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新聞的騷動/阿蘭.德波頓文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2769377
- 條形碼:9787532769377 ; 978-7-5327-6937-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聞的騷動/阿蘭.德波頓文集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廣大讀者★ 阿蘭·德波頓——全球知名熱銷書作家、英倫才子阿蘭?德波頓新力作, 版權售至澳大利亞、美國、中國等近十國,《紐約時報》、網站專文推薦 ★ 關于新聞的獨特視角——生花妙筆為你報道“新聞”,再掀閱讀狂潮。幾乎沒有一個角落能夠躲避新聞的不斷轟炸,但我們很少意識到新聞強大的影響力:新聞不僅能左右我們對現實的觀感,還能塑造我們的心靈狀態! ★ 《東方早報》社長、澎湃新聞CEO邱兵作推薦序
新聞的騷動/阿蘭.德波頓文集 內容簡介
幾乎沒有一個角落能夠躲避新聞的不斷轟炸,新聞的喧囂紛雜已經滲入自我當中,但我們很少意識到新聞強大的影響力:新聞不僅能左右我們對現實的觀感,還能塑造我們的心靈狀態! 一場饑荒、一座遭到洪水淹沒的城鎮、一則明星八卦、一個政府的垮臺、一位經濟學家對于明年發展趨勢的預測......這類外在的騷動,很有可能就是我們獲得內心平靜所需要的東西。一場饑荒,一座洪水淹沒的小鎮,一個在逃的連環殺手,一屆下臺的政府,某經濟學家對明年救濟人口的預測——這樣的外界騷動也許正是我們所需要的,好以此換取內心的平靜。 當新聞支配了我們的日常生活,需要有人幫助我們去回應和思索新聞造成的影響:包括心中因此出現的羨慕與恐慌、激動與受挫,以及裹挾在不斷向我們涌來的新聞大潮中,偶爾會懷疑自己如果不知道是否會比較好的種種情境。 全球知名的才子型作家德波頓由此出發,解析六大類型的新聞報導——政治新聞、國際新聞、經濟新聞、名人新聞、災難新聞、消費新聞,用他的生花妙筆與透徹觀察,引導我們產生適當的觀點,使我們體會到──與新聞報導的暗示恰恰相反──其實沒有什么事情真正算得上是新奇、值得訝異,或者恐怖至極。
新聞的騷動/阿蘭.德波頓文集 目錄
I. 前言
II. 政治新聞
III. 國際新聞
IV. 經濟新聞
V. 名人新聞
VI. 災難新聞
VII. 消費新聞
VIII. 結語
新聞的騷動/阿蘭.德波頓文集 節選
1、我們的生命承載著種種幽閉負擔,比如與自我共處,比如不斷向世界證明自己的潛力,比如費力地說服身邊寥寥數人傾聽我們的想法和需求。而新聞盡管多有負面,卻恰能幫助我們解脫上述負擔,可能越是慘烈效果越好。查閱新聞就像把一枚海貝貼在耳邊,任由全人類的咆哮將自己淹沒。借由那些更為沉重和駭人的事件,我們得以將自己從瑣事中抽離,讓更大的命題蓋過我們方寸前的憂慮和疑惑。 2、我們需要新聞機構給出提示,告訴我們如何將割裂的報道納入更宏大的主題,從而生發真誠的興趣。無論是什么信息,要對之產生興趣,就必須予以“定位”,也就是將該信息與我們之前業已知曉的事務相關聯。但是,隨著新聞報道的內容變得越來越古怪和瑣碎,歸類工作也變得日益艱難。我們通常所說的“感覺乏味”其實是指大腦出于自我保護的反射,將不知如何歸檔的信息予以逐出的過程。 3、當代的獨裁者如果想要鞏固權力,完全不必費力去做下達禁令這樣惡名在外的事,只消確保新聞機構源源不斷地播出各種沒頭沒尾的簡報,只要數量龐大,不做解釋,時時變更議題,讓人渾然不覺不久前十萬火急的某件事與眼下另件事之間的關聯,再間或穿插一些重口味的殺人犯和影視明星軼聞,就大功告成。要削弱大多數人對政治現實的把握、或者打消他們改變情勢的決心,這樣做就足矣。完全沒有動用新聞禁令的必要。只需依靠新聞洪水,就能將現狀高枕無憂地繼續下去。 