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鄉音裊裊夢故里:記棲霞市西荊夼村的故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7265574
- 條形碼:9787547265574 ; 978-7-5472-6557-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鄉音裊裊夢故里:記棲霞市西荊夼村的故事 本書特色
根據《山東省地名志》記載:“……宋代建村,因村西有青石,取名青石坡。清乾隆《棲霞縣志》載,明嘉靖年間設劑山社,因村處荊山之西,改名西荊夼。” 西荊夼村街道布局為方格式,有東西大街20條,南北街5條,其中東西、南北中心街各一條。西荊夼村房屋排列規范,街道清潔整齊,功能分區集中、緊湊,交通方便。 1991年,西荊夼村被山東省人民政府授予“山東省村鎮建設明星村”稱號。 1995年,西荊夼村被煙臺市人民政府授予“煙臺市村鎮建設明星村”稱號。
鄉音裊裊夢故里:記棲霞市西荊夼村的故事 內容簡介
《鄉音裊裊夢故里:記棲霞市西荊夼村的故事》是一本地方 歷史文化書籍,分兩大部分:**部分記錄了西荊夼村的自然情況以及村里發生的故事,立足農村文明,探究歷史淵源,挖掘農村故事,記載 農村變遷,旨在留住歷史;第二部分建立在《棲霞市西荊夼柳氏宗譜》的基礎上,將姓氏文化、傳統文化、風俗文化以及人文文化等家族精神 文明、老一輩的優良傳統、家族家訓以及名人楷模等記錄下來,使之代代傳承,發揚光大,教化子孫。
鄉音裊裊夢故里:記棲霞市西荊夼村的故事 目錄
**編 西荊夼的那些事
**章 歷史悠久環境優美
**節 自然地理
第二節 自然環境
第三節 建置隸屬
第四節 人口變動
第二章 合理規劃利民建設
**節 村內外交通情況
第二節 新型農村建設
第三節 建設成果
第四節 西荊夼集市
第五節 土地改造
第六節 西荊夼的亮化工程
第七節 屋窖
第三章 興修水利百年大計
**節 西荊夼的水利工程
第二節 重點平塘簡介
第三節 清水河的治理
第四節 重大排水工程
第四章 重視文化精神充實
**節 自建宣傳隊
第二節 西荊夼幼兒園
第三節 電影放映隊
第四節 夜校掃盲班
第五節 農校學習班
第五章 領導干部積極為民
**節 西荊夼的歷屆領導班子
第二節 西荊夼1956-1983年主要領導
第三節 豐富的村辦企業
第四節 聯產承包責任制下的西荊夼
第五節 新官上任三把火
第六節 水泥硬化路面
第六章 輝煌時期舒心生活
**節 西荊夼的“十不花錢”規定
第二節 西荊夼產業項目鏈
第三節 西荊夼經濟支柱產業
第四節 服務于百姓的項目
第五節 西荊夼的小商店
第七章 金蟾古庵心靈寄托
**節 金蟾庵的故事
第二節 金蟾庵的概況
第三節 金蟾庵的傳說
第四節 西廟山的傳說
第五節 廟產爭奪戰
……
第二編 西荊夼柳姓文化
后記
參考文獻
鄉音裊裊夢故里:記棲霞市西荊夼村的故事 節選
《鄉音裊裊夢故里:記棲霞市荊夼村的故事》:一、鄉村小樂隊,聲譽傳四方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恰恰就是我們西荊夼村20世紀70年代的真實寫照。那時的西荊夼村在柳玉南書記的領導和規劃下,真是綠水青山、花果飄香,只要不種果樹和糧食的地方全部都是綠樹成蔭,郁郁蔥蔥。村北是300畝的蘋果園,村南有200畝的梨園,村前有旱澇保收的高產糧田,村西有大型養豬場。這500畝果園和大型養豬場是我們西荊夼村的經濟大動脈,這三大經濟產業把我們西荊夼村變成了當時遠近聞名的富裕村,全國農業學大寨的先進集體,煙臺市新農村建設明星村。西荊夼村民生活幸福美滿、安居樂業。在我們這個安逸祥和、美麗富饒的村莊里,活躍著一支中西合璧的小樂隊和演職人員。樂隊有三大組合,傳統樂鼓組配套齊全。中國民族樂器有揚琴、高胡、二胡、低胡、板胡、月琴、琵琶、笙、笛子、嗩吶、墜琴等。西洋樂器有長號、圓號、小號、黑管、薩克斯管等銅管樂器,還有手風琴、大提琴、小提琴。人員30多名,演職人員40多名,所有節目的編導都由柳桂娥老師擔任。那個年代,在整個棲霞、萊陽、海陽,可以說是首屈一指、獨一無二,真可用陣容龐大來形容。那時我們這個農業學大寨的先進典型大隊一年當中來參觀學習的人絡繹不絕,其中還有外國友人,只要客人一到,我們就馬上獻上我們自編自導自演的文藝節目。音樂類內容有二胡獨奏、二胡合奏、笛子獨奏、中國民族樂器合奏、中國民族樂器和西洋樂器合奏,那場面和氣氛真是震撼和轟動。