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此生只為守敦煌:常書鴻傳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3096662
- 條形碼:9787213096662 ; 978-7-213-09666-2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此生只為守敦煌:常書鴻傳 本書特色
《此生只為守敦煌:常書鴻傳》是著名作家葉文玲歷時多年,精心創作的常書鴻傳,可謂目前市面上詳盡、完整、可信的常書鴻傳記。為寫作此書,葉文玲六次前往敦煌,與常書鴻先生及其家人、友人建立了非常好友誼,收集了大量*手資料。
著名藝術家常書鴻,與張大千、徐悲鴻同時代的著名畫家。本書講述了常書鴻在時局動蕩的政治背景下,守護敦煌的坎坷一生。全書30章,從常書鴻的少年開始講述,娓娓道來,直至常書鴻病榻前的人生回顧。
《此生只為守敦煌:常書鴻傳》是著名作家葉文玲歷時多年,精心創作的常書鴻傳,可謂目前市面上詳盡、完整、可信的常書鴻傳記。為寫作此書,葉文玲六次前往敦煌,與常書鴻先生及其家人、友人建立了非常好友誼,收集了大量*手資料。
著名藝術家常書鴻,與張大千、徐悲鴻同時代的著名畫家。本書講述了常書鴻在時局動蕩的政治背景下,守護敦煌的坎坷一生。全書30章,從常書鴻的少年開始講述,娓娓道來,直至常書鴻病榻前的人生回顧。
常書鴻的一生,是極不平凡的一生,是為敦煌獻身的一生。1936年,常書鴻毅然放棄了安定的生活和創作環境,回到面臨抗日戰爭嚴峻局勢的祖國。1943年,常書鴻幾經轉折抵達敦煌莫高窟,在嚴酷的自然環境和極其匱乏的物質條件下,籌備建立敦煌藝術研究所,并擔任首任所長。有此開始了對莫高窟有組織、有系統的保護和研究工作。此后近半個世紀的風雨人生中,他雖然承受了妻離子散、家破人亡、遭遇迫害等種種磨難與打擊,卻仍以苦行僧般的堅忍與執著,為敦煌藝術的保護、研究和傳播做出了無以替代的貢獻。在某種程度上,常書鴻決定了今天敦煌的這般模樣。
此生只為守敦煌:常書鴻傳 內容簡介
? 《此生只為守敦煌:常書鴻傳》是有名作家葉文玲歷時多年,精心創作的常書鴻傳,可謂目前市面上詳盡、完整、可信的常書鴻傳記。為寫作此書,葉文玲六次前往敦煌,與常書鴻先生及其家人、友人建立了很好好友誼,收集了大量手資料。 ? 有名藝術家常書鴻,與張大千、徐悲鴻同時代的有名畫家。本書講述了常書鴻在時局動蕩的政治背景下,守護敦煌的坎坷一生。全書30章,從常書鴻的少年開始講述,娓娓道來,直至常書鴻病榻前的人生回顧。 ? 常書鴻的一生,是極不平凡的一生,是為敦煌獻身的一生。1936年,常書鴻毅然放棄了安定的生活和創作環境,回到面臨抗日戰爭嚴峻局勢的祖國。1943年,常書鴻幾經轉折抵達敦煌莫高窟,在嚴酷的自然環境和極其匱乏的物質條件下,籌備建立敦煌藝術研究所,并擔任首任所長。有此開始了對莫高窟有組織、有系統的保護和研究工作。此后近半個世紀的風雨人生中,他雖然承受了妻離子散、家破人亡、遭遇迫害等種種磨難與打擊,卻仍以苦行僧般的堅忍與執著,為敦煌藝術的保護、研究和傳播做出了無以替代的貢獻。在某種程度上,常書鴻決定了今天敦煌的這般模樣。
此生只為守敦煌:常書鴻傳 目錄
此生只為守敦煌:常書鴻傳 相關資料
