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生態與科學治理:愛科創2019文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0892252
- 條形碼:9787560892252 ; 978-7-5608-9225-2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創新生態與科學治理:愛科創2019文集 本書特色
開展創新生態治理研究,助力上海創新發展是上海市產業創新生態系統研究中心的重要使命。在上海市科委和同濟大學的支持和關心下,在鄭惠強教授、尤建新教授的指導下,中心不斷加強隊伍建設,已形成由陳強、周文泳、蔡三發、任聲策、常旭華、盧超、許濤、邵魯寧、馬軍杰、薛奕曦、趙程程、鐘之陽、劉笑、曾彩霞、尤筱玥等三十多位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和研究生組成的研究團隊。
2019年1月,中心開通微信公眾號“愛科創”,至今已發文100多篇,其中原創78篇,吸粉超過1500位,閱讀量突破10萬次,“愛科創”已形成初步的戰斗力和影響力。
而今,同濟大學出版社將“愛科創”一年間形成的成果集結成冊,命名為《創新生態與科學治理——愛科創2019文集》,正式出版,供各位同仁參閱。
創新生態與科學治理:愛科創2019文集 內容簡介
“愛科創”公眾號是上海市產業創新生態系統研究中心主辦,自2019年1月創辦以來,累計關注人數超過1300人,發布原創推送60余篇,累計閱讀總數8萬1千余次。其中,多篇原創內容被文匯報、解放日報等網絡媒體平臺轉載。內容主要聚焦于創新生態和治理方面,從大學、企業、政府等不同視角關注創新生態優化和對新產業對孕育、促進作用。
創新生態與科學治理:愛科創2019文集 目錄
序
創新生態理論與框架
創新生態是城市活力的“基礎設施”
點燃改革引擎激發創新活力
“非對稱”:產業創新生態系統路徑
打造高質量發展的科技創新生態
營造創新棲息地,構建創新空間品牌
國土空間規劃視角下的創新棲息地營造
創新策源能力:華為、烏鎮及其解構
論“唯SCI”現象的緣起緣落
高質量科普啟迪真善美
瞄準關鍵技術突破,完善創新生態系統
區域協同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共譜長三角科技創新協奏曲
長三角推進一體化的關鍵是“生態融合”
對標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科技創新領域還缺什么?
以江南文化涵養優質營商環境
長三角數字人才驅動數字經濟研究思考
科技金融與長三角數字經濟生態
長三角科技創新策源地的“合肥力量”
上海科創中心建設
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的**要務——重塑“上海品牌”
對標一流補短板,增強上海科創策源能力
上海創新生態建設需要加強創新文化支撐
城市智能,為民惠民
科創板的標桿使命:樹立知識產權兩個標桿
優化土地利用,突破“科創中心”建設的空間資源瓶頸
整合城市創新生態系統物理網絡,提升創新棲息地的空間滲透性
上海市高成長性科創企業綜合評估與發展指數研究
互聯網下半場,產業互聯網能否成為上海的競爭底牌?
上海數字經濟發展相關思考
上海市人工智能產業創新生態系統研究
依托“科技高地+消費市場+產業電商”打造浦東新區電子商務
產業新生態
“環同濟知識經濟圈”發展的新使命
高校與科技成果轉化
優化高校科技創新生態首先要優化學科生態
科研自主權下放需要“生態化治理”
高校前沿科學中心要加強體制機制建設
基礎研究原創成果:形成、特征與生態要求
破除“五唯”,提倡長周期、多維度與過程性人才評價
科技成果轉化制度改革:既要分糧也要分田
高校科教融合的若干問題思考
科技成果轉化,首先要化解領導的審計顧慮
切莫讓劣質專利迷惑了雙眼
低質量專利的根源在市場生態不良
從科技成果到發明專利,我國高校如何嚴把質量關?
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應關注權利配置問題
財政資助科技成果權屬制度改革的“不同意見”
我國創新創業教育發展歷程及未來思考
推動工程教育改革,發展全球工程領導力
高校科研項目預算績效管理:如何提質增效?
除了合格評估與水平評估,還應該有學科可持續發展度評估
“富大學”與“窮大學”:我國高校衍生企業的發展與壯大
商學院發展亟須自我突破
國際標桿
建設“共享經濟全球中心”,英國怎么做的?
日本AI國家戰略:深根基礎研究、深化國際產學研合作
東京:值得關注的全球創新城市
從“國家戰略特區”到“亞洲總部特區”,看東京都市圈多策
并舉應對挑戰
美國sTEM教育的政府推動和社會參與
共享經濟難題頻出,各國政府有何藥方?
創業生態系統構建,丹麥有何妙招?
德國《國家工業戰略2030》解讀
鋰電池與諾貝爾獎:牛津大學的是非及其啟示
世界一流大學科研人員評價方式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新經濟、新產業、新模式、新技術與創新治理
科技創新治理須形成體系能力
一地雞毛之后,誰能扛起共享經濟的大旗?
共享經濟破困**步:厘清主體責任
我國實體商業供給側改革的路徑分析
響應“健康中國2030戰略”,互聯網醫療的發展困境與突破
以基礎性知識產權能力為根本,全面提升我國知識產權能力
大數據時代呼喚數據質量治理
加快合作機制建設,改善數據跨境生態
如何評判基礎研究成果價值?
AI引發社會風險不容小覷
高質量專利保住美的洗碗機的競爭優勢
深化基礎研究人員績效考核制度改革
企業基礎研究:我國的差距有多大?
管理理論發展應不忘初衷并超越當下
美國研發經費投入的幾個特點
近20年全球人工智能技術專利態勢(1999—2018年)
企業基礎研究:上海該何去何從?
加快構建上海人工智能產業創新生態系統
從項目形成機制人手,推動科技計劃項目管理改革
“正規軍”VS“草根軍”:“后補貼”時代,新能源汽車應何去何從?
人工智能在汽車行業的應用
觀四海風云,謀突破大局——上海智能汽車發展之思考
從眾籌咖啡館的興衰反思創業創新的形與質
共享汽車“江湖告急”,如何在寒冬中突圍?
卡住脖子更要做好高端產品開發
打造共益企業: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新范式
創業企業如何避免知識產權那些“坑”?
深度數字創新驅動產業與區域跨越發展
在線交互平臺:實現平臺與用戶的價值“共振”
城市高成長科創企業培育生態指數報告(2019)
展開全部
創新生態與科學治理:愛科創2019文集 作者簡介
陳強,管理學博士,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市產業創新生態系統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研究工作集中在科技發展與管理、產業創新生態系統等領域。正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專項《新時代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研究》等課題研究。主持完成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國家軟科學研究計劃重大項目、科技部國際合作項目、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上海市人民政府決策咨詢研究重點課題、上海市軟科學研究計劃重點項目等。曾獲上海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上海市決策咨詢研究成果獎、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成果獎、中國高教學會優秀高教科研成果獎、美國AOM最佳論文獎等獎項。出版《改革開放40年上海科技創新制度環境之變遷》等專著十多部,發表學術論文200多篇。
邵魯寧,管理學博士,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創新與戰略系教師,上海市產業創新生態系統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同濟創業谷導師,首批入選教育部全國萬名優秀創新創業導師人才庫,關注創新創業領域研究,曾主持多項省部級軟科學決策咨詢項目,參與多篇工商管理案例入選全國MBA百優案例、上海MBA課程案例庫,主授課程包括戰略管理、技術創新與管理、公司治理等,為多家上市公司提供咨詢研究和中高管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