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公路車寶典(ZINN的公路車維修與保養秘籍)
-
>
晶體管電路設計(下)
-
>
基于個性化設計策略的智能交通系統關鍵技術
-
>
花樣百出:貴州少數民族圖案填色
-
>
山東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技術轉移與技術創新歷史叢書中國高等技術教育的蘇化(1949—1961)以北京地區為中心
-
>
鐵路機車概要.交流傳動內燃.電力機車
-
>
利維坦的道德困境:早期現代政治哲學的問題與脈絡
地下水流系統-理論 應用 調查 版權信息
- ISBN:9787116091917
- 條形碼:9787116091917 ; 978-7-116-09191-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地下水流系統-理論 應用 調查 內容簡介
地下水流系統理論是當代水文地質學的核心概念。《地下水流系統 理論應用調查》內容包含地下水流系統理論及研究方法、國內外典型地區地下水流系統分析實例、不同領域應用地下水流系統理論的實例,以及基于地下水流系統理論的水文地質調查方法。 《地下水流系統 理論應用調查》可作為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地下水科學與工程、工程地質、環境地質、生態地質、礦產地質、石油地質等研究生及高年級本科生的教學參考用書,也可供相關專業生產和科研人員參考。
地下水流系統-理論 應用 調查 目錄
序言
前言
第1章 導言
第2章 地下水流系統理論的創建、演變與發展方向
2.1 水文地質學中系統概念的引入
2.1.1 系統概念向水文地質學的滲透
2.1.2 與地下水有關的各種系統概念
2.2 地下水流系統理論的創建
2.3 地下水流系統理論的演變
2.4 地下水流系統理論是當代水文地質學的范式
2.4.1 地下水流系統理論對水文地質學的突破性貢獻
2.4.2 當代水文地質學面臨的挑戰
2.4.3 Tothh理論是當代水文地質學的范式
2.5 地下水流系統理論的現狀及發展方向
第3章 地下水流系統的基本概念與特征
3.1 地下水流系統的概念及術語
3.1.1 地下水流系統
3.1.2 地下水流系統的級次性
3.1.3 補給區與排泄區:勢源及勢匯
3.1.4 局部地下水流系統
3.1.5 中間地下水流系統
3.1.6 區域地下水流系統
3.1.7 水力捕集帶、準滯流帶、滯流帶及滯流區
3.1.8 駐點與駐線
3.1.9 盆地地下水流模式
3.2 地下水流系統的基本特征
3.2.1 地下水流動的驅動力
3.2.2 地下水流系統的動力特征
3.2.3 地下水流系統的水化學特征
3.2.4 地下水流系統的水溫度特征
3.2.5 地下水流系統中的微生物
第4章 盆地地下水流模式模擬及控制因素分析
4.1 盆地地下水流模式
4.2 Toth等對盆地地下水流模式的數學模擬及控制因素分析
4.2.1 Toth對盆地地下水流的數學模擬
4.2.2 Toth等對盆地地下水流模式影響因素的分析
4.2.3 水頭上邊界數學模擬的局限性
4.3 盆地地下水流模式的物理模擬
4.4 通量上邊界的盆地地下水流模式的數學模擬
4.4.1 模型設計及模擬結果
4.4.2 模擬結果分析
4.4.3 物理機制初步探討
4.4.4 盆地地下水流模式與*小能耗率原理
第5章 盆地地下水流模式的時間演變
5.1 晚更新世以來氣候變化與地下水補給的同位素記錄
5.2 Edmunds的“地下水地層學”
5.3 盆地地下水流模式的時間演變
第6章 實際條件下盆地地下水流模式的構建與判識
6.1 實際條件下盆地地下水流模式構建的特點
6.2 盆地地下水流模式的分析與判識
6.2.1 盆地地下水流模式的地質自然地理背景分析
6.2.2 應用水化學/同位素信息判識盆地地下水流模式
6.2.3 判識盆地地下水流模式的其他信息
6.3 盆地地下水流模式構建與判識舉例
6.3.1 澳大利亞Murry盆地地下水流系統
6.3.2 四川雅礱江官地水電站玄武巖裂隙水流系統
6.3.3 鄂爾多斯盆地白堊系地下水流系統
第7章 地下水流系統與地下水的地質營力作用
7.1 概述
7.2 地下水流系統的水分傳輸與分布
7.3 地下水流系統的水鹽分布對土壤及植被的影響
7.4 地下水流系統與生態系統
7.5 地下水流系統與巖土體變形和破壞
7.6 地下水流系統與地貌的塑造
7.7 地下水流系統與油氣成藏
7.8 地質流體及其意義
第8章 典型地區地下水流系統分析示例
8.1 中國巖溶水流系統
