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跨山越海:新中國70年橋梁成就紀實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4830345
- 條形碼:9787554830345 ; 978-7-5548-3034-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跨山越海:新中國70年橋梁成就紀實 本書特色
本書凸顯橋梁建設相系國運、奇跡創造共與時代的輝煌史詩,高揚“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新時代也是干出來的”的這一“實干興邦”的重大時代主題。
跨山越海:新中國70年橋梁成就紀實 內容簡介
《跨山越海——新中國70年橋梁成就紀實》是首部新中國70年橋梁建設成就的精神史詩紀實報告文學。全書橋與人融匯,時代成就與人物形象并舉,突出表達新中國70年向世界建橋強國邁進、中國橋梁建設者“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奮斗與創新精神,是獻給新中國輝煌70年的一部題材重大、主題深刻、故事跌宕、人物精氣神綻放的新穎佳作。 全書從新中國成立后座大型橋梁、萬里長江橋武漢長江大橋建設起筆,到2018年建成通車的“現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港珠澳大橋作結,以70年每10年一座有代表性的大橋建設為縱向脈絡,以人物故事與時代奮斗橫向鋪陳,從“建成學會”到“驚艷世界”,從大橋建設“起宏圖”到推出橋梁建設“中國標準”,從一代代建設者接續奮斗到改寫世界橋梁歷史格局,從“中國制造”到世界文明創造,在縱橫交錯中凸顯橋梁建設相系國運、奇跡創造共與時代的輝煌史詩,高揚“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新時代也是干出來的”的這一“實干興邦”的重大時代主題。
跨山越海:新中國70年橋梁成就紀實 目錄
橋,新中國一脈奮斗與創造的史詩
一、實干興邦,時代樂章的啟奏與華彩
二、弦歌不輟,歷史長河流淌凝固樂章
三、繼往開來,70載奮斗譜就壯麗史詩
**章 萬里長江起宏圖
**節 驀然回首,一代憧憬起宏圖
一、不息浪花卷前塵
二、一代憧憬化宏圖
第二節 大展宏圖,一時多少英雄豪杰
一、只有成,沒有敗;只許成,不許敗
二、橋緣,橋情,橋人生
第三節 建成學會,一橋一飛架天塹變通途
一、肩負起時代課題:建成學會
二、《人民日報》社論:偉大的理想實現了
第二章 錚錚鐵骨“爭氣橋”
**節 獨立自主氣概
一、光華閃耀著行途
二、生命換取的紀念
第二節 自力更生風采
一、鑄就“爭氣鋼”
二、筑牢橋基座
第三節“爭氣”的永恒篇章
一、耿耿丹心照江流
二、錚錚鐵骨貫長虹
第三章 九派潯陽壯河山
**節 九川匯江且問橋
一、煙波江上使人愁
二、萬里長江萬里情
第二節 一橋“緣結”兩院士
一、堅實緣深向創新
二、丹心淬煉成“鋼霸”
第三節 擘畫河山滿目春
一、奮斗的人生紀念
二、九九歸一我傲橋
第四章 戶門橋向新里程
**節 迎春風,往事都如虹
一、“改渡為橋”成“破冰之舉”
二、承前啟后,掀開嶄新一頁
第二節 背水一戰,締造“**跨”
一、“長大”氣概“長大橋”
二、“六大”攻堅“六六順”
第三節 新起點,虎虎而生威
一、大橋“黃埔軍校”
二、灣區浪涌大海
第五章 開發開放浦江潮
**節 爭鋒時代橋新篇
一、“租界”橋橫
二、為國自豪
**節 百年一跨過浦江
一、繪橋之形
二、橋以勵志
第三節 與橋共舞向大海
一、南來北往
二、無問西東
第六章 曲盡其妙海天闊
**節 之江之人
一、之江橋起“之死靡它”
