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美美與共/吳江好人錄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4614679
- 條形碼:9787554614679 ; 978-7-5546-1467-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美美與共/吳江好人錄 本書特色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這是吳江籍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在其八十壽辰聚會上總結的16字箴言。大意是,如果每個人都能欣賞自己的關,同時接受他人的美,這樣不同人的關和諧共生,就會實現理想中的大同美。 人類的進步,源于人們對“美的結晶”的追求和向往,進而“美人之美,美美與共”。本書輯錄的“好人”們,就是我們吳江人身邊“美的結晶”。 他們中間,有興產業報國家,又不忘飲水思源的時代楷模崔根良;有為事業燃燒生命至□后一刻的“好人”周春榮;有用109歲身軀續寫大愛的“好人”李德貞;有用大半輩子照顧癱瘓丈夫的“好人”'沈鳳英;有舍命勇救落水女孩的“好人”楊克強…… 他們大多是我們身邊的普通人,也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一個“好人”,就是一面旗幟。,他們的很多事跡,接地氣,貼民心。在他們身上,有著中華民族的優秀品質,有著人民大眾對道德品質的追求,也有彰顯社會進步的時代精神。 一個“好人”感動一群人,一群“好人”溫暖一座城。一座砥礪奮進的城市,需要有精神力量的支撐。“好人”精神作為城市文明的文化地標,塑造著一座城市的精氣神。 榜樣是陽光,它將光和熱灑向大地,灑向人間。每一位“好人”,每一件好事,都是一個標桿,是一面飄揚的旗幟,是社會進步的明燈,不斷喚起社會良知,規范著人們的道德行為,助推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我們要明辨是非,褒獎先進,增強看齊意識,以此提高社會文明素質。 一朵鮮花打扮不出美麗的春天。社會引導更多人向上向善,離不開對好人氛圍的營造。近年來,吳江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抓手,扎實推進公民思想道德建設,積極發掘善人善舉,開展以“吳江好人”評選為代表的一系列活動,選樹了一大批模范典型。截至2019年12月,吳江區共有14名“中國好人”、15名“江蘇好人”。 2019年,吳江區文明辦和松陵街道在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好人廣場”,集中了省級以上的“好人”先進事跡,旨在進一步發揮“好人效應”,弘揚“好人文化”,以身邊好人踐行的“好人”精神,引導和激勵更多市民學習“好人”、關愛“好人”、爭當“好人”。 2019年是吳江文明城市創建的關鍵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精神文明來“鑄魂”,筑牢共同思想基礎需要精神文明來“引領”,與物質文明協調發展需要精神文明來“推動”。 “一個沒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難以自立自強。”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飽含力量。相信這些身邊模范典型的精神力量,將滋養出一片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道德高地,讓道德精神薪火相傳,讓文明之花開滿江城大地。
美美與共/吳江好人錄 內容簡介