8.1.1 中國巖溶水流系統地域特征
8.1.2 北方巖溶水流系統圈劃
8.1.3 西南巖溶水流系統發育特征
8.1.4 高嵐河巖溶水流系統劃分與圖示
8.2 河北平原第四系孔隙地下水流系統
8.2.1 自然地理及地質背景
8.2.2 河北平原第四系地下水流系統的研究歷史
8.2.3 河北平原第四系地下水流系統概念模型
8.2.4 末次盛冰期以來海平面變化及區域地下水流系統的形成
8.2.5 中部平原早期中間地下水流系統發育的依據及特征
8.2.6 大陸鹽化咸水形成及中部平原晚期中間地下水流系統的發育
8.2.7 中部平原及濱海平原的局部地下水流系統
8.2.8 初步結論
8.2.9 地下水資源合理利用及生態環境保護對策
8.3 石羊河流域干旱內陸盆地孔隙地下水流系統
8.4 匈牙利多瑙河-蒂薩河河間地塊地下水流系統與土壤及濕她鹽化
8.5 荷蘭地下水流系統調查方法與成果
8.5.1 問題的提出
8.5.2 調查步驟及調查方法要點
8.5.3 成果及應用
第9章 專門領域地下水流系統理論應用實例
9.1 山西忻州盆地奇村地熱田系統
9.1.1 忻州盆地地質和水文地質背景
9.1.2 奇村地熱田系統的水化學指示
9.1.3 奇村地熱田水流系統模式
9.2 地下水流系統與地下水污染分析
9.3 地下水流系統與核廢料地質處置場地選址
9.4 珠江口盆地東部古近一新近紀古地下流體系統與油氣聚集
9.4.1 盆地演化及地質結構
9.4.2 珠I坳陷古地下水動力場分析
9.4.3 化學場及溫度場分析
9.4.4 珠江口盆地東部古地下水動力場演變模擬
9.5 水電站滲漏分析:溪洛渡水電站庫首巖溶滲漏研究
9.5.1 問題與方法
9.5.2 地質背景與含水系統的圈劃
9.5.3 巖溶水流系統發育模式分析
9.5.4 蓄水條件下巖溶水流系統的灰域模擬
9.6 地下水流系統與成礦作用
9.7 地下水流系統與水文地球化學找礦
9.8 地下水流系統與地質災害
9.8.1 潛蝕與管涌
9.8.2 滑坡
第10章 基于地下水流系統理論的水文地質調查方法
10.1 地下水流系統調查與傳統水文地質調查的異同
10.2 基于地下水流系統理論的區域水文地質調查目標
10.3 基于地下水流系統理論的區域水文地質調查的理念與思路
10.3.1 以系統思想為指導,將查明含水系統及地下水流系統作為核心任務
10.3.2 將地下水資源作為水文地質調查的突破口
10.3.3 加強成因分析,重塑地質歷史及歷史時期的地下水演變
10.3.4 目標導向前提下的問題導向
10.3.5 工作假設先行,避免調查的盲目性
10.3.6 加強信息提取與組織
10.3.7 多通道信息核對,保證結論的信度
10.3.8 正確處理定性分析與定量研究的關系
10.4 地下水流系統調查的組織與實施
10.4.1 國內外地下水流系統調查的現狀
10.4.2 地下水流系統調查的組織與內容
10.5 地下水流系統調查的成果表達
參考文獻
中英文對照索引
前言
第1章 導言
第2章 地下水流系統理論的創建、演變與發展方向
2.1 水文地質學中系統概念的引入
2.1.1 系統概念向水文地質學的滲透
2.1.2 與地下水有關的各種系統概念
2.2 地下水流系統理論的創建
2.3 地下水流系統理論的演變
2.4 地下水流系統理論是當代水文地質學的范式
2.4.1 地下水流系統理論對水文地質學的突破性貢獻
2.4.2 當代水文地質學面臨的挑戰
2.4.3 Tothh理論是當代水文地質學的范式
2.5 地下水流系統理論的現狀及發展方向
第3章 地下水流系統的基本概念與特征
3.1 地下水流系統的概念及術語
3.1.1 地下水流系統
3.1.2 地下水流系統的級次性
3.1.3 補給區與排泄區:勢源及勢匯
3.1.4 局部地下水流系統
3.1.5 中間地下水流系統
3.1.6 區域地下水流系統
3.1.7 水力捕集帶、準滯流帶、滯流帶及滯流區
3.1.8 駐點與駐線
3.1.9 盆地地下水流模式
3.2 地下水流系統的基本特征
3.2.1 地下水流動的驅動力
3.2.2 地下水流系統的動力特征
3.2.3 地下水流系統的水化學特征
3.2.4 地下水流系統的水溫度特征
3.2.5 地下水流系統中的微生物
第4章 盆地地下水流模式模擬及控制因素分析
4.1 盆地地下水流模式
4.2 Toth等對盆地地下水流模式的數學模擬及控制因素分析
4.2.1 Toth對盆地地下水流的數學模擬
4.2.2 Toth等對盆地地下水流模式影響因素的分析
4.2.3 水頭上邊界數學模擬的局限性
4.3 盆地地下水流模式的物理模擬
4.4 通量上邊界的盆地地下水流模式的數學模擬
4.4.1 模型設計及模擬結果
4.4.2 模擬結果分析