二、“長虹臥波”長憶江南
第二節 之海之橋
一、之海克之難
二、之橋耀之天
第三節 之時之勢
一、悠揚橋之曲
二、邁步海天闊
第七章 “超級工程”夢復興
**節 時代賦予機遇
一、時代刻下的歷史注腳
二、堅如磐石的“定海神針”
第二節 “國之重器”揚創造偉力
一、總有一種力量激勵他前行
二、“超級”匠心凝丹心
第三節 世界“超級工程”握手世界
一、“國家建橋隊”顯國之民心
二、握手世界,世界更精彩
后記
跨山越海:新中國70年橋梁成就紀實 節選
《跨山越海:新中國70年橋梁成就紀實》: **章 萬里長江起宏圖 滾滾長江千年奔涌,自古就有“天塹”之稱。 天塹阻隔,在長江兩岸建起跨越天塹的大橋,成為世代中國人的期盼。然而,長久以來,這一期盼的實現卻遙不可及。歷史綿延,長江雖多次出現因軍事目的而搭建的浮橋,但從未有過“既便利兩岸往來,又不阻擋水上原有交通”的真正意義上的永久性橋梁。 煙波浩渺,望穿秋水,長江依然奔流不息。驀然回首,世代憧憬,已然化作嶄新宏圖。 **節驀然回首,一代憧憬起宏圖 一、不息浪花卷前塵 九省通衢,大江東去。不息浪花,卷起前塵。 往事越千年。 長江上**座浮橋,為東漢建武十一年(35)光武帝在與四川割據勢力公孫述作戰中所建。公孫述在今湖北宜都利用險要地勢,架起一座浮橋,但不久即被光武帝的水師利用風勢縱火燒毀。《水經注》記載:“漢建武十一年,公孫述遣其大司徒任滿、翼江王田戎,將兵數萬,據險為浮橋,橫江以絕水路,營壘跨山,以塞陸道。光武遣吳漢、岑彭將六萬人擊荊門,漢等率舟師攻之,直沖浮橋,因風縱火,遂斬滿等矣。” 160余年前,太平天國軍隊為攻占武昌,水營“千船健將……搭浮橋數座,直貫武昌城下”。然而,城陷橋毀,留下的往事不盡訴說。 在武漢建一座長江大橋的具體設想*早由清代湖廣總督張之洞提出,目的是溝通南北鐵路。 1912年5月,中國**位鐵路工程師詹天佑被北洋政府聘為粵漢鐵路會辦。詹天佑在進行粵漢鐵路復勘定線的過程中,考慮到粵漢鐵路將來要與京漢鐵路跨江接軌,于是在規劃武昌火車站(通湘門車站)時,預留了與京漢鐵路接軌出岔的位置。但歷史并未為此提供條件。此后30余年,我國橋梁界先驅之一李文驥曾先后四次親歷中外工程師對武漢長江大橋勘測和方案設計,他對此這樣寫道:“當時未詳細測量研究,僅系一種擬議而已。” 然而,李文驥的這四次經歷,不僅有著中國現代橋梁建設的一線清晰印記,更有著對武漢大橋世代憧憬的濃郁歷史況味。 李文驥1886年出生于廣東番禺鐘村一個世代以教書為業的寒儒之家,1913年畢業于“國立北京大學”,是中國自己培養的**代土木工程高級專業人才。畢業后,在時為北洋政府粵漢鐵路會辦的詹天佑的支持下,李文驥等13名土木專業學生由國立北京大學德國籍教授喬治·米勒帶領,到武漢對長江大橋橋址進行初步勘測和設計大橋的實習,并由時任北京大學校長嚴復將建橋意向代陳于交通部。這一次是武漢長江大橋的首次實際規劃。當時建議將漢陽龜山和武昌蛇山之間江面*狹隘處作為大橋橋址,經武昌漢陽門、賓陽門連接粵漢鐵路,并設計出公路鐵路兩用橋的樣式。這一方案后來亦被稱為“米勒方案”。可惜其時正逢軍閥混戰之際,這一方案只能是紙上談兵。“但當時已認為雙層路面的建筑為*經濟,不為無見。”李文驥在追憶中認為,此次選址為后來提供了有見地的歷史資料。 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鐵道部,聘請美國橋梁專家約翰·華德爾為顧問設計建橋方案。李文驥負責測量鉆探,并協助華德爾做方案設計工作。華德爾依據他在美國的經驗提出了方案和概算,但他的方案耗資巨大,國民政府無力實施,建橋計劃再一次落空。對這一后來被稱為“華德爾方案”的設計,李文驥評價其在功能方面有所欠缺:“所選線在漢陽方面經過城邊的小山,對于減少引橋長度無多大效果,究不如經龜山合適。” 