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中華文化故事中華文化故事:詩詞的故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4776684
- 條形碼:9787544776684 ; 978-7-5447-7668-4
- 裝幀:70g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華文化故事中華文化故事:詩詞的故事 本書特色
“中華文化故事”叢書以生動活潑的筆調、詼諧靈動的文風,介紹了漢字的創制演變與造字方法,探尋詞語的來龍去脈,品讀古典詩詞的意境之美,趣談古畫背后的逸聞典故,追溯書法的淵源歷史,精選承載豐富文化內涵的傳統物件、風俗習慣,為讀者呈現出中國古代文化和社會流光溢彩、魅力無限的風貌。《詩詞的故事》品讀古典詩詞的意境之美,訴說貫穿古今的共通情感。著名作家蘇童誠意推薦。
中華文化故事中華文化故事:詩詞的故事 內容簡介
《詩詞的故事》以主題為線索,帶你領略百余首古典詩詞的趣味與意境。這里有亙古流傳的風雅沉吟,有人世間的光陰流轉,亦有那書寫不盡的五味心緒。作者以風趣活潑的筆調,不經意間將一首首詩詞的精妙之處及其背后故事娓娓道來;同時結合當代語境,讓散落在歷史長河中的古典詩詞煥發出新的蓬勃生機。
中華文化故事中華文化故事:詩詞的故事 目錄
風雅沉吟
《關雎》:簡靜專一的魅力
《卷耳》:離別后的漫漫時光
《螽斯》:蟈蟈代表我的祝福
《桃夭》:婚姻,有花亦有果
《芣苢》:勞作者的朗朗風姿
《漢廣》:單相思,絕望卻溫暖
《汝墳》:吃飽肚子再相思
《鵲巢》:“鳩占鵲巢”的羅曼蒂克
《草蟲》:秋蟲春草勾逗出的思念
《甘棠》: 心中的素樸豐碑
《摽有梅》:“恨嫁女”的委婉表白
《小星》:安之若命,坦然擔當
《野有死麇》:愛她,就送她一頭死鹿
《何彼襛矣》:走上紅毯那一天
《綠衣》:其他一切都無法代替
《終風》:愿你打噴嚏
《擊鼓》:zui有分量的情話
《雄雉》:深情與見識
《北門》:zui近比較煩
《靜女》:美人的贈禮
《新臺》:癩蛤蟆的丑行
《二子乘舟》:飄然遠去的公子
《氓》一:愛之始
《氓》二:情轉薄
《氓》三:愛斷恩不絕
《伯兮》:相思就是自討苦吃
《木瓜》: 回報暗藏的玄機
《君子于役》:思念總在黃昏后
《大車》:“大女人”的獨白
《將仲子》:莫要翻墻來約會
《遵大路》:依依難舍挽衣袖
《有女同車》:給木槿花般的女子點贊
《狡童》:抗議愛情冷暴力
《褰裳》:通達也是一種美
《東門之》:房子很近,愛很遠
《子衿》:城樓上的悠悠情思
《出其東門》:心有所屬的安靜
《野有蔓草》:抬首撞見愛情
《溱洧》:贈以勺藥,我們相愛
《雞鳴》:古人賴床恨雞叫
《東方未明》:顛倒衣裳去上班
《園有桃》:桃子喚起的憂愁
《陟岵》:從對面設想
《蟋蟀》:光陰的腳步
《山有樞》:守財奴的悲劇
《椒聊》:金屋涂滿花椒粉
《綢繆》:今夕何夕遇見你
《蒹葭》:面對命運的迷霧
《衡門》:追求幸福,而非比人幸福
《月出》:月光里的思念
《蜉蝣》:僅有一天的生命
《伐柯》:請個媒人來謀劃
《伐木》:樹上停著一只友情鳥
《谷風》:共貧賤不易,同富貴更難
《大田》:施舍的智慧
《隰桑》:比愛久長的是愛護
光陰流轉
年年年尾接年頭
不辭zui后飲屠蘇
除夕夜的清福
顏與梅花俱自新
春歸在客先
人間有味是清歡
春來人不覺
不是重看燈,重見河邊女
奇遇,在燈火闌珊處
遙指杏花村
人生看得幾清明
異鄉的風景,故鄉的影子
不圖系腕,圖系人腸
zui懂明月是東坡
明月明年何處看
水晶宮里吹斷橫笛
風流蘊藉掉帽子
醉把茱萸仔細看
登高思舊友
淵明元是菊花精
愛與生活
上班不是吟風弄月
多姿多彩值夜班
何不秉燭游
旅游和忽悠
同一輪明月,不同的心緒