4、在視覺藝術中,掌握透視意味著能夠準確把握不同事物間的真實空間關系。遠處的東西看起來遙遠、微小,近處的東西看起來貼近、龐大。學會如何在畫布上表達正確的透視關系,對于藝術家來說是一項極為艱難的工作,這也意味著,在我們生活的其他領域,這項工作也同樣困難。應用到新聞中,擁有穿透視角涉及比較的能力,即將當前看似創傷的事件、與整個人類史的經驗進行比較,從而確認,為之分配多少注意力和恐懼心才公允合理。 5、新聞*拿手的本事就是不斷用暴風驟雨般的變革和改良逗弄我們,將某些政客神化為遠見家,信誓旦旦地看好他們在任內數月徹底改造國家的能力。新聞急不可耐地等待央行新行長的履新,認為資本主義蟄伏的冬天可望從此結束。新聞帶領我們去旁聽會議,鼓勵大家相信與會代表可能在三天的商討之后,一舉解決地球上關于經濟、非洲貧困或大氣變暖等重要議題。然后,一切轟然倒塌。賦予眾望的政客被證明是個蠢蛋,隨即因為淺薄與自滿被趕下臺;央行行長認為債市表現堪憂,因此形勢仍將趨緊;偉大的會議在瑣碎的口角中陷入僵局,個別代表甚至被爆在酒店賬單上做手腳。 倘若能為我們揭開事件各方都竭力回避的內幕,讓我們得以窺探各中奧妙;倘若能提醒我們所謂的解決方案有可能引起另一波問題;倘若能讓我們感知會議桌上的火藥味、議題中極為艱難的選擇、以及(至少在某些案例中)許多與會者的基本善意;倘若我們能就艱難決定何以變得艱難得到循循善誘的分析,我們的憤怒就會在很大程度上得以平息。 6、然而,明辨社會痼疾需要相當高超的智力,再加上我們內心存在一種幾近唯美的渴望,企圖能找到一小撮人,以便將生活中的種種邪惡悉數歸咎于他們,因此就可能會造成眾所周知的“失態新聞”這種用逃避現實來替代真正調查的新聞方式。所謂新聞失態是指當權人物因一時疏忽而說漏嘴或做錯事,雖然(正如眾所皆知)該言行并不代表其成熟觀點,但新聞卻揪住不放、死纏爛打,堅持認為失態言行背后必然隱藏著見不得人的真相。在失態新聞的背后,映射的是新聞記者技窮之下的憤怒:他們知道國家當下問題嚴重,但卻缺乏接近當權者的渠道、或缺乏應對官僚主義的耐心,導致其無法精準地指向問題的癥結所在。失態言行之所以被新聞揪住不放,倒并非因為所有人都真心認為曝光此等言行會帶來更好的政策或更廉潔的政府。失態報道不過是給那些已經才思枯竭、又改變無力的新聞從業人員,提供了一個報復的契機。 7、雖然新聞在其標題下流露著不容置疑的客觀氣息,但俘獲我們的這些報道卻并非一群天使經過合議、由超自然力量決定的結果,而是一群通常疲憊不堪且肩負重壓的編輯,在轉角辦公室召開的選題會上,匆匆就著咖啡和麥芬、努力拼湊成的貌似合理的報道清單。這些報道的標題并非事件的*終陳述,不過是一群凡人憑著直覺在判定新聞價值。編輯和我們一樣帶有偏見、錯誤和軟肋,而揀選對象則是每天發生在人類身上、數以億萬計的事件。 8、在未來,理想的新聞機構在采寫報道時將會意識到,大眾對常態的預先了解才是對反常事務產生興趣的基礎,因此將會發表能夠引起人性共識的報道,去介紹地球*邊緣和*紛亂的角落。如果對亞的斯亞貝巴的街頭派對、秘魯人的浪漫愛情和蒙古人的姻親關系有所了解,下一場發生在那里的毀滅性臺風或暴力政變,就能引來受眾多一點的興趣。 9、典型的名人,其早年幾乎都遭遇過被人排擠的經歷,從而對名聲產生了各種經久不衰的渴念。家中的父母有一方勢必態度冷淡、吝于關愛,不然就是更疼愛其他兄弟姊妹、或者早逝。在*極端的情形下,家長因為自己忙于成名,或與已經成名的人交往,而忽略對自己兒女的關心。這種家庭的兒女,成年后會深深淪陷于成名的渴望。 相形之下,快樂的無名之輩無需他人的喝彩,一樣能對卑微的工作安之若素,這樣的人才是上帝真正的寵兒,因為他們享有人類*慷慨的贈禮:成為父母眼中的掌上明珠。父母親十年的關愛,足夠滋養之后五十年平凡的生活。只有當孩子的情感需求得到妥善滿足,這樣的童年才擔得起“恩寵”這樣的字眼。 