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宇宙、量子和人類心靈
-
>
氣候文明史
-
>
南極100天
-
>
考研數學專題練1200題
-
>
希格斯:“上帝粒子”的發明與發現
-
>
神農架疊層石:10多億年前遠古海洋微生物建造的大堡礁
-
>
聲音簡史
很好學術文庫清至民初衛河流域水災與人地關系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4568108
- 條形碼:9787564568108 ; 978-7-5645-6810-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很好學術文庫清至民初衛河流域水災與人地關系研究 內容簡介
清至民初時期,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交互影響,生態環境變化劇烈,頻發的災害又反作用于人類社會,體現在自然及社會的諸多方面。衛河流域系當時事關漕運的重要區域,故以水災為切入點,在一個相對完整的區域里,從災害史、環境史、社會史的契合點入手,深入細致地探討水災這一災害與社會諸因素之間的復雜關系,力圖展示出人與環境互相影響的真實圖景,從而揭示有關社會歷史發展的一些本質內容,這不僅有益于充實流域史及區域史的研究內容,更重要的是以史為鑒,從水災與人類活動的互動關系中,獲得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方式的啟迪。
很好學術文庫清至民初衛河流域水災與人地關系研究 目錄
一、選題原因及意義
二、研究對象的時空界定
三、研究理論及方法
四、有關研究概述
五、結構及突破點
**章 衛河流域水災概況
**節 衛河流域水災統計分析
一、衛河流域水災統計
二、年際分布狀況分析
三、地區分布狀況分析
第二節 衛河流域水災的特點
一、北漳南黃衛河貫中:洪水來源的多樣性
二、河彎槽窄水聚則泛:水災突發與不均衡性
三、夏天雨多生魚蝦:水災發生的集中性
四、漳河南徙入洹、衛:附近地區水患加重
第三節 衛河流域水災的原因
一、自然原因
二、社會原因
第二章 疏防與救助:對衛河流域水災采取的措施
**節 對泛濫洪水的治理
一、治理洪水的方式
二、資金來源
三、實施主體
四、河道治理中的局限及效果
第二節 對受災民眾的救助
一、救災形式
二、賑災用款
三、救災物資——主要是糧食
四、減災成就及評估
第三章 水災與河道陂塘的變遷
**節 衛河干流的變遷
一、衛河滑縣段的遷徙不定
二、浚縣段衛河的遷徙與疏改
三、內黃縣境衛河的東移南壓與取直
四、南樂縣境內衛河的徙入
第二節 支流的變遷
一、洹河
二、湯水
三、漳河入衛地點的變遷
第三節 河渠淤塞與陂塘耕墾
一、水災與河渠淤塞
二、陂塘內的較量:水患與耕墾
第四章 水災對城鎮、村落的影響
**節 大水淹城與城鎮保護
一、被水患城鎮的統計及分析
二、保護城鎮的措施
第二節 水災與魏縣城的變遷
一、魏縣城的地理環境
二、清代魏縣城水災概況
三、水災所反映的人地關系
第三節 水災與村落
一、水災的印記——村名
二、水災與村落的變遷——遷移與分合
三、村落的防水設施——護村堤防與寨堡
第四節 雙刃之劍:城鎮村落經濟的破壞與土壤改良
一、城鎮村落經濟的破壞
二、水災對土壤的改良
第五章 因水災引發的社會問題
**節 地域間的糾紛與矛盾
一、水災引發的紛爭與械斗
二、土地紛爭
第二節 社會動亂
一、災民的反官府斗爭
二、饑民的借糧搶米活動
第六章 水災對地區生活方式及社會風俗的影響
**節 水災下的民俗與心態
一、水災下的痛苦記憶
二、河神信仰與崇拜
三、水災下的災民眾生相
第二節 積極的生活生產方式
一、民間預感及自救
二、園地制宜尋求生存之道
三、調整作物種植品種和布局
四、變害為利——淤灌肥田的主動利用
結論
附錄
一、清至民初衛河流域各縣水災統計表
二、衛河流域各縣水災年際分析統計表
三、漳河人衛情況
參考文獻
后記
很好學術文庫清至民初衛河流域水災與人地關系研究 節選
