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革命:晚清改革趨勢與潰敗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3336963
- 條形碼:9787513336963 ; 978-7-5133-3696-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革命:晚清改革趨勢與潰敗 本書特色
晚清歷史與人物的重新解讀: 載灃是政壇新銳力主憲政,還是跳梁小丑自掘墳墓? 孫中山是百折不屈建共和,還是機緣巧合成總統? 袁世凱是致力憲政忠清室,還是覬覦權力妄竊國?
革命:晚清改革趨勢與潰敗 內容簡介
本書敘述了晚清政府欲通過君主立憲自救于危亡,卻因出臺"皇族內閣"等不當的舉措,一而再,再而三的錯失*后的機會,終被革命黨人推翻的歷史過程。本書為思考清亡提供了一條新的思路。
革命:晚清改革趨勢與潰敗 目錄
新版序
小引
**章革命改良二重唱
一個人的革命
革命與改良賽跑
革命暫時領先
立憲反超革命
第二章構建現代政治文明
邁出憲政**步
一個時代開始
重建中央與地方權力系統
以政治改革反制革命
構筑現代政治文明的根基
第三章民主政治的春天
后權威時代:攝政王和他的嫂子
放虎歸山:袁世凱歸隱
民主初步的亂象與秩序
街頭政治:國會請愿的后果
第四章革命在危機中
孫中山:浪跡天涯
章太炎:彈盡糧絕
那一撥回歸主流的人
黃花崗:背水一戰
第五章得意忘形中決策
責任內閣弄成了皇族內閣
鐵路干線國有引發國進民退
人心思亂:紳民對抗國有化
一批愚蠢的明白人
官逼民反:同志軍與哥老會
第六章樹未倒而猢猻已散
為什么是新軍
立憲黨人閃身而退
黎元洪和湖北軍政府
袁世凱重出江湖
南北六省相繼獨立
第七章南北僵持
袁世凱:絕對君憲主義者
灤州兵諫:清廷喪失*后機會
黃興來了
袁世凱拋來橄欖枝
吳祿貞壯志未酬
第八章和比戰難:錯綜復雜的多方博弈
君憲主義不必再提
將袁世凱從清廷中拉出來
滿洲人在背后狠推了一把
東南光復
第九章從君主到民主:一個艱辛的談判
和平仍未到絕望時候
整合獨立各省
終于可以坐下來談談了
君主立憲抑或民主共和
清廷終于同意由國民大會決定政體了
第十章帝制終結:紫禁城的黃昏
惜陰堂高人高招
建府開基:一個不得不出的狠招
紅臉與白臉:孫中山與袁世凱
*后一擊:段祺瑞和那些北洋將領們
一個王朝的尊嚴與瀟灑
附錄
革命:晚清改革趨勢與潰敗 節選
**章革命改良二重唱 1911年1月30日是中國舊歷辛亥年正月初一。所謂辛亥年,就是從這一天開始。像往常一樣,辛亥年的大年初一照舊平淡無奇,該拜年的拜年,該上香的上香,京城內外一派節日氣象。太陽照常升起,老百姓的日子還是那樣不咸不淡,并沒有什么值得記住的地方。這一天唯一值得后來歷史學家反復強調的,只是發生在武昌的一件事情,即湖北革命黨人蔣翊武、詹大悲、劉復基等人將先前已經存在的"振武學社"更名為"文學社"。他們以研究文學為幌子,在湖北新軍中宣傳革命,后來又與共進社一起成為武昌首義的發難者、領導者。文學社的成立對辛亥來說,具有極其強烈的象征意義,但究竟是象征著革命高潮的到來,還是象征著革命危機,或象征著革命進人低谷,其實還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 一個人的革命 說文學社的成立意味著革命高潮的到來,有一定的道理,因為也就是過了十個月的時間,文學社確實和共進社發起了一場改變中國歷史走向的大革命。這是從后來的歷史反推過來的看法,而按照當時的感覺,文學社的成立,其實標志著孫中山倡導的民族主義革命已經陷入低谷,因為在過去的幾年間,隨著清廷立憲運動按部就班穩步推進,革命眼見著就真的沒有希望了,革命者開始發急了,發毛了,于是開始一系列更慘烈的暴力革命,試圖打開一個缺口,挽救革命。要弄清楚這個過程或道理,還是讓我們簡單回溯一下革命的發生和發展。 