超然臺上說超然
此心安處是吾鄉
寒食臥聞海棠花
不能打倒我的,必使我堅強
何妨吟嘯且徐行
大詩人的精彩對決
留學生的唐代前輩
女皇的柔情
平庸的詩與傳奇的事
剔開紅焰救飛蛾
古詩里的離別類型學
愛情是孤獨的證明
把思念化作噴嚏
料得年年腸斷處
綠酒一杯歌一遍
參考文獻
中華文化故事中華文化故事:詩詞的故事 節選
《螽斯》: 蟈蟈代表我的祝福 有些蟲兒鳥兒,平時并不招人喜愛,可一旦出現在藝術品中,便立即成了喜慶如意的象征,甚至叫人膜拜。比如蜘蛛,八只腳,怪恐怖的,卻經常出現在翡翠玉石的雕刻中。因為古人把它叫作“喜蛛”,八只腳寓意“八面來財”。“蜘蛛”的讀音又和“知足常樂”的“知足”接近,暗示對生活的心滿意足。還有蝙蝠,西方人認定它是吸血鬼的化身,避之唯恐不及。可中國人卻要在園林、住宅乃至服裝上添上蝙蝠。原來,“蝙蝠”的“蝠”與“福氣”的“福”同音,“蝙蝠”寓意“遍布幸福”,能不討人喜歡嗎?再有就是蟈蟈,它也頗受藝術家的青睞。臺北故宮博物院藏著一件鎮館之寶—翠玉白菜。這件玲瓏的玩意兒由一塊半白半綠的翠玉為原材料雕刻而成,菜葉上頭雕著一只蟈蟈、一只蝗蟲。這棵白菜頗有來頭,是光緒皇帝的妃子瑾妃娘娘入宮時的陪嫁品。白菜象征著新娘“清清白白”,而蟈蟈和蝗蟲,則是祝福她多子多孫。 蟈蟈在古時候有一個文雅的名字—螽斯。這種昆蟲的繁殖能力極強。古人生活在農業社會,相信人多力量大,多子便是多福,他們看到蟈蟈就聯想到旺盛的生殖力,自然要歌頌一番。《詩經》中的《螽斯》一詩就是借蟈蟈祝福他人子孫昌盛: 螽斯羽,詵詵兮。宜爾子孫,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宜爾子孫,繩繩兮。 螽斯羽,揖揖兮。宜爾子孫,蟄蟄兮。 蟈蟈張翅膀,密密低飛翔。你的子孫多又多,家族好興旺。蟈蟈張翅膀,群飛嗡嗡響。你的子孫多又多,世代延綿長。蟈蟈張翅膀,群聚在一堂。你的子孫多又多,和睦且歡暢。 這首詩的意思清淺易懂,妙就妙在六組疊詞的使用:“詵詵”是聚集,“振振”是興旺,“薨薨”是蟲兒群飛時的響聲,“繩繩”是綿延不絕,“揖揖”是會聚,“蟄蟄”是康寧和諧。六組疊詞隔句連用,不但意思逐步遞進,音韻也鏗鏘有致,讀完仍有無窮余味流連于唇齒間。 螽斯,作為超生游擊隊的代表,堂而皇之地躋身《詩經》中,從此便成了吉祥喜慶的化身。在臺北故宮博物院中藏有南宋時宮廷畫家韓祐繪制的《螽斯綿瓞圖》,畫中的主角就是兩只在瓜田里覓食的蟈蟈。螽斯代表旺盛的生殖力,而藤蔓上的瓜同樣也是多子多孫的象征。《詩經·大雅》中有一首名為《綿》的詩,開頭便是“綿綿瓜瓞”,用白話文說就是,如同一根藤上長了許多大大小小結實的瓜一樣,延綿不斷,這不也是子孫昌盛的兆頭嗎?所以在欣賞《螽斯綿瓞圖》的時候,切不可往“偷瓜”這類負面事情上聯想,要想到子孫滿堂、蓬勃興旺的喜氣場面,才算讀懂了畫。 古時候多戰亂,多饑饉,加上醫療條件落后,因此也多夭折,多殤逝。人命危淺,才要靠多多繁殖子孫增加保險系數,鬧哄哄的蟈蟈因而成為人們艷羨的對象,“宜爾子孫”便是對他人zui誠摯美好的祝愿。可世上的事,總是此一時彼一時,如今地球上有超過七十億的人口,當我們為資源問題而頭疼的時候,大概再也沒有心情去贊美蟈蟈了吧。 除夕夜的清福 除夕又叫除夜,或大年夜,這是一年中極其特殊的一個晚上,俗話說“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除夕是農歷新歲和舊年的交界點,一夜五更就把前后兩年截然分開了。在這個夜晚,燈火通明,全家人圍坐一堂,通宵不眠,稱作“守歲”。這項春節傳統自古有之,晉朝的周處在《風土記》里便說四川一帶的百姓“至除夕達旦不眠,謂之守歲”。 凡事總有個緣故,這通宵不睡為的是哪般呢?