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中國通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5290476
- 條形碼:9787555290476 ; 978-7-5552-9047-6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通史 本書特色
《中國通史》完成于一九三九年,分上、下兩冊,上冊十八章,分門別類地敘述中國社會經濟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學術的發展情況,內容包括婚姻、族制、政體、階級、財產、官制、選舉、賦稅、兵制、刑法、實業、貨幣、衣食、住行、教育、語文、學術、宗教等十八類;下冊三十六章,按時間順序敘述中國政治的變革。
中國通史 內容簡介
本書分為兩部分, 其一主講政治史, 按照歷史順序加以串聯, 在理亂興亡的同時, 將歷史知識更系統地進行梳理 ; 其二主講文化現象。作者著此書時正值抗日戰爭, 是為了滿足當時大學教學的需求而編寫的, 對初學者系統地掌握歷史的各個方面有很大幫助。
中國通史 目錄
**章 婚姻
第二章 族制
第三章 政體
第四章 階級
第五章 財產
第六章 官制
第七章 選舉
第八章 賦稅
第九章 兵制
第十章 刑法
第十一章 實業
第十二章 貨幣
第十三章 衣食
第十四章 住行
第十五章 教育
第十六章 語文
第十七章 學術
第十八章 宗教
下編 中國政治史
第十九章 中國民族的由來
第二十章 中國史的年代
第二十一章 古代的開化
第二十二章 夏殷西周的事跡
第二十三章 春秋戰國的競爭和秦國的統一
第二十四章 古代對于異族的同化
第二十五章 古代社會的綜述
第二十六章 秦朝治天下的政策
第二十七章 秦漢間封建政體的反動
第二十八章 漢武帝的內政外交
第二十九章 前漢的衰亡
第三十章 新室的興亡
第三十一章 后漢的盛衰
第三十二章 后漢的分裂和三國
第三十三章 晉初的形勢
第三十四章 五胡之亂(上)
第三十五章 五胡之亂(下)
第三十六章 南北朝的始末
第三十七章 南北朝隋唐間塞外的形勢
第三十八章 隋朝和唐朝的盛世
第三十九章 唐朝的中衰
第四十章 唐朝的衰亡和沙陀的侵入
第四十一章 五代十國的興亡和契丹的侵入
第四十二章 唐宋時代中國文化的轉變
第四十三章 北宋的積弱
第四十四章 南宋恢復的無成
第四十五章 蒙古大帝國的盛衰
第四十六章 漢族的光復事業
第四十七章 明朝的盛衰
第四十八章 明清的興亡
第四十九章 清代的盛衰
第五十章 中西初期的交涉
第五十一章 漢族的光復運動
第五十二章 清朝的衰亂
第五十三章 清朝的覆亡
第五十四章 革命途中的中國
中國通史 節選
《中國通史(套裝上下冊)》:掠奪婚起于游獵時代,在中國古書上,也是確有證據的。《禮記·月令》《疏》引《世本》說:大吳始制嫁娶以儷皮為禮。托諸大昊,雖未必可信,而儷皮是兩鹿皮,見《公羊》莊公二十二年何《注》,這確是獵人之物。古婚禮必用雁,其理由,怕亦不過如此。又婚禮必行之昏時,亦當和掠奪有關系。中國農業起于女子,捕魚在古代,亦為女子之事,說見第十一章。農漁之民,都是食物饒足,且居有定地的,畋獵對于社會的貢獻比較少,男子在經濟上的權力不大,所以服務婚之制,亦發生于此時。贅婿即其遺跡。《戰國·秦策》說大公望是齊之逐夫,當即贅婿。古代此等婚姻,在東方,怕很為普遍的。《漢書·地理志》說:齊襄公淫亂,姑姊妹不嫁。“于是下令國中:民家長女不得嫁,名日巫兒,為家主祠,嫁者不利其家。民至今以為俗。”把此等風俗的原因,歸諸人君的一道命令,其不足信,顯而易見。其實齊襄公的姑姊妹不嫁,怕反系受這種風俗的影響罷?《公羊》桓公二年,有楚王妻娟之語(何《注》:娟,妹也。)。可見在東南的民族,內婚制維持較久。《禮記·大傳》說:“四世而緦,服之窮也。五世袒免,殺同姓也。六世親屬竭矣,其庶姓別于上(庶姓見下章)。而戚單于下(單同殫),婚姻可以通乎?系之以姓而弗別,綴之以族而弗殊,雖百世而婚姻不通者,周道然也。”然則男系同族,永不通婚,只是周道。自殷以上,六世之后,婚姻就可以通的。殷也是東方之國。《漢書·地理志》又說燕國的風俗道:“初太子丹賓養勇士,不愛后宮美女,民化以為俗,至今猶然。賓客相過,以婦侍宿。嫁娶之夕,男女無別,反以為榮。后稍頗止,然終未改。”不知燕丹的舉動,系受風俗的影響,反以為風俗源于燕丹,亦與其論齊襄公同病。而燕國對于性的共有制維持較久,則于此可見。燕亦是濱海之地。然則自東南至于東北,土性肥沃,水利豐饒,農漁二業興盛之地,內婚制及母系氏族,都是維持較久的。父系氏族,當起于獵牧之民。此可見一切社會制度,皆以經濟狀況為其根本原因。人類對于父母親族,總只能注意其一方,這是無可如何的。所以在母系氏族內,父方的親族,并不禁止結婚;在父系氏族內,母方的親族亦然;且有兩個氏族,世為婚姻的。中國古代,似亦如此。所以夫之父與母之兄弟同稱(舅),夫之母與父之姊妹同稱(姑)。可見母之兄弟,所娶者即父之姊妹(并非親姊妹,不過同氏族的姊妹行而已)。而我之所嫁,亦即父之氏族中之男子,正和我之母與我之父結婚同。古代氏族,又有在氏族之中,再分支派的。如甲乙兩部族,各分為一二兩組。甲一之女,必與乙二之男結婚,生子則屬于甲二。甲二之女,必與乙一之男結婚,生子則屬于甲一。乙組的女子亦然。(此系*簡單之例,實際還可以更繁復。)如此,則祖孫為同族人,父子則否。……
中國通史 作者簡介
呂思勉(1884-1957),中國近代歷史學家、國學大師。與錢穆、陳垣、陳寅恪并稱為“現代中國四大史學家”。畢生致力于歷史研究和歷史教育工作,被評為歷史學一級教授。呂思勉是史學界公認的書籍讀得多的學者,二十四史通讀數遍,為學界同人傳為美談。呂思勉國學基礎深厚,治史的意趣卻不保守,五四時期,他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的“文學革命”深深地影響了史學著作的語言風格。呂思勉研究歷史,他把歷史的功能和歷史教育的功能相聯系,論述了歷史教育的目的。他對歷史教育目的是求知過去,以明白現在。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山海經
- >
唐代進士錄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