本書輯錄了2015年以來,吳江78位被評為中國好人、江蘇好人、江蘇省道德模范、蘇州好看人物、蘇州好人、吳江好人等各項榮譽稱號的市民的事跡。他們的身上,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很好品質,集中表達了人民群眾的道德追求,更集中反映了社會進步的時代精神。本書的出版,就是把這些“好人”事跡的再次弘揚,將社會主義道德觀的再次示范,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再次彰顯。
美美與共/吳江好人錄 目錄
全國時代楷模
崔根良:勇擔社會責任的民營企業家
中國好人
秦均天:“仁心醫者”一輩子只做一件事
王治英:“跟孩子們在一起,我很開心”
薛法根:30年扎根江村澤被教壇
劉磊:用無悔踐行誓言用生命托舉希望
陸鴻:吳江“阿甘”撐起21個殘疾人家庭
江蘇好人
安娜:我只是一個做公益的普通媽媽
李德貞:用109歲身軀再寫大愛
李巧生:體弱老人勇救落水兒童
楊克強:舍命救下落水女孩
張龍田:“板凳爺爺”三年做千張板凳送人
周春榮:燃燒到生命的*后一刻
江蘇*美人物
胡毓芳:絲花綻放,繪時代芳華
蘇州*美人物
周憲壽:“修理哥”唱上“打工春晚”
……
蘇州好人
第三屆吳江好人
第四屆吳江好人
后記
美美與共/吳江好人錄 節選
《美美與共:吳江好人錄》: 1991年,壇丘人計恩來與平望鎮的吳小林喜結連理,生下一個女兒。原本一家人日子過得穩穩當當,女兒在外求學,公公婆婆也安心享受著退休生活。2011年,婆婆的舉動突然變得奇怪,夫妻倆帶著老人去上海看病,婆婆被確診為阿爾茨海默病。 把婆婆接來一起住 計恩來與婆婆的關系一直很好。當時,計恩來一家和公公婆婆是分開居住的,為了方便照顧婆婆,她和丈夫商量后買下了自家樓下的公寓房,讓公婆一起搬來,這樣照顧起來方便。 2014年,公公患病離世,婆婆傷心過度,失眠了幾天幾夜,悲傷的情緒讓她的病情急劇惡化,不久喪失了自理能力。計恩來不放心婆婆一個人住在樓下,又把婆婆接上來與他們同住。 丈夫因為工作關系經常奔波在外,照顧婆婆的任務基本都由計恩來承擔了下來。每天早上,一聽見婆婆起床的聲音,計恩來也馬上起床,幫婆婆洗臉、漱口,為婆婆準備早餐。計恩來在郵局上班,中午有一個小時的午休時間,她會趕回家,為婆婆安排午餐。 “有一次我中午下班回家,家里的地板上、墻上都是糞便,滿屋子的臭味,婆婆坐在地上傻傻地笑。”計恩來首先感到的是自責,后來,她把自己的父母請了過來,在她不在家時照顧婆婆。 婆婆有時大小便失禁,計恩來的父母沒有嫌臟,盡心盡力幫親家收拾干凈。父母的舉動為計恩來做出了榜樣,自己一個人照顧婆婆時,計恩來從來也沒嫌婆婆臟。 婆婆成了她第二個“孩子” 只要有時間,計恩來就會帶著婆婆出門,無論是逛超市還是出門旅游,計恩來從沒有讓婆婆一個人長時間待在家里過。 生活上無微不至的照顧,讓老人越發“依賴”兒媳。計恩來說,隨著病情加重,婆婆的行為舉止越來越像個孩子,剛剛還又笑又叫,一轉眼又一個人偷偷地抹起了眼淚,問她話她也說不上來。 有一次,婆婆像個小孩一樣不肯聽話,不愿意去理發店,還大聲嚷著說:“你們按我的頭是想弄死我呀。”嚇得理發師不敢動剪刀。回到家里,計恩來就自己買了套理發工具,和女兒一起學著給婆婆理發。計恩來一邊扶著婆婆的頭,一邊說笑話逗婆婆開心。女兒則拿著工具,小心地為奶奶理發。 每每看到婆婆鬧情緒,計恩來就會像哄小孩一樣,哄她開心,直到把婆婆哄得眉開眼笑,她才放心。 “這對婆婆來說是種解脫” 2016年夏天,婆婆的身體越來越差,在椅子上靠久了,身上還會起壓瘡。為了讓婆婆得到更好的護理,計恩來和丈夫商量后,把婆婆送進了護理院。只要有空,一家三口就會到護理院看望老人,削水果,陪聊天……護理院的工作人員都夸他們孝順。 但是婆婆的病情越來越嚴重,2017年8月13日,護理院的醫生叫來計恩來一家人。“婆婆走之前,我們一家人、我老公哥哥一家人圍在她身邊,我趴在她床前。”計恩來說,看著床邊儀器上各項指標逐漸歸零,她的心里滿是自責。“有幾次婆婆小孩子脾氣上來了,我也跟她爭過,現在想起來是我做得不夠好。” 計恩來說,婆婆走了,她的心里就像落下了一塊大石頭,“我覺得這對婆婆來說反而是一種解脫,希望婆婆在天堂里能過得更好”。 (沈卓琪) ……
- >
巴金-再思錄
- >
隨園食單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月亮虎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