自從在巴黎見到伯希和的《敦煌石窟圖錄》 ,我的命運便與敦煌緊緊聯系在一起了,從那以后的半個世紀,我嘗盡了一家離散、橫遭迫害的苦酒。可我深切認識到:敦煌藝術是中國的傳統文化,舍命也得保護它。不管有多少困難都必須克服——就是這種使命感,使我渡過了所有的艱難困苦。 ——常書鴻 我們走了,你還要在這里無窮無盡行使研究和保護之責,書鴻,這可是一個長期的甚至是無期的徒刑呀! ——張大千 油畫之入中國,不佞曾與其勞。而其爭盟藝壇,蔚為大觀,尤在近七八年來,蓋其間英才輩出。在留學國,目睹藝事之衰微;在祖國,則復興之期待迫切。于是素有抱負、而身懷異秉之士,莫不挺身而起,共襄大業。常書鴻先生亦其中之一,而藝壇之雄也。 ——徐悲鴻
此生只為守敦煌:常書鴻傳 作者簡介
常書鴻(1904—1994年),滿族,浙江杭州人。1923年,畢業于浙江省立甲種工業學校(浙江大學前身)染織科。
1927年遠赴法國學習西畫,留法10年,他的作品屢獲大獎,并被法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為20世紀早期中國油畫的拓荒之旅寫下了難得的篇章。與敦煌藝術的邂逅,成為常書鴻人生道路的轉折。
1936年,常書鴻毅然放棄了安定的生活和創作環境,回到面臨抗日戰爭嚴峻局勢的祖國。
1943年,常書鴻幾經轉折抵達敦煌莫高窟,在嚴酷的自然環境和極其匱乏的物質條件下,籌備建立敦煌藝術研究所,并擔任首任所長。有此開始了對莫高窟有組織、有系統的保護和研究工作。此后近半個世紀的風雨人生中,他雖然承受了妻離子散、家破人亡、遭遇迫害等種種磨難與打擊,卻仍以苦行僧般的堅忍與執著,為敦煌藝術的保護、研究和傳播做出了無以替代的貢獻。
葉文玲
著名作家,1942年生于浙江臺州。多年來筆耕不輟,至今已有800多萬字39本作品集及一部8卷本《葉文玲文集》出版。常書鴻(1904—1994年),滿族,浙江杭州人。1923年,畢業于浙江省立甲種工業學校(浙江大學前身)染織科。
1927年遠赴法國學習西畫,留法10年,他的作品屢獲大獎,并被法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為20世紀早期中國油畫的拓荒之旅寫下了難得的篇章。與敦煌藝術的邂逅,成為常書鴻人生道路的轉折。
1936年,常書鴻毅然放棄了安定的生活和創作環境,回到面臨抗日戰爭嚴峻局勢的祖國。
1943年,常書鴻幾經轉折抵達敦煌莫高窟,在嚴酷的自然環境和極其匱乏的物質條件下,籌備建立敦煌藝術研究所,并擔任首任所長。有此開始了對莫高窟有組織、有系統的保護和研究工作。此后近半個世紀的風雨人生中,他雖然承受了妻離子散、家破人亡、遭遇迫害等種種磨難與打擊,卻仍以苦行僧般的堅忍與執著,為敦煌藝術的保護、研究和傳播做出了無以替代的貢獻。
葉文玲
著名作家,1942年生于浙江臺州。多年來筆耕不輟,至今已有800多萬字39本作品集及一部8卷本《葉文玲文集》出版。
葉文玲與常書鴻結識于1983年,為寫作本書,作者曾六次前往敦煌,歷時多年,幾易其稿。作品以獨特的藝術視角、優美的文筆、翔實的史料,描繪了常書鴻與敦煌的血肉關系,揭示了常書鴻一生守護敦煌的決心和癡心。
- >
煙與鏡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二體千字文
- >
月亮與六便士
- >
莉莉和章魚
- >
隨園食單
- >
巴金-再思錄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