《清至民初衛河流域水災與人地關系研究》: (二)以鄰為壑與遏水病鄰 發源于山西省的小丹河是衛河上游的一條支流,每當夏秋洪水暴發之際,獲嘉一帶的洪水就會順小丹河建瓴而下,由新鄉到汲縣人衛。但因河道狹窄,時有淤淺,故在衛河上游沿岸的獲嘉、新鄉、汲縣各地,為了宣泄本地洪水,以縣為單位的沿河各地會在本轄區內疏溝浚渠,以增加排水量或下泄水道,減少洪水對本地的沖擊和淹浸。但是,上游之水依次向下游宣泄,而位于下游的汲縣則因地處由丹入衛的河口處,上游來水較大而衛河一時難以迅速下泄,加以汲縣地勢較低,所以往往發生洪水四溢,淹浸縣城的慘劇。于是就會出現一方要求疏浚河道泄水、一方堅決反對的爭執。 地處衛河上游地區的衛輝府汲縣,因“地極洼下,境內絕無溝渠,惟恃衛河一道以為宣泄,而衛河又極淺隘,每當伏秋霖潦,西北太行諸山坡水,奔注輒有漫溢之虞。故前人屢議改沁丹人衛以濟漕運,卒懼其不能容納而止”。雍正乙卯,“新鄉土民呈請開浚孟姜女河,導其地白水坡、關家莊等處,二十余里之積水直達郡城西的小石橋人衛河。水勢洶涌,衛不能容,潰決四出,以致汲邑壞堤防、圮城郭、漂廬舍、沒田禾,屢告災荒,頻繁賑恤,汲之士民蒿目怵心”,所以,汲縣民人呈請不讓再行挖挑。有反對者指出:“新乏請近于以鄰為壑,汲之請同于遏水病鄰”,無論新鄉還是汲縣的做法都是不妥的。 支持汲縣者則提出不同意挑挖孟姜女河,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衛輝郡地勢西高東低,汲縣低于新鄉,而新鄉又低于輝縣和獲嘉。以前“輝縣人挖境上殘堤使山水注新,新則控之。獲嘉人請開段巖河使積水入新,新則阻之,皆以水無去路,恐被淹沒之害為辭”,難道新鄉的水注于汲縣就可以嗎?二是提出汲縣并非不讓上游之水歸注該縣境,而是因下游宣泄不暢,如果洪水歸汲,就會導致汲縣的水災。治水應當從河道的下游開始,下游通暢,疏導上游的積水才不會造成下游地方的漫溢淹浸。三是衛河經行較遠,功難卒就。即使下游治理,也因浚縣境內有“一十八里山根石底,斷不能疏鑿,是下流之不可治彰彰可睹”。所以,如果下游無法暢通,而上游之水全行注汲,則汲縣怎能承受?四是既然下游無法通暢,若開孟姜女河使全水歸汲則害大。反之,雖然新鄉、汲縣都會被災,但水分而害小,“汲之請特擇禍莫若輕之意也”①。 鑒于以上原因,汲縣民人認為不能疏挖孟姜女河河道,使新鄉之水歸汲而入衛。“古來善治水者必自下流始,蓋惟下流深辟,水有所容蓄,斯上流可疏通以貫注之,若下流不治而徒從事上流,則水行益迅激而無所歸,其橫決也必甚。”① (三)扒堤放水與護堤擋水引起的械斗 洪水能否順暢下泄關系到發水之地一方的安全,如果下游筑堤攔截來水,就會使上游洪水無處下泄而遭水淹之苦,是以處在同一河流上下游的相鄰縣之間,常常為此發生糾紛,有時甚至引發械斗。 臨清州城西北鄉后馮莊、常家莊等處與直境清河縣洪河村、潘莊二哥營一帶壤地相接,兩境民人屢因筑埝爭控。早在光緒十九年時,清河潘莊與臨清常家莊就曾因水問題發生糾紛,事隔十余年又起爭競,而究其原因,皆因水道未疏所致,“土埝以外系臨清民地,均被水淹。土埝以內系清河民地,并未被水”,所以被水一方要求扒堤泄水,而另一方則反對扒堤,以保護本境田地,“蓋水在上游,臨民受害。水在下游,清民受害,利害切已,爭端即生”。*后經過直督魯撫雙方協定,“上游臨民永不準挑溝順水,下游清民永不準筑埝截流,任水自行,并勒石以垂久遠而杜爭執”。②在當時的情況下,只能以“順其自然”的方式雙方妥協解決。 廣平與魏縣的械斗亦是因魏縣筑堤阻擋了上游廣平洪水的下泄而引發。清初順治年間的漳河流經北路,對魏縣影響不大,“由臨漳北流,過邯鄲河沙堡,又東北由永年曲周合于滏,十年復還故道”。到了康熙初,漳河向南發生遷徙,魏縣境內漳河水患日益嚴重,“由成安入廣平縣界,數決田戶悉沒,民不能稼者數載。三十八年巡撫都御史李光地議開支河以殺水勢,由廣平入魏北境,過義井村西寺堡(堡之北半亦名后屯或稱后屯河即此)寺莊,復由廣平及元城、館陶境入御河,魏之再患漳自此始。”為了保護魏縣境漳河流經附近的村落,魏縣知縣相繼在廣平與魏縣的邊界修堤。康熙三十九年魏縣知縣王廷棟重修長堤以護城東南西諸村,因“欲筑堤防為鄰邑中撓”,可能并未修成。四十三年,魏縣知縣蔣芾筑支河堤,復筑斜堤障西來漫水,以護城北諸村,從而引發了廣平民眾的不滿,“從逾千人”③的“廣平民爭之,持械器與魏民相斗傷。芾躬率民役邏守,身當其鋒,未幾,芾去,余堤亦廢。而漳且南徙入支河矣”④。 ……
很好學術文庫清至民初衛河流域水災與人地關系研究 作者簡介
孟祥曉,1973年生,河南滑縣人,歷史學博士,現為河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新鄉市第一屆優秀青年社科專家。主要從事中國史教學與研究工作,研究方向為中國歷史地理、明清史等。近年來先后在《中州學刊》《鄭州大學學報》《西南民族大學學報》《干旱區資源與環境》等刊物上發表論文20余篇。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1項,河南省軟科學項目1項,廳級項目多項。參與完成省部級以上項目4項,獲廳級以上教學科研成果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1項。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朝聞道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