4.4.3 物理機制初步探討
4.4.4 盆地地下水流模式與*小能耗率原理
第5章 盆地地下水流模式的時間演變
5.1 晚更新世以來氣候變化與地下水補給的同位素記錄
5.2 Edmunds的“地下水地層學”
5.3 盆地地下水流模式的時間演變
第6章 實際條件下盆地地下水流模式的構建與判識
6.1 實際條件下盆地地下水流模式構建的特點
6.2 盆地地下水流模式的分析與判識
6.2.1 盆地地下水流模式的地質自然地理背景分析
6.2.2 應用水化學/同位素信息判識盆地地下水流模式
6.2.3 判識盆地地下水流模式的其他信息
6.3 盆地地下水流模式構建與判識舉例
6.3.1 澳大利亞Murry盆地地下水流系統
6.3.2 四川雅礱江官地水電站玄武巖裂隙水流系統
6.3.3 鄂爾多斯盆地白堊系地下水流系統
第7章 地下水流系統與地下水的地質營力作用
7.1 概述
7.2 地下水流系統的水分傳輸與分布
7.3 地下水流系統的水鹽分布對土壤及植被的影響
7.4 地下水流系統與生態系統
7.5 地下水流系統與巖土體變形和破壞
7.6 地下水流系統與地貌的塑造
7.7 地下水流系統與油氣成藏
7.8 地質流體及其意義
第8章 典型地區地下水流系統分析示例
8.1 中國巖溶水流系統
8.1.1 中國巖溶水流系統地域特征
8.1.2 北方巖溶水流系統圈劃
8.1.3 西南巖溶水流系統發育特征
8.1.4 高嵐河巖溶水流系統劃分與圖示
8.2 河北平原第四系孔隙地下水流系統
8.2.1 自然地理及地質背景
8.2.2 河北平原第四系地下水流系統的研究歷史
8.2.3 河北平原第四系地下水流系統概念模型
8.2.4 末次盛冰期以來海平面變化及區域地下水流系統的形成
8.2.5 中部平原早期中間地下水流系統發育的依據及特征
8.2.6 大陸鹽化咸水形成及中部平原晚期中間地下水流系統的發育
8.2.7 中部平原及濱海平原的局部地下水流系統
8.2.8 初步結論
8.2.9 地下水資源合理利用及生態環境保護對策
8.3 石羊河流域干旱內陸盆地孔隙地下水流系統
8.4 匈牙利多瑙河-蒂薩河河間地塊地下水流系統與土壤及濕她鹽化
8.5 荷蘭地下水流系統調查方法與成果
8.5.1 問題的提出
8.5.2 調查步驟及調查方法要點
8.5.3 成果及應用
第9章 專門領域地下水流系統理論應用實例
9.1 山西忻州盆地奇村地熱田系統
9.1.1 忻州盆地地質和水文地質背景
9.1.2 奇村地熱田系統的水化學指示
9.1.3 奇村地熱田水流系統模式
9.2 地下水流系統與地下水污染分析
9.3 地下水流系統與核廢料地質處置場地選址
9.4 珠江口盆地東部古近一新近紀古地下流體系統與油氣聚集
9.4.1 盆地演化及地質結構
9.4.2 珠I坳陷古地下水動力場分析
9.4.3 化學場及溫度場分析
9.4.4 珠江口盆地東部古地下水動力場演變模擬
9.5 水電站滲漏分析:溪洛渡水電站庫首巖溶滲漏研究
9.5.1 問題與方法
9.5.2 地質背景與含水系統的圈劃
9.5.3 巖溶水流系統發育模式分析
9.5.4 蓄水條件下巖溶水流系統的灰域模擬
9.6 地下水流系統與成礦作用
9.7 地下水流系統與水文地球化學找礦
9.8 地下水流系統與地質災害
9.8.1 潛蝕與管涌
9.8.2 滑坡
第10章 基于地下水流系統理論的水文地質調查方法
10.1 地下水流系統調查與傳統水文地質調查的異同
10.2 基于地下水流系統理論的區域水文地質調查目標
10.3 基于地下水流系統理論的區域水文地質調查的理念與思路
10.3.1 以系統思想為指導,將查明含水系統及地下水流系統作為核心任務
10.3.2 將地下水資源作為水文地質調查的突破口
10.3.3 加強成因分析,重塑地質歷史及歷史時期的地下水演變
10.3.4 目標導向前提下的問題導向
10.3.5 工作假設先行,避免調查的盲目性
10.3.6 加強信息提取與組織
10.3.7 多通道信息核對,保證結論的信度
10.3.8 正確處理定性分析與定量研究的關系
10.4 地下水流系統調查的組織與實施
10.4.1 國內外地下水流系統調查的現狀
10.4.2 地下水流系統調查的組織與內容
10.5 地下水流系統調查的成果表達
參考文獻
中英文對照索引
展開全部
書友推薦
- >
朝聞道
- >
唐代進士錄
- >
自卑與超越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史學評論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我與地壇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