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制度篇
第1章 世界遺產保護的理論發展
1.1 遺產保護的相關國際機構
1.2 保護概念的形成和延伸
1.2.1 保護概念的萌芽
1.2.2 保護概念的形成——歷史紀念物
1.2.3 “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概念的提出
1.2.4 保護概念內涵的擴大
1.2.5 保護概念外延的擴大
1.2.6 保護概念的延伸——無形文化遺產
1.3 保護原則
1.3.1 保護的原真性
1.3.2 保護的完整性
1.3.3 保護文化的多樣性
1.4 保護方法
1.4.1 保護性修復
1.4.2 整體性保護
1.4.3 保護性開發
本章小結
第2章 意大利遺產保護制度
2.1 意大利遺產保護的理論和流派
2.1.1 歷史性修復
2.1.2 科學性修復
2.1.3 評價性修復
2.2 意大利遺產保護的法律框架
2.2.1 法律建設歷程
2.2.2 國家層面—《文化和景觀遺產法》
2.2.3 地方層面——以都靈為例
2.3 意大利遺產保護的職能機構
2.3.1 國際組織
2.3.2 政府職能部門
2.3.3 文物執法機構
2.3.4 國家編目機構
2.3.5 民間組織
2.3.6 教育咨詢機構
2.4 意大利遺產保護的資金保障制度
2.4.1 資金來源
2.4.2 激勵機制
本章小結
第3章 意大利遺產保護制度對中國的啟示
3.1 意大利遺產保護制度與中國的比較
3.1.1 行政管理體系
3.1.2 立法保障體系
3.1.3 資金保障體系
3.1.4 監督評估體系
3.1.5 公眾參與體系
3.1.6 教育咨詢體系
3.2 意大利遺產保護制度對中國的啟示
3.2.1 理順行政管理體系
3.2.2 完善立法保障體系
3.2.3 健全資金保障體系
3.2.4 建立監督評估體系
3.2.5 創新公眾參與體系
3.2.6 擴展教育咨詢體系
本章小結
下篇 策略篇
第4章 歷史地段型城市濱河地區概念解析
4.1 歷史地段型城市濱河地區的概念
4.1.1 歷史地段的概念
4.1.2 城市濱河地區的概念
4.1.3 歷史地段型城市濱河地區的概念
4.2 歷史地段型城市濱河地區的構成要素
4.2.1 空間要素
4.2.2 景觀要素
4.2.3 自然要素
4.2.4 人文要素
4.3 歷史地段型城市濱河地區的特征
4.3.1 空間屬性
4.3.2 景觀屬性
4.3.3 自然屬性
4.3.4 人文屬性
4.4 歷史地段型城市濱河地區保護更新的原則
4.4.1 整體性
4.4.2 多樣性
4.4.3 動態性
4.4.4 生態性
本章小結
第5章 都靈波河公共空間保護更新案例研究
5.1 都靈城市簡介
5.1.1 簡介
5.1.2 地理位置
5.1.3 城市的歷史演變
5.1.4 河流在城市中的定位
5.2 維托里奧廣場
5.2.1 歷史演變
5.2.2 特征分析
5.2.3 存在的問題
5.2.4 保護更新策略
5.2.5 策略實施的保障
5.3 瓦倫蒂諾公園
5.3.1 歷史演變
5.3.2 特征分析
5.3.3 存在的問題
5.3.4 保護更新策略
5.3.5 策略實施的保障
5.4 穆拉茲河堤
5.4.1 歷史演變
5.4.2 特征分析
5.4.3 存在的問題
5.4.4 保護更新策略
5.4.5 策略實施的保障
本章小結
第6章 都靈經驗對中國的啟示
6.1 意大利經驗總結
6.1.1 技術路線
6.1.2 組織管理
6.2 中國歷史地段型城市濱河地區公共空間保護更新存在的問題
6.2.1 缺乏整體管理
6.2.2 專項法規缺失
6.2.3 設計缺乏彈性
6.2.4 公眾參與不足
6.2.5 文化傳承缺失
6.2.6 親水性待提高
6.2.7 可達性待增強
6.2.8 生態性待改善
6.3 意大利經驗對中國的啟示
6.3.1 整合規劃管理
6.3.2 健全專項法規
6.3.3 制定設計導則
6.3.4 鼓勵公眾參與
6.3.5 延續歷史文脈
6.3.6 提升空間活力
6.3.7 完善步行系統
6.3.8 構建生態駁岸
本章小結
后記
中外文縮略語對照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