1936年,粵漢鐵路全線通車,連通京漢、粵漢兩路的武漢長江大橋建設需求日見迫切。中國現代橋梁界的先驅、錢塘江大橋橋工處處長茅以升,率領橋工處梅腸春、李學海、李文驥和卜如默四大正工程師花費近一年的時間,對大橋橋址作測量鉆探,做出方案和預算。但此時日寇入侵,國難當頭,這一方案依然無法施行。 親自設計、主持施工建成錢塘江大橋后,茅以升專門籌建了中國橋梁公司,并在漢口設立辦事處,李文驥任辦事處主任。1946年8月,京漢、粵漢鐵路局和湖北省國民政府組建武漢大橋籌建委員會,茅以升為總工程師,梅碭春、李文驥等為正工程師,他們又一次做出了大橋設計方案。這一方案結合過去的方案并予以改進,是茅以升和梅腸春在一次乘火車的旅途中所確定,被稱為“茅以升一梅旸春方案”。然而,國民政府忙于內戰,計劃再次被擱置,英雄唯有嗟嘆。 一次次規劃,一次次付諸東流。 前塵浪花去,天塹盼來人。建橋報國志,唯等時代新。 二、一代憧憬化宏圖 1949年10月1日,開國領袖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一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的莊嚴宣告,喚起百廢待興的新中國建設大潮。 驚濤拍岸,山河已新。勤勞勇敢的中國人站起來了,他們面對長江天塹,開始描摹嶄新的時代藍圖。 隨著新中國成立的隆隆禮炮聲,時年63歲的李文驥心潮澎湃,提筆寫下《籌建武漢紀念橋建議書》,并與茅以升領銜的幾位科學家、工程師向中央人民政府提議建設武漢長江大橋,深情建議以此“為建設新中國的開端,作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成功的紀念建筑”。在“建議書”中,他還毛遂自薦:“自認為老馬識途,甚愿有機會將此項經驗,貢獻于人民。” 老驥伏櫪,李文驥壯心不已。不同于前四次,他感到新時代的偉大機遇正向他走來。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屆全體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通過建造武漢長江大橋的議案,并于1949年底電邀茅以升、李文驥等橋梁專家赴京,共商建橋之事。1950年1月,鐵道部成立鐵道橋梁委員會;同年3月,成立武漢長江大橋測量鉆探隊和設計組,由茅以升任專家組組長,開始進行初步勘探調查。李文驥受聘成為鐵道橋梁委員會委員,并進入設計組工作,第五次赴武漢參與長江大橋設計和測量勘探。 李文驥欣喜不已,以《新程》為題揮毫賦詩:“喜接詔書赴上京,奮蹄老驥事新程。精心測點龜蛇峙,素志終酬時勢更。大業運籌同故舊,道途利澤到庶民。金橋指日屹江漢,際會風云無限情。” 令人扼腕的是,李文驥此時已抱病在身,他頑強堅持工作至1951年6月,同年8月遽然病逝。臨終前,他用顫抖的手寫下“武漢大橋”四個字,抱憾而終。 ……
跨山越海:新中國70年橋梁成就紀實 作者簡介
喻季欣,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廣東省“南粵優秀教師”,第24屆中國新聞獎、第13屆長江韜奮獎評委,廣州市重大行政決策論證專家,主要作品有《逐夢世界——廣交會傳奇》《踏著紅軍的足跡》《走進戈壁高原》《九十弦歌》《雪域蒼穹》等,其中《逐夢世界——廣交會傳奇》獲廣東省第九屆“五個一工程”獎。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煙與鏡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隨園食單
- >
月亮與六便士
- >
經典常談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