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估到手價是按參與促銷活動、以最優惠的購買方案計算出的價格(不含優惠券部分),僅供參考,未必等同于實際到手價。
-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獨樹一幟傾九城:大師尚小云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6818351
- 條形碼:9787546818351 ; 978-7-5468-1835-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獨樹一幟傾九城:大師尚小云 內容簡介
《獨樹一幟傾九城:大師尚小云/國際版系列叢書》作者根據自己多年來所收集到的資料,在考證歷史事件的基礎上,認真裁剪,精選寫作角度,既介紹了京劇大師尚小云不平凡的一生,又普及了京劇知識。作品不但語言凝練,資料翔實,敘述客觀,而且重點介紹了“文武并重,歌舞兼長,清新英爽,灑脫大方”的京劇尚派藝術的創作過程。
獨樹一幟傾九城:大師尚小云 目錄
**節 劇是個新興的戲種
第二節 尚家的祖先很榮光
第三節 南宮有個尚家莊
第四節 那王府里去當差
第五節 “庚子之亂”的1900年
第六節 王爺有顆仁慈的心
第七節 偶然常常成就特色
第八節 *嚴酷的培訓叫戲班
第九節 大師教才站得高飛得高
第十節 “正樂三杰”好兄弟
第十一節 提攜*力是菊師
第二章 成年:拜遍名師求藝精
**節 參加春合社
第二節 與龔云甫同演《母女會》
第三節 拜師楊小樓學武戲
第四節 “三江一白”下江南
第五節 娶妻生子
第六節 拜師王瑤卿學習《失子驚瘋》
第七節 入宮唱戲
第八節 寫新戲
第九節 中西結合的摩登伽女
第十節 名角的范兒
第十一節 創辦協慶社
第十二節 幫襯富連成
第十三節 “四大名旦”一團和氣
第三章 創宗立派正當時
**節 開宗立派的**條件
第二節 創辦科班的原因
第三節 創辦榮春社科班
第四節 榮春社的教學
第五節 有一種倒下叫創立
第四章 心血獻給新中國
**節 組建尚小云劇團
第二節 失敗的《洪宣嬌》
第三節 八年巡演
第四節 投身大西北
第五節 以苦為樂度人生
參考文獻
后記
獨樹一幟傾九城:大師尚小云 節選
《獨樹一幟傾九城:大師尚小云/國際版系列叢書》: **節 京劇是個新興的戲種 尚小云,是民國時期“四大名旦”之一。 尚小云,與另三大名旦梅蘭芳、程硯秋、茍慧生一道,經歷了中國京劇的鼎盛時期;但他卻比另三大名旦更不幸,因為“四大名旦”中,只有他完整地經歷了“文革”。 談人生,看傳記,為的是什么?是以他人的經歷為鏡,找尋自己人生應走之路。我們當從尚小云的人生中尋找什么呢? 尚小云的時代,京劇藝術已很繁榮了,**代大師已經誕生。在這樣的背景下,尚小云是如何站在前人的肩頭,開出自己的戲派,也成為一代宗師的呢? 一代宗師是如何煉成的?當是本書要探討的問題。我們大多數的有志者,鮮有機會成為**代的開創者,但可能成為后來的成功者。如何站在前有成功者的領域里成為又一個成功者?從這個意義上講,對尚小云先生一生的回顧,令人興趣盎然! 更有趣的是,一代宗師,往往飽讀詩書,學富五車。可尚小云先生卻沒有上過正規的學堂。這樣的文化背景,他的學識又是如何養成的呢? 現在,讓我們走進尚小云的世界。當然,從基礎知識開始。 