表演類節目有舞蹈、表演唱、音樂劇、獨唱、三句半等,節目豐富多彩、形式多樣、內容多變、與時俱進、膾炙人口,客人都是在戀戀不舍中離開我們西荊夼村的。村里要是有什么集體活動,我們都會來助陣表演,既豐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也活躍了現場氣氛,又給村民增加了精神食糧。20世紀70年代,科技欠發達,信息閉塞,不像現在各種娛樂設備應有盡有,當時唯一能給人們帶來精神享受的就是各種文藝活動。當時的蛇窩泊公社宣傳部每年都會組織下轄的56個大隊進行文藝會演,經過層層選拔,*優秀的文藝團體代表公社再到棲霞會演,我們屢屢得勝,代表公社到棲霞會演也是每每以**名成績奪冠,那種榮譽感和喜悅的心情難以用語言表達。冬閑時節,為了活躍周邊村莊人們的文化生活,增加村與村之間的友好往來,我們還排練了地方戲種呂劇到周邊村莊慰問演出。我們搭起了活動舞臺,購置了舞臺燈光和音響設備,根據不同劇情要求,由柳永奎同志發揮其繪畫的特長,繪制了舞臺布景和幻燈片,在后臺銀幕上配合臺上演員演出。在不同時段繪聲繪色地烘托劇情,增加了舞臺氣氛。每次演出完畢,村民們都久久不愿離去,雖然天氣寒冷,但我們所有演職人員心里總是暖暖的。我們這個鄉村小樂隊還真是個大舞臺,既給予人們精神食糧,還以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宣傳了黨的好政策,傳播了正能量,陶冶了人們的情操,增加了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聲譽傳遍了四面八方。一、夜幕下的西荊夼在柳玉南書記的親自領導和廣大村民的共同努力下,20世紀50年代初到70年代初,短短20年時間,我們西荊夼村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由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貧困村,變成了一個遠近聞名的富裕村、農業學大寨的先進集體、煙臺市新農村建設明星村。那個年代只有縣城才有電燈,我們農村根本就沒有。于是西荊夼大隊黨支部研究決定,讓本村老百姓也能享受到城里人光輝燦爛的夜生活,就組織安裝了10千瓦的發電機組自行發電,每天晚上發電到十點鐘。發電前期從1970年到1971年由柳堯青同志負責,1972年以后由柳玉國同志負責,一直到1983年。那個年代每當夜幕降臨,人們都是在昏暗的煤油燈光的陪伴下度過漫漫長夜的.而我們西荊夼卻是燈火通明,亮如白晝。從空中俯瞰,我們西荊夼村就像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這2000多畝的土地上,光彩奪目,絢麗多姿。孩子們高興得手舞足蹈,東家看看,西家瞧瞧,喜悅的心情溢于言表。學生們也告別了昏暗的燈光對眼睛的傷害、煤油燈煙對身體的危害以及煤油燈引起火災等不安全因素,可以在自家的炕頭上溫習功課。大人們白天參加集體勞動,夜幕降臨,男人們有的在明亮的燈光下看書學習,給自己的大腦充電,有的維修勞動工具、編簍編筐;婦女們有的織花邊,有的繡麻布,有的做草編工藝為家庭增加額外收入,其樂融融。周邊村莊的村民經常三五成群地于夜晚來到我們村,用羨慕和好奇的目光看著夜幕下西荊夼的美景與夜色,然后戀戀不舍地離開,在異村他鄉奔走相告。隨著人口的增加和電視機的逐年增多,村里的電力明顯不足,于是村里在1978年又重新購買了40千瓦的發電機組,以確保村民的用電需求,直到1983年大河北水力發電站并網發電,我們的村辦發電廠才退出了歷史舞臺。……
鄉音裊裊夢故里:記棲霞市西荊夼村的故事 作者簡介
柳棟馨,1989年出生于山東棲霞農村。2015年畢業于吉林大學藥學專業,學士學位。現就職于遼寧大連某國營企業。因個人愛好,專注于膠東柳娃家譜、東北“闖關東”柳氏家譜,以及地方文史研究。 自2016年,歷時4年續修《棲霞市西荊夼柳氏宗譜》,成為西荊夼全村首本柳姓統譜。2018年12月3日,《大連晚報》刊登專版文章《新時代“闖關東”小伙與家譜的不解之緣》,報道了其修譜歷程和修譜事跡。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我與地壇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朝聞道
- >
回憶愛瑪儂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