家治理現代化:理論與策論》《新時代的政治與治政》等。 趙滕,男,遼寧人。北京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助理教授。本科、碩士、博士均畢業于北京大學,獲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學士學位、經濟學專業學士學位,中共黨史專業碩士學位及政治學理論專業博士學位。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公共管理學博士后。有金融、行政工作經歷,持有法律職業資格證書、注會專業階段合格證。學術方向:政治哲學、思想史。在《文史哲》《學術界》《河南社會科學》《中州學刊》等刊物發表文章多篇。
- >
回憶愛瑪儂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姑媽的寶刀
- >
煙與鏡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