有人說從這“守歲”的“守”字里便可體味出對逝去歲月的依依不舍之情,守歲是提醒人們“偏從此夜惜年華”,要珍愛光陰,切莫虛度。還有一個理由也很有人情味,據說民間有“守冬爺長命,守歲娘長命”的諺語,因此孝順人家的癡兒乖女就以守歲的方式為父母祈壽延年。出于留戀也好,為著祈福也罷,都使得守歲這件事充滿了詩意和溫暖。南宋詞人秦觀的《念奴嬌》刻畫出一派熱鬧繁華的守歲圖:“千門明月,天如水,正是人間佳節。開盡小梅春氣透,花燭家家羅列。來往綺羅,喧闐簫鼓,達旦何曾歇。少年當此,風光真是殊絕。” 既然是花燭羅列、達旦不歇,自然得做些什么,向家中長輩拜壽便是重要的一項。白居易的除夜詩里寫道:“晰晰燎火光,氳氳臘酒香。嗤嗤童稚戲,迢迢歲夜長。堂上書帳前,長幼合成行。以我年zui長,次第來稱觴。”燭光熒熒,美酒飄香,小朋友們嬉戲忙。到了拜壽的時候,詩人年紀zui大,在堂上端坐,等著晚輩們舉著酒杯排著隊,一一來說吉祥話。當然,我們都知道這吉祥討喜的話不會白說,說完了就可以開開心心拿壓歲錢。“壓歲”的“歲”原本寫作“邪祟”的“祟”。傳說有個叫“祟”的小妖魔專在除夕夜去摸小孩兒的腦門。孩子被摸以后就會發高燒、說胡話,變成小傻瓜。為防止小妖作亂,家長們就用紅紙包上錢放在孩子的床頭,用來壓住邪祟、制伏妖魔。壓歲錢原是保命錢,不過小朋友們不理會這些,口袋寬裕了,盤算著買喜歡的東西才是關鍵。清朝人吳曼云在《壓歲錢》一詩中寫道:“百十錢穿彩線長,分來角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談簫價,添得嬌兒一夜忙。”我小時候就缺乏“分來角枕自收藏”的決斷,收的壓歲錢都被我媽誑去了,現在想來真是懊悔。 老百姓守歲自有一種洋洋喜氣,文人則不同,他們的心思格外敏感,想著一年又到盡頭,不免百感叢生。蘇東坡便說:“欲知垂盡歲,有似赴壑蛇。修鱗半已沒,去意誰能遮。”歲月像條蛇,徑直往大溝里爬,想攔都攔不住。潛臺詞是除夕守歲,可這時光要走,是咱們守得住的嗎?蘇東坡說要“努力盡今夕”,奮發圖強就從今晚開始。叫我說,這份志氣甚是可嘉,不過既然是過年,大可不必太嚴肅。像唐代詩人賈島那樣,一到除夕就把自個兒一年的詩作全部供在幾案上,焚香祭拜,酹酒祝曰:“此吾終年苦心也。”勤奮是勤奮,可不免苦兮兮了。還是宋代詞人薛泳的除夕過得既充實又滋味雋永:“一盤消夜江南果。吃果看書只清坐。罪過梅花料理我。”一邊吃著果子蜜餞,一邊賞著梅花,一邊翻著閑書,嘴巴、眼睛、腦袋全都照顧到了,這份除夕夜的清福,真正羨煞人也。
中華文化故事中華文化故事:詩詞的故事 作者簡介
李曉愚 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本科畢業于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后獲英國外交部全額獎學金赴劍橋大學攻讀發展經濟學碩士學位,以*高榮譽畢業。回國后師從中國美術學院范景中教授研習中西方藝術史,獲美術學博士學位。2010年起任教于南京大學,從事藝術史與視覺傳播的教學研究工作。獨立主持國家及省級社科基金項目若干項。出版多部藝術、文化專著,發表三十余篇專業論文、近百篇文化藝術隨筆,翻譯了數十萬字西方藝術理論著作。榮獲江蘇省文學*高榮譽——紫金山文學獎;曾連續三年擔任江蘇省廣電總臺“微講堂”及“好書大家讀”欄目撰稿及主講人,被江蘇省委宣傳部授予“首批江蘇省青年文化人才”稱號。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我與地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山海經
- >
經典常談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