10、從某種角度而言,生活就是由突發事件組成,但是表面上我們還必須努力維持風平浪靜。任內心焦慮如何擾動,我們必須以微笑示人。如果他人向你問候,還得打起精神給出積極向上的回答。而風暴暫時打斷了這種粉飾。屋外狂風大作,讓我們可以堂而皇之地擔憂,更過癮的是,我們可以明目張膽地將擔憂指向身外那些更龐大、客觀和相對單純的事物—因為說到底,挖掘、救援、保護和重建都是單純的工作,而獨自面對尋常日子里看似波瀾不驚的挑戰則要復雜得多—比如挑起謀生的重擔、維持夫妻感情、養育聽話的孩子、珍惜我們的苦短人生。 11、文化記者應該扮演藥劑師的角色,從浩如云海的作品中揀選出那些*有可能緩解受眾內心陣痛的代表,將藝術的寶庫當做一個巨大的藥房。在評論的末尾,*好還附上藥盒上的那種標簽,告訴我們某件作品適用于何種情境,以及背后的原因。評論家會意識到,他們的分析對于受眾的內心需求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因而會像心理醫生開處方那樣書寫評論。 12、然而,如果自己首先不能具備耐心,像助產士那樣守候個人思想的降臨,那我們也拿不出什么實質性的東西提供給別人。我們需要長途火車旅行,遠離無線信號與網上咨詢,置身空蕩蕩的車廂,朝向廣袤的風景,只聽見車輪摩擦鐵軌發出的有節奏的聲響。我們需要飛機旅行,選一個靠窗的座位, 在離咋舌的寒冷僅數米之遙的地方,于三兩個小時內只能看著云端、以及寬大的煙灰色機翼下懸掛的勞斯萊斯引擎,以其紀律和勇氣推動我們的漂浮思緒。 13、一旦擁有透視意識,我們馬上就能領會到,與新聞所示意的恰恰相反,天下萬物幾乎沒什么有十足新意,只有少數真正稱奇,而絕對恐怖的則屈指可數。革命不代表歷史的終結,只會以種種瑣碎和復雜的方式改變許多事物。經濟指標雖然相當嚴峻,但在過去一百年里也出現過很多次類似的衰退,就算出現預測的*差景況,也只不過表明生活水平倒退至幾十年前,而那時的日子不是也照樣在過?嚴重的禽流感也許會暫時打亂國際旅行并讓現有藥物失靈,但是研究實驗室終將破解病毒并加以遏制。洪水看起來破壞嚴重,但終究只有小部分人受災,且很快就會消退。也許我們永遠無法徹底了解癌癥和心臟病的各種成因,但長生不老從來不是凡人所能追求。羅馬帝國滅亡了,但六百年后,一切都幾乎回歸正常。 14、淡定與否終究取決于我們的期望高低:如果我們接受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但這也沒什么大不了),改變不會一蹴而就(幸好人生路漫漫),多數人既非大善也非大惡(我們自己也在其中),人類社會總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卻還是挺了過來),如果我們能讓這些昭然若揭但卻閃爍不定的想法在內心生根,則恐慌就沒那么容易將我們降服。 ……
新聞的騷動/阿蘭.德波頓文集 作者簡介
阿蘭·德波頓(Alain de Botton),英倫才子型作家,生于1969年,畢業于劍橋大學,現住倫敦。著有小說《愛情筆記》(1993)、《愛上浪漫》(1994)、《親吻與述說》(1995)及散文作品《擁抱逝水年華》(1997)、《哲學的慰藉》(2000)、《旅行的藝術》(2002)、《身份的焦慮》(2004)、《無聊的魅力》(2005)、《幸福的建筑》(2007)、《工作頌歌》(2009)、《機場里的小旅行》(2009)、《寫給無神論者》(2012)。他的作品已被譯成二十幾種文字。
- >
莉莉和章魚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我與地壇
- >
二體千字文
- >
朝聞道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史學評論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