晚清的民族主義革命思想起源并不是太早。經過幾百年的民族融合,特別是面對西方"新異族"的出現,漢族知識分子久已認同了滿洲人這個"老異族",久已沒有傳統中國士大夫"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那樣的心理緊張,漢族知識分子在"我大清王朝"體制下活得也比較滋潤,特別是在慈禧太后當國這近半個世紀中,滿洲貴族集團只是在名義上享有大清帝國的所有權,而經營權、管理權都幾乎交給了漢族高官,清廷雖然在中央部院等一些重要崗位上設置滿漢雙首長制,但滿大臣基本上是尸位素餐,飽食終日,無所用心,只要不是涉及、侵害滿洲貴族集團的利益,滿大臣一般都很放手地讓漢大臣盡心出力地工作。 漢族特別是漢族知識分子階層已經被清廷的"聯合執政"統一戰線弄得神魂顛倒,不分東西,即便是后來反滿意識強烈的孫中山,其*初階段也不是要反滿,而是要參與聯合政權,希望在聯合政府中謀得一個職務,哪怕這個職務只是一個小小的幕僚角色。 1894年6月,醫生出身的孫中山關閉了自己的診所和藥房,又通過關系找到上海名流鄭觀應、王韜、羅豐祿等人寫了幾張條子,北上天津找到當朝漢族**高官李鴻章,希望能夠在李的幕府中謀得一個職務。為此,孫中山精心撰寫了一篇建議書,對清政府怎樣才能擺脫困境、重建輝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正如許多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樣,在這份上書中,孫中山提出了富強治國的四大綱領,即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孫中山認為,這四個方面是現代西方各國富強之大經,治國之根本,是大清國繼續發展應該遵行的道理,而不是只知道堅船利炮。 孫中山的這些意見,在他自己看來或許是有意義有價值的,但是不要忘了,他期望中的讀者是李鴻章,那么從李鴻章立場看,這四點建議似乎就顯得很小兒科了,李鴻章對這四點不是一般的知道,而是知道得比這還要深。李鴻章的幕僚早在十年前就向他講述過西方走向強盛的根本原因,在大清高官群體中早已知道人盡其才、地盡其利、物盡其用、貨暢其流的道理,甚至知道民主,知道議院,知道立憲。即便拿孫中山的這四條建議與康有為六七年前提出的"變成法"、"通下情"、"慎左右"的建議相比較,雖然說不上是理論上的倒退與弱化,但其思想主旨似乎還沒有康有為式的政治意識,而更多地則與早期改良主義者如馮桂芬、王韜以及鄭觀應等人的主張相仿或相同,并沒有多少獨到見解。 李鴻章當然還知道,孫中山這樣的上書在大清國并不是唯一的孤證或特例,在過去兩百年中,沒有功名的讀書人,除了花錢捐官,一個*重要的途徑就是不厭其煩堅持不懈地上書,萬一哪一天哪份上書打動了某一位高官,那就"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這樣的終南捷徑,在那個年代太正常了,孫中山這樣做,康有為也這樣做。
革命:晚清改革趨勢與潰敗 作者簡介
馬勇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近代史、近代中國文化、中國文明史等研究。 著有"晚清四書"系列:《覺醒》《維新》《國變》《革命》,"歷史人物傳記"系列:《嚴復傳》《章太炎傳》《梁漱溟傳》《蔣夢麟傳》,《晚清二十年》《重新認識近代中國》《近代中國文化諸問題》《漢代春秋學研究》等;錄有音頻節目《中國文明通史》等。
- >
推拿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煙與鏡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朝聞道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