戲劇,起源于遠古時期的村社宗教儀式。中國遠古時代的巫舞、雄舞等,是中國戲劇的雛形。 從中國戲劇史上說,談真正的戲劇,要從北宋時的雜劇開始談,此前的表演是單一性而非綜合性的藝術表演。 北宋的雜劇,在金成為院本,在元又成了雜劇。在南宋發展出的南戲,到了明清兩代,又衍生出了傳奇和小說。到了清中葉,地方戲發展迅速。京城里的皇帝、王爺、貴族,好的是南戲而來的昆曲,稱為“雅部”;其他的地方戲在京城也很繁榮,稱為“花部”(也叫“亂彈)。 如果說元雜劇的成熟是中國戲劇發展的**次高潮,明嘉靖至清乾隆年間的明清傳奇為中國戲曲發展的第二次高潮,那么清中葉以后京劇及各地方戲的興起,則是中國戲曲發展的第三次高潮。這次高潮的特點之一,是京劇的形成并取代昆曲和秦腔占據了京城乃至天津、上海等主要大城市的戲劇舞臺,并在百年內出現了諸多流派,多代宗師。 清代戲曲發展的情況我們也做一個回顧: 明末,作為地方戲曲的徽州聲腔已開始流行。它之所以流行,是因為其有二黃調。二黃調沉著穩重,凝練嚴肅,它的導板(倒板)、慢板(慢三眼)、原板、垛板、散板、搖板、回龍等板式發揮起來讓人感到蕩氣回腸,深遠幽雅。 到了清朝道光年間,四喜、三慶、和春及春臺四個徽班從眾徽班中脫穎而出,以各自的特有風采成為佼佼者。當時民間的說法是:“三慶班的軸子、四喜班的曲子、春臺班的孩子、和春班的把子。”“軸子(讀咒)”,為戲曲界行話,指折子戲中的軸心劇目。用現代語解釋一下這個民間說法,意思是說三慶班的劇目好看,常做大軸(兼有擅長演有頭有尾整本大戲的意思)。“曲子”是指昆曲,意思是說四喜班擅長演昆腔的劇目。“孩子”指童伶,意思是說春臺班的青少年演員讓人賞心悅目。“把子”是指武戲,意思是說和春班的武戲火爆。 到了咸豐年間,各班再有長進。這時四喜班引入了西皮調。西皮起源于秦腔,在清代成為漢劇的主調。西皮曲調活潑、歡快,唱腔剛勁有力,節奏緊湊,非常適合表現歡樂跳躍、堅定、憤潢的情緒。三慶班老生程長庚曾以二黃調在戲劇界漸占上風,當西皮調漸漸看好時,四喜班長于西皮之老生張二奎又露出頭角,張二奎便與程長庚及春臺班以做工取勝之老生余三勝鼎足而立,西皮、二黃(簡稱“皮黃”》的曲調成了主流,為京劇的形成奠定了基礎,甚至京劇在形成后業界也有將京劇直接稱為“皮黃”的。從行當講,到了同治、光緒年間,各班的生、旦、凈、丑皆人才濟濟。 如果以高朗亭為中國京劇的**代,三慶班(含小榮棒科班)培養出了中國京劇的第二代名伶,如陳德霖、錢金福、張淇林、盧勝奎等。 京劇早期的名伶還有張二奎、王瑤卿、龔云甫、路三寶等。京劇界的先輩們,從表演、唱腔、念白、音樂、服飾等方面,將京劇從孕育融合期(1780一1840)、形成期(1840-1883)推進到了成熟期(1883-1917)。尚小云出生于1900年,正值京劇的成熟期。而他成名立萬時,則進入了京劇的鼎盛期(1917年之后)。當時京劇多在戲園里演出,戲園里吃喝談笑的宴樂之風頗盛,嘈雜無序,不像王府宅第里那樣清凈,所以京場開場就要用鑼鼓壓倒雜聲,并且不斷用強烈的鑼鼓、高亢的聲腔、濃郁的技藝因素來保持壓倒性的演出效果,同時又要保留適合堂會上清唱的高雅的琴弦、唱腔和曲目,留存和發展好京劇高雅藝術的特質